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601898阅读:来源:国知局
4b的上部固定于右托架327。
[0118]右缓冲机构34是所谓的伸缩式的缓冲机构。通过右内筒34b相对于右外筒34a沿着右外筒34a延伸的方向相对移动,右缓冲机构34能够沿着该方向伸缩。由此,右缓冲机构34对右前轮32相对于右内筒34b的、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移位进行缓冲。
[0119]右外筒34a和右内筒34b构成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排列配置的一对伸缩构件。
[0120]转向装置7包括转向力传递机构6。转向力传递机构6包括车把杆23和转向轴60。车把杆23安装于转向轴60的上部。转向轴60的一部分由头管211支承为能够转动。转向轴60的中间转动轴Z沿着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转向轴60的上部配置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因而,转向轴60的中间转动轴Z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倾斜。转向轴60与乘员对车把杆23的操作相对应地以中间转动轴Z为中心转动。在车把杆23的左部设置有左后视镜231。在车把杆23的右部设置有右后视镜232。
[0121]转向力传递机构6将乘员操作车把杆23的转向力传递至左托架317和右托架327。对于具体结构将在后文中详细叙述。
[0122]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中,采用平行四节连杆(也称作平行四边形连杆)方式的连杆机构5。
[0123]如图2所示,连杆机构5配置于相比车把杆23靠下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配置于相比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靠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包括上横向部件51、下横向部件52、左侧向部件53以及右侧向部件54。连杆机构5即便在随着车把杆23的操作而转向轴60以中间转动轴Z为中心转动的情况下,也不以该中间转动轴Z为中心相对于车身框架21转动。
[0124]上横向部件51包括板状部件512。板状部件512配置于头管211的前方。板状部件512沿着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延伸。
[0125]上横向部件51的中间部通过支承部C支承于头管211。上横向部件51能够以中间上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头管211转动,该中间上轴线穿过支承部C且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
[0126]上横向部件51的左端部通过支承部D支承于左侧向部件53。上横向部件51能够以左上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左侧向部件53转动,该左上轴线穿过支承部D且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
[0127]上横向部件51的右端部通过支承部E支承于右侧向部件54。上横向部件51能够以右上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右侧向部件54转动,该右上轴线穿过支承部E且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
[0128]图3是从车身框架21的上方观察车辆1的前部的俯视图。在图3中,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在参照图3的以后的说明中,以车身框架21的直立状态为前提。在图3中示出对用虚线表示的前罩221和一对前挡泥板223进行了透视的状态。
[0129]如图3所示,下横向部件52包括前板状部件522a与后板状部件522b。前板状部件522a配置于头管211的前方。后板状部件522b配置于头管211的后方。前板状部件522a与后板状部件522b沿着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延伸。前板状部件522a与后板状部件522b借助左连结块523a与右连结块523b连结。左连结块523a配置于相比头管211靠左方的位置。右连结块523b配置于相比头管211靠右方的位置。
[0130]下横向部件52配置于相比上横向部件51靠下方的位置。下横向部件52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与上横向部件51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等同。下横向部件52与上横向部件51平行地延伸。
[0131]下横向部件52的中间部通过支承部F支承于头管211。下横向部件52能够以中间下轴线为中心转动,该中间下轴线穿过支承部F且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
[0132]下横向部件52的左端部通过支承部G支承于左侧向部件53。下横向部件52能够以左下轴线为中心转动,该左下轴线穿过支承部G且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
[0133]下横向部件52的右端部通过支承部Η支承于右侧向部件54。下横向部件52能够以右下轴线为中心转动,该右下轴线穿过支承部Η且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
[0134]中间上轴线、右上轴线、左上轴线、中间下轴线、右下轴线以及左下轴线相互平行地延伸。中间上轴线,右上轴线、左上轴线、中间下轴线、右下轴线以及左下轴线配置于相比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靠上方的位置。
[0135]如图2和图3所示,左侧向部件53配置于头管211的左方。左侧向部件53配置于相比左前轮31靠上方的位置。左侧向部件53沿着头管211所延伸的方向延伸。左侧向部件53沿着转向轴60的中间转动轴Ζ所延伸的方向延伸。左侧向部件53的上部配置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0136]左侧向部件53的下部与左托架317连接。左托架317能够相对于左侧向部件53以左中心轴X为中心转动。左中心轴X沿着左侧向部件53所延伸的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左中心轴X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与转向轴60的中间转动轴Z平行地延伸。如图3所示,左中心轴X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与转向轴60的中间转动轴Z平行地延伸。
[0137]如图2和图3所示,右侧向部件54配置于头管211的右方。右侧向部件54配置于相比右前轮32靠上方的位置。右侧向部件54沿着头管211所延伸的方向延伸。右侧向部件54沿着转向轴60的中间转动轴Z所延伸的方向延伸。右侧向部件54的上部配置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0138]右侧向部件54的下部与右托架327连接。右托架327能够相对于右侧向部件54以右中心轴Y为中心转动。右中心轴Y沿着右侧向部件54所延伸的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右中心轴Y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与转向轴60的中间转动轴Z平行地延伸。如图3所示,右中心轴Y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与转向轴60的中间转动轴Z平行地延伸。
[0139]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横向部件51、下横向部件52、左侧向部件53以及右侧向部件54以上横向部件51与下横向部件52相互保持平行的姿势、且左侧向部件53与右侧向部件54相互保持平行的姿势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21。
[0140]如图2和图3所示,转向力传递机构6除了包括前述的车把杆23和转向轴60之夕卜,还包括中间传递板61、左传递板62、右传递板63、中间接头64、左接头65、右接头66以及横拉杆67。
[0141]中间传递板61与转向轴60的下部连接。中间传递板61不能相对于转向轴60相对转动。中间传递板61能够相对于头管211以转向轴60的中间转动轴Z为中心转动。中间传递板61的前部与其后部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窄。
[0142]左传递板62配置于中间传递板61的左方。左传递板62与左托架317的下部连接。左传递板62不能相对于左托架317相对转动。左传递板62能够相对于左侧向部件53以左中心轴X为中心转动。左传递板62的前部与其后部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窄。
[0143]右传递板63配置于中间传递板61的右方。右传递板63与右托架327的下部连接。右传递板63不能相对于右托架327相对转动。右传递板63能够相对于右侧向部件54以右中心轴Y为中心转动。右传递板63的前部与其后部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窄。
[0144]如图3所示,中间接头64经由沿着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与中间传递板61的前部连结。中间传递板61与中间接头64能够以该轴部为中心相对转动。左接头65配置于中间接头64的左方。左接头65经由沿着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与左传递板62的前部连结。左传递板62与左接头65能够以该轴部为中心相对转动。右接头66配置于中间接头64的右方。右接头66经由沿着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与右传递板63的前部连结。右传递板63与右接头66能够以该轴部为中心相对转动。
[0145]在中间接头64的前部设置有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在左接头65的前部设置有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在右接头66的前部设置有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横拉杆67沿着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延伸。横拉杆67经由这些轴部与中间接头64、左接头65以及右接头66连结。横拉杆67与中间接头64能够以设置于中间接头64的前部的轴部为中心相对转动。横拉杆67与左接头65能够以设置于左接头65的前部的轴部为中心相对转动。横拉杆67与右接头66能够以设置于右接头66的前部的轴部为中心相对转动。
[0146]其次,参照图3和图4对车辆1的转向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从车身框架21的上方观察使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左转向的状态下的车辆1的前部的俯视图。在图4中示出对用虚线表示的前罩221和一对前挡泥板223进行了透视的状态。
[0147]当乘员操作车把杆23时,转向轴60以中间转动轴Z为中心相对于头管211转动。在图4所示的左转向的情况下,转向轴60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随着转向轴60的转动,中间传递板61相对于头管211以中间转动轴Z为中心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
[0148]随着中间传递板61朝箭头T的方向的转动,横拉杆67的中间接头64相对于中间传递板61朝箭头S方向转动。由此,横拉杆67在保持其姿势不变的状态下朝右后方移动。
[0149]随着横拉杆67朝右后方的移动,横拉杆67的左接头65和右接头66分别相对于左传递板62和右传递板63朝箭头S方向转动。由此,在横拉杆67保持其姿势不变的状态下,左传递板62和右传递板63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
[0150]当左传递板62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时,不能相对于左传递板62相对转动的左托架317相对于左侧向部件53以左中心轴X为中心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
[0151]当右传递板63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时,不能相对于右传递板63相对转动的右托架327相对于右侧向部件54以右中心轴Y为中心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
[0152]当左托架317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时,经由左内筒33b与左托架317连接的左缓冲机构33相对于左侧向部件53以左中心轴X为中心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当左缓冲机构33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时,经由左支承轴314支承于左缓冲机构33的左前轮31相对于左侧向部件53以左中心轴X为中心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
[0153]当右托架327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时,经由右内筒34b与右托架327连接的右缓冲机构34相对于右侧向部件54以右中心轴Y为中心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当右缓冲机构34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时,经由右支承轴324支承于右缓冲机构34的右前轮32相对于右侧向部件54以右中心轴Y为中心朝箭头T的方向转动。
[0154]当乘员操作车把杆23使得向右转向时,上述的各构件朝箭头S的方向转动。各构件的动作仅左右相反,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55]如以上说明的那样,转向力传递机构6与乘员对车把杆23的操作相对应地将转向力传递至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分别以左中心轴X和右中心轴Y为中心朝与乘员对车把杆23的操作方向相对应的方向转动。
[0156]其次,参照图2和图5对车辆1的倾斜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从车身框架21的前方观察车身框架21朝车辆1的左方倾斜的状态下的车辆1的前部的主视图。在图5中示出对用虚线表示的前罩221和一对前挡泥板223进行了透视的状态。
[0157]如图2所示,在车身框架21的直立状态下,当从车身框架21的前方观察车辆1时,连杆机构5为长方形状。如图5所示,在车身框架21的倾斜状态下,当从车身框架21的前方观察车辆1时,连杆机构5为平行四边形状。连杆机构5的变形与车身框架21朝车辆1的左右方向的倾斜连动。连杆机构5的工作意味着构成连杆机构5的上横向部件51、下横向部件52、左侧向部件53以及右侧向部件54以穿过各自的支承部C?Η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相对转动,连杆机构5的形状变化。
[0158]例如如图5所示,当乘员使车辆1朝左方倾斜时,头管211相对于铅垂方向朝左方倾斜。当头管211倾斜时,上横向部件51以穿过支承部C的中间上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头管211朝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样地,下横向部件52以穿过支承部F的中间下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头管211朝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上横向部件51相对于下横向部件52朝左方移动。
[0159]随着上横向部件51朝左方的移动,上横向部件51以穿过支承部D的左上轴线和穿过支承部Ε的右上轴线为中心分别相对于左侧向部件53和右侧向部件54朝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样地,下横向部件52以穿过支承部G的左下轴线和穿过支承部Η的右下轴线为中心分别相对于左侧向部件53和右侧向部件54朝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左侧向部件53和右侧向部件54在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姿势不变的状态下相对于铅垂方向朝左方倾斜。
[0160]此时,下横向部件52相对于横拉杆67朝左方移动。随着下横向部件52朝左方的移动,设置于中间接头64、左接头65以及右接头66的各前部的轴部相对于横拉杆67转动。由此,横拉杆67保持与上横向部件51以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