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1087发布日期:2020-05-29 14:0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车辆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于2018年11月2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218518号的优先权,其包含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在内的所有内容通过参照而援引于此。

本申请涉及车辆前部构造,尤其涉及安装于散热器支架之上且供在发动机盖关闭时与发动机盖的下表面抵接的止动件安装的托架的构造。



背景技术:

提出了将在发动机盖关闭时与发动机盖的下表面抵接的橡胶制的止动件经由托架而安装于散热器支架之上的构造。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96282号公报中提出了在由下端连接于散热器支架的2个腿板和将腿板之间连接且在上表面安装止动件的顶板构成的托架中使腿板朝向车辆后方倾斜的托架。在该托架中,在向发动机盖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腿板向车辆后方折弯而吸收冲击能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不过,发动机盖有时会被大的力强力关闭。在该情况下,朝向车辆下方向的大的力向托架施加。在日本特开2006-96282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的托架中,由于使腿板朝向车辆后方倾斜,所以存在当在发动机盖的关闭时朝向车辆下方向的大的力施加时腿板会变形的情况。

于是,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强力关闭了发动机盖时的托架的变形并且吸收向发动机盖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的冲击能量的托架。

本申请的车辆前部构造具备:发动机盖,后端在车辆前方的前舱的后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能够通过将前端上下移动而开闭所述前舱;散热器支架上部,配置于所述前舱的内部的前方上侧,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托架,安装于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部的上侧;及弹性体的止动件,安装于所述托架的上侧,在所述发动机盖的关闭时与在所述发动机盖的前端部的下表面设置的凸部抵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是向车辆上方凸出的槽形截面形状构件,具备下端连接于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部的2个腿板和将所述腿板之间连接的顶板,以所述腿板和所述顶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部的上侧,所述腿板沿着所述凸部相对于所述止动件的抵接方向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

这样,由于托架的腿板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于散热器支架上部的上侧,所以在向发动机盖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腿板能够向车辆后方弯曲变形而吸收冲击能量。另外,由于托架的腿板沿着凸部相对于止动件的抵接方向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所以即使在强力关闭了发动机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托架的脚部因关闭时的冲击力而变形。

在本申请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可以是,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部是向车辆上方凸出的礼帽型截面形状,所述托架安装于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部的上表面且比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部的截面的形心的位置靠前方处。

在本申请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可以是,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部的截面形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称,所述托架安装于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部的上表面且在侧视下比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部的中央线靠前方处。

这样,由于托架设置于比散热器支架上部的截面的形心位置靠前方处,所以输入到发动机盖的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成为朝向散热器支架上部的形心的输入。因而,能够抑制“因冲击载荷而导致散热器支架上部旋转而冲击力散发,托架的脚部不充分变形,冲击能量的吸收量下降”。

在本申请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可以是,所述止动件安装于所述托架的所述顶板的车辆上侧面,所述止动件的下端贯通所述托架的所述顶板并延伸至与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部的上表面接近的位置。

由此,在向托架施加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而托架的脚部变形时,弹性体的止动件被夹在散热器支架上部的上表面与发动机盖的下表面之间而承受压缩载荷,能够通过止动件来进行冲击能量的吸收。

本申请能够抑制强力关闭了发动机盖时的托架的变形,并且吸收向发动机盖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的冲击能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散热器支架上部、托架及止动件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形心的计算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向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发动机盖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的变形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向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发动机盖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的发动机盖的变形行程与冲击能量的吸收量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6是示出比较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其他比较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前部构造100由发动机盖20、散热器支架上部31、托架40及止动件45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各图所示的箭头fr、箭头up、箭头rh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向(行进方向)、上方向、右方向。另外,各箭头fr、up、rh的相反方向表示车辆后方向、下方向、左方向。以下,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来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发动机盖20由车辆前方的前舱10的后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通过将前端如单点划线91所示那样上下移动而开闭前舱10。前舱10是收纳发动机、车辆驱动用电动机等的配置于车辆前部的空间。发动机盖20由上侧的发动机盖外板21和下侧的发动机盖内板22构成。在发动机盖内板22的前端部的下侧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凸部23。凸部23在发动机盖20关闭时与后面说明的止动件45的上端46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标号24表示前格栅。

散热器支架上部31是配置于前舱10的内部的前方上侧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礼帽型截面形状的构造构件。礼帽型截面由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后2个凸缘31a和以将2个凸缘31a相连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连结板31b构成。散热器支架上部31与配置于前舱10的内部的前方下侧的散热器支架下部(未图示)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侧的散热器支架l及右侧的散热器支架r(均未图示)连接而构成四角的框,在该框中保持由散热器35a、空调用热交换器35b构成的冷却模块35。

在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上侧安装有托架40。托架40是用于将安装于上侧的止动件45安装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上侧的连接构件。托架40是由下端连接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及将前侧腿板41与后侧腿板42之间连接的顶板43构成的向车辆上方凸出的槽形截面形状构件。如图2所示,托架40以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及顶板4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上侧。前侧腿板41如图2中白圈所示那样点焊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前侧的凸缘31a并向车辆上方向延伸。后侧腿板42点焊于连结板31b的上侧面并向车辆上方向延伸。

止动件45是在关闭了发动机盖20时承受在发动机盖内板22的前端部的下表面设置的凸部23的橡胶等弹性体的构件。止动件45安装于托架40的顶板43的车辆上侧面。止动件45的下端47贯通托架40的顶板43并延伸至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上表面接近的位置。

如图1所示,托架40安装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上表面且比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截面的形心32的位置靠前方处。

在此,一边参照图3一边对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截面的形心32的位置进行说明。形心32处于将对截面中的微小截面da乘以微小截面da从原点起的距离并进行积分而得到的截面一次矩s除以截面积a而得到的位置。

x方向的截面一次矩sx、y方向的截面一次矩sy分别通过下述的式(1)、式(2)来计算。另外,形心32的x方向的位置xg、y方向的位置yg分别通过下述的式(3)、(4)来计算。

sx=∫da×x-(1)

sy=∫da×y-(2)

xg=sx/a---(3)

yg=sy/a---(4)

如图3所示,在散热器支架上部31这样的车辆前后方向对称的礼帽型截面的情况下,形心32的前后方向(x方向)的位置成为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xg=0),上下方向(y方向)的位置成为比连结板31b与凸缘31a的下端的中间稍靠连结板31b侧的位置。因此,在车辆前部构造100中,托架40安装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上表面且在侧视下比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中央线靠前方处。

接着,对关闭发动机盖20时和向发动机盖20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力的情况下的载荷的方向和托架40的变形进行说明。

在如图1的单点划线91所示那样关闭发动机盖20时,发动机盖20如图1中的箭头92所示那样在车辆下方向上移动,下表面的凸部23与止动件45的上端46接触。并且,来自发动机盖20的朝向车辆下方的力由止动件45承受并向作为构造构件的散热器支架上部31传递。也就是说,在发动机盖20的关闭时,凸部23相对于止动件45向车辆下方向移动而与止动件45抵接,在止动件45、托架40上施加凸部23相对于止动件45的抵接方向即车辆上下方向的载荷。

由于托架40的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上表面朝向车辆上方向延伸,所以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沿着凸部23相对于止动件45的抵接方向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因而,在关闭发动机盖20时,托架40的前侧腿板41和后侧腿板42的延伸方向与载荷的方向一致,因此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能够承受上下方向的大的压缩力。

另一方面,例如,在向发动机盖20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如图4所示,首先,在图5的区间a中,在冲击力下发动机盖外板21变形而与发动机盖内板22重叠。在此期间,如图5中的实线a所示,随着发动机盖的斜下方向的变形行程增加而吸收冲击能量。

之后,在图5的区间b中,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向止动件45的上端46施加。托架40安装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上表面且比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截面的形心32的位置靠前方处。因而,图1的箭头93所示的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的方向朝向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形心32的附近。朝向形心32的力不会使散热器支架上部31发生扭转变形,因此冲击载荷不会因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扭转变形而散发。因而,如图4所示,通过冲击载荷,托架40的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从根部部分朝向车辆后方折弯变形。这样,在区间b中,随着发动机盖的斜下方向的变形行程增加而由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的折弯变形吸收冲击能量。

而且,在区间c中,弹性体的止动件45的下端47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上表面抵接,止动件45被夹在发动机盖20的下表面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上表面之间而压缩变形,吸收冲击能量。

如以上说明这样,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在关闭发动机盖20时,托架40的前侧腿板41和后侧腿板42的延伸方向与载荷的方向一致,因此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能够承受上下方向的大的压缩力。由此,能够抑制在发动机盖20的关闭时托架40变形。

另外,在向发动机盖20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散热器支架上部31不扭转变形而承受冲击载荷,因此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能够折弯变形而吸收冲击能量。而且,能够通过止动件45的压缩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关闭发动机盖20时来自发动机盖20的朝向车辆下方的力由止动件45承受,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关闭发动机盖20时凸部23相对于止动件45以从车辆下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式移动而与止动件45抵接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向凸部23相对于止动件45的抵接方向倾斜配置,使前侧腿板41和后侧腿板42的延伸方向与载荷的方向一致,构成为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在倾斜方向上承受大的压缩力。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截面形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称,但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不对称。在该情况下,形心32的位置成为比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前后稍微偏离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托架40安装于比从中心位置稍微偏离的形心32的位置靠前方处即可。由此,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方向能够设为通过形心32的位置的附近的方向,能够使前侧腿板41和后侧腿板42弯曲变形而吸收冲击能量。

这样,车辆前部构造100能够抑制强力关闭了发动机盖20时的托架40的变形,并且吸收向发动机盖20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的冲击能量。

接着,一边参照图6一边对比较例的车辆前部构造200进行说明。对于与先前参照图1~图5说明的车辆前部构造100同样的部分,标注同样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6的比较例的车辆前部构造200在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连结板31b的上表面直接安装有止动件45,不具有托架40。在该情况下,在向发动机盖20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如图5的虚线b所示,在区间a中通过发动机盖外板21变形而吸收冲击能量。另外,在区间c中通过止动件45的压缩变形而吸收冲击能量。但是,由于不进行基于托架40的弯曲变形的冲击能量的吸收,所以与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相比冲击能量吸收量会变小。

接着,参照图7对作为其他比较例的车辆前部构造300进行说明。车辆前部构造300将托架40安装于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车辆后半部分。在车辆前部构造300中,向发动机盖20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的载荷的方向不通过散热器支架上部31的形心32的位置,而通过形心32的车辆后方侧。因而,如图7的虚线所示,通过冲击载荷而散热器支架上部31顺时针旋转,冲击载荷会散发。因而,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不充分折弯,图5的区间b中的冲击能量的吸收量会变小。

相对于此,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在向发动机盖20施加了朝向车辆后方斜下的冲击载荷时,散热器支架上部31不弯曲变形而承受冲击载荷,因此前侧腿板41、后侧腿板42能够充分折弯变形而吸收冲击能量。而且,能够通过止动件45的压缩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由此,能够得到大的冲击能量吸收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