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以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2072发布日期:2018-06-05 21:05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以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充电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以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使电动汽车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汽车充电口盖板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的结构单元。在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充电盖板在不充电时可以闭合,保护充电口,在需要充电时打开充电盖板露出充电口进行充电。电动汽车的充电是比较常见的操作,充电盖板的使用频率极高,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盖板的翻转机构比较复杂,在使用过程中主要会遇到如下几个问题:

1.部分电动汽车的充电盖留有一个可以用手掰开的小口,但是这样的充电口密闭性不好,时间长久容易造成充电盖内部风尘过多,或者生锈的情况

2.传统的充电盖为翻转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打开,但若外力过大或者到位置后,持续施力,会造成充电盖的折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盖开盖结构,解决了充电盖与充电口之间的密闭性不强的问题,同时提供了一种无需翻盖打开充电盖的新型充电盖结构。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以及电动汽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以及电动汽车,解决了充电盖与充电口之间的密闭性不强的问题,同时提供了一种无需翻盖打开充电盖的新型充电盖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安装于电动汽车,包括:

一充电盖内壳,所述充电盖内壳被设置于电动汽车的车体,且所述充电盖内壳的开口暴露于车身面板外;

一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充电盖内壳中,所述充电接口暴露于所述充电盖内壳的开口且所述充电接口电连接所述电动汽车内的电池;

至少两充电盖导轨,所述充电盖导轨通过弹簧锁止机构连接车身,所述充电盖导轨的延展方向平行于所述车身面板,所述弹簧锁止机构的弹性行程垂直于所述车身面板;以及

一充电盖外板,所述充电盖外板通过至少一连接杆连接一导杆,所述导杆沿所述充电盖导轨的延展方向滑动,所述充电盖外板具有垂直于所述车身面板的第一运动行程和平行于所述车身面板的第二运动行程,所述第二运动行程露出所述充电盖内壳。

优选地,所述第一运动行程中,所述充电盖外板随所述弹簧锁止机构的弹性行程弹出所述车身面板或是与所述车身面板一体拼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运动行程中,所述充电盖外板随所述导杆沿所述充电盖导轨的延展方向进行平行于所述车身面板的滑动。

优选地,所述充电盖外板在滑动时覆盖所述车身面板。

优选地,所述导杆的端部设有一限位块,随所述导杆的滑动,所述限位块被所述充电盖导轨阻挡。

优选地,所述充电盖外板通过多个连接杆连接一导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充电盖外板的连接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充电盖外板、连接杆与导杆一体成型。

优选地,还包括一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传动所述弹簧锁止机构的升降。

优选地,还包括一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传动所述导杆沿所述充电盖导轨的延展方向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如上述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以及电动汽车解决了充电盖与充电口之间的密闭性不强的问题,即大大加强了充电盖与充电口之间的密闭性,同时提供了一种无需翻盖打开充电盖的新型充电盖结构。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关闭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充电盖外板弹出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充电盖外板滑动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打开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打开后连接充电枪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关闭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关闭状态的俯视图。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安装于电动汽车,包括:一充电盖内壳1、一充电盖外板2、一充电接口4、两充电盖导轨6以及一限位块7。充电盖内壳1被设置于电动汽车的车体,且充电盖内壳1的开口暴露于车身面板8外。充电接口4设置于充电盖内壳1中,充电接口4暴露于充电盖内壳1的开口且充电接口4电连接电动汽车内的电池。充电盖导轨6通过弹簧锁止机构9连接车身,充电盖导轨6的延展方向平行于车身面板8,弹簧锁止机构9的弹性行程垂直于车身面板8。以及充电盖外板2通过至少一连接杆3连接一导杆5,导杆5沿充电盖导轨6的延展方向滑动,充电盖外板2具有垂直于车身面板8的第一运动行程和平行于车身面板8的第二运动行程。导杆5的端部设有一限位块7,随导杆5的滑动,限位块7被充电盖导轨6阻挡,防止导杆5滑出充电盖导轨6的范围。

在第一运动行程中,充电盖外板2随弹簧锁止机构9的弹性行程弹出车身面板8或是与车身面板8一体拼合。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充电盖外板弹出状态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充电盖外板2随弹簧锁止机构9的弹性行程弹出车身面板8,此时,弹簧锁止机构9的运动方向垂直于车身面板8,而且充电盖外板2的运动方向也垂直于车身面板8,充电盖外板2的运动不会对车身面板8的其他部分造成影响。

在第二运动行程中,充电盖外板2随导杆5沿充电盖导轨6的延展方向进行平行于车身面板8的滑动。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充电盖外板滑动状态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充电盖外板2随导杆5沿充电盖导轨6滑动,露出充电盖内壳1中的充电接口4,此时的充电盖外板2在滑动时覆盖车身面板8。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充电盖外板2通过多个连接杆3连接一导杆5,连接杆3与充电盖外板2的连接点不在同一直线上,一遍是的充电盖外板2与导杆5有更好的连接强度和整体刚性。并且,在一个优选例中,充电盖外板2、连接杆3与导杆5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可以通过用户手动打开。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第一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和一第二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电机传动弹簧锁止机构9的升降,第二驱动电机传动导杆5沿充电盖导轨6的延展方向滑动,从而实现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自动打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打开后连接充电枪的示意图。如图5和6所示,

在充电盖外板2通过第一运动行程中和第二运动行程后,充电盖内壳1中的充电接口4完全露出与出车身面板8,可以通过充电枪10连接到充电接口4,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与传统的以旋转轴为中心扇面打开的充电盖外板相比,横向平移打开充电盖外板可以更好地做到与车辆充电盖的密封,另外,本实用新型描述的充电盖装置不会在因为打开充电盖外板过程中用力过猛导致连接部位的折损,能有效延长充电桩装置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车身上设有有一种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包括:一充电盖内壳1、一充电盖外板2、一充电接口4、两充电盖导轨6以及一限位块7。充电盖内壳1被设置于电动汽车的车体,且充电盖内壳1的开口暴露于车身面板8外。充电接口4设置于充电盖内壳1中,充电接口4暴露于充电盖内壳1的开口且充电接口4电连接电动汽车内的电池。充电盖导轨6通过弹簧锁止机构9连接车身,充电盖导轨6的延展方向平行于车身面板8,弹簧锁止机构9的弹性行程垂直于车身面板8。以及充电盖外板2通过至少一连接杆3连接一导杆5,导杆5沿充电盖导轨6的延展方向滑动,充电盖外板2具有垂直于车身面板8的第一运动行程和平行于车身面板8的第二运动行程。导杆5的端部设有一限位块7,随导杆5的滑动,限位块7被充电盖导轨6阻挡,防止导杆5滑出充电盖导轨6的范围。

在第一运动行程中,充电盖外板2随弹簧锁止机构9的弹性行程弹出车身面板8或是与车身面板8一体拼合。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充电盖外板弹出状态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充电盖外板2随弹簧锁止机构9的弹性行程弹出车身面板8,此时,弹簧锁止机构9的运动方向垂直于车身面板8,而且充电盖外板2的运动方向也垂直于车身面板8,充电盖外板2的运动不会对车身面板8的其他部分造成影响。

在第二运动行程中,充电盖外板2随导杆5沿充电盖导轨6的延展方向进行平行于车身面板8的滑动。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的充电盖外板滑动状态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充电盖外板2随导杆5沿充电盖导轨6滑动,露出充电盖内壳1中的充电接口4,此时的充电盖外板2在滑动时覆盖车身面板8。

在充电盖外板2通过第一运动行程中和第二运动行程后,充电盖内壳1中的充电接口4完全露出与出车身面板8,可以通过充电枪10连接到充电接口4,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以及电动汽车解决了充电盖与充电口之间的密闭性不强的问题,即大大加强了充电盖与充电口之间的密闭性,同时提供了一种无需翻盖打开充电盖的新型充电盖结构。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