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收率高的锅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5073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收率高的锅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率高的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属于环保领域。



背景技术:

火力发电厂的两大主要损失分别是冷源损失和排烟热损失。冷源损失直接影响到循环热 效率的高低,对于普通发电机组而言,冷源损失决定于机组的设计参数。排烟热损失是电站 锅炉各项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现代电站锅炉的排烟热损失一般约为4%~8%。影响排烟热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排烟温度。然而现有的回收装置会导致余热存在,且回收不全面、余热回收时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回收率高的锅炉余热回收装置,热量回收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回收率高的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热量回收罐,热量回收罐连接有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和出气管之间设置有气体集热管,热量回收罐内设置有热交换管,气体集热管呈圆柱形螺旋状设置于热交换管外壁上,气体集热管圆柱形螺旋的螺距为热交换管高度的1/12,螺旋角为12.8度;所述外壳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设置有集热腔,集热腔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棉;所述外壳的内壁的上端面上设置有若干集热片,集热片为弧形金属片,集热片的弧形顶端与外壳内壁连接,集热片的弧度为2.87;所述外壳内底部设置有一个扰流风扇,扰流风扇外部设置有一个扰流腔,扰流腔为半球形,扰流腔上设置有若干扰流风管,扰流风管垂直于扰流腔的半球形表面,相邻的两个扰流风管的夹角为27.5度;所述集热腔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热交换管的上端通过管道连接进水管,热交换管的下端通过管道连接出水管;所述热量回收罐上设置有若干散热孔。

优化的,上述回收率高的锅炉余热回收装置,所述出水管上连接有热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设计提高了热量回收效率。首先,本申请设计的技术方案通过气体集热管和热交换管进行回收,气体集热管缠绕于热交换管上,热交换管内灌注冷水,通过气体集热管与热交换管的热价换进行热量回收,气体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为了提高回收效率,不使得热交换后变冷的气体带走热交换管内的经过热交换后加热过的水的热量,将气体集热管圆柱形螺旋的螺距设置为热交换管高度的1/12,螺旋角设置为12.8度。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气体集热管和热交换管的热量散发,导致外壳内部收集了大量的热量,如果这部分热量不进行回收利用,就会造成热量的浪费,本申请的设计在外壳内增加了集热腔和隔热棉,通过集热腔吸收这部分外壳内的热量。但是有隔热棉的作用,热量如果不及时回收,胀破外壳。为了加快热量回收速度,增加了弧度为2.87的集热片,增加吸热面积。为了进一步加快热量吸收,增加了扰流风扇、扰流腔和扰流风管,并将相邻的两个扰流风管的夹角设置为27.5度,这样可以在外壳内形成涡流,加快热空气的循环流动,增加外壳内表面与热空气的接触,提高热量吸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气体集热管和热交换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外壳、2为热量回收罐、3为进气管、4为出气管、5为气体集热管、6为热交换管、7为集热腔、8为隔热棉、9为集热片、10为扰流风扇、11为扰流腔、12为扰流风管、13为进水管、14为出水管、15为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回收率高的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热量回收罐,热量回收罐连接有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和出气管之间设置有气体集热管,热量回收罐内设置有热交换管,气体集热管呈圆柱形螺旋状设置于热交换管外壁上,气体集热管圆柱形螺旋的螺距为热交换管高度的1/12,螺旋角为12.8度;所述外壳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设置有集热腔,集热腔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棉;所述外壳的内壁的上端面上设置有若干集热片,集热片为弧形金属片,集热片的弧形顶端与外壳内壁连接,集热片的弧度为2.87;所述外壳内底部设置有一个扰流风扇,扰流风扇外部设置有一个扰流腔,扰流腔为半球形,扰流腔上设置有若干扰流风管,扰流风管垂直于扰流腔的半球形表面,相邻的两个扰流风管的夹角为27.5度;所述集热腔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热交换管的上端通过管道连接进水管,热交换管的下端通过管道连接出水管;所述热量回收罐上设置有若干散热孔。 所述出水管上连接有热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设计提高了热量回收效率。首先,本申请设计的技术方案通过气体集热管和热交换管进行回收,气体集热管缠绕于热交换管上,热交换管内灌注冷水,通过气体集热管与热交换管的热价换进行热量回收,气体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为了提高回收效率,不使得热交换后变冷的气体带走热交换管内的经过热交换后加热过的水的热量,将气体集热管圆柱形螺旋的螺距设置为热交换管高度的1/12,螺旋角设置为12.8度。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气体集热管和热交换管的热量散发,导致外壳内部收集了大量的热量,如果这部分热量不进行回收利用,就会造成热量的浪费,本申请的设计在外壳内增加了集热腔和隔热棉,通过集热腔吸收这部分外壳内的热量。但是有隔热棉的作用,热量如果不及时回收,胀破外壳。为了加快热量回收速度,增加了弧度为2.87的集热片,增加吸热面积。为了进一步加快热量吸收,增加了扰流风扇、扰流腔和扰流风管,并将相邻的两个扰流风管的夹角设置为27.5度,这样可以在外壳内形成涡流,加快热空气的循环流动,增加外壳内表面与热空气的接触,提高热量吸收。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