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601898阅读:来源:国知局
及下横向部件52平行的姿势。
[0161]随着左侧向部件53朝左方的倾斜,与左侧向部件53连接的左托架317朝左方倾斜。随着左托架317朝左方的倾斜,与左托架317连接的左缓冲机构33朝左方倾斜。随着左缓冲机构33朝左方的倾斜,支承于左缓冲机构33的左前轮31在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姿势不变的状态下朝左方倾斜。
[0162]随着右侧向部件54朝左方的倾斜,与右侧向部件54连接的右托架327朝左方倾斜。随着右托架327朝左方的倾斜,与右托架327连接的右缓冲机构34朝左方倾斜。随着右缓冲机构34朝左方的倾斜,支承于右缓冲机构34的右前轮32在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姿势不变的状态下朝左方倾斜。
[0163]与上述的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倾斜动作相关的说明以铅垂方向为基准。但是,当车辆1的倾斜动作时(连杆机构5工作时),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与铅垂上下方向不一致。在以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为基准的情况下,当连杆机构5工作时,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相对于车身框架21的相对位置变化。换言之,连杆机构5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变更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相对于车身框架21的相对位置,由此使车身框架21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
[0164]当乘员使车辆1朝右方倾斜时,各构件朝右方倾斜。各构件的动作仅左右相反,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65]图6是使车辆1倾斜且转向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示出车辆1在朝左方倾斜的状态下、朝左方转向的状态。通过转向动作使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朝左方转动,通过倾斜动作使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与车身框架21 —起朝左方倾斜。即,在该状态下,连杆机构5呈平行四边形状,横拉杆67从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下的位置朝左后方移动。
[0166]其次,参照图7和图8对车辆1所具备的内侧挡泥板225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图7示出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观察车辆1的前部的外观。在图7中示出对用虚线表示的前罩221以及一对前挡泥板223进行了透视的状态。图8以沿着图7中的线VII1-VIII的剖面示出内侧挡泥板225的一部分。在图8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相对于内侧挡泥板225的位置。在图7和图8中示出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不利用转向装置7使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转动的状态。此处“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不转动的状态”意味着图8所示的穿过左前轮31的前端和后端的直线CL的朝向以及穿过右前轮32的前端和后端的直线CR的朝向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一致的状态。在参照图7和图8的以后的说明中,以该状态为前提。换言之,“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不转动的状态”是车辆直行时的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的状态。不过,该状态并不限定车辆是运动还是停止。该状态既包含车辆运动的情况又包含车辆停止的情况。
[0167]如图7和图8所示,内侧挡泥板225具备罩面70。罩面70配置于相比左前轮31的后缘31a和右前轮32的后缘32a靠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位置。此处“左前轮31的后缘31a”意味着位于相比左支承轴314靠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左前轮31的外周面。此外,“右前轮32的后缘32a”意味着位于相比右支承轴324靠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右前轮32的外周面。
[0168]如图7和图8所示,内侧挡泥板225具备左突出部711。在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下,左突出部711配置于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1的中央C靠左方、且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1的左端VL(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左后视镜231的左端)靠右方、且相比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左前轮31的后缘31a靠后方的位置。在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下,左突出部711相比罩面70朝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突出,并且沿着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
[0169]如图7和图8所示,内侧挡泥板225具备右突出部721。在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下,右突出部721配置于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1的中央C靠右方、且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1的右端VR(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右后视镜232的右端)靠右方、且相比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右前轮32的后缘32a靠后方的位置。在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下,右突出部721相比罩面70朝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突出,并且沿着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
[0170]至少在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下,位于左突出部711与右突出部721之间的罩面70的一部分面对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之间的空间。
[0171]本申请发明人们详细地验证了因两个前轮而飞溅的水落到乘员的脚部等的现象的产生机理。结果,确认了如下的现象。
[0172]行驶中因左前轮以及右前轮而飞溅的水附着到配置于相比两前轮的各后缘靠后方的内侧挡泥板。附着于内侧挡泥板的水的一部分被经由左前轮与右前轮之间的空间而通过左前轮的后缘与内侧挡泥板之间的气流推动,从而朝内侧挡泥板的左端部移动。移动了的水乘着在车辆的左方流向后方的空气的流动而从内侧挡泥板的左端部朝后方飞散。飞散了的水落到就坐于配置在相比左前轮靠后方的座椅上的乘员的脚部等。同样地,附着于内侧挡泥板的水的一部分被经由左前轮与右前轮之间的空间而通过右前轮的后缘与内侧挡泥板之间的气流推动,从而朝内侧挡泥板的右端部移动。移动了的水乘着在车辆的右方流向后方的空气的流动而从内侧挡泥板的右端部朝后方飞散。飞散了的水落到就坐于配置在相比右前轮靠后方的座椅上的乘员的脚部等。
[0173]S卩,在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以及在该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两个前轮的车辆中,产生经由左前轮与右前轮之间的空间而通过左前轮的后方与内侧挡泥板之间的气流、以及经由左前轮与右前轮之间的空间而通过右前轮的后缘与内侧挡泥板之间的气流,由此引起上述的现象。换言之,可知上述的现象是在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以及在该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两个前轮的车辆中所特有的现象。因此,为了阻挡朝后方飞散的水滴,对使覆盖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脚部的前面的挡板朝左右方向伸出的方案进行了研讨。但是,为了获得效果,需要增大挡板的伸出量,这会导致车辆大型化。
[0174]因此,发明人们对既能使车辆1小型化又能抑制朝车辆1的后方流动的水的量的结构进行了研讨。结果,想到了使左突出部711以及右突出部721朝内侧挡泥板225的前方突出的构造,其中,左突出部711对因通过左前轮31的后方与内侧挡泥板225之间的气流的推动而引起的附着于内侧挡泥板225的水的移动进行阻挡,右突出部721对因通过右前轮32的后方与内侧挡泥板225之间的气流的推动而引起的附着于内侧挡泥板225的水的移动进行阻挡。
[0175]具体而言,内侧挡泥板225具有罩面70,在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且未利用转向装置7使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转动的状态下,该罩面70配置于相比左前轮31的后缘31a和右前轮32的后缘32a靠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位置。此外,内侧挡泥板225具有:左突出部711,在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且未利用转向装置7使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转动的状态下,左突出部711配置于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1的中央C靠左方、且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1的左端VL靠右方、且相比左前轮31的后缘31a靠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位置,左突出部711相比罩面70朝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突出并且沿着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右突出部721,在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且未利用转向装置7使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转动的状态下,右突出部721配置于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1的中央C靠右方、且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1的右端VR靠左方、且相比右前轮32的后缘32a靠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位置,右突出部721相比罩面70朝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突出并且沿着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进而,至少在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且未利用转向装置7使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转动的状态下,位于左突出部711与右突出部721之间的罩面70的一部分面对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之间的空间。
[0176]根据这样的结构,因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而飞溅并通过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之间的空间后的水的一部分附着于罩面70中的位于左突出部711与右突出部721之间的部分。附着于罩面70的水的一部分虽然会被经由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之间的空间而通过左前轮31的后缘31a与内侧挡泥板225之间的气流推动,从而朝向内侧挡泥板225的左端部移动,但利用左突出部711能够阻挡水到达该左端部。此外,附着于罩面70的水的一部分虽然会被经由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之间的空间而通过右前轮32的后缘32a与内侧挡泥板225之间的气流推动,从而朝向内侧挡泥板225的右端部移动,但利用右突出部721能够阻挡水到达该右端部。
[0177]进而,发现通过如上述那样设置左突出部711与右突出部721,与不存在两突出部的、左右方向敞开的构造相比较,能够在两突出部之间的空间形成沿着罩面70趋向车辆1的下方的速度快的空气的流动。附着于罩面70的水不仅被左突出部711与右突出部721阻挡朝内侧挡泥板225的左右两端部的移动,而且被形成在两突出部之间的速度快的空气的流动导向车辆1的下方。因而,能够抑制经由内侧挡泥板225的左右两端部朝后方飞散的水的量。
[0178]另外,不需要为了获得上述的效果而形成挡板那样的沿着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伸出的构造,因此能够实现车辆的小型化。
[0179]因而,能够使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以及在该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两个前轮3的车辆1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因这两个前轮3而飞溅的水落到就坐于座椅24上的乘员的脚部等的现象的产生。
[0180]如图7和图8所示,左突出部711具有朝向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的右侧面711a。右侧面711a与罩面70形成沿着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左折弯部714。更具体而言,罩面70包括左罩面713。左罩面713在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且未利用转向装置7使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转动的状态下,配置于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1的中央C靠该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的位置。左折弯部714由左罩面713和左突出部711的右侧面711a形成。
[0181]如图7和图8所示,右突出部721具有朝向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的左侧面721a。左侧面721a与罩面70形成沿着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折弯部724。更具体而言,罩面70包括右罩面723。右罩面723在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且未利用转向装置72使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转动的状态下配置于相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1的中央C靠该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的位置。右折弯部724由右罩面723和右突出部721的左侧面721a形成。
[0182]即,“折弯部”意味着通过在包含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横剖面内延伸的方向不同的两个平面相交而划分形成的部分,与连续的弯曲面不同。
[0183]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被经由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之间的空间而通过左前轮31的后缘31a与内侧挡泥板225之间的气流推动的水越过左突出部711的现象的产生。此外,能够进一步抑制被经由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之间的空间而通过右前轮32的后缘32a与内侧挡泥板之间的气流推动的水越过右突出部721的现象的产生。因而,能够使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以及在该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两个前轮3的车辆1小型化,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因这两个前轮3而飞溅的水落到就坐于座椅24的乘员的脚部等的现象的产生。
[0184]左折弯部714所成的角度0L为45度以上且135度以下。此处“左折弯部714所成的角度9L”如下定义。图8示出包含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内侧挡泥板225的横剖面。在该横剖面内,单点划线714a是与左罩面713平行地延伸的直线。单点划线714b是与左突出部711的右侧面711a平行地延伸的平行的直线。角度Θ L是在直线714a的前方且直线714b的右方由两直线形成的角度。换言之,角度Θ L是在与划分左折弯部714的两个平面中的位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直线714a的前方、且在与位于该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直线714b的右方、由两直线形成的角度。
[0185]右折弯部724所成的角度0R为45度以上且135度以下。此处“右折弯部724所成的角度9R”如下定义。在图8所示的内侧挡泥板225的横剖面内,单点划线724a是与右罩面723平行地延伸的直线。单点划线724b是与右突出部721的左侧面721a平行地延伸的直线。角度9R是在直线724a的前方且直线724b的左方由两直线形成的角度。换言之,角度9R是在与划分右折弯部724的两个平面中的与位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直线724a的前方、且在与位于该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直线724b的左方、由两直线形成的角度。
[0186]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将被经由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之间的空间而通过左前轮31的后缘31a与内侧挡泥板225之间的气流推动的水保持在左突出部711的右侧面7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