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循环空气冷却的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865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循环空气冷却的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循环空气冷却的制冷设备,换言之,其壳体中 蒸发区域和用于容纳冷藏物品的冷却区域彼此分开并且冷却区域 由从蒸发区域供应的冷空气所冷却的制冷设备。为了获得封闭的空 气回路,冷却区域必须具有进气孔和排气孔并且空气从进气孔经过 冷却区域流至排气孔。
背景技术
紧邻进气孔和排气孔地获得了高的空气流速,这会导致未保护 的冷藏物品变干。而且,如果冷藏室的期望温度没有有利地设置, 就存在着冷藏物品会被流入的不可避免地比期望温度更冷的冷空 气损坏的危险。
冷却区域能由一个或多个支承板或其它配件划分为多个隔室, 冷空气一个接一个地流过所述隔室。
在这种冷却区域或者其中分开的隔室填充有抽屉时,这明显地 阻挡地气流。因此提出冷气流应当沿着这种抽屉的侧壁或底部偏 转,以通过抽屉壁冷却其内部。每单位时间以这种方式从抽屉消散 的热量可能很小但却是可接受的,因为周围全是冷空气的抽屉仅受 到来自制冷设备周围非常小的热流入。然而不利的是,来自新装入 抽屉的尚温暖的冷藏物品的热输入仅能非常缓慢地消散。而且抽屉 附近所需的流路需要空间,那么这就不再能容纳冷藏物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通过循环空气而冷却的制冷设备,其 避免了冷却空气不利的高流速。
这个目标的实现在于,其上布置有进气和排气孔的冷却区域被 第一隔板划分为存储区域和空气分配区域,进气和排气孔布置在其 中,并且多个孔形成于隔板中用于空气从空气分配区域通向存储区 域以及反之。因此隔板允许一方面由于通过隔板散热而进行冷却, 而且还主要由于空气交换来进行冷却,因此在存储区域中能以低的 空气流速实现所需冷却能力所要求的空气交换速率,因为与空气分 配区域的空气交换在隔板很大的表面上分布。
空气分配区域优选地被厚的第二隔板划分为进气孔开口入其 中并且空气由此进入存储区域的上游区域以及排气孔开口入其中 并且来自存储区域的空气进入其中的下游区域。第二隔板确保了所 有冷空气从进气孔至排气孔越过存储区域,吸收那里的热。
为了在存储区域中局部规则的分布之下实现低的空气流速,隔 板应当尽可能地大,优选地占用存储区域的一侧。
这个一侧优选地是存储区域的盖板,因为冷藏物品堵塞进气和 排气的危险在那里最小。
特别有利的是,存储区域包含在顶部开口的抽屉,因为冷空气 能通过附着至存储区域盖板的隔板毫无阻碍地流入抽屉并且又从 其中抽出。
进气和排气孔之中, 一个优选连接至制冷设备后壁中的管道并 且另一个面对制冷设备的门中的管道的端孔。
其优选地是后壁中的进气管道,而排气管道穿过门,尤其是在 制冷设备具有多个冷藏隔室的情形下。
为了防止制冷设备隔室和多个冷藏隔室之间的空气交换(这使
得隔室中的温度难以独立地控制),能提供借助于密封件把将要与 关闭状态的门接触的冷藏隔室分隔开的中间壁。
为了实现气流在第一隔板表面上的规则分布,可透气纤维材料 的片材能附着至其上,这易于收集到达的气流。
根据一个特别优选的改进,第一隔板能拆卸以使得如果需要的 话,用户能将其移除以便还能使用空气分配区域来容纳冷藏物品。


从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将显现本发明进一步的 特点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实现本发明的制冷设备的透视图2示出了图l所示制冷设备沿着图i中线n的剖视图3示出了第一和第二隔板的第一改进的视图4示出了隔板的第二改进的视图5示出了隔板的第三改进的视图;和
图6示出了穿过制冷设备的门的水平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了一种制冷设备的透视图,本发明将基于此进行描述。 该设备具有本体1和门2。本体1的内部被划分为顶部处位于本体 1的盖下面的蒸发区域3、第一冷却区域4以及由绝缘中间壁5与 其分开的第二冷却区域6。抽屉7容纳在第二冷却区域6中。第一 冷却区域4通常被多个用于冷藏物品的支架分为多个彼此叠置的 隔室,但这些支架在附图中省略以便能尽可能多地示出本体1的后 壁8。
;在将蒸发区域3与第一冷却区域4分隔开的中间壁9 (参见图
2)的前表面上形成有进气孔10,来自第一冷却区域4的空气能由 此进入蒸发区域3。供来自第二冷却区域6的空气流到蒸发区域3 且在附图中不可见的管路能定位在本体1的侧壁中;附图中示出的 另一选择是门2的内部中的空气管线11,其开始于第二冷却区域6 的水平处并且终止于与进气口 IO相对之处,这个路线在附图中用 虚线示出。
分配罩12靠近后壁8固定至中间壁9,其上形成有多个气孔 13,由此来自蒸发区域3的冷空气在第一冷却区域4的上部中以不 同的方向分布。多对也能让冷空气流过的孔14定位在后壁8上分 配罩12之下。这些成对孔14的水平被选择为使得当冷藏物品支架 安装在第一冷却区域4时,每对孔14供应一个隔室。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制冷设备沿着垂直延伸的中心平面且朝向
本体1底部的剖视图,在图1中用点划线n表示。在这个剖视图中,
蒸发器15的冷却软管示出为处于蒸发区域3的内部,穿过进气孔 10的空气流到该冷却软管。中间壁9朝着本体1的后壁8向下倾 斜至通道16,其中收集从蒸发器15滴下的冷凝物。冷凝物通过管 (未示出)达到容纳在本体1的基部区域17 (参见图1)中的蒸发 单元。
具有马达18、由所述马达18驱动的斗轮19以及壳体20的风 扇容纳在通道16后面,靠近后壁8。进气孔在斗轮19的轴向上形 成于壳体20的前表面上。壳体20的上半部绕斗轮19沿周向紧密 地延伸;壳体20在底部打开以使得由于斗轮19的旋转而径向向外 加速的空气向下流入腔21。
可枢转的活叶22容纳在这个腔21中。在附图所示的位置中, 活叶22堵塞垂直向下地导向至第一冷却区域4的冷空气进气孔23。 空气因而被朝着后壁8推动并进入冷空气供应路24,该供应路24
从由薄的绝缘层25分开的第一冷却区域4在后壁8的内部中导向 至第二冷却区域6。当在冷空气进气孔23和冷空气供应路24之间 链接至中间壁26的活叶22移动到附图中虚线轮廓所示的垂直位置 时,其堵塞冷空气供应路24并且冷空气流通过冷空气进气孔23达 到分配罩12。附图示出了一个气孔13,由此从分配罩12流出的空 气进入第一冷却区域4。
冷空气供应路24通向第二冷却区域6的冷空气进气孔37并且 在那里达到第一分配腔27,该第一分配腔27垂直于图2中的剖视 平面在第二冷却区域6的整个宽度和大致一半深度上延伸至垂直 隔板28。垂直隔板由塑料模塑为与水平隔板29成单体。水平隔板 29构成第一分配腔27的底部并且将其与下面第二冷却区域的存储 区域分隔开。其提供有多个孔30 (参见图3),通过供应路24供应 至分配腔27的冷空气在进入存储区域和容纳于其中且在上面开口 的抽屉7时由此被广泛地分配。
第二分配腔31在垂直隔板28和门2之间定位为第一分配腔27 的镜像图像。隔板28在冷却区域4和6之间邻近中间壁5的变宽 上缘将分配腔27、 31彼此分隔开并且防止或限制冷空气从腔27至 腔31的直接通路。为了在腔27、 31之间形成有效的空气阻隔,隔 板28的上缘可提供有密封条(附图中未示出),其被压縮在隔板 28和中间壁5之间并且形成紧密接触。然而对此还可接受的是隔 板28的上缘和中间壁5之间有狭窄的间隙,只要穿过这个间隙的 气流与从第一分配腔27流入抽屉7的气流相比非常小即可。
空气通过在存储区域和第二分配腔之间形成于水平隔板28中 的孔32流出抽屉7,并进入第二分配腔。
在第二分配腔31面对门的一侧上与排气孔33相对的是穿过门 2导向返回至蒸发区域3的空气管路31的进气孔。固定至中间壁5前缘并压縮在中间壁5和门2之间的密封条34防止了空气从分配 腔31通入第一冷却区域4,从而确保了两个冷却区域4、 6能彼此 分开且不影响地提供有冷空气。
形成隔板28、 29的部件以可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冷却区域6 中;在这里考虑的情形中,其侧缘靠在支柱35上,所述支柱每个 都从第二冷却区域6的侧壁突出几个毫米。如果需要,这允许用户 移走隔板28、 29并用冷藏物品将抽屉7填充至高于其上缘。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改进构成隔板28、 29的部件的透视图。 垂直隔板28将水平隔板29划分为两个尺寸相等的子表面,其中孔 30和32以规则的模式分布。在图4所示的又一改进中,两个伸入 第一分配腔27的弯曲肋板36形成于水平隔板29上,用来将通过 如虚线轮廓所示位于冷空气供应路24下端处的冷空气进气孔37进 入第一分配腔27的部分冷空气偏转至侧面,以获得孔30的空气通 过量的规则分布或者在一些情形下甚至是更朝着后壁8的孔30处 稍微更高的通过量。
为了获得类似的效果,还可以基于一个变型(未示出)来改变 水平隔板29上孔30朝着本体2底部的横截面的厚度,尤其是使更 靠近后壁8或者门2的孔30和32大于更靠近垂直隔板28的孔。
在图5所示的改进中,孔如此的大以使得水平隔板29在一定 程度上转化至栅格。为了将从分配腔27流出的空气在隔板29的表 面上均匀地分布,在这里提供毛状物或纤维的矩形片(附图中未示 出)作为产生流动阻力的装置,覆盖孔30并借助于弹性夹38保持 在原位。为了将排出的空气通过孔32规则地分配入第二分配腔31, 毛状物或纤维也能附接至其上。
图6示出了穿过门2的水平剖面的一部分。以常规的方式,门
2具有实心外皮40、实心内皮41和填充在其间的腔中的绝缘层42。 (例如借助于胶粘剂)附接至内皮41的挤压段43伸入这个绝缘层 42。挤压段43具有面对外皮40的基部44,由此竖立有四个在其 宽度上分布的支柱45。挤压段43与内皮41 一起包围三个共同构 成空气管路11的管道46。由于这个空气管路11直接沿着内皮41 延伸,在其中循环的空气如果比第一冷却区域4冷的话能另外地冷 却第一冷却区域4在门附近的地方,这个地方通常不会像靠近后壁 8的地方那样有效地冷却,从而有助于第一冷却区域4中特别规则 的温度分布。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第一冷藏隔室(6)的制冷设备,由风扇强制循环的冷空气通过至少一个进气孔(37)供应至所述第一冷藏隔室(6)并通过排气孔(33)从中移走,其特征在于,第一冷却区域(6)被第一隔板(29)划分为存储区域和空气分配区域(27,31),进气和排气孔(37,33)在其中开口,并且多个孔(30,32)形成于隔板(29)中,用于使空气从空气分配区域(27,31)通向存储区域以及从存储区域通向空气分配区域(27,31)。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空气分配区 域被厚的第二隔板(28)划分为进气孔(37)在其中开口并且空 气由此进入存储区域的上游区域(27)、以及排气孔(33)在其中 开口并且空气从存储区域进入其中的下游区域(31)。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隔板(28) 在第一隔板(29)上模塑为单件,并且其自由端临近以绝热的方 式将第一冷却区域与第二冷却区域(4)分隔开的中间壁(5)。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隔 板(28)用作偏转元件,将流入第一冷却区域的冷空气朝向第一 隔板(29)偏转。
5. 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第 一隔板(28)占满存储区域的一侧。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侧是 存储区域的盖板。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存储区域包 含在顶部开口的抽屉(7),并且其开口侧由第一隔板(29)覆盖。
8. 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进气 和排气孔(37, 33)的一个连接至制冷设备后壁中的管道(24), 并且另一个面对制冷设备的门(2)中的管道(11)的端孔。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后壁(8)中 的管道(24)连接至进气孔(37)。
10. 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其 包含第二冷却区域(4),其由绝缘中间壁(5)与第一冷却区域(6) 分隔开,并且中间壁(5)通过密封件(34)与门(2)相接触。
11. 如权利要求8和10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门(2) 中的管道(11)临近门(2)的内皮(41)。
12. 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可 透气的纤维材料片附着至第一隔板(29)。
13. 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第 一隔板(29)以可拆卸的方式布置。
全文摘要
制冷设备的冷却区域(6)被第一隔板(29)划分为存储区域和空气分配区域(27,31)。进气和排气孔(37,33)开口入空气分配区域,并且多个孔(30,32)形成于隔板(29)中,用于允许空气从空气分配区域(27,31)进入存储区域或者反之。
文档编号F25D17/06GK101171476SQ200680015747
公开日2008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0日
发明者A·格茨, H·伊勒, P·福蒂亚迪斯 申请人: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