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利式料架及取料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93813发布日期:2020-11-10 18:41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流利式料架及取料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包装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流利式料架及取料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流利料架都具有挡条或挡杆,用于防止周转箱滑出流利架。但是因为周转箱重量比较大,流利条有斜坡,所有周转箱在流利条上呈水平状态依次布置,导致后面的周转箱顶住前面的周转箱,人工在拿取排在前面的周转箱时,需要将周转箱向上抬高,但是周转箱受前后夹紧力作用被卡的很紧,导致取箱非常吃力,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流利式料架,目的是提高取料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流利式料架,包括料架本体和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且设置成可在阻挡状态与避让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挡料架,处于阻挡状态的挡料架用于对在料架本体上处于倾斜状态的周转箱起到限位作用。

所述挡料架为沿竖直方向可移动设置,挡料架包括挡料杆;挡料架处于阻挡状态时,挡料杆是用于对在料架本体的导滑面上处于倾斜状态的周转箱起到限位作用,挡料杆的上端位于导滑面的上方;挡料架处于避让状态时,挡料杆移动至导滑面的下方,使得导滑面上的周转箱能够向下滑动。

所述挡料杆设置多个。

所述挡料架还包括与所述挡料杆连接的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导滑面相平行,所有挡料杆为沿第一连接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的流利式料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且用于控制所述挡料架在阻挡状态与避让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切换装置在接受由外界施加的操纵力后,将挡料架由阻挡状态切换至避让状态。

所述切换装置包括可移动设置的推杆和设置于推杆上的驱动块,所述挡料架还包括与所述挡料杆同步运动的第二连接杆和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一滚轮,驱动块具有驱动面,第一滚轮与驱动块的驱动面接触且两者构成斜楔传动。

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推杆连接且对推杆施加弹性作用力的复位弹簧。

所述料架本体包括第一固定杆和设置于第一固定杆上且用于对所述挡料架进行导向的第一滑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取料方法,采用上述的流利式料架,包括步骤:

s1、使挡料架由阻挡状态切换至避让状态;

s2、周转箱自行向下滑动,并滑出流利式料架;

s3、挡料架由避让状态切换至阻挡状态,对下一个周转箱形成阻挡。

所述步骤s2中,多个周转箱在流利式料架的导滑面上呈倾斜状态依次摆放,挡料架切换至避让状态后,挡料架位于导滑面的下方,然后位于导滑面上的周转箱自行向下滑动,处于最低位置处的周转箱滑出流利式料架。

本发明的流利式料架,可以提高取料工作效率,取料更符合人机工程。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流利式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流利式料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挡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横底架;2、侧挡架;3、挡料杆;4、第一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6、第一滚轮;7、第一固定杆;8、第一复位弹簧;9、第二固定杆;10、推杆;11、驱动块;12、第二复位弹簧;13、托料杆;14、第二滚轮;15、第一横梁;16、第二横梁;17、第一滑套;18、第二滑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利式料架,包括料架本体和可移动的设置于料架本体上且设置成可在阻挡状态与避让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挡料架,处于阻挡状态的挡料架用于对在料架本体上处于倾斜状态的周转箱起到限位作用。

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料架本体为框架式结构,料架本体具有容纳多个周转箱的容置腔,该容置腔为矩形腔体。料架本体包括横底架1和竖直设置于横底架1上的两个侧挡架2,周转箱布置在两个侧挡架2之间,挡料架也位于两个侧挡架2之间。横底架1为矩形结构,横底架1为水平设置,横底架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横底架1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侧挡架2具有一定的长度和高度,侧挡架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两个侧挡架2之间形成让周转箱通过的开口。

如图1至图3所示,挡料架为沿竖直方向可移动设置,挡料架包括挡料杆3,挡料杆3为竖直设置,挡料杆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挡料架处于阻挡状态时,挡料杆3是用于对在料架本体的导滑面上处于倾斜状态的周转箱起到限位作用,挡料杆3的上端位于导滑面的上方;挡料架处于避让状态时,挡料杆3移动至导滑面的下方,使得导滑面上的周转箱能够向下滑动。导滑面为倾斜的斜平面,导滑面与第二方向相平行,导滑面并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导滑面用于承托周转箱,周转箱为矩形箱体,周转箱中用于存放需转运的零部件。多个周转箱在导滑面上呈倾斜状态依次摆放,也即所有周转箱在导滑面上为由低到高依次布置,挡料架处于导滑面的最低位置处,挡料架切换至避让状态后,挡料杆3向下移动至导滑面的下方,挡料杆3不再能够对周转箱形成阻挡,然后位于导滑面上的周转箱自行向下滑动,处于最低位置处的周转箱滑出流利式料架,由人工取走,实现取料。处于最低位置处的周转箱被取走后,挡料杆3向上移动,直至挡料杆3的上端移动至导滑面的上方,当挡料架切换至阻挡状态后,挡料杆3能够即将滑动至导滑面的最低位置处的周转箱起到限位作用,阻止该周转箱滑出流利式料架。

作为优选的,挡料杆3设置多个,所有挡料杆3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所有挡料杆3用于共同对周转箱形成阻挡,提高可靠性。

如图1至图3所示,挡料架还包括与挡料杆3连接的第一连接杆4,第一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与导滑面相平行且第一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所有挡料杆3为沿第一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连接杆4与所有挡料杆3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4带动所有挡料杆3同步运动,第一连接杆4位于导滑面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挡料杆3共设置两个,两个挡料杆3分别与第一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4的长度小于周转箱的长度。

如图1所示,料架本体还包括第一横梁15、第二横梁16以及与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6固定连接的流利条,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6为水平设置且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6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6位于横底架1的上方且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6位于两个侧挡架2之间,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6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挡架2固定连接,第一横梁15的高度小于第二横梁16的高度。流利条为倾斜设置,流利条用于承托周转箱,流利条设置多个,所有流利条为沿第一横梁1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为等距分布,流利条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6固定连接。流利条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流利条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流利条的倾斜角度也即导滑面的倾斜角度。

如图1所示,流利条包括托料杆13和可旋转的设置于托料杆13上的第二滚轮14,第二滚轮14为圆柱体,第二滚轮14的轴线与第一横梁15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滚轮14的外圆面与周转箱的底面相接触。托料杆13为倾斜设置,托料杆1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6固定连接。托料杆1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托料杆1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托料杆13的倾斜角度也即流利条的倾斜角度。第二滚轮14在托料杆13上设置多个,托料杆13上的所有第二滚轮14为沿托料杆13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为等距分布,导滑面是由所有的第二滚轮14的外圆面上与周转箱相接触的外径母线组成的平面,托料杆13与周转箱不接触,周转箱可以沿着第二滚轮14向下滑动。第一横梁15位于导滑面的高度最低的位置处,第二横梁16位于导滑面的高度最高的位置处。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流利式料架还包括设置于料架本体上且用于控制挡料架在阻挡状态与避让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切换装置在接受由外界施加的操纵力后,将挡料架由阻挡状态切换至避让状态。在需要将挡料架由阻挡状态切换至避让状态时,操作人员对切换装置施加操纵力,切换装置进行相应动作,可以使挡料架由阻挡状态切换至避让状态。第一复位弹簧8用于使挡料架由避让状态切换至阻挡状态,第一复位弹簧8对挡料架施加使其向上移动的弹性作用力,第一复位弹簧8与挡料杆3连接。第一复位弹簧8设置多个,所有第一复位弹簧8为沿第一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复位弹簧8为竖直设置。第一复位弹簧8为拉簧,通过设置第一复位弹簧8,可以实现挡料架的自动复位,可以使得挡料架能够准确、快速的由避让状态切换至阻挡状态,使挡料架能够及时对下一个周转箱形成阻挡,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如图1至图4所示,切换装置包括可移动设置的推杆10和设置于推杆10上的驱动块11,挡料架还包括与挡料杆3同步运动的第二连接杆5和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二连接杆5上的第一滚轮6,驱动块11具有驱动面,第一滚轮6与驱动块11的驱动面接触且两者构成斜楔传动,进而可以推动挡料架做直线运动,以使挡料架由阻挡状态切换至避让状态。推杆10用于接受由外界施加的操纵力,推杆10为水平设置且推杆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推杆10位于第一横梁15和第一连接杆4之间,推杆10位于导滑面的下方。驱动块11与推杆10固定连接,驱动面为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平面,驱动面并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也即驱动面为倾斜设置的斜平面。第一滚轮6为圆柱体,第一滚轮6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滚轮6的外圆面与驱动面相接触,第二连接杆5位于推杆10的下方,第二连接杆5的下端是在第一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与第一连接杆4固定连接,第一滚轮6与第二连接杆5的上端转动连接。驱动面具有一个上端和一个下端,驱动面的上端和下端为驱动面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驱动面的长度方向也即其倾斜延伸方向,驱动面的上端的高度大于下端的高度,驱动面的上端与第二横梁16之间的距离小于驱动面的下端与第二横梁16之间的距离。当推杆10接受由外界施加的操纵力后,推杆10沿水平方向进行直线移动,推杆10朝向靠近第二横梁16的位置处进行移动,驱动块11与推杆10同步移动,驱动面与第一滚轮6接触,此时驱动块11推动第一滚轮6向下进行直线移动,进而使得挡料架整体向下进行直线移动,使挡料架由阻挡状态切换至避让状态,挡料杆3移动至导滑面的下方。采用斜楔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布置方便,操作容易,可靠性高。

如图1至图3所示,料架本体包括第一固定杆7和设置于第一固定杆7上且用于对挡料架进行导向的第一滑套17。第一固定杆7为竖直设置,第一固定杆7与第一横梁15固定连接,第一滑与第一固定杆7固定连接,第一滑套17套设于挡料杆3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杆7设置两个,推杆10位于两个第一固定杆7中间。第一复位弹簧8的下端与第一连接杆4连接,第一复位弹簧8的上端与第一滑套17连接,第一复位弹簧8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一复位弹簧8分别是在第一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一连接杆4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杆9、设置于第二固定杆9上的第二滑套18和与推杆10连接且对推杆10施加弹性作用力的第二复位弹簧12。第二固定杆9为水平设置,第二固定杆9位于推杆10的上方,第二固定杆9的长度方向与推杆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滑套18用于对推杆10进行导向,第二滑套18与第二固定杆9固定连接,第二滑套18套设于推杆10上,第二滑套18引导推杆10进行直线运动。第二复位弹簧12用于对推杆10施加使其复位的弹性作用力,第二复位弹簧12为拉簧,第二复位弹簧12的一端与第二滑套18连接,第二复位弹簧12的另一端与推杆10连接。在切换装置控制挡料架由阻挡状态切换至避让状态时,第一复位弹簧8和第二复位弹簧12均被拉伸;在操作人员不再对切换装置施加操纵力后,第一复位弹簧8和第二复位弹簧12的作用下,挡料架和推杆10分别进行复位,第一复位弹簧8拉动挡料架向上移动,挡料架由避让状态切换至阻挡状态,使各个挡料杆3分别插入到相邻的两个流利条之间;第二复位弹簧12拉动推杆10进行移动,使推杆10朝向远离第二横梁16的位置处进行直线移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取料方法,采用上述结构的流利式料架,且包括如下的步骤:

s1、使挡料架由阻挡状态切换至避让状态;

s2、周转箱自行向下滑动,并滑出流利式料架;

s3、挡料架由避让状态切换至阻挡状态,对下一个周转箱形成阻挡。

在初始状态时,挡料架是处于阻挡状态,挡料杆3与位于导滑面上最低位置处的周转箱相接触,在周转箱的前方对周转箱起到限位作用,阻止周转箱滑出流利式料架。在上述步骤s1中,操作人员对推杆10施加操纵力,将推杆10朝向料架本体内部推动,当推杆10接受由外界施加的操纵力后,推杆10沿水平方向进行直线移动,推杆10朝向靠近第二横梁16的位置处进行移动,驱动块11与推杆10同步移动,驱动面与第一滚轮6接触,此时驱动块11推动第一滚轮6向下进行直线移动,进而使得挡料架整体向下进行直线移动,使挡料架由阻挡状态切换至避让状态,挡料杆3移动至导滑面的下方,挡料杆3不再与周转箱相接触。

在上述步骤s2中,多个周转箱在流利式料架的导滑面上呈倾斜状态依次摆放,挡料架切换至避让状态后,挡料架位于导滑面的下方,然后位于导滑面上的周转箱自行向下滑动,处于最低位置处的周转箱滑出流利式料架,操作人员取走该周转箱,导滑面上剩余的周转箱继续向下滑动。

在上述步骤s3中,操作人员不再对切换装置施加操纵力,第一复位弹簧8和第二复位弹簧12的作用下,挡料架和推杆10分别进行复位,第一复位弹簧8拉动挡料架向上移动,挡料架由避让状态切换至阻挡状态,使各个挡料杆3分别插入到相邻的两个流利条之间,挡料杆3能够对下一个周转箱形成阻挡,阻止导滑面上剩余的周转箱继续向下滑动,同时第二复位弹簧12拉动推杆10进行移动,使推杆10朝向远离第二横梁16的位置处进行直线移动,实现推杆10的复位。

通过重复执行步骤s1~s3,可以将导滑面上的所有周转箱依次取走,完成取料工作。这种取料方法更符合人机工程,大大提高转运效率。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