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934730阅读:来源:国知局
以支承轭21的弹簧收纳孔28的内底面为基准的基准部件52的位置,乃至以支承轭21为基准的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用基准部件52的前端面(图中的下端面)与测定件53的前端面(图中的下端面)的间隙AG表示。
[0067]接下来,对调整装置40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0068]如图4所示,调整装置40具有控制装置71以及监视器72。控制装置71统一控制调整装置40的各部。在控制装置71分别连接有线性测量仪56以及旋转传感器44a。另外,在控制装置71还分别连接有马达44以及监视器72。监视器72通过控制装置71进行的显示控制来显示各种信息。
[0069]控制装置71控制马达44的驱动。另外,控制装置71根据由旋转传感器44a生成的电信号来运算马达44的旋转量,进而运算轭插头22相对于外壳11的角度位置Θ。并且,控制装置71根据由线性测量仪56(准确地说是检测器63)生成的电信号来运算基准部件52的前端面与测定件53的前端面之间的间隙AG,即运算以支承轭21为基准的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控制装置71根据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与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的关系来执行间隙C的调整处理。控制装置71在执行间隙C的调整处理时,使表示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与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的关系的线图显示在监视器72。
[0070]接下来,对间隙C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控制装置71根据储存在未图示的存储装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间隙C的调整处理。该调整处理是转向装置的各组装工序中的一道工序。
[0071]此外,转向装置10以预先将轭插头22临时紧固于引导孔15的状态安置于调整装置40的两个支承脚42、42之间。此时,轭插头22维持在与支承轭21抵接的状态下。这里,虽然轭插头22与支承轭21之间的间隙C为零,但轭插头22能够超过零间隙位置(零触摸位置)而紧固至零间隙超过位置,因此认为支承轭21被弹性压缩。这里,假定以发生弹性压缩变形的程度临时紧固于支承轭21的状态。
[0072]顺便说一下,零间隙位置是指轭插头22正好与支承轭21接触的位置,且是指轭插头22的轴力(按压力)未作用于支承轭21而未发生压缩变形的位置。零间隙超过位置是指因轭插头22与支承轭21抵接以后还紧固导致轭插头22的轴力作用于支承轭21而发生压缩变形的位置。
[0073]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控制装置71首先从上述临时紧固的状态向放松轭插头22的方向驱动马达44(步骤S101)。马达44的旋转速度即轭插头22的旋转速度为一定速度。
[0074]图6是表示轭插头22相对于外壳11的角度位置Θ与以支承轭21为基准的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的关系的线图。在该图中,对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而言,向负方向的变化表示拧进轭插头22,向正方向的变化表示放松轭插头22。
[0075]如图6的坐标图中虚线所示,随着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从临时紧固时的角度位置Θ0增加,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虽然伴有稍微的波动,但作为整体的趋势,呈平缓直线状地增加。但是,此时的轴向位置G的增加是因支承轭21的压缩变形(形变)逐渐释放而导致的。此时的轴向位置G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变化的变化比例是比通常时的与外螺纹部22b的螺距对应的变化比例小的值。即,轴向位置G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增加的变化斜率比通常时的变化斜率平缓。
[0076]进一步放松轭插头22时,轴向位置G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增加的变化斜率以描绘圆弧的方式大幅增大,大致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增加呈直线状地增加。此时,轴向位置G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增大的变化斜率与轭插头22的外螺纹部22b的螺距对应。这表示支承轭21的压缩变形释放的情况。
[0077]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接下来,控制装置71运算拐点Pl(第一次)(步骤S102)。拐点Pl是指轴向位置G的变化斜率发生改变的临界点。控制装置71例如通过基于角度位置Θ以及轴向位置G的最小二乘法求出图6的坐标图中单点划线所示的两条回归直线(近似直线)L1、L2。回归直线LI表示轴向位置G在相对于支承轭21作用有轭插头22的轴力的压缩区域的变化趋势。回归直线L2表示轴向位置G在轭插头22的压缩变形释放而轴向位置G根据外螺纹部22b的螺距发生变化的非压缩区域的变化趋势。控制装置71将上述回归直线L1、L2的交点作为拐点Pl而暂时存储。
[0078]这里,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达到与拐点Pl对应的角度位置Θ1时,可以认为轭插头22位于零间隙位置,以该位置为基准来调整间隙C。与将临时紧固时的轭插头22的拧入位置作为零间隙位置来调整间隙C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设定更适当的间隙C。这是因为从调整后的间隙C排除了支承轭21的压缩变形量(这里是与以临时紧固状态下的轴向位置GO为基准的拐点Pl对应的轴向位置Gl)。
[0079]然而,例如临时紧固扭矩因产品规格等而不同,临时紧固扭矩的值越大,认为压缩区域中轴向位置G的变化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变化的波动幅度越大。另外,临时紧固扭矩的值越大,即便在相同的产品之间,轴向位置G的变化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变化的状态(变化斜率等)也越产生偏移。因此,存在由控制装置71运算出的拐点Pl(零间隙位置)、乃至间隙C的量产生少许偏移的担忧。
[0080]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间隙C的偏移,控制装置71继续执行以下处理。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控制装置71在上一步骤S102运算出拐点Pl之后,向再次紧固轭插头22的方向驱动马达44(步骤S103)。
[0081 ]如图6的坐标图所示,例如在放松至比与拐点PI对应的角度位置ΘI大的值的角度位置Θ2的时刻开始轭插头22的紧固。如图6的坐标图中空心箭头所示,伴随着角度位置Θ的减小,轴向位置G也减小。
[0082]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接下来,控制装置71对以与拐点Pl对应的角度位置Θ1为基准来紧固轭插头22设定角度δθ(20°左右)的情况进行检测(S104)。此时,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表示比临时紧固时的角度位置Θ0大的值的角度位置Θ3,作用于支承轭21的轴力(轭插头22的轴力)比临时紧固时的轴力弱。根据该较弱的轴力,支承轭21稍微压缩变形。然后,控制装置71向再次放松轭插头22的方向驱动马达44(S105)。
[0083]如图6的坐标图中涂黑箭头所示,随着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增加,轴向位置G虽然伴有稍微的波动,但再次呈平缓直线状地增加。此时的轴向位置G的增加斜率比图6的坐标图中实线箭头所示的从临时紧固状态放松轭插头22时的轴向位置G的增加斜率稍大。这是因支承轭21的压缩变形量比临时紧固时少而导致的。然后,随着角度位置Θ增加,轴向位置G以描绘圆弧的方式增大,大致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增加呈直线状地增加。
[0084]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接下来,控制装置71再次运算拐点(第二次)(S106)。控制装置71与先前的步骤S102相同,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图6的坐标图中单点划线所示的两条回归直线L3、L4。回归直线L3表示轴向位置G在与先前的回归直线LI相同的压缩区域的变化趋势。但是,回归直线L3的倾斜度比先前的回归直线LI的倾斜度稍大。另外,回归直线L4表示轴向位置G在与先前的回归直线L2相同的非压缩区域的变化趋势。此外,回归直线L4大致与先前的回归直线L2重叠,因此在图6的坐标图中,其以在回归直线L2标注带括弧的附图标记的方式而留下。控制装置71将上述回归直线L3、L4的交点作为拐点P2而暂时存储。
[0085]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接下来,控制装置71在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达到与第二次的拐点P2对应的角度位置Θ4时,识别为轭插头22位于真的零间隙位置。然后,控制装置71对轴向位置G以与拐点P2对应的轴向位置G2为基准而增加与目标间隙C*相同的量的情况进行检测(步骤S107)。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对与拐点P2对应的轴向位置G2加上目标间隙C*所得的值即轴向位置G3进行检测。
[0086]像这样,在暂时去掉对支承轭21的轴力之后,此次比临时紧固时更松弛地紧固轭插头22,并再次放松轭插头22,由此运算出更准确的拐点P2。当达到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