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汽车折叠悬架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5263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汽车折叠悬架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多功能汽车折叠悬架桥。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重型汽车很多,由于重型汽车运送的东西重量都很大,所以重型汽车多采用多桥结构即采用多组从动车轮来保证载重量和汽车的安全性,但并不是每次重型汽车都运送大重量的东西,当运送不采用多桥结构的中、小型货车能运送的重量的东西时,多桥结构就会使重型汽车耗费比不采用多桥结构的中、小型货车更多的油,这样就增加了运输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汽车构件(如车轮)的磨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所载重量调节从动车轮数量的多功能汽车折叠悬架桥。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汽车折叠悬架桥,包括汽车板簧、从动车轮、汽车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板簧通过板簧支架固定在汽车大梁的侧面,汽车板簧下方固定有浮块,浮块下部与盒形的支梁折叠槽搭接,支梁折叠槽侧面与汽车大梁侧面固定连接,一根旋转轴横向穿过支梁折叠槽的凹口和浮块,并与浮块做可转动连接,旋转轴一端设有锁定装置,浮块下方开有内角为90°的半槽,旋转轴穿过浮块并露出半槽内的部分与纵向设置的液压伸缩缸缸杆相连接,支梁折叠槽底面上开有缺口,液压伸缩缸穿过此缺口与汽车轮轴相连接,汽车轮轴一端与从动车轮相连接,另一端与单桥做可拆卸连接。
所述的支梁折叠槽和浮块上设有对应的穿塞孔。
本实用新型在运送较重的东西时展开,这样就能保证载重量和安全性,当要运送不太重的东西时,将单桥与汽车轮轴拆开,取下单桥,通过液压伸缩缸将车轮向上缩,然后推动车轮,通过旋转轴的旋转将车轮收到汽车的底部,用旋转轴一端的锁定装置将旋转轴锁定。也可以在旋转轴上安装一套旋转装置,实现自动旋转。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代替千斤顶的作用,当需要换胎时,在支梁折叠槽和浮块上对应的穿塞孔中穿过螺栓并拧紧,使浮块和汽车大梁固定,使用液压伸缩缸将汽车大梁顶起,这样就可将轮胎提起进行换胎。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可以将汽车从动轮收到汽车的底部,这样就能够根据所载重量来调节从动轮数量,从而达到节省油耗,减少汽车部件磨损的目的,且能很方便的更换轮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收回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立体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汽车折叠悬架桥,包括汽车板簧6、从动车轮1、汽车大梁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板簧6通过板簧支架5固定在汽车大梁10的侧面,汽车板簧6下方固定有浮块4,浮块4下部与盒形的支梁折叠槽8搭接,支梁折叠槽8侧面与汽车大梁10侧面固定连接,一根旋转轴7横向穿过支梁折叠槽8的凹口和浮块4,并与浮块4做可转动连接,旋转轴7一端设有锁定装置,浮块4下方开有内角为90°的半槽12,旋转轴穿过浮块4并露出半槽12内的部分与纵向设置的液压伸缩缸缸杆13相连接,支梁折叠槽8底面上开有缺口14,液压伸缩缸3穿过此缺口14与汽车轮轴2相连接,汽车轮轴2一端与从动车轮1相连接,另一端与单桥9做可拆卸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的支梁折叠槽8和浮块4上设有对应的穿塞孔11。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适用于各种重型货车。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汽车折叠悬架桥,包括汽车板簧、从动车轮、汽车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板簧通过板簧支架固定在汽车大梁的侧面,汽车板簧下方固定有浮块,浮块下部与盒形的支梁折叠槽搭接,支梁折叠槽侧面与汽车大梁侧面固定连接,一根旋转轴横向穿过支梁折叠槽的凹口和浮块,并与浮块做可转动连接,旋转轴一端设有锁定装置,浮块下方开有内角为90°的半槽,旋转轴穿过浮块并露出半槽内的部分与纵向设置的液压伸缩缸缸杆相连接,支梁折叠槽底面上开有缺口,液压伸缩缸穿过此缺口与汽车轮轴相连接,汽车轮轴一端与从动车轮相连接,另一端与单桥做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汽车折叠悬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梁折叠槽和浮块上设有对应的穿塞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多功能汽车折叠悬架桥。包括汽车板簧、从动车轮、汽车大梁,汽车板簧通过板簧支架固定在汽车大梁的侧面,板簧下方固定有浮块,浮块下部与盒形的支梁折叠槽搭接,支梁折叠槽侧面与汽车大梁侧面固定连接,一根旋转轴横向穿过支梁折叠槽的凹口和浮块,并与浮块做可转动连接,旋转轴一端设有锁定装置,旋转轴与纵向设置的液压伸缩缸缸杆相连接,液压伸缩缸与汽车轮轴相连接,汽车轮轴两端分别与从动车轮和单桥连接。支梁折叠槽和浮块上设有对应的穿塞孔。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所载重量调节从动车轮数量,从而达到节省油耗和减少磨损的目的,适用于重型汽车。
文档编号B62D61/12GK2913133SQ20062009188
公开日2007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30日
发明者于树君 申请人:于树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