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547349阅读:来源:国知局
;两对锁销54b、54c、54d、54e,它们作为从锁定部件主体54a向下方铅直地突出的止动部;以及连结部54f,其连结锁定部件主体54a与工作杆31。锁定部件主体54a水平地配置在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52、53的上方。
[0110]在通常运转时,锁销54b、54c、54d、54e与实施方式5同样地插入凹部49a、49b中。由此,在通常运转时,可动部件46a、46b反抗弹簧47而被保持在隔离位置。
[0111]与此相对,当借助限速器使限速器绳索32的循环移动停止时,因轿厢6的下降导致工作杆31被上拉,由此紧急止动装置20工作。此时,如图17所示,锁定部件54也相对于轿厢6被上拉,锁销54b、54c、54d、54e从凹部49a、49b脱离。并且,与实施方式5同样地,可动部件46a、46b被弹簧47移位至限制位置。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
[0112]这样,即使与工作杆31机械地联动而使可动部件46a、46b移位至限制位置,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效果。
[0113]另外,在实施方式6中,将凹部49a、49b设在了可动部件46a、46b上,将锁销54b、54c、54d、54e设在了锁定部件54上,但也可以反过来配置。在该情况下,使锁销从可动部件向铅直上方突出即可。
[0114]另外,钩挂部并不限于凹部49a、49b,例如也可以是孔。
[0115]并且,止动部也不限于锁销54b、54c、54d、54e。
[0116]实施方式7
[0117]接下来,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第I移位限制部的俯视图。实施方式7的第I移位限制部具有:一对可动部件56a、56b,它们能够以铅直的转动轴55为中心在限制位置(实线)与隔离位置(双点划线)之间转动;以及一对电磁铁57a、57b,它们固定在可动部件56a、56b上。电磁铁57a、57b以与连接部2c对置的方式固定于可动部件56a、56b的前端。
[0118]在通常运转时,向电磁铁57a、57b的通电被切断,可动部件56a、56b位于隔离位置。
[0119]与此相对,当检测出紧急止动装置20工作时,电磁铁42a、42b被励磁,电磁铁57a、57b吸引钢制的轿厢导轨2,由此,可动部件56a、56b被移位至限制位置。第2移位限制部的结构与第I移位限制部相同。此外,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
[0120]通过这样的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效果。
[0121]另外,可以将在通常运转时使可动部件56a、56b保持在隔离位置的一个或多个弹簧设于可动部件56a、56b。
[0122]实施方式8
[0123]接下来,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第I移位限制部的俯视图。实施方式8的第I移位限制部具有:一对可动部件61a、61b ;与可动部件61a、61b接触的引导部件62 ;以及使引导部件62移动的致动器63。在引导部件62上设有与可动部件61a、61b接触的一对楔部62a、62b。
[0124]在通常运转时,可动部件61a、61b位于图19所示的隔离位置。与此相对,当紧急止动装置20工作时,致动器63使引导部件62向轿厢导轨2侧前进。此时,可动部件61a、61b被楔部62a、62b按压,从而向轿厢导轨2侧水平地滑动移动至图20所示的限制位置。
[0125]第2移位限制部的结构与第I移位限制部相同。此外,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
[0126]通过这样的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效果。
[0127]另外,还可以设置在通常运转时使可动部件61a、61b保持在隔离位置的弹簧,通过使引导部件62后退,而使可动部件61a、61b自动复位至隔离位置。
[0128]此外,在通常运转时,例如还可以利用电磁铁或锁定机构等将引导部件62保持在隔离位置,当紧急止动装置20工作时,利用弹簧等将引导部件62推出至限制位置。
[0129]实施方式9
[0130]接下来,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第I移位限制部的俯视图。实施方式9的第I移位限制部具有:一对可动部件66a、66b,它们能够以铅直的转动轴65为中心转动;楔部67,其配置在可动部件66a、66b之间;以及致动器68,其使楔部67上下运动。
[0131]楔部67相对于转动轴65配置在与第I轿厢导轨2相反的一侧。在通常运转时,楔部67位于图22所示的下降位置,可动部件66a、66b位于图21所示的隔离位置。
[0132]与此相对,当检测出紧急止动装置20工作时,楔部67被致动器68提升至图23和图24所示的上升位置,可动部件66a、66b被楔部67按压。由此,可动部件66a、66b的与楔部67接触的部分的间隔被扩大,相反地,可动部件66a、66b的与连接部2c对置的部分的间隔被缩小,可动部件66a、66b被移位至图23所不的限制位置。
[0133]第2移位限制部的结构与第I移位限制部相同。此外,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
[0134]通过这样的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效果。
[0135]另外,还可以设置在通常运转时使可动部件66a、66b保持在隔离位置的弹簧,通过使楔部67下降,而使可动部件66a、66b自动复位至隔离位置。
[0136]此外,在通常运转时,例如还可以利用电磁铁或锁定机构等将楔部67保持在隔离位置,当紧急止动装置20工作时,利用弹簧等将楔部67顶起至限制位置。
[0137]实施方式10
[0138]接下来,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电梯装置的轿厢的主视图。实施方式10的水平移位限制装置71具有:第I移位限制部72,其设置在轿厢6上的第I轿厢导轨2侧的端部;第2移位限制部73,其设置在轿厢6上的第2轿厢导轨3侧的端部;以及连结部件74,其连结工作杆31与第1、第2移位限制部72、73。
[0139]第I移位限制部72具有与实施方式9相同的可动部件66a、66b。第2移位限制部73的结构与第I移位限制部72相同。连结部件74具有:第I楔部74a,其配置在第I移位限制部72的可动部件66a、66b之间;第2楔部74b,其配置在第2移位限制部73的可动部件66a、66b之间;以及连结部74c,其与工作杆31连结。
[0140]在通常运转时,楔部74a、74b与实施方式9的楔部67同样地位于下降位置,可动部件66a、66b位于隔离位置。
[0141]与此相对,当借助限速器使限速器绳索32的循环移动停止时,因轿厢6的下降导致工作杆31被上拉,由此紧急止动装置20工作。此时,连结部件74也相对于轿厢6被上拉,可动部件66a、66b的与楔部74a、74b接触的部分的间隔被扩大,相反地,可动部件66a、66b的与连接部2c对置的部分的间隔被缩小,可动部件66a、66b被移位至限制位置。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
[0142]这样,即使与工作杆31机械地联动而使可动部件66a、66b移位至限制位置,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效果。
[0143]另外,还可以设置在通常运转时使可动部件66a、66b保持在隔离位置的弹簧,通过使楔部67下降,而使可动部件66a、66b自动复位至隔离位置。
[0144]实施方式11
[0145]接下来,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第I移位限制部的俯视图。实施方式11的第I移位限制部具有:一对可动部件82a、82b,它们能够以铅直的转动轴81为中心转动;以及多个电磁铁83a、83b、83c、83d,它们设于可动部件82a、82b的与轿厢导轨2对置的面上。
[0146]可动部件82a、82b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隔离位置之间转动,所述限制位置是如图27所示与轿厢导轨2的引导部2b的两侧面接触的位置,所述隔离位置是与引导部2b隔离开的位置。在可动部件82a、82b的与引导部2b接触的面上设有摩擦保持部84a、84b。
[0147]当可动部件82a、82b位于限制位置时,摩擦保持部84a、84b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抵抗轿厢6向欲从轿厢导轨2离开的方向(图中的X轴方向)移位。摩擦保持部84a、84b相对于轿厢导轨2沿轿厢6的升降方向(图中的Z轴方向)的摩擦力与沿X轴方向的摩擦力相比充分小。
[0148]在通常运转时,可动部件84a、84b保持于隔离位置。与此相对,当检测出紧急止动装置20工作时,电磁铁83a、83b、83c、83d被励磁,电磁铁83a、83b、83c、83d吸引钢制的轿厢导轨2,由此,可动部件82a、82b被移位至限制位置。第2移位限制部的结构与第I移位限制部相同。此外,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
[0149]通过这样的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效果。此外,即使在轿厢导轨2、3的引导部2b与连接部2c之间没有足够的阶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紧急止动装置20工作时限制轿厢6移位。
[0150]实施方式12
[0151]接下来,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第I移位限制部的俯视图。在实施方式12中,在可动部件82a、82b之间设有弹簧85,以代替实施方式11的电磁铁83a、83b、83c、83d0
[0152]在通常运转时,可动部件82a、82b利用例如实施方式4、5或6等的方法保持于隔离位置。
[0153]与此相对,当检测出紧急止动装置20工作时,利用弹簧85的力,可动部件82a、82b被移位至限制位置。第2移位限制部的结构与第I移位限制部相同。此外,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
[0154]通过这样的第I和第2移位限制部,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1相同的效果。
[0155]实施方式13
[0156]接下来,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第I移位限制部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13是结合实施方式8(图19、20)和实施方式11 (图27)而成的。实施方式13的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