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油发动机进气瞬间增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1900阅读:9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油发动机进气系统,具体为一种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瞬间增压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汽车上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所使用的进气系统大致相同。燃烧所需的空气流经空气滤清器、节气门体、节气门之后再进入进气总管、进气歧管流入各气缸内。当发动机转速较低时节气门开启角度不大,流入的空气量基本能够满足汽车发动机对进气量的需求。而进行急加速瞬间节气门被迅速打开,气体因为流动滞后的问题,不能及时、快速地通过节气门进入进气总管、进气歧管到气缸中,导致加速瞬间进气量不能够满足汽车发动机燃烧的需求,最终导致燃烧后所产生的动力不足而出现加速滞后的现象。

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汽油发动机进气系统增压系统有:机械式增压系统、废气涡轮式增压系统、电动涡轮式增压系统及混合式的增压系统。但这些系统均存在以下问题:一些增压系统在发动机转速较低、节气门开启角度不大时不工作,急加速时才开始工作,导致进气量远远滞后于发动机在急加速瞬间所需的空气量。另一些增压系统在发动机转速较低、节气门开启角度不大时也“低速”增压工作,但此时吸入的空气量大于增压空气量时导致增压后的气体“积压”在节气门前方影响到正常的进气。当急加速时节气门迅速打开,“积压”在节气门前方的气体因流动性问题也不能快速通过节气门进入到发动机各气缸燃烧室中。本实用新型发明解决了汽车发动机急加速瞬间吸入空气量不足的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一种汽油发动机进气瞬间增压系统,让发动机急加速过程中从另一个进气“渠道”瞬间额外增加部分空气,并将此部分空气喷射至发动机进气总管或进气歧管中,以此来满足急加速瞬间汽车发动机对进气量的需求,提高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对急加速的响应性。

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汽油发动机进气瞬间增压系统,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它由空气滤清器(1),低压气管(2),空气压缩机(3),高压气管(4),储气罐(5),控制阀(6),增压控制单元(7),压力传感器(8),进气温度及空气流量计(9)组成。图中另有标注A、B、C、D、E、F、G、H为汽车发动机上的各元件,分别为汽车发动机控制单元(A)、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 (B)、发动机空气滤清器(C)、发动机进气软管(D)、进气温度及空气流量计(E)、节气门体(F)、节气门(G)、节气门电机及位置传感器(H)其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如附图1所示。

下面分别对本系统的各主要组件进行描述。

所述的空气滤清器(1),其作用是过滤空气中的各种杂质和水份,对其的要求大致与汽车空气滤清器相同。

所述的空气压缩机(3),其作用是将空气滤清器(1)过滤后的空气进行压缩,并存储到储气罐(5)。

所述的储气罐(5),其作用是储存空气压缩机(3)压缩后的空气,储气罐(5)应设置有排水装置,需定期排放其中的水份。

所述的控制阀(6)为常闭式阀体,其作用是控制由储气罐(5)喷射到汽车发动机节气门体后方的压缩气体。对其的控制可通过开关信号或脉冲信号来进行。

所述的增压控制单元(7),其作用是接收来自汽车发动机上的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B)、节气门位置传感器(H)及本增压系统压力传感器(8)的信号,对空气压缩机(3)、控制阀(6)实施控制,同时收取进气温度及空气流量计(9)的信号之后输送给汽车发动机控制单元(A)。其正常工作的电压要求与汽车发动机控制单元(A)相同。

所述的压力传感器(8),其作用是检测储气罐(5)内部压缩气体的压力,并将压力值转为信号输入增压控制单元(7)。

所述的进气温度及空气流量计(9),其作用是增压过程中检测、计量额外喷入汽车发动机进气总管或进气歧管的压缩空气温度及流量,并将此转为信号输入增压控制单元(7)。

本系统的工作原理:当汽车发动机运行时,压力传感器(8)检测储气罐(5)内的气体压力并将气体压力转换为信号输入增压控制单元(7)。当储气罐(5)内气体压力低于某一设定值时,增压控制单元(7)输出信号对空气压缩机(3)进行运转控制。经过空气压缩机(3)压缩后的空气储存入储气罐(5)。当压力传感器(8)检测储气罐(5)内气体压力高于某一设定值时,增压控制单元(7)停止向空气压缩机(3)输出运转信号。

在增压控制单元(7)从汽车发动机控制单元(A)、发动机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B)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H)接收到加速信号后,迅速向常闭控制阀(6)输出开启信号,存储在储气罐(5)中压缩气体通过高压气管(4)喷射至汽车发动机节气门后方的进气总管或进气歧管中(在急加速过程中瞬间补充进气量)。喷射至节气门后方的压缩气体流经进气温度及空气流量计(9)时被进行检测、计量并转换成信号输入增压控制单元(7),增压控制单元(7)将此信号输入到汽车发动机控制单元(A)以修正汽车发动机燃烧所需的喷油量与点火提前角度。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