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276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用于搭载于例如汽车上的冷凝器。另外,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将图I及图2中的上下、左右称作上下、左右。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车辆空调器的冷凝器,公知有如下的冷凝器,该冷凝器将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以冷凝部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该冷凝器具有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以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配置于相邻的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翅片;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配置且将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起来的集液箱,所有的热交换管的长度相等,由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在冷凝部及过冷却部各设置一个,设于冷凝部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设于过冷却部的 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左右两端部侧分别设有一个将所有的热交换管连接起来的集液箱,两集液箱内分别被设于制冷剂冷凝通路和制冷剂过冷却通路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隔板划分为上侧集液部和下侧集液部,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与两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相连接,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与两集液箱的下侧集液部相连接,在一方的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设有制冷剂入口,并且在该一方的集液箱的下侧集液部设有制冷剂出口,在另一方的集液箱上接合有将气液分离且贮存液体的受液器,并且使上述另一方的集液箱的上下两集液部内与受液器内相互相通,制冷剂从上述另一方的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流入到受液器内,在受液器内气液被分离后,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流入到上述另一方的集液箱的下侧集液箱内(参照专利文献I)。但是,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冷凝器中,由于从上述另一方的集液箱的上集液部流入到受液器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因此,在受液器内激烈地流入有气泡。因此,在受液器内未适当地配置干燥剂那样的缓冲物的情况下,受液器内的气液分离效果会降低,气泡也可能流入到下集液部而流入到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内。因此,存在过冷却部的过冷却性能不充分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33121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提高了过冷却部的过冷却性能的冷凝器。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构成。I) 一种冷凝器,其以冷凝部位于上侧的方式设有冷凝部及过冷却部,该冷凝器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以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将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起来的集液箱,在冷凝部设有由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两个以上的热交换通路,在过冷却部设有由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ー个的热交换通路,使在冷凝部的热交换管中流动的全部制冷剂流入到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内,在左右任一端部侧设有将冷凝部的除了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之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起来的第I集液箱、将冷凝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起来的第2集液箱、和将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起来的第3集液箱,第2集液箱配置于第I集液箱及第3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第2集液箱的上端位于比第I集液箱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并且第2集液箱的下端位于比第3集液箱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第2集液箱具有将气液分离且贮存液体的功能,第2集液箱和第3集液箱通过连通部相通。2)在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中,第2集液箱的位于比第3集液箱的上端靠下方的部分和第3集液箱通过连通部相通。3)在上述I)或2)所述的冷凝器中,第I集液箱和第3集液箱设于通风方向及左 右方向的同一位置,第I集液箱位于第3集液箱的正上方。4)在上述I) 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中,在冷凝部中,使制冷剂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朝向下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5)在上述I) 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中,构成连通部的连通构件被钎焊在第2集液箱和第3集液箱上。采用上述I) 3)的冷凝器,在左右任一端部侧设有将冷凝部的除了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之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起来的第I集液箱、将冷凝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起来的第2集液箱、和将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起来的第3集液箱,第2集液箱配置于第I集液箱及第3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第2集液箱的上端位于比第I集液箱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并且第2集液箱的下端位于比第3集液箱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第2集液箱具有将气液分离且贮存液体的功能,第2集液箱与第3集液箱通过连通部相通,因此,在过冷却度为恒定的制冷剂封入量吋,即使从冷凝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入到第2集液箱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气泡也通过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的上侧的热交換管流入到第2集液箱内。因此,制冷剂向第2集液箱内的流入速度降低而缓慢地流入,提高了第2集液箱内的气液分离效果。结果,能防止气泡流入到过冷却部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内。

图I是具体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I的冷凝器的主视图。图3是图I的A-A线放大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I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附图标记的说明I :冷凝器IA :冷凝部IB :过冷却部[0023]2A、2B、2C :热交换管3 :第I集液箱4 :第2集液箱5 :第3集液箱6:第4集液箱19 :连通部Pl :第I热交换通路P2 :第2热交换通路P3:第3热交换通路P4 :第4热交换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铝”这样的用语除了包含纯铝之外,还包含铝合金。图I具体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整体构成,图2示意性地表示图I的冷凝器,图3及图4表示图I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构成。在图2中,各个热交换管的图示省略,并且波纹翅片、侧板、制冷剂入口构件及制冷剂出口构件的图示也省略。在图I及图2中,冷凝器I以冷凝部IA位于上侧的方式设有冷凝部IA及过冷却部1B,冷凝器I具有以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图I的纸面表背方向)并且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2A、2B、2C ;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将热交换管2A、2B、2C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起来的4个铝制集液箱3、4、5、6 ;配置于相邻的热交换管2A、2B、2C彼此之间及上下两端的外侧并钎焊于热交换管2A、2C上的铝制波纹翅片7A、7B、7C ;配置于上下两端的波纹翅片7A、7C的外侧并钎焊于波纹翅片7A、7C上的铝制侧板8。在冷凝器I的冷凝部IA设有由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两个以上、在此为三个的热交换通路P1、P2、P3,在过冷却部IB设有由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C构成的至少一个、在此为一个的热交换通路P4,设于冷凝部IA的热交换通路P1、P2、P3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于过冷却部IB的热交换通路P4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2C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2C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在此,将冷凝部IA的热交换通路P1、P2、P3称作第I 第3热交换通路,将过冷却部IB的热交换通路P4称作第4热交换通路。在冷凝器I的左端侧分开地设有将设于冷凝部IA的第I及第2热交换通路P1、P2 (除了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之外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起来的第I集液箱3 ;将设于冷凝部IA的第3热交换通路P3 (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起来的第2集液箱4 ;将设于过冷却部IB的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C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起来的第3集液箱5。第I集液箱3及第3集液箱5的横截面形状为相同大小。而且,第I集液箱3及第3集液箱5设于通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相同位置,第I集液箱3位于第3集液箱5的正上方。第2集液箱4配置于第I集液箱3及第3集液箱5的左右方向外侧,第2集液箱4的上端位于比第I集液箱3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并且第2集液箱4的下端位于比第3集液箱5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第2集液箱4的位于比第I集液箱3的下端靠下方且比第3集液箱5的上端靠上方的部分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B。第2集液箱4的内容积为这样的内容积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利用重力贮存在第2集液箱4内的下部,并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 分利用重力贮存在第2集液箱4内的上部,由此能将气液分离。因此,第2集液箱4具有利用重力将气液分离且贮存液体的受液部的功能。在此,将与第I集液箱3相连接的热交换管2A称作第I热交换管,将与第2集液箱4相连接的热交换管2B称作第2热交换管,将与第3集液箱5相连接的热交换管2C称作第3热交换管。另外,将配置于相邻的第I热交换管2A彼此之间、上端的第I热交换管2A与上例侧板8之间、及下端的第2热交换管2A与上端的第2热交换管2B之间的波纹翅片7A称作第I波纹翅片,将配置于相邻的第2热交换管2B彼此之间的波纹翅片7B称作第2波纹翅片,将配置于相邻的第3热交换管2C彼此之间、上端的第3热交换管2C与下端的第2热交换管2B之间、及下端的第3热交换管2C与下侧侧板8之间的波纹翅片7C称作第3波纹翅片。在冷凝器I的右端部侧配置有将构成第I 第4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2C的右端部连接起来的第4集液箱6。第4集液箱6的横截面形状与第I及第3集液箱3、5相同。第4集液箱6内被设于第I热交换通路Pl与第2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及设于第3热交换通路P3与第4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铝制隔板9、11划分为上侧集液部12、中间集液部13和下侧集液部14。在第4集液箱6的上侧集液部12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5,并且在下侧集液部14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6。另外,在第4集液箱6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5相通的制冷剂入口构件17及与制冷剂出口 16相通的制冷剂出口构件18。第2集液箱4的位于比第3集液箱5的上端靠下方的部分通过连通部19与第3集液箱5相通。如图3及图4所示,连通部19具有形成在第2集液箱4的周壁上的贯通孔21、形成在第3集液箱5的周壁上的贯通孔22和使两集液箱4、5的贯通孔21、22彼此相通的流路24,且具有钎焊于两集液箱4、5上的铝制圆筒状连通构件23。在连通构件2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位于两集液箱4、5之间的环状筋25,在连通构件23的环状筋25的左侧部分设有插入到第2集液箱4的贯通孔21内的第I插入部26,并且在连通构件23的环状筋25的右侧部分设有插入到第3集液箱5的贯通孔22内的第2插入部27。冷凝器I通过将所有的零件一并钎焊起来来制造。冷凝器I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及蒸发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作为车辆空调器搭载于车辆上。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I中,被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构件17及制冷剂入口 15流入到第4集液箱6的上侧集液部12内,在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第I热交换管2A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后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第I热交换管2A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后流入到第4集液箱6的中间集液部13内,然后在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第2热交换管2B内向左方流动后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利用重力贮存在第2集液箱4内的下部,通过构成连通部19的连通构件23的流路24进入第3集液箱5内。进入到第3集液箱5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第3热交换管2C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4集液箱6的下侧集液部14内,通过制冷剂出口 16及制冷剂出口构件18流出,经由膨胀阀送到蒸发器。另一方面,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贮存在第2集液箱4内的上部。在图I 图4所示的冷凝器I中,也可以在第2集液箱4内配置干燥剂、过滤器。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冷凝器适合用于搭载于汽车上的车辆空调器。
权利要求1.一种冷凝器,其以冷凝部位于上侧的方式设有冷凝部及过冷却部,该冷凝器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以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将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起来的集液箱,在冷凝部设有由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两个以上的热交换通路,在过冷却部设有由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的热交换通路,使在冷凝部的热交换管中流动的全部制冷剂流入到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内, 在左右任一端部侧设有将冷凝部的除了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之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起来的第I集液箱、将冷凝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起来的第2集液箱、和将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起来的第3集液箱,第2集液箱配置于第I集液箱及第3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第2集液箱的上端位于比第I集液箱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并且第2集液箱的下端位于比第3集液箱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第2集液箱具有将气液分离且贮存液体的功能,第2集液箱和第3集液箱通过连通部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第2集液箱的位于比第3集液箱的上端靠下方的部分和第3集液箱通过连通部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连通部的连通构件被钎焊在第2集液箱和第3集液箱上。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第I集液箱和第3集液箱设于通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同一位置,第I集液箱位于第3集液箱的正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在冷凝部中,使制冷剂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朝向下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在冷凝部中,使制冷剂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朝向下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器。在冷凝器(1)的一端部侧设有将冷凝部(1A)的除了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P3)之外的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A)连接起来的第1集液箱(3)、将冷凝部(1A)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B)连接起来的第2集液箱(4)和将过冷却部(1B)的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C)连接起来的第3集液箱(5)。将第2集液箱(4)配置于第1及第3集液箱(3、5)的左右方向外侧。使第2集液箱(4)的上端位于比第1集液箱(3)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使第2集液箱(4)的下端位于比第3集液箱(5)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第2集液箱(4)具有将气液分离且贮存液体的功能。第2集液箱(4)和第3集液箱(5)通过连通部(19)相通。
文档编号F25B39/04GK202757356SQ201220371280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9日
发明者藤井隆行, 鸨崎和美 申请人: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