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滑板车后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板车,尤指一种结构简单,能让使用者骑乘舒适,且能确保使用安全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滑板车的轻便体积使其易于携带,并让其成为时下流行的运动休闲代步工具。当滑板车在使用中遇到不平路面时,滑板车的踏板会随着前、后轮的上、下跳动而造成操控上的不稳定,并能因后轮过度弹跳而让使用者的脚自踏板上滑落。因此,已有部分滑板车试图在踏板与后轮之间设置避震装置,以避免后轮过度弹跳,从而增强滑板车的操控性能,并降低后轮磨损的速度。专利号为01200536.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避震结构的折叠滑板车,主要是通过滑板车把手架的连接片下端所枢固的避震器一端头,以及避露器另一端头枢固于车体的长接片所设置凹形座内,使滑板车车体及把手架间连接有一避震器,使滑板车具有吸震缓冲装置,在滑行经过各种平坦、凹凸及崎岖不平地面表演各种高难度的花式动作过程中,对“表演者”的身体形成一种保护作用,防止发生伤害与损伤的安全效果。但这样的避震结构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然而,一般滑板车避震装置结构相当复杂,且在行驶于具有较大高、低落差的路面上时,仍会因为弹簧的压缩行程过长而造成踏板过度弹跳,甚至在下压踏板时,让踏板碰触到地面而造成危险。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习用滑板车后避震结构,改进上述缺点,并达到下列目的,申请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实用新型产生。本实用新型目的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而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本实用新型目的在提供一种不但能达到缓冲避震效果,让使用者骑乘舒适,能降低后轮磨损速度,且能有效确保使用安全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为达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滑板车后避震结构是供连接于踏板的后端及后轮之间,后避震结构包括支架以及弹性件。其中,支架设于踏板的后端下方,支架向前延伸一个前枢接部,前枢接部枢接于踏板上,支架的左、右二侧分别向后延伸一个后定位片,两个后定位片同轴固定于后轮的左、右二侧;而弹性件是定位于踏板的后端及支架之间,供使用者踩踏于踏板上,而后轮接触地面时,达到缓冲避震的效果。实施时,前枢接部包括分别由支架的左、右二侧向前延伸的前枢接片,且两个前枢接片同轴枢接于踏板的左、右二侧。实施时,支架的底端设有一个具通孔的底板,而一个螺杆向上穿过通孔及弹性件,藉用将弹性件定位于踏板的后端及支架之间。实施时,踏板后端的底面设有限位部,供限位弹性件,而弹性件是为弹簧。[0011]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因此,不但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具有高度的实用性。2、本实用新型能将弹性件有效限位于踏板下方与支架之间,并让轴杆于踏板后端下方的缺口内上、下移动,因此,不但能够有效产生缓冲避震的效果,让使用者骑乘舒适,并降低后轮磨损的速度,且能避免于路面高低落差过大或踏板下压力道过大时,造成踏板因过度下降而碰触到路面,以提升操控的稳定性,确保使用安全。综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确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提供一种不但能达到缓冲避震效果,降低后轮磨损的速度,且能增加操控稳定度以确保使用安全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极具产业上利用价值。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兹详述于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较佳实施例连接于踏板后端及后轮之间时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较佳实施例的零部件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较佳实施例的踏板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外观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就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滑板车后避震结构是供连接于踏板的后端及后轮之间,后避震结构包括支架以及弹性件。其中,支架向前延伸的前枢接部枢接于踏板上,支架左、右二侧分别向后延伸的后定位片同轴固定于后轮的左、右二侧;而弹性件定位于踏板的后端及支架之间。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后避震结构I的较佳实施例,后避震结构I包括支架2以及弹性件3。支架2包括平面底板21,平面底板21的板面上设有两个上下贯穿的通孔22 ;平面底板21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垂伸一个立板23,左、右两侧立板23的前端分别向前延伸一个枢接片24,两个枢接片24上分别设有一个枢接孔241,两个枢接片24合设为一个前枢接部25 ;左、右两侧立板23的后端分别向后延伸一个后定位片26,两个后定位片26上分别设有一个定位槽261,两个后定位片26合设为一个后定位部27。弹性件3是为压缩弹簧,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设有两个。实施时,弹性件3亦能设为一个,且平面底板21的板面上的通孔22亦设为一个。如图3所示,踏板9后端的底面设有两个左、右并列的圆形凹槽91,两个凹槽91内分别设有一个螺孔92,踏板 9后端的底面形成阶梯93,位于阶梯93的后端设有一个板片94,板片94与阶梯93之间形成一个长形槽95,长形槽95与两个凹槽91合设为一个限位部96。另,踏板9的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一个侧板97,所述侧板97的底部分别形成一个开口朝下的缺口 98。如图2、4所示,组装时,支架2设于踏板9的后端下方,支架2前端的两个枢接片24以一个枢接杆242同轴枢接于踏板9的左、右二侧,支架2后端的两个后定位片26以一个轴杆262同轴固定于后轮8的左、右二侧;两个弹性件3的顶端分别容置于踏板9后端底面的两个圆形凹槽91中,并使两个弹性件3同时位于长形槽95内,而两个螺杆31分别向上穿过通孔22及弹性件3的后,将弹性件3定位于踏板9的后端及支架2之间,并让轴杆262容置于踏板9后端下方的缺口 98内。如图5所示,当使用者踩踏于踏板9上,而后轮8接触地面时,经由弹性件3的支撑,即能让使用者骑乘;而在行经凹凸不平的地面时,由于弹性件3的压缩及回弹,则能让支架2以枢接杆242为旋转轴上下摆动,从而使后轮8相对于踏板9上、下移动,以消除震动,并达到缓冲避震的效果。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实施例。应当指出,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能做出若干的变型和改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滑板车后避震结构,连接于踏板的后端及后轮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避震结构包括:设于踏板后端下方的支架,支架向前延伸一个前枢接部,前枢接部枢接于踏板上,支架的左、右二侧分别向后延伸一个后定位片,两个后定位片同轴固定于后轮的左、右二侧;定位于踏板后端及支架之间的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枢接部包括分别由支架的左、右二侧向前延伸的枢接片,且两个枢接片同轴枢接于踏板的左、右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底端设有一个具通孔的底板,而一个螺杆向上穿过通孔及弹性件,用以将弹性件定位于踏板的后端及支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后端的底面设有一个限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板车后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后定位片以一个轴杆同 轴固定于后轮的左、右二侧,而踏板的后端下方设有一个缺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滑板车后避震结构,包括支架以及弹性件。其中,支架位于踏板后端下方,支架向前延伸的前枢接部枢接于踏板上,支架左、右二侧分别向后延伸的后定位片同轴固定于后轮的左、右二侧;而弹性件定位于踏板的后端及支架之间。当使用者踩踏于踏板上,而后轮接触地面时,经由弹性件的支撑,即能让使用者骑乘,而在行经凹凸不平的地面时,则能由于弹性件的压缩及回弹,让后轮相对于踏板上下移动,达到缓冲避震的效果。
文档编号B62K3/00GK203111385SQ20132003448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2日
发明者黄文弘 申请人:东莞乔登节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