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组及其壳管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3024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空调机组及其壳管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空调机组的运行过程中,气态冷媒进入冷凝器后需要经过冷凝、冷却和过冷三个过程。对于壳管式换热器而言,气态冷媒进入壳管式换热器后首先进行冷凝成为气液混合态,其中液态冷媒会向下滴,部分液态冷媒会滴至并附着在下方的换热管上形成一层液膜,液膜逐渐增厚会引起换热管外表面换热热阻增加,降低换热系数,从而导致冷凝器换热性能降低,引起换热管过冷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冷凝器换热性能降低以及换热管过冷不足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组和壳管式换热器,该空调机组和壳管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冷凝器换热性能降低以及换热管过冷不足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换热管以及振动器,所述振动器能够带动所述换热管振动。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还包括与所述换热管固定连接的定位板,至少一个所述定位板与所述振动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定位板的数量为多个,且至少一个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定位板的数量为两个。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定位板与所述换热管通过胀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振动器带动所述换热管在竖直和/或水平方向上有位移。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振动器带动所述换热管仅在竖直方向上振动。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进气管位于其上侧,出液管位于其下侧。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振动器为振动电机或者超声波振动仪。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壳管式换热器为卧式壳管式换热器。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外壳的两端均设置有管箱,所述振动器设置在一端的所述管箱内。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冷却介质进口和出口均位于其左侧,且所述振动器位于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右侧管箱内。

优选地,上述壳管式换热器中,所述换热管内的冷却介质由下侧换热管流至上侧换热管。

一种空调机组,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外壳、换热管以及振动器,其中换热管位于外壳内部,振动器能够带动换热管振动。如此,当壳管式换热器与冷媒进行换热时,换热介质在换热管内部流动,冷媒进入外壳内部进行热交换,换热介质可以为水或者其它液体。气态冷媒进入外壳后首先进行冷凝成为气液混合态,其中液态冷媒向下滴,由于振动器带动换热管振动,避免了过多的液态冷媒附着在下方的换热管上形成液膜,进而避免了冷凝器换热性能降低以及换热管过冷不足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该空调机组包括上述任一种壳管式换热器。由于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壳管式换热器的空调机组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

1-出口、2-定位板、3-外壳、4-进气管、5-管箱、6-振动器、7-换热管、8-出液管、9-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组和壳管式换热器,该空调机组和壳管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冷凝器换热性能降低以及换热管7过冷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壳管式换热器换热方法。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外壳3、换热管7以及振动器6,其中换热管7位于外壳3内部,振动器6能够带动换热管7振动。如此,当壳管式换热器与冷媒进行换热时,换热介质在换热管7内部流动,冷媒进入外壳3内部进行热交换,换热介质可以为水或者其它液体。气态冷媒进入外壳3后首先进行冷凝成为气液混合态,其中液态冷媒向下滴,由于振动器6带动换热管7振动,避免了过多的液态冷媒附着在下方的换热管7上形成液膜,进而避免了冷凝器换热性能降低以及换热管7过冷不足的情况。

为了便于振动器6的连接,该壳管式换热器还可以包括与换热管7固定连接的定位板2,定位板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且至少一个定位板2与振动器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并且该定位板2能够相对于外壳3移动。如此设置,当壳管式换热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开启振动器6后,振动器6带动定位板2振动,进而定位板2带动换热管7振动以防止冷媒附着在其外表面。具体地,与振动器6连接的定位板2可以与外壳3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以此保证定位板2的振动不被外壳3影响。

进一步地,定位板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且至少一个定位板2与外壳3固定连接,如此通过定位板2对换热管7进行了定位,防止其发生错位。为了简化该壳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定位板2的数量可以仅为两个,其中一个与振动器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并且与外壳3之间具有间隙,另一个则与外壳3固定连接。当壳管式换热器为卧式时,两个定位板2可以分别位于壳管式换热器的左右两侧。当然,定位板2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四个等,在此不作限定。

其中,定位板2与换热管7可以通过胀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即定位板2上开设有定位孔,未膨胀的换热管7穿过定位孔后,将换热管7胀牢在定位孔内。当然,定位板2与换热管7还可以通过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其中,振动器6可以带动换热管7在竖直和/或水平方向上有位移。即振动器6可以带动换热管7竖直振动或者水平振动,当然振动器6也可以带动换热管7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有位移。

另外,为了简化该壳管式换热器的结构且不影响振动效果,振动器6可以带动换热管7仅在竖直方向上振动,如此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冷媒附着在换热管7的外表面上。经过实用新型人的多次测试,振动器6带动换热管7仅在竖直方向上振动较振动器6带动换热管7仅在水平方向上振动的技术效果更佳明显。

该壳管式换热器的进气管4位于其上侧,出液管8位于其下侧。即气态冷媒从进气管4进入外壳3内,液态冷媒从出液管8流出外壳3。进气管4和出液管8可以与外壳3为一体式结构,或者进气管4和出液管8也可以与外壳3焊接在一起。另外,进气管4和出液管8也可以分别位于壳管式换热器的两侧,在此不作限定。

振动器6可以为振动电机或者超声波振动仪。振动器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由于换热管7有较小振幅便可防止其外表面形成液膜,因此建议仅使用一个振动器6,以简化结构且节约成本。

该壳管式换热器可以为卧式壳管式换热器。在现有技术中,卧式壳管式换热器的下排换热管7上的形成液膜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本实用新型对于卧式壳管式换热器的技术效果更佳明显。

与现有技术中的壳管式换热器结构相同,该壳管式换热器的外壳3两侧也均设置有管箱5。为了节省空间、便于连接,振动器6可以设置在一端的管箱5内,以有效利用该壳管式换热器的内部空间。当然,振动器6也可以位于外壳3内,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壳管式换热器的冷却介质进口9和出口1均位于其左侧,且振动器6位于壳管式换热器的右侧管箱内。如此避免了振动器6的安装影响冷却介质的循环。当然,冷却介质进口9和出口1也可以位于其右侧,振动器6位于壳管式换热器的左侧管箱内,在此不作限定。冷却介质可以为水、盐水等。

换热管7内的冷却介质可以由下侧换热管7流至上侧换热管7,以保证冷媒经过冷凝、冷却和过冷三个过程。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壳管式换热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该空调机组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壳管式换热器。由于该空调机组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壳管式换热器,所以该空调机组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