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2916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具体是涉及针对从后轮通过后悬架传递来的输入负载可确保充分的刚性和强度的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由车身无骨架式结构构成的车体中,采用了各种的零件结构,以求增强输入负载大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
例如,发明有一种结构是在座椅靠背侧面板的背后设置增强部,由座椅靠背侧面板和增强部均等地承受施加于后悬架基座构件的负载(参照日本国专利特开平6-219329号公报),还有一种结构是用增强部将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与后侧内部构件接合,由后侧内部构件侧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进行增强(参照日本国专利特开平11-348826号公报)。
又,以提高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为其主要目的,发明有一种结构是将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左右的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进行连结,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参照日本国专利实公平6-21827号公报),还有一种结构是将后侧内部构件相互间、车轮罩内部构件相互间以及车轮罩内部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相互间进行连结,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参照日本国专利实公平6-1942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传统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中,仍然很难说能充分地确保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
例如,在上述特开平6-219329号公报和特开平11-348826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并不充分,在实公平6-21827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虽然采用闭合截面结构能某种程度确保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但车宽方向的刚性和强度并不充分,还存在着不能由后侧内部构件侧充分地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问题。
又,在实公平6-19427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将车轮罩内部构件相互间以及车轮罩内部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相互间进行连结,具有闭合截面结构,虽然能某种程度确保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但不是将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后悬架基座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直接连结的结构,因此存在着闭合截面结构不能充分地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或者不能充分地传递给后侧内部构件的问题。
又,例如在将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以及后悬架基座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连结成一体、形成闭合截面结构的场合,存在着如何能高效率地将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分散传递给后侧内部构件侧和另一方的后悬架基座构件侧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仅能高效率地将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分散、而且可确保充分的刚性和强度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
本发明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结构是在车轮罩内部构件上具有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后悬架基座构件,同时将该车轮罩内部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接合而成,具有将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与所述后侧内部构件连结进行增强的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由板构件构成,所述车轮罩内部构件和所述后侧内部构件一起围住整个区域地形成闭合截面结构。
由此,可将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良好地传递到后侧内部构件侧,连结构件不会发生变形或破损,在后悬架周围可确保充分的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可提高车体的可靠性。
又,本发明的车体结构,其结构是在车轮罩内部构件上具有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后悬架基座构件,同时将该车轮罩内部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接合而成,具有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以及所述后侧内部构件相互间互相连结的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由板构件构成,围住整个区域地形成闭合截面结构。
由此,可由该连结构件良好地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连结构件不会发生变形或破损,不仅可确保车宽方向的刚性和强度,而且在后悬架周围可确保充分的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主要是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可提高车体的可靠性。
并且,本发明的车体结构,其结构是在车轮罩内部构件上具有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后悬架基座构件,同时将该车轮罩内部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接合而成,具有如下结构的连结构件,即、包含有连结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与所述后侧内部构件的第1连结部;连结左右一对的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的第2连结部;以及与第2连结部合流状地连结左右一对的所述后侧内部构件相互间的第3连结部,构成了一体形状,所述连结构件由板构件构成,围住整个区域地形成闭合截面结构,同时在由所述第1至第3连结部围住的部分,具有车身横隔板结构。
由此,通过将第1至第3连结部分别在车身横隔板结构的周围形成各自的闭合截面结构,从后轮通过后悬架传递到后悬架基座构件的输入负载,可避开该车身横隔板结构部分,分别能良好地分散传递到连结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与后侧内部构件的第1连结部、连结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的第2连结部。
由此,利用第3连结部,不仅可确保车宽方向的刚性和强度,而且可确保后悬架周围的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可大幅度提高车体的可靠性。


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构件图。
图3为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沿着图1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为沿着图1的C-C线的剖视图。
图6为沿着图1的D-D线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构件图。
图9为沿着图7的E-E线的剖视图。
图10为沿着图7的F-F线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构件图。
图13为沿着图11的E’-E’线的剖视图。
图14为沿着图11的F’-F’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实施例。
先说明第1实施例。
图1表示从车室内看、由车身无骨架式结构构成的本发明中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表示本发明中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构件图。另外,图中只表示车辆的左侧部分作一说明,右侧部分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又,本例中对后挡泥板等的外板构件省略说明。
如图2所示,在后悬架周围,车体由后柱内部(后侧内部构件)1、车轮罩内部(车轮罩内部构件)2、后柱增强部(增强构件)6、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日文リヤデツキメンバエクステンシヨン)8、座椅靠背内部(座椅靠背内部构件)10、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后行李架延长部分(后行李架构件)16的各钢板构件所构成。
并且,在这些钢板构件中,由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的各钢板构件构成了连结构件。
这些构件如图中箭头所示进行组合,采用点焊方式进行接合(如图1中的*标记所示)。其中,将后撑杆用作了后悬架,如同图所示,在车轮罩内部2上焊接着由厚钢板构成的撑杆基座(后悬架基座构件)4。座椅靠背内部10具有一体状的后行李架侧部11。
如图1所示,在撑杆基座4的上部焊接着四方中的一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的撑杆支架12,该撑杆支架12面向车轮罩内部2侧开口,该撑杆支架12的一对缘部的焊接凸缘12a、12a被焊接在车轮罩内部2上。由此,在撑杆基座4上,由撑杆支架12和车轮罩内部2形成闭合截面结构。另外,在孔12b处,后撑杆也与撑杆支架12固接。
在车轮罩内部2上,位于车辆后侧的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被焊接在焊接凸缘8a上,并沿车宽方向延设。并且,位于车辆前侧且与该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平行状的座椅靠背内部10,被焊接在焊接凸缘10a上,并沿车宽方向延设。
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靠近车辆中央的部分,其下部向车辆前方弯曲,其前端部被焊接在座椅靠背内部10的端部上。座椅靠背内部10的上部,向车辆后方弯曲,其前端部被焊接在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的焊接凸缘8c上。
图3表示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由车轮罩内部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
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的下端部和座椅靠背内部10的下端部一起被焊接在撑杆支架12的上端部。图4表示沿着图1的B-B线的剖视图。形成从撑杆支架12连续的形状,也是由车轮罩内部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
在车轮罩内部2的焊接凸缘2a上,焊接着后柱内部1和车轮罩内部2,车轮罩内部2的下端部被焊接在地面板18的焊接凸缘18a上。
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也是在焊接凸缘8b和焊接凸缘10b处与后柱内部1焊接。
即,撑杆基座4的上部和后柱内部1是通过由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撑杆支架12和车轮罩内部2连结而形成如上所述的闭合截面部分,并具有充分的刚性和强度。
这样,一旦从后轮通过后撑杆向车体施加有输入负载,则该输入负载通过撑杆支架12和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传递至后柱内部1,但由于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撑杆支架12和车轮罩内部2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因此该输入负载能以良好的状态传递到后柱内部1,不会使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发生变形和破损。
四方中的一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的后柱增强部6从车宽方向外侧紧靠在后柱内部1上,被焊接在缘部的焊接凸缘6a、6b上。由此,由后柱增强部6和后柱内部1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可提高后柱内部1的刚性和强度。
具体地讲,图5表示沿着图1的C-C线的剖视图。在后柱增强部6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6c,与后柱内部1对接,由此在后柱增强部6上,形成了2个四方中的一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的部分。并且,在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上,将焊接凸缘8b与其开口的截面形状的一方缘部、即与焊接凸缘6a对合,在中间夹有后柱内部1的状态下进行焊接,在座椅靠背内部10上,将焊接凸缘10b与另一方的缘部、即与凹部6c对合,在中间夹有后柱内部1的状态下进行焊接。
即,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在夹持后柱内部1的状态下直接与焊接凸缘(四方中的一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的缘部)6a焊接,座椅靠背内部10在夹持后柱内部1的状态下直接与凹部(四方中的一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的缘部)6c焊接。故连结构件与后柱内部1的接合部的刚性和强度也得到了提高。
这样,输入负载从后撑杆通过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传递到后柱内部1,由于采用了由后柱增强部6和后柱内部1构成的闭合截面结构,利用后柱增强部6能有效且可靠地承受输入负载,不会使后柱内部1发生变形。
图6表示沿着图1的D-D线的剖视图。在靠近车辆中央的部分,由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
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在横跨车宽方向左右的同时,呈截面L字状地与下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的端部焊接,座椅靠背内部10也是在横跨车宽方向左右的同时,呈截面L字状地与上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的端部焊接。再将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与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重合,将焊接凸缘14a与焊接凸缘16a相互焊接,由这些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和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
即,由后柱内部1、与车轮罩内部2的连结构件即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形成了完全闭合的截面结构(箱状结构),在后悬架周围可实现具有高刚性和高强度的车体结构。
这样,不仅是撑杆基座4的上部与后柱内部1之间,而且在车宽方向、左右一对的撑杆基座4、4之间,也可实现具有高刚性和高强度(特别是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的车体结构。
即使出现了从后轮通过后撑杆向车体的输入负载,由于采用了由后柱内部1、与车轮罩内部2的连结构件即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构成的闭合截面结构,因此可将该输入负载良好地传递到另一方的撑杆基座4侧,能可靠地承受该输入负载,而不会发生车体的扭曲等。
这样,采用本发明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在车宽方向及后悬架周围可确保高刚性和高强度,当出现了从后轮通过后撑杆向车体输入负载时,利用连结构件能可靠地承受该输入负载,不会发生车体零件的变形、破损以及车体的扭曲等。由此,即使是车身无骨架式结构的车体,也可提高车体的可靠性。
又,如上所述,由于支承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内部(座椅靠背内部构件)10和后行李架延长部分(后行李架构件)16与连结构件一起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因此可在不增加零件数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利用车体零件,同时可提高后悬架周围的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
又由于作成了可在座椅靠背内部10上具有一体状的后行李架侧部11的结构,由此也可在不增加零件数的情况下高效率地提高后悬架周围的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
又由于将连结构件作成了闭合截面结构,因此还具有结构比较简单且便于焊接作业的优点。
下面说明第2实施例。
图7表示从车室内看、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8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构件图。
在本第2实施例中,由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的各钢板构件构成了连结构件。
另外,在本例中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构件上标记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下面只对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作出说明。
在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朝车辆前方呈凸状的凹部8d’,在一方座椅靠背内部10’的大致中央部,与凹部8d’对应地形成有朝车辆后方呈凸状的凹部10c’,这些凹部8d’和凹部10c’的各中心部相互邻接地对合焊接。即,在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一对的板构件)的大致中央部,通过将凹部8d’和凹部10c’的各中心部相互对合焊接而形成了车身横隔板结构。
图9表示沿着图7的E-E线的连结构件剖视图,图10表示沿着图7的F-F线的连结构件剖视图,通过将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与后柱内部1(后柱增强部6)、车轮罩内部2、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及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焊接,将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与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相互焊接,再将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相互用凹部8d’和凹部10c’对合焊接,在由凹部8d’和凹部10c’构成的车身横隔板结构的周围形成了将该车身横隔板结构围住形状的闭合截面结构。
即,在第2实施例中,在由凹部8d’和凹部10c’构成的车身横隔板结构的基础上,在车轮罩内部2侧(用X表示),由撑杆支架12、车轮罩内部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第1连结部),在上述车身横隔板结构的基础上,在车辆中央侧(用Y表示),由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和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第2连结部),并且,在上述车身横隔板结构的基础上,在上侧(用Z表示),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和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第3连结部)。
即,撑杆基座4的上面和后柱内部1,通过由撑杆支架12、车轮罩内部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形成的闭合截面结构(第1连结部)进行连结,具有充分的刚性,左右一对的撑杆基座4、4的上面相互间,通过由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和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形成的闭合截面结构(第2连结部)进行连结,具有充分的刚性,并且,左右一对的后柱内部1、1相互间,通过由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和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形成的闭合截面结构(第3连结部)进行连结,具有充分的刚性。
这样,若将撑杆基座4的上面与后柱内部1;左右一对的撑杆基座4、4的上面相互间以及左右一对的后柱内部1、1相互间,通过车身横隔板结构的周围形成的闭合截面结构部分进行各自的连结,则从后轮通过后悬架传递到撑杆基座4、4的输入负载避开了该车身横隔板结构部分,分别良好地被分散传递到连结撑杆基座4的上面与后柱内部1的闭合截面结构部分(第1连结部)和连结撑杆基座4、4的上面相互间的闭合截面结构部分(第2连结部)。
因此,尽管作成了将凹部8d’与凹部10c’对合地互相焊接这样一种简单的结构,但能将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有效地分散传递到后柱内部1侧和另一方的撑杆基座4侧,利用连结左右一对的后柱内部1、1相互间的闭合截面结构(第3连结部),不仅可确保车宽方向的刚性和强度,而且可大幅度提高后悬架周围的车体刚性及车体强度。
由此,在由车身无骨架式结构构成的车体中,可进一步提高车体的可靠性。
下面说明第3实施例。
图11表示从车室内看、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12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构件图。
在本第3实施例中,与上述第2实施例一样具有车身横隔板结构,但该车身横隔板结构部分不同,对与上述第1和第2实施例相同的构件上标记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下面只对与第1和第2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作出说明。
在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的大致中央部和座椅靠背内部10的大致中央部之间,夹装有环形的车身横隔板构件9,该车身横隔板构件9呈带状,形成了将该大致中央部隔开的形状,例如将多个焊接凸缘9a分别与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进行焊接。另外,车身横隔板构件9只要是环形,则无论什么形状均可,除了圆筒状之外,例如也可作成沿着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的形状的倒三角状。
即,在本第3实施例中,在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一对的板构件)的大致中央部,通过夹装环形的车身横隔板构件9而形成了车身横隔板结构。
图13表示沿着图11的E’-E’线的剖视图,图14表示沿着图11的F’-F’线的剖视图,通过将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和座椅靠背内部10与车轮罩内部2、撑杆支架12及后柱内部1焊接,再通过将车身横隔板构件9夹装在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与座椅靠背内部10之间,在车身横隔板构件9的周围形成了将该车身横隔板9围住形状的闭合截面结构。
即,在第3实施例的连结构件中,在车身横隔板构件9的基础上,在车轮罩内部2侧(用X表示),由撑杆支架12、车轮罩内部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和车身横隔板构件9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第1连结部),在车身横隔板构件9的基础上,在车辆中央侧(用Y表示),由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车身横隔板构件9、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和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第2连结部),并且,在车身横隔板构件9的基础上,在上侧(用Z表示),由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车身横隔板构件9、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和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形成了闭合截面结构(第3连结部)。
即,撑杆基座4的上面和后柱内部1,通过由撑杆支架12、车轮罩内部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和车身横隔板构件9形成的闭合截面结构(第1连结部)进行连结,具有充分的刚性,左右一对的撑杆基座4、4的上面相互间,通过由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车身横隔板构件9、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和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形成的闭合截面结构(第2连结部)互相进行连结,具有充分的刚性和强度,并且,左右一对的后柱内部1、1相互间,通过由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车身横隔板构件9、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和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形成的闭合截面结构(第3连结部)互相进行连结,具有充分的刚性和强度。
这样,第3实施例也与上述第2实施例一样,从后轮通过后悬架传递到撑杆基座4、4的输入负载避开了该车身横隔板结构部分,分别良好地被分散传递到连结撑杆基座4的上部与后柱内部1的闭合截面结构部分(第1连结部)和连结撑杆基座4、4的上面相互间的闭合截面结构部分(第2连结部)。
由此,作成了将车身横隔板构件9夹装在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与座椅靠背内部10之间这样一种简单的结构,也能将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有效地分散传递到后柱内部1侧和另一方的撑杆基座4侧,利用连结左右一对的后柱内部1、1相互间的闭合截面结构部分(第3连结部),不仅可确保车宽方向的刚性和强度,而且可大幅度提高后悬架周围的车体刚性及车体强度。
由此,在由车身无骨架式结构构成的车体中,可进一步提高车体的可靠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结构是在车轮罩内部构件(2)上具有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后悬架基座构件(4),同时将该车轮罩内部构件(2)与后侧内部构件(1)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4)的上面与所述后侧内部构件(1)连结进行增强的连结构件(8、10、12),所述连结构件(8、10、12)由板构件构成,所述车轮罩内部构件(2)和所述后侧内部构件(1)一起在整个区域形成闭合截面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构件包含与所述车轮罩内部构件接合并支承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内部构件(10),将该座椅靠背内部构件(10)作为一部分使用,形成闭合截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形成四方中的一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的增强构件(6),朝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状地与所述后柱内部(1)接合,所述连结构件与所述后侧内部构件(1)连结,形成至少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边(8b、10b)与所述增强构件(6)的所述四方中的一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的缘部(6a、6c)对接的形状。
4.一种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结构是在车轮罩内部构件(2)上具有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后悬架基座构件(4),同时将该车轮罩内部构件(2)与后侧内部构件(1)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4)的上面相互间以及所述后侧内部构件(1)相互间互相连结的连结构件(8、10、12、14、16),所述连结构件(8、10、12、14、16)由板构件构成,在整个区域形成闭合截面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构件包含与所述车轮罩内部构件接合并支承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内部构件(10),将该座椅靠背内部构件(10)作为一部分使用,形成闭合截面结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构件包含后行李架构件(16),将该后行李架构件(16)作为一部分使用,形成闭合截面结构。
7.一种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结构是在车轮罩内部构件(2)上具有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后悬架基座构件(4),同时将该车轮罩内部构件(2)与后侧内部构件(1)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具有构成一体的连结构件(8’、10’、8、10、12、14、16),其包含有连结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4)的上面与所述后侧内部构件(1)的第1连结部;连结左右一对的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4)的上面相互间的第2连结部;以及与第2连结部合流状地连结左右一对的所述后侧内部构件(1)相互间的第3连结部,所述连结构件(8’、10’、8、10、12、14、16)由板构件构成,在整个区域形成闭合截面结构,并在由所述第1至第3连结部围住的部分具有车身横隔板结构(8d’、10c’、9)。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横隔板结构,通过在由所述第1至第3连结部围住的部分使相对面的一对板构件相互间(8d’、10c’)互相接近接合而形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横隔板结构,通过在由所述第1至第3连结部围住的部分、在相对面的一对板构件(8、10)之间夹装有将该部分隔开状的环形的车身横隔板构件(9)而形成。
全文摘要
一种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连结构件(8’、10’、12、14、16)包含有连结后悬架基座构件(4)的上面与后侧内部构件(1)的第1连结部(X);连结左右一对的后悬架基座构件(4)的上面相互间的第2连结部(Y);以及与第2连结部合流状地连结左右一对的后侧内部构件(1)相互间的第3连结部(Z),构成了一体形状,在由第1至第3连结部围住的部分,具有车身横隔板结构(8d’、10c’)。
文档编号B62D25/08GK1532106SQ20041003043
公开日2004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0日
发明者屋形高志, 本城英喜, 三好伸介, 菊池隆司, 後藤惠志, 介, 司, 喜, 志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三菱汽车工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