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3655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所述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软管、钢管、第二软管,所述第二软管的末端连接有进气中冷器,且所述第一软管与所述钢管的连接处设有限定第一软管插入深度且防止旋转的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软管与所述钢管的连接处设有限定第二软管插入深度且防止旋转的第二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对相应软管在钢管上的插入深度起到了标识作用,能够保证精确的插入深度,并能限制软管周向旋转,避免由于插入深度误差导致的管路弯折、压扁等各种不良情况,利于管路布置顺畅,能够减小进气阻力,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同时,所述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装配性好,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

【背景技术】
[0002]进气管路是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路连接是否牢固可靠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0003]如图1所示,现有进气管路一般采用软管+钢管+软管的连接结构,即进气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软管I,、钢管2,、第二软管3,,所述第二软管3,末端连接有中冷器4/。如图2所示,为保证进气管路的可靠性,所述钢管2'的中部设有钢管固定支架5',对所述钢管2'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避免管路因负压吸瘪,也可防止管路因内部正压过大而爆裂;同时,钢管和软管的连接处还压入密封压箍6',以提高管路的密封性。
[0004]这种结构的进气管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进行系统的可靠性和密封性,但是,其中软管和钢管的直接连接采用插接装配的方式,难免会出现操作误差。若软管插入过长,会导致软管另一端不易与其他部件连接,而软管插入过短,则会造成软管两固定端之间的长度较长,容易导致管路弯折;另外,由于发动机震动,软管会在连接处沿周向转动,使得软管发生扭曲弯折;这些情况下,都会造成进气阻力较大,进气量减少,从而导致发动机燃烧不充分,增加后处理负担等负面影响。同时,装配时,需要对软管和钢管的连接进行不断的调整,也会使得生产效率较低;
[0005]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优化发动机进气管路的结构,以保证发动机进气管路良好的进气性能和装配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既方便管路连接,又能够保证管路走向顺畅,减小进气阻力,增加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同时提高进气管路的装配性。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软管、钢管、第二软管,所述第二软管的末端连接有进气中冷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软管与所述钢管的连接处、限定第一软管的插入深度且防止其旋转的第一定位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软管与所述钢管的连接处、限定第二软管的插入深度且防止其旋转的第二定位结构。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管上的第一凸起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软管的连接端边缘并与所述第一凸起配合的第一缺口,且所述第一凸起距离所述钢管与所述第一软管连接端的端面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软管在所述钢管上的预设插入深度。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管上的第二凸起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软管的连接端边缘并与所述第二凸起配合的第二缺口,且所述第二凸起距离所述钢管与所述第二软管连接端的端面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软管在所述钢管上的预设插入深度。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凸起的形状不相同。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为圆柱,且其与所述钢管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凸起为四棱柱,且其与所述钢管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0014]优选地,所述第二软管与所述中冷器连接端的边缘设有第三缺口,所述中冷器上设有与所述第三缺口配合的第三凸起,且所述第三凸起距离所述中冷器与所述第二软管连接端的端面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软管在所述中冷器上的预设插入深度。
[0015]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发动机进气管总成,这种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软管、钢管、第二软管,所述第二软管的末端连接有进气中冷器,本方案主要对钢管与软管的连接处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所述第一软管与所述钢管的连接处设置了限定第一软管插入深度且防止其旋转的第一定位结构,在所述第二软管与所述钢管的连接处设置了限定第二软管插入深度且防止其旋转的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对所述第一软管或所述第二软管在钢管上的插入深度起到了标识的作用,能够保证较为精确的软管插入深度,并能够限制软管周向旋转,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装配误差导致软管连接长度不合适,或是由于震动造成软管周向旋转,从而造成管路弯折、压扁等各种不良情况,这种结构利于管路顺畅布置,能够减小进气阻力,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同时,定位结构的设计,利于管路装配标准化,使得所述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装配性好,利于提闻生广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0017]图1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进气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进气中钢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钢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软管和钢管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软管和钢管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软管和中冷器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上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为:
[0025]I'-第一软管,2'-钢管,3'-第二软管,4'-中冷器,5'-钢管固定支架,6'-密封压箍;
[0026]1-第一软管,2-钢管,3-第二软管,4-中冷器,5-钢管固定支架;
[0027]11-第一缺口;21-第一凸起,22-第二凸起;
[0028]31-第二缺口;41-第三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介绍。
[0030]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所述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软管1、钢管2、第二软管3,所述第二软管3的末端连接有进气中冷器4,所述钢管2的中部设有对钢管起支撑和保护作用的钢管固定支架5,并且所述第一软管I与所述钢管3的连接处设置了限定第一软管I插入深度且防止其旋转的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软管3与所述钢管2的连接处设置了限定第二软管2插入深度且防止其旋转的第二定位结构。
[0031]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能够对所述第一软管或所述第二软管在钢管上的插入深度起到标识的作用,保证软管较为精确的插入深度,并能够避免软管在连接处周向旋转,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装配误差造成软管连接长度不合适,或是由于震动造成软管周向旋转,从而导致进气管路弯折、压扁等各种不良情况,这种结构利于管路顺畅布置,能够减小进气阻力,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同时,定位结构的设计,利于进气管路装配标准化,使得所述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装配性好,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0032]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可设置为如下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管2上的第一凸起2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软管I的连接端边缘并与所述第一凸起21配合的第一缺口 11,并且保证所述第一凸起21距离所述钢管2与所述第一软管I连接端的端面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软管I在所述钢管2上的预设插入深度相等,在所述第一软管I与所述钢管2连接时,当所述第一凸起21插入所述第一缺口 11时,所述第一软管I的插入深度即满足了设计要求,同时所述第一缺口 11和所述第一凸起21配合卡紧,能够实现软管周向定位,防止其在周向转动。
[0033]另外,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也可设为如下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管2上的第二凸起22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软管3的连接端边缘并与所述第二凸起22配合的第二缺口 31,且所述第二凸起22距离所述钢管2与所述第二软管3连接端的端面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软管3在所述钢管2上的预设插入深度相等,在所述第二软管3与所述钢管2连接时,当所述第二凸起22插入所述第二缺口 31时,所述第二软管3的插入深度即满足了设计要求,同时所述第二缺口 21和所述第二凸起22配合卡紧,能够实现软管周向定位,防止其在周向转动。
[0034]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21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凸起22的形状不同,以区分管路的进气端和出气端,防止装配出错,提高装配性。
[0035]具体地,所述第一凸起21可为圆柱,可焊接固定在所述钢管2上,且在所述第一凸起21与所述钢管2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以保证连接处的强度。
[0036]所述第二凸起22可为四棱柱,也可焊接固定在所述钢管2上,且在所述第二凸起22与所述钢管2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以保证连接处的强度。
[0037]另外,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或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也可为其他结构形式。
[0038]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可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管2上的凸块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软管I连接端边缘的突起,所述凸块沿所述钢管2的圆周方向延伸,可为二分之一圆周长度,且所述凸块距离所述钢管2与所述第一软管I连接端端面的长度与所述软管I在所述钢管2上的预设插入深度相等,并且,所述突起可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软管I同一条轴线的两端,并保证所述第一软管I与所述钢管2连接后,两组所述突起分别与所述凸块的两端抵接,从而有效防止软管转动。
[0039]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可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管2上的周向凹槽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软管I连接端边缘的卡勾,所述凹槽距离所述钢管2与所述第一软管I连接端端面的长度等于所述软管I在所述钢管2上的预设插入深度,所述钢管2与所述第一软管I连接后,所述卡勾勾紧所述凹槽的边缘定位,所述卡勾可为多组,所述凹槽对软管的插入深度起到标识的作用,而所述卡勾和所述凹槽的配合可防止软管的转动。
[0040]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也可选择上述第一定位结构选用的任何一种结构形式。
[0041]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对所述第二软管3与所述中冷器4的连接进行了定位设计,在所述第二软管3与所述中冷器4连接端的边缘设有第三缺口,所述中冷器4上设有与所述第三缺口配合的第三凸起41,且所述第三凸起41距离所述中冷器4与所述第二软管3连接端的端面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软管2在所述中冷器4上的预设插入深度相等,当所述第三凸起41插入所述第三缺口时,所述第二软管3即达到了设计的插入深度,且所述软管3不易转动,
[0042]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软管(I)、钢管(2)、第二软管(3),所述第二软管(3)的末端连接有进气中冷器(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软管(I)与所述钢管(2)的连接处、限定第一软管(I)的插入深度且防止其旋转的第一定位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软管(3)与所述钢管(2)的连接处、限定第二软管(3)的插入深度且防止其旋转的第二定位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管(2)上的第一凸起(2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软管(I)的连接端边缘并与所述第一凸起(21)配合的第一缺口(11),且所述第一凸起(21)距离所述钢管(2)与所述第一软管(I)连接端的端面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软管(I)在所述钢管(2)上的预设插入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管(2)上的第二凸起(22)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软管(3)的连接端边缘并与所述第二凸起(22)配合的第二缺口(31),且所述第二凸起(22)距离所述钢管(2)与所述第二软管(3)连接端的端面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软管(3)在所述钢管(2)上的预设插入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凸起(22)的形状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为圆柱,且其与所述钢管(2)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22)为四棱柱,且其与所述钢管(2)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7.根据权利按要求I?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软管(3)与所述进气中冷器(4)连接端的边缘设有第三缺口,所述进气中冷器(4)上设有与所述第三缺口配合的第三凸起(41),且所述第三凸起(41)距离所述进气中冷器与所述第二软管(3)连接端的端面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软管(3)在所述进气中冷器(4)上的预设插入深度。
【文档编号】F02M35/104GK203962235SQ201420384110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1日
【发明者】陈俊梅, 杨华波, 冯东亚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