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水剂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5072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水剂反应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水剂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水剂反应釜。



背景技术:

减水剂作为建筑行业水泥用剂,近年来由于社会建设的加快,导致减水剂的使用量增大。传统的减水剂反应釜为了加热均匀在釜体的壁侧设置介质套层,并在内部设置搅拌桨辅助加热搅拌均匀;这种在釜体的壁侧设置介质套层的难度较高,成本也较高,且一旦损坏难以维修,然而采用内部设置加热(或冷却)装置,经常会造成内部热量不均匀而影响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水剂反应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水剂反应釜,包括有釜体、釜盖和内筒,所述釜体的上部内壁通过连接支架固定连接有热介质管,所述釜体的下部内壁通过连接支架固定连接有冷却介质管,所述内筒竖直设置在釜体内部中心,且内筒外壁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于釜体的内壁上,所述釜盖的上部中心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下部电机轴传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设置在内筒的中心,且转动轴的下端周侧上安装有输送绞龙。

优选的,所述热介质管和冷却介质管均为螺旋状,且热介质管的两个循环管口和冷却介质管的两个循环管口均贯穿于釜体的壁侧。

优选的,所述釜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且出料口上设置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釜盖的上部安装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的下端延伸至内筒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内筒的底部下方中心设置有分流球,且分流球的下部固定连接于釜体的内底部。

优选的,所述内筒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筒壁侧均开设有圆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减水剂反应釜改变了传统的在釜体壁侧外设置套层加热或冷却的方式,加工难度降低,成本降低,且便于维修保养;同时在内部设置有内筒和输送绞龙进行上下对流,将加热(或冷却)与搅拌合二为一,搅拌加热均匀,不影响产品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介质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釜体、2釜盖、3热介质管、4连接支架、5驱动电机、6转动轴、7内筒、71圆孔、8输送绞龙、9分流球、10出料口、11冷却介质管、12支撑杆、13进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减水剂反应釜,包括有釜体1、釜盖2和内筒7,所述釜体1的上部内壁通过连接支架4固定连接有热介质管3,所述釜体1的下部内壁通过连接支架4固定连接有冷却介质管11,所述内筒7竖直设置在釜体1内部中心,且内筒7外壁通过支撑杆12固定连接于釜体1的内壁上,所述釜盖2的上部中心安装有驱动电机5,所述驱动电机5的下部电机轴传动连接有转动轴6,所述转动轴6设置在内筒7的中心,且转动轴6的下端周侧上安装有输送绞龙8。

具体的,所述热介质管3和冷却介质管11均为螺旋状,且热介质管3的两个循环管口和冷却介质管11的两个循环管口均贯穿于釜体1的壁侧。

具体的,所述釜体1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10,且出料口10上设置有阀门。

具体的,所述釜盖2的上部安装有进料斗13,所述进料斗13的下端延伸至内筒7的上方。在添加物料时可以及时通过进料斗13到内筒7中并经过内筒进行快速扩散到整个釜体1内部。

具体的,所述内筒7的底部下方中心设置有分流球9,且分流球9的下部固定连接于釜体1的内底部。设置的分流球9可以将输送绞龙8从上部输送到下部物料进行向周围辐射扩散,使得物料分布均匀。

具体的,所述内筒7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筒壁侧均开设有圆孔71。设置的圆孔71可以很好起到了分流的作用,使得釜体内部的物料及热量分布均匀。

具体的,使用时,在需要加热或冷却控温时,单独启用热介质管3或冷却介质管11进行工作,并通过输送绞龙8进行物料及热量的均匀混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