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785523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第1集液箱不具有比过冷却部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冷凝器。冷凝器的第1集液箱包括下端开口的筒状主体、和防止制冷剂从筒状主体内泄漏的防漏部件。在第1集液箱的筒状主体内的与过冷却部对应的高度位置设有内螺纹部件。在内螺纹部件上设有上下两端开口且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的圆筒状部。在防漏部件上设有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的外螺纹部件。将外螺纹部件的外螺纹旋合嵌入于内螺纹部件的内螺纹。在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与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外周面之间形成制冷剂流通空间。使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的端部向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突出。
【专利说明】冷凝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适合用于例如搭载在汽车上的作为制冷循环的汽车空调的冷凝器。
[0002]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将图1及图7的上下、左右称为上下、左右。
【背景技术】
[0003]作为例如汽车空调的冷凝器,广泛地使用具有冷凝部和过冷却部的过冷(subcool)式的冷凝器。
[0004]作为用于汽车空调的过冷式的冷凝器,本 申请人:在先提出了如下冷凝器,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该冷凝器具有:多个热交换管,其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和集液箱,其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沿上下排列地设置三个以上,设置在冷凝部上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设置在过冷却部上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与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及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的第I集液箱、和与除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以外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的第2集液箱,第I集液箱比第2集液箱靠左右方向外侧配置,并且第I集液箱的上端比第2集液箱的下端位于上方,第I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且蓄存液体的功能,并在第I集液箱内配置有收纳了干燥剂的干燥剂收纳部件(参照专利文献I)。
[0005]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冷凝器中,第I集液箱包括下端部封闭且上端部开口的筒状主体、和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的上端部且封闭筒状主体的上端开口的封闭部件,通过筒状主体的上端开口而对干燥剂收纳部件进行取放。因此,在将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冷凝器装入汽车空调后需要更换干燥剂收纳部件的情况下,从上方进行该作业。
[0006]然而,在汽车空调的冷凝器中,由于汽车的发动机室的布局的关系,存在要求从下方进行干燥剂收纳部件的更换作业的情况。
[0007]因此,本 申请人:提出如下冷凝器,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冷凝器中,使第I集液箱的下端部比过冷却部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第I集液箱包括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的筒状主体、和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的下端部并防止制冷剂从筒状主体内泄漏的防漏部件,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的内周面的下端部形成有内螺纹,防漏部件具有用于插入到筒状主体内的插入部,在插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插入部旋合嵌入到筒状主体的下端部内,在第I集液箱内的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的高度位置,设有将第I集液箱内划分成沿上下方向并列的两个空间的分隔部,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以与第I集液箱内的上侧空间连通的方式与筒状主体接合,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以与第I集液箱内的下侧空间连通的方式与筒状主体接合,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及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的端部分别向第I集液箱内突出,在第I集液箱内,干燥剂收纳部件以贯穿分隔部且跨着分隔部的上下两侧的方式配置,从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的上侧空间中的制冷剂在比分隔部靠冷凝部侧的部分处流入到干燥剂收纳部件内,接着通过干燥剂收纳部件内而在比分隔部靠过冷却部侧的部分处流出至第I集液箱内的下侧空间,进而流入到与制冷剂冷凝通路相邻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中(参照专利文献2)。
[0008]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冷凝器中,出于将防漏部件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上并且使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与第I集液箱内连通的目的,使第I集液箱的下端部比过冷却部向下侧突出,在该突出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防漏部件具有用于插入到筒状主体内的筒状插入部,在插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筒状插入部旋合嵌入在筒状主体的下端部内。
[0009]但是,由于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冷凝器的第I集液箱的下端部比过冷却部向下侧突出,所以在将具有该冷凝器的汽车空调装入汽车时,存在第I集液箱的下端部处的向下侧的突出部成为阻碍,从而降低作业性的隐患。
[0010]现有技术文献
[0011]专利文献
[0012]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47320号小册子
[0013]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5460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1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上述要求、第I集液箱不具有比过冷却部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冷凝器。
[001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由以下方式构成。
[0016]I) 一种冷凝器,冷凝部及过冷却部沿上下排列地设置,该冷凝器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集液箱,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与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连接且具有进行气液分离并蓄存液体的功能的第I集液箱、和配置在第I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第2集液箱,第I集液箱的冷凝部侧端部越过第2集液箱的过冷却部侧的一端而向第2集液箱的另一端侧延伸,第I集液箱包括:冷凝部侧端部封闭且过冷却部侧端部开口的筒状主体;和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的过冷却部侧端部并防止制冷剂从筒状主体的过冷却部侧端部的开口泄漏的防漏部件,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以端部向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内突出的方式与第I集液箱连接,通过了冷凝部的制冷剂在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后流入到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中,
[0017]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内的与过冷却部对应的高度位置,设有在防漏部件向筒状主体的装拆自如的安装中利用的内螺纹部件,在内螺纹部件上设有筒状部,该筒状部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并且一端朝向筒状主体的过冷却部侧的外部开口且另一端朝向比内螺纹部件靠第I集液箱内的冷凝部侧的部分开口,筒状部的内周面为圆筒面且在该圆筒面上形成有内螺纹,
[0018]在防漏部件上设有外周面为圆筒面且在该圆筒面上形成有外螺纹的圆柱状外螺纹部件,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的外螺纹旋合嵌入于筒状主体的内螺纹部件的内螺纹,由此防漏部件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上,[0019]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中的与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连接的部分的内周面和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制冷剂流通空间,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的端部向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突出,从冷凝部侧空间流入到过冷却部侧空间内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通空间而流入到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中。
[0020]2)如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与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外周面之间,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制冷剂流通空间,内螺纹部件设置在过冷却部的整个高度范围内,在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上下两端部设有封闭部,该封闭部向外侧伸出且外周缘部与筒状主体的内周面紧贴,由此封堵制冷剂流通空间的上下两端,第I集液箱内的冷凝部侧的空间和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经由该筒状部的冷凝部侧端部的开口而连通,在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上形成有使该筒状部内和制冷剂流通空间连通的制冷剂通过孔。
[0021]3)如上述2)所述的冷凝器,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具有防漏部,该防漏部通过将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过冷却部侧端部的开口封堵而防止制冷剂从筒状主体内泄漏。
[0022]4)如上述2)或3)所述的冷凝器,内螺纹部件与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分体地形成,并且与筒状主体接合。
[0023]5)如上述2)?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沿上下排列而设置三个以上,在冷凝部上设有使制冷剂冷凝的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使制冷剂过冷却的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第I集液箱上连接有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及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在第2集液箱上连接有其余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通过了冷凝部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
[0024]6)如上述5)所述的冷凝器,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以冷凝部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部中,制冷剂从上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向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流动,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一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全部制冷剂冷凝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后,流入到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接着通过制冷剂通过孔而流入到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然后流入到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中。
[0025]7)如上述5)所述的冷凝器,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以冷凝部位于下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部中,制冷剂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向上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流动,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一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第I集液箱内的比内螺纹部件靠冷凝部侧的部分处,配置有一端位于第I集液箱内的下端部且另一端与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连通的制冷剂上升管,在全部制冷剂冷凝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并且从第I集液箱内的下端部进入到制冷剂上升管内,在制冷剂上升管内向过冷却部侧流动而流入到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接着通过制冷剂通过孔而流入到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然后流入到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中。
[0026]8)如上述2)?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沿上下排列而设置两个以上,在冷凝部上设有使制冷剂冷凝的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使制冷剂过冷却的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第I集液箱上连接有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在第2集液箱上连接有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第I集液箱内的比内螺纹部件靠冷凝部侧的部分和第2集液箱内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所通到的部分经由连通部而连通,通过了冷凝部的制冷剂流入到第2集液箱内,接着通过连通部而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
[0027]9)如上述8)所述的冷凝器,冷凝部和过冷却部以冷凝部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一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制冷剂冷凝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到第2集液箱内,接着在通过连通部而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后,流入到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接着通过制冷剂通过孔而流入到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然后流入到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中。
[0028]10)如上述8)所述的冷凝器,冷凝部和过冷却部以冷凝部位于下侧的方式设置,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一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第I集液箱内的比内螺纹部件靠冷凝部侧的部分处,配置有一端位于第I集液箱内的下端部且另一端与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连通的制冷剂上升管,在制冷剂冷凝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到第2集液箱内,接着通过连通部而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并且从第I集液箱内的下端部进入到制冷剂上升管内,在制冷剂上升管内向过冷却部侧流动而流入到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接着通过制冷剂通过孔而流入到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然后流入到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中。
[0029]11)如上述7)或10)所述的冷凝器,在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的下端部,呈固定状地设有将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下端开口封堵的封闭部,在该封闭部上形成有贯穿孔,制冷剂上升管的上端部以制冷剂上升管的管路与贯穿孔连通的方式固定在封闭部上。
[0030]12)如上述7)或10)所述的冷凝器,在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的下端部,以能够相对于外螺纹部件绕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中心线旋转的方式设有将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下端开口封堵的封闭部,在该封闭部上形成有贯穿孔,制冷剂上升管的上端部以制冷剂上升管的管路与贯穿孔连通的方式固定在封闭部上。
[0031]13)如上述11)或12)所述的冷凝器,在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的冷凝部侧端部设有过滤器,该过滤器用于除去从第I集液箱内的冷凝部侧空间流入到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的制冷剂中的异物,在过滤器的下端部设有封闭部。
[0032]实用新型的效果
[0033]根据上述I)?13)的冷凝器,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内的与过冷却部对应的高度位置,设有在防漏部件向筒状主体的装拆自如的安装中利用的内螺纹部件,在内螺纹部件上设有筒状部,该筒状部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并且一端朝向筒状主体的过冷却部侧的外部开口且另一端朝向比内螺纹部件靠第I集液箱内的冷凝部侧的部分开口,筒状部的内周面为圆筒面,并且在该圆筒面上形成有内螺纹,在防漏部件上设有外周面为圆筒面且在该圆筒面上形成有外螺纹的圆柱状外螺纹部件,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的外螺纹旋合嵌入于筒状主体的内螺纹部件的内螺纹,由此防漏部件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上,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中的与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连接的部分的内周面和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制冷剂流通空间,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的端部向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突出,从冷凝部侧空间流入到过冷却部侧空间内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通空间而流入到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中,因此,在第I集液箱的过冷却部侧的部分处没有设置比与冷凝部相反一侧的端部突出的部分,能够将防漏部件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上,并且能够使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与第I集液箱内连通。其结果为,提高了将具有上述I)?13)的冷凝器的汽车空调装入汽车时的作业性。
[0034]根据上述2)的冷凝器,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与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外周面之间形成制冷剂流通空间,并且使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的端部不与内螺纹部件发生干涉地向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突出。
[0035]根据上述3)的冷凝器,能够可靠地防止制冷剂从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内泄漏。
[0036]根据上述4)的冷凝器,能够比较简单地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内的过冷却部侧端部设置内螺纹部件。
[0037]根据上述6)及9)的冷凝器,即使在第I集液箱内配置有收纳了干燥剂的干燥剂收纳部件的情况下,在装入汽车空调后更换干燥剂收纳部件时,也能够从下方进行干燥剂收纳部件的更换作业。其结果为,能够满足从下方进行干燥剂收纳部件的更换作业的要求。
[0038]根据上述7)及10)的冷凝器,即使在第I集液箱内配置有收纳了干燥剂的干燥剂收纳部件的情况下,在装入汽车空调后更换干燥剂收纳部件时,也能够从上方进行干燥剂收纳部件的更换作业。
[0039]根据上述11)及12)的冷凝器,能够可靠地使制冷剂上升管的上端部与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连通。
[0040]根据上述12)的冷凝器,在将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旋合嵌入于筒状主体的内螺纹部件时以及将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从内螺纹部件旋出时,制冷剂上升管不会与外螺纹部件一起旋转,能够顺利地进行上述作业。
[0041]根据上述13)的冷凝器,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在外螺纹部件的下端部设置将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下端开口封堵的封闭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2]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0043]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0044]图3是将图1的冷凝器的第I集液箱的下侧部分放大示出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垂直剖视图。
[0045]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0046]图5是将图1的冷凝器的第I集液箱的下侧部分放大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0047]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0048]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0049]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0050]图9是将图7的冷凝器的第I集液箱的上侧部分放大示出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垂直剖视图。
[0051]图10是图9的B-B线剖视图。
[0052]图11是将图9的冷凝器的第I集液箱的下侧部分放大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0053]图12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冷凝器中使用的防漏部件的变形例的、与图9相当的图。
[0054]图13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冷凝器中使用的防漏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与图9相当的图。[0055]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冷凝器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
[0056]1、50、80:冷凝器
[0057]1A、50A、80A:冷凝部
[0058]1B、50B、80B:过冷却部
[0059]2:热交换管
[0060]3、51:第I集液箱
[0061]4:第2集液箱
[0062]5:第3集液箱
[0063]18:筒状主体
[0064]19、52、65、70:防漏部件
[0065]21:内螺纹部件
[0066]22:圆筒状部
[0067]23:内螺纹
[0068]24:制冷剂流通空间
[0069]25、26:封闭部
[0070]27:制冷剂通过孔
[0071]28:外螺纹部件
[0072]29:外螺纹
[0073]31:防漏部件
[0074]33、70:过滤器
[0075]44,84:连通部
[0076]53:制冷剂上升管
[0077]54、66:封闭部
[0078]55:贯穿孔
[0079]74:下端壁(封闭部)
[0080]Pl:第I热交换通路
[0081]P2:第2热交换通路
[0082]P3:第3热交换通路
[0083]P4:第4热交换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84]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全部附图中,对相同部分及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85]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风从图1及图7的纸面背侧流向纸面表侧(从图4及图10的上侧流向下侧)。
[0086]另外,在以下说明中,“铝”这一术语除纯铝以外,也包括铝合金。
[0087]实施方式I
[0088]本实施方式如图1?图5所示。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图2示意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在图2中,省略了各个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也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另外,图3?图5示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
[0089]在图1中,冷凝器I具有: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2,其在使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且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三个铝制集液箱
3、4、5,其在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配置,且通过钎焊而与热交换管2的左右两端部呈连通状地连接;铝制波纹状散热片6,其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2彼此之间及上下两端的热交换管2的外侧,且钎焊在热交换管2上;和铝制侧板7,其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6的外侧,且钎焊在波纹状散热片6上,冷凝部IA及过冷却部IB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
[0090]如图1及图2所示,在冷凝器I上,沿上下排列地设有三个以上、在此为四个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构成的热交换管通路P1、P2、P3、P4。将四个热交换管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称作第I?第4热交换通路PU P2、P3、P4。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全部热交换管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而且,第I?第3热交换通路P1、P2、P3设置在冷凝部IA上而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第4热交换通路P4设置在过冷却部IB上而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0091]在冷凝器I的左端侧,分体地设有第I集液箱3和第2集液箱4,其中第I集液箱3与构成作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第4热交换通路P4及作为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连接,第2集液箱4与除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以外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即第I及第2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连接,在冷凝器I的右端侧,设有与构成第I?第4热交换通路Pl?P4的全部热交换管2连接的第3集液箱5。第I集液箱3比第2集液箱4靠左右方向外侧配置、在此靠左侧配置,第I集液箱3的上端比第2集液箱4的下端靠上方且与第2集液箱4的上端位于大致同一高度,第I集液箱3的下端与下侧侧板7位于大致同一高度。在第I集液箱3中的比第2集液箱4位于下方的部分处,连接有第3及第4热交换通路P3、P4的热交换管2。
[0092]第I集液箱3具有利用重力进行气液分离且蓄存液体的、作为蓄液部的功能,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存在第I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由于重力而蓄存在第I集液箱3内的上部。
[0093]在第3集液箱5内,通过设置在第I热交换通路Pl与第2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铝制分隔板8及设置在第3热交换通路P3与第4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铝制分隔板9而划分成上侧集液部11、中间集液部12、和下侧集液部13。因此,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的右端部与上侧集液部11内连通,第2及第3热交换通路P2、P3的热交换管2的右端部与中间集液部32内连通,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的右端部与下侧集液部13内连通。在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4,在下侧集液部13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5。而且,在第3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4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及与制冷剂出口 15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17。
[0094]第I集液箱3包括:上端部(冷凝部IA侧端部)封闭且下端部(过冷却部IB侧端部)开口的有盖圆筒状的铝制筒状主体18、和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18的下端部并防止制冷剂从筒状主体18内泄漏的合成树脂制或铝制防漏部件19。在第I集液箱3的冷凝部IA侧的空间内,配置有收纳了干燥剂的袋状的干燥剂收纳部件20。
[0095]如图3?图5所示,在第I集液箱3的筒状主体18内的下部、且在与过冷却部对应的高度位置,设有在将防脱部件19向筒状主体18的装拆自如的安装中利用的铝制内螺纹部件21。内螺纹部件21与筒状主体18分体形成,并与筒状主体18接合。内螺纹部件21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上下两端开口、并且内周面为圆筒面的圆筒状部22。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上端位于第3热交换通路P3与第4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并且其下端与筒状主体18的下端位于同一高度位置,由此,内螺纹部件21设置在过冷却部IB的整个高度范围内。在圆筒状部22的内周面的下部形成有内螺纹23。
[0096]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外径小于筒状主体18的内径,在第I集液箱3的筒状主体18的内周面与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外周面之间,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制冷剂流通空间24。在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上端部,一体地设有外侧伸出状的上封闭部25,该上封闭部25位于第3热交换通路P3与第4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且外周缘部钎焊在筒状主体18的内周面上而封闭制冷剂流通空间24的上端。另外,在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下端部,一体地设有外侧伸出状的下封闭部26,该下封闭部26比第4热交换管通路P4位于下方、且外周缘部钎焊在筒状主体18的内周面上而封闭制冷剂流通空间24的下端。下封闭部26的下端比筒状主体18向下方突出,在该突出部上一体地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筒状主体18的下端面接合的朝向外侧的凸缘26a。而且,过冷却部IB的全部热交换管即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的左端部与第I集液箱3的筒状主体18连接并向制冷剂流通空间24突出。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的左端部被切除以便不与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发生干涉。切除部以附图标记2a示出。切除部2a的底部为凹圆弧状。
[0097]第I集液箱3的筒状主体18内的冷凝部IA侧的空间和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内经由圆筒状部22的上端开口而连通。另外,在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中的比内螺纹23靠上方的部分处,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使圆筒状部22内和制冷剂流通空间24连通的多个制冷剂通过孔27。
[0098]在防漏部件19上,一体地设有外周面为圆筒面且在该圆筒面上形成有外螺纹29的圆柱状外螺纹部件28,防漏部件19的外螺纹部件28的外螺纹29旋合嵌入于筒状主体18的内螺纹部件21的内螺纹23,由此,防漏部件19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18上。外螺纹部件28的下端比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向下方突出,在此处一体地设有防漏部31,该防漏部31向径向外侧伸出,并且与圆筒状部22的下端面及下封闭部26的下表面紧贴,由此,封堵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下端开口并且防止制冷剂从筒状主体18内泄漏。防漏部件19的外螺纹部件28的上端比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制冷剂通过孔27位于下方。另外,外螺纹部件28的外周面中的外螺纹29的上下两侧部分与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内周面中的内螺纹23的上下两侧部分之间被O型环32密闭。
[0099]在防漏部件19的外螺纹部件28的上端部(冷凝部侧端部),呈固定状地设有过滤器33,该过滤器33用于除去从第I集液箱3内的冷凝部IA侧的空间流入到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内的制冷剂中的异物。在外螺纹部件28的上端,呈向上突出状地一体地设有上端开口的圆筒部34,在圆筒部34上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贯穿孔35,以封堵全部贯穿孔35的方式通过网状的过滤件36覆盖圆筒部34的内周面,由此设置过滤器33。在圆筒部34的上端,一体地设有密接部34a,该密接部34a向径向外侧伸出且与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内周面中的比制冷剂通过孔27靠上方的部分紧贴。
[0100]通过第2集液箱4、第I集液箱3中的与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连接的部分、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及中间集液部12、以及第I?第3热交换通路Pl、P2、P3而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A,通过第I集液箱3中的与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连接的部分、第3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及第4热交换通路P4而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1B,第I?第3热交换通路P1、P2、P3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第4热交换通路P4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0101]冷凝器I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及蒸发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并作为汽车空调而搭载在车辆上。
[0102]在上述结构的冷凝器I中,被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及制冷剂入口 14而流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内,在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而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而流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内。流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内的制冷剂在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而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通过与干燥剂收纳部件20内的干燥剂接触而除去制冷剂中的水分。
[0103]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由于重力而向下方流动,通过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上端开口而流入到圆筒状部22内。另一方面,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蓄存在第I集液箱3内的上部。流入到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通过过滤器33的圆筒部34的上端开口而流入到圆筒部34内,然后通过贯穿孔35而从圆筒部34流出。在液相主体制冷剂中含有异物的情况下,该异物被过滤件36除去。
[0104]从过滤器33的圆筒部34流出的液相主体制冷剂通过圆筒状部22的制冷剂通过孔27而流入到制冷剂流通空间24内,从而进入到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内。进入到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在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被过冷却,然后进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内,通过制冷剂出口及制冷剂出口部件35而流出,并经由膨胀阀而被输送到蒸发器。
[0105]实施方式2
[0106]本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图6示意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省略了各个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也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
[0107]在图6中,在冷凝器40上,冷凝部40A及过冷却部40B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部40A及过冷却部40B上,分别设有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构成的至少一个、在此为一个热交换通路P1、P2。设置在冷凝部40A上的热交换通路Pl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置在过冷却部40B上的热交换通路P2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在此,将冷凝部40A的热交换通路Pl称作第I热交换通路,将过冷却部40B的热交换通路P2称作第2热交换通路。
[0108]在冷凝器40的左端侧,分体地设有与构成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即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连接的第I集液箱3、和与构成制冷剂冷凝通路即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连接的第2集液箱4,在冷凝器40的右端侧,设有与构成第I及第2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2连接的第3集液箱5。
[0109]第I集液箱3比第2集液箱4靠左右方向外侧配置、在此靠左侧配置,第I集液箱3的上端比第2集液箱4的下端靠上方且与第2集液箱4的上端位于大致同一高度,第I集液箱41的下端位于比第2集液箱4的下端靠下方的高度。在第I集液箱3中的比第2集液箱4位于下方的部分处,连接有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
[0110]第I集液箱3具有利用重力进行气液分离且蓄存液体的、作为蓄液部的功能,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存在第I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由于重力而蓄存在第I集液箱3内的上部。
[0111]在第3集液箱5内,通过设置在第I热交换通路Pl与第2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铝制分隔板41而划分成上侧集液部42、和下侧集液部43。因此,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的右端部与上侧集液部42内连通,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的右端部与下侧集液部43内连通。在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4,在下侧集液部13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5。而且,在第3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4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及与制冷剂出口 15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0112]在第I集液箱3中的比第2集液箱4位于下方的部分处、即与过冷却部40B对应的高度位置,设有在防脱部件19向筒状主体18的装拆自如的安装中利用的铝制内螺纹部件21。
[0113]第I集液箱3内的冷凝部40A侧的空间、S卩比内螺纹部件21靠上方的空间的下端部,经由连通部44而与第2集液箱4内的下端部、即作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所通到的部分连通。另外,在第I集液箱3内的冷凝部40A侧的空间内配置有干燥剂收纳部件20。
[0114]通过第2集液箱4、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42及第I热交换通路Pl而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40A,通过第I集液箱3、第3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43及第2热交换通路P2而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40B,第I热交换通路Pl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第2热交换通路P2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0115]在上述结构的冷凝器40中,被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 14而流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42内,在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而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通过连通部44而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
[0116]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由于重力而向下方流动,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I的情况同样地,进入到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内。进入到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被过冷却,然后进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43内,通过制冷剂出口 15及制冷剂出口部件而流出,并经由膨胀阀而被输送到蒸发器。
[0117]另一方面,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蓄存在第I集液箱3内的上部。
[0118]实施方式3
[0119]本实施方式如图7?图11所示。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图8示意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冷凝器。在图8中,省略了各个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也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另外,图9?11示出图7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
[0120]在图7及图8中,在冷凝器50上,冷凝部50A及过冷却部50B以前者位于下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器50上,沿上下排列地设有四个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构成的热交换管通路P1、P2、P3、P4。将四个热交换管通路从下开始按顺序称作第I?第4热交换通路PU P2、P3、P4。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U P2、P3、P4的全部热交换管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而且,第I?第3热交换通路P1、P2、P3设置在冷凝部50A上而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第4热交换通路P4设置在过冷却部50B上而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0121]在冷凝器50的左端侧,分体地设有第I集液箱51和第2集液箱4,其中第I集液箱51与构成作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第4热交换通路P4及作为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连接,第2集液箱4与除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以外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即第I及第2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连接,在冷凝器50的右端侧,设有与构成第I?第4热交换通路Pl?P4的全部热交换管2连接的第3集液箱5。第I集液箱51比第2集液箱4靠左右方向外侧配置、在此靠左侧配置,第I集液箱51的上端比第2集液箱4的上端靠上方且与上侧侧板7位于大致同一高度,第I集液箱51的下端与第2集液箱4的下端位于大致同一高度。在第I集液箱51中的比第2集液箱4位于上方的部分处,通过钎焊而连接有第3及第4热交换通路P3、P4的热交换管2。
[0122]第I集液箱51具有利用重力进行气液分离且蓄存液体的、作为蓄液部的功能,流入到第I集液箱51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存在第I集液箱51内的下部,并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由于重力而蓄存在第I集液箱51内的上部。
[0123]在第3集液箱5内,通过设置在第I热交换通路Pl与第2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铝制分隔板57及设置在第3热交换通路P3与第4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铝制分隔板58而划分成下侧集液部59、中间集液部61、和上侧集液部62。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的右端部与下侧集液部59内连通,第2及第3热交换通路P2、P3的热交换管2的右端部与中间集液部61内连通,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的右端部与上侧集液部62内连通。在第3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59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4,在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62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5。而且,在第3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4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及与制冷剂出口 15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17。
[0124]第I集液箱51包括:铝制筒状主体18,其是将上述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I的筒状主体18上下反向地配置而成的,并且呈下端部(冷凝部50A侧端部)封闭且上端部(过冷却部50B侧端部)开口的有底筒状;和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18的上端部并防止制冷剂从筒状主体18泄漏的合成树脂制或铝制防漏部件52。在第I集液箱3的冷凝部IA侧的空间内,配置有收纳了干燥剂的袋状的干燥剂收纳部件20。
[0125]如图9?图11所示,在第I集液箱3的筒状主体18内的上部、且在与过冷却部50B对应的高度位置,设有在防脱部件52向筒状主体18的装拆自如的安装中利用的铝制内螺纹部件21。内螺纹部件21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I的内螺纹部件21为相同结构,与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I的情况上下反向地配置且通过钎焊而与筒状主体18接合。
[0126]在第I集液箱51的冷凝部50A侧的空间内,配置有一端位于第I集液箱51内的下端部且另一端与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内连通的制冷剂上升管53。制冷剂上升管53以避开干燥剂收纳部件20的方式配置。
[0127]防漏部件52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I的防漏部件19为大致相同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I的情况上下反向地配置且安装在内螺纹部件21上。
[0128]防漏部件52与防漏部件19的不同点如下。即,在过滤器33的圆筒部34的下端部,一体地设有将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下端开口封堵的封闭部54,在封闭部54上形成有贯穿孔55,制冷剂上升管53的上端部以制冷剂上升管53的管路和贯穿孔55连通的方式固定在封闭部54上。封闭部54的外周缘部与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内周面紧贴,由此,圆筒状部22的下端开口被封堵。在封闭部54的下表面上,以环绕贯穿孔55周围的方式一体地设有短筒状部56,制冷剂上升管53的上端部嵌合覆盖在短筒状部56周围,由此,制冷剂上升管53的上端部固定在封闭部54上。
[0129]通过第2集液箱4、第I集液箱51中的与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连接的部分、第3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59及中间集液部61、以及第I?第3热交换通路P1、P2、P3而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50A,通过第I集液箱51中的与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连接的部分、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62及第4热交换通路P4而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50B,第I?第3热交换通路P1、P2、P3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第4热交换通路P4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0130]在上述结构的冷凝器50中,被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及制冷剂入口 14而流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59内,在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而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而流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61内。流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61内的制冷剂在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而流入到第I集液箱51内,通过与干燥剂收纳部件20内的干燥剂接触而除去制冷剂中的水分。
[0131]流入到第I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由于重力而向下方流动,并蓄存在第I集液箱51内的下部,同样地,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蓄存在第I集液箱51内的上部。
[0132]蓄存在第I集液箱51内的下部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到制冷剂上升管53内,在制冷剂上升管53内向上方流动,并且通过封闭部54的贯穿孔55而流入到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内。流入到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I的情况同样地,进入到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内,在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被过冷却,然后进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62内,通过制冷剂出口 15及制冷剂出口部件17而流出,并经由膨胀阀而被输送到蒸发器。
[0133]图12及图13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冷凝器50中使用的防漏部件的变形例。
[0134]在图12所示的防漏部件65的情况下,与过滤器33的圆筒部34的下端部一体地设置的封闭部66的外周缘不与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内周面紧贴,封闭部66的外周面与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内周面之间被O型环67密闭,由此,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下端开口被封闭。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防漏部件52相同。
[0135]在图13所示的防漏部件70的情况下,在外螺纹部件28的下侧设有过滤器71,该过滤器71与内螺纹部件28分体地形成且相对于外螺纹部件28绕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中心线旋转。
[0136]过滤器71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合成树脂制圆筒部72 ;与圆筒部72的上端一体地形成且封闭圆筒部72的上端开口的上端壁73 ;和与圆筒部72的下端一体地形成且封闭圆筒部72的下端开口的下端壁74,在圆筒部72上,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贯穿孔75,以封堵全部贯穿孔75的方式通过网状的过滤件36覆盖圆筒部72的内周面。过滤器71的下端壁74的外周缘部比圆筒部7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伸出,该外侧伸出部74a支承在与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下端部一体地设置的内侧伸出部22a上。而且,过滤器71的下端壁74成为将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下端开口封闭的封闭部。因此,封闭部能够相对于外螺纹部件28绕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的中心线旋转。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防漏部件52相同。
[0137]实施方式4
[0138]本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图14示意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省略了各个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也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
[0139]在图14中,在冷凝器80上,冷凝部80A及过冷却部80B以前者位于下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部80A及过冷却部80B上,分别设有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构成的至少一个、在此为一个热交换通路P1、P2。设置在冷凝部80A上的热交换通路Pl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置在过冷却部80B上的热交换通路P2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在此,将冷凝部80A的热交换通路Pl称作第I热交换通路,将过冷却部80B的热交换通路P2称作第2热交换通路。
[0140]在冷凝器80的左端侧,分体地设有与构成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即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连接的第I集液箱51、和与构成制冷剂冷凝通路即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连接的第2集液箱4,在冷凝器80的右端侧,设有与构成第I及第2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2连接的第3集液箱5。
[0141]第I集液箱51比第2集液箱4靠左右方向外侧配置、在此靠左侧配置,第I集液箱51的上端比第2集液箱4的上端位于上方,第I集液箱51的下端与第2集液箱4的下端位于大致同一高度。在第I集液箱51中的比第2集液箱4位于上方的部分处,连接有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
[0142]第I集液箱51具有利用重力进行气液分离且蓄存液体的、作为蓄液部的功能,流入到第I集液箱51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存在第I集液箱51内的下部,并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由于重力而蓄存在第I集液箱51内的上部。
[0143]在第3集液箱5内,通过设置在第I热交换通路Pl与第2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铝制分隔板81而划分成下侧集液部82、和上侧集液部83。因此,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的右端部与下侧集液部82内连通,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的右端部与上侧集液部83内连通。在第3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82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4,在上侧集液部83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5。而且,在第3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4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及与制冷剂出口 15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0144]在第I集液箱51中的比第2集液箱4位于上方的部分处、即与过冷却部80B对应的高度位置,设有在防脱部件52向筒状主体18的装拆自如的安装中利用的铝制内螺纹部件21。
[0145]第I集液箱51内的冷凝部80A侧的空间、即比内螺纹部件21靠下方的空间的上端部,经由连通部84而与第2集液箱4内的上端部、即作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所通到的部分连通。另外,在第I集液箱51内的冷凝部80A侧的空间内配置有干燥剂收纳部件20。
[0146]通过第2集液箱4、第3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82及第I热交换通路Pl而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80A,通过第I集液箱51、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83及第2热交换通路P2而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80B,第I热交换通路Pl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第2热交换通路P2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0147]在上述结构的冷凝器80中,被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 14而流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82内,在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被冷凝而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流入到第2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通过连通部84而流入到第I集液箱51内。
[0148]流入到第I集液箱51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由于重力而向下方流动,并蓄存在第I集液箱51内的下部,同样地,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蓄存在第I集液箱51内的上部。
[0149]蓄存在第I集液箱51内的下部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到制冷剂上升管53内,在制冷剂上升管53内向上方流动并且通过封闭部54的贯穿孔55而流入到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内。流入到内螺纹部件21的圆筒状部2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I的情况同样地,进入到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内,在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被过冷却,然后进入到第3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83内,通过制冷剂出口 15及制冷剂出口部件而流出,并经由膨胀阀而被输送到蒸发器。
[0150]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作为防漏部件,可以使用图12及图13所示的防漏部件65、70。
[0151]工业实用性 [0152] 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优选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凝器,冷凝部及过冷却部沿上下排列地设置,该冷凝器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集液箱,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与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连接且具有进行气液分离并蓄存液体的功能的第I集液箱、和配置在第I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第2集液箱,第I集液箱的冷凝部侧端部越过第2集液箱的过冷却部侧的一端而向第2集液箱的另一端侧延伸,第I集液箱包括:冷凝部侧端部封闭且过冷却部侧端部开口的筒状主体;和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的过冷却部侧端部并防止制冷剂从筒状主体的过冷却部侧端部的开口泄漏的防漏部件,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以端部向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内突出的方式与第I集液箱连接,通过了冷凝部的制冷剂在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后流入到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中,所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 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内的与过冷却部对应的高度位置,设有在防漏部件向筒状主体的装拆自如的安装中利用的内螺纹部件,在内螺纹部件上设有筒状部,该筒状部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并且一端朝向筒状主体的过冷却部侧的外部开口且另一端朝向比内螺纹部件靠第I集液箱内的冷凝部侧的部分开口,筒状部的内周面为圆筒面且在该圆筒面上形成有内螺纹, 在防漏部件上设有外周面为圆筒面且在该圆筒面上形成有外螺纹的圆柱状外螺纹部件,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的外螺纹旋合嵌入于筒状主体的内螺纹部件的内螺纹,由此防漏部件装拆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上, 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中的与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连接的部分的内周面和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制冷剂流通空间,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的端部向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突出,从冷凝部侧空间流入到过冷却部侧空间内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通空间而流入到过冷却部的热 交换管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与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外周面之间,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制冷剂流通空间,内螺纹部件设置在过冷却部的整个高度范围内,在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上下两端部设有封闭部,该封闭部向外侧伸出且外周缘部与筒状主体的内周面紧贴,由此封堵制冷剂流通空间的上下两端,第I集液箱内的冷凝部侧的空间和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经由该筒状部的冷凝部侧端部的开口而连通,在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上形成有使该筒状部内和制冷剂流通空间连通的制冷剂通过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具有防漏部,该防漏部通过将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过冷却部侧端部的开口封堵而防止制冷剂从筒状主体内泄漏。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内螺纹部件与第I集液箱的筒状主体分体地形成,并且与筒状主体接合。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沿上下排列而设置三个以上,在冷凝部上设有使制冷剂冷凝的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使制冷剂过冷却的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第I集液箱上连接有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及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在第2集液箱上连接有其余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通过了冷凝部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入到第1集液箱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以冷凝部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部中,制冷剂从上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向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流动,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一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全部制冷剂冷凝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后,流入到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接着通过制冷剂通过孔而流入到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然后流入到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以冷凝部位于下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部中,制冷剂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向上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流动,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一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第I集液箱内的比内螺纹部件靠冷凝部侧的部分处,配置有一端位于第I集液箱内的下端部且另一端与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连通的制冷剂上升管,在全部制冷剂冷凝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并且从第I集液箱内的下端部进入到制冷剂上升管内,在制冷剂上升管内向过冷却部侧流动而流入到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接着通过制冷剂通过孔而流入到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然后流入到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中。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沿上下排列而设置两个以上,在冷凝部上设有使制冷剂冷凝的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使制冷剂过冷却的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第I集液箱上连接有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在第2集液箱上连接有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第I集液箱内的比内螺纹部件靠冷凝部侧的部分和第2集液箱内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所通到的部分经由连通部而连通,通过了冷凝部的制冷剂流入到第2集液箱内,接着通过连通部而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冷凝部和过冷却部以冷凝部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一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制冷剂冷凝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到第2集液箱内,接着在通过连通部而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后,流入到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接着通过制冷剂通过孔而流入到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然后流入到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冷凝部和过冷却部以冷凝部位于下侧的方式设置,在过冷却部上设有一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第I集液箱内的比内螺纹部件靠冷凝部侧的部分处,配置有一端位于第I集液箱内的下端部且另一端与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连通的制冷剂上升管,在制冷剂冷凝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到第2集液箱内,接着通过连通部而流入到第I集液箱内,并且从第I集液箱内的下端部进入到制冷剂上升管内,在制冷剂上升管内向过冷却部侧流动而流入到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接着通过制冷剂通过孔而流入到制冷剂流通空间内,然后流入到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中。
11.如权利要求7或10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的下端部,呈固定状地设有将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下端开口封堵的封闭部,在该封闭部上形成有贯穿孔,制冷剂上升管的上端部以制冷剂上升管的管路与贯穿孔连通的方式固定在封闭部上。
12.如权利要求7或10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的下端部,以能够相对于外螺纹部件绕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中心线旋转的方式设有将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的下端开口封堵的封闭部,在该封闭部上形成有贯穿孔,制冷剂上升管的上端部以制冷剂上升管的管路与贯穿孔连通的方式固定在封闭部上。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防漏部件的外螺纹部件的冷凝部侧端部设有过滤器,该过滤器用于除去从第I集液箱内的冷凝部侧空间流入到内螺纹部件的筒状部内的制冷剂中的异物,在过滤器的下端部设有封闭部。
【文档编号】F25B39/04GK203719258SQ201420043493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3日
【发明者】大桥日出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