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人机防撞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无人机在航拍、救援、森林防火、安防等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由机体和多个旋翼组成,传统的无人机的旋翼上均未设置任何防护装置,因此在室内外飞行时,尤其是在环境较为复杂的森林或者城市中时,可能以往内操作不当而使无人机跟环境中的物体发生碰撞,同时在森林中各种树枝或者落叶可能对旋翼造成干扰,这样会对无人机的机械结构造成较大的损伤,可能导致失控或者坠落的情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无人机防撞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防撞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人机防撞保护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上下两端和左右两端均安装有机架,所述机架的另一端安装有转动旋翼,所述转动旋翼的另一端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安装有防护圈,所述防护圈的内壁安装有防护条,且防护条的另一端与机体的外壁连接,所述连接板上由左向右依次开有减震通槽和防护圈相配合的半圆槽,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右侧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顶部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安装有与半圆槽相配合的半圆盖板,且半圆槽与半圆盖板均安装有安装孔,所述防护条的左端设置有安装板,且安装板上开有螺孔,所述防护条的右端安装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右端安装有开合转轴,所述开合转轴的外壁安装有两组相互配合的半圆开合板,且两组半圆开合板通过销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护条和防护圈均为弹性条状,且防护条为带有弧面的弹性防护条。
优选的,所述防护圈上开有与安装孔相匹配的定位孔。
优选的,所述防护条为相同的八组通过安装板均匀设置在机体的外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无人机防撞保护装置,结构简单,拆装方便,通过防护圈和防护条对无人机的旋翼均进行了有效的防护,避免了外部物体进入旋翼对其旋转造成影响,同时对无人机的整体进行了保护,通过缓冲减轻了撞击时的加速度对无人机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条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机架、3转动旋翼、4连接板、41减震通槽、42半圆槽、43转动轴、44支撑板、45半圆盖板、46安装孔、5防护条、51安装板、52螺孔、53支撑条、54开合转轴、55半圆开合板、56销轴、6防护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无人机防撞保护装置,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的上下两端和左右两端均安装有机架2,所述机架2的另一端安装有转动旋翼3,所述转动旋翼3的另一端安装有连接板4,所述连接板4的另一端安装有防护圈6,所述防护圈6的内壁安装有防护条5,且 防护条5的另一端与机体1的外壁连接,所述连接板4上由左向右依次开有减震通槽41和防护圈6相配合的半圆槽42,所述连接板4的顶部右侧安装有转动轴43,所述转动轴43的顶部安装有支撑板44,所述支撑板44的顶部安装有与半圆槽42相配合的半圆盖板45,且半圆槽42与半圆盖板45均安装有安装孔46,所述防护条5的左端设置有安装板51,且安装板51上开有螺孔52,所述防护条5的右端安装有支撑条53,所述支撑条53的右端安装有开合转轴54,所述开合转轴54的外壁安装有两组相互配合的半圆开合板55,且两组半圆开合板55通过销轴56连接。
其中,所述防护条5和防护圈6均为弹性条状,在收到外接的撞击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减震作用,且防护条5为带有弧面的弹性防护条,保护转动旋翼3在飞行的过程中不会受损,所述防护圈6上开有与安装孔46相匹配的定位孔,固定防护圈6与连接板4之间的连接,所述防护条5为相同的八组通过安装板51均匀设置在机体1的外壁。
图2出示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4的结构,图中连接板4上开设的减震通槽41减轻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由于保护装置的重力对飞行产生一定的阻力,且通过开设的半圆槽42和半圆盖板45的配合作用,便于防护圈6的固定,且转动轴43便于装置的拆装。
工作原理:在机体1的四周对称装上机架2,在机架2的端部安装好转动旋翼3,且通过连接板4固定好防护圈6,通过安装好八组相同的防护条5,通过减震通槽41来减震保护装置的整体重量,保证无人机子在飞行的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动力,且防护条5和防护圈6可以在无人机对周围的物体产生碰撞的时候,通过高弹性缓冲,减小撞击力对无人机内部的元器件造成的冲击力,在森林探测中,无人机对树干产生撞击,在城市中进行低空航拍时,对楼体的墙壁产生撞击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