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翻边结构筒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5000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翻边结构筒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翻边结构筒体,尤其是一种用于柴油颗粒过滤器的翻边筒体。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国五中对PM的要求,锡柴在综合了制造成本、轻型车底盘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对轻型柴油发动机采用了装备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柴油颗粒过滤器)的后处理系统。

DPF系统对封装企业具有以下要求:1、具备可拆卸性;2、满足客户泄漏量要求(在30KPa的气压下,测量3min内的泄漏量<5L/min),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允许泄漏超标;为了保证可靠性,有时会将泄漏量的标准提高到低于1L/min;另外还要求拆卸方便。

现有技术中,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翻结构筒体如图1所示,包括抱箍1a、垫片2a、第一翻边筒体3a-1、第二翻边筒体3a-2和定位筒体4a,第一翻边筒体3a-1和第二翻边筒体3a-2连接的端部设有翻边,两个翻边之间设置垫片2a,翻边外侧设置抱箍1a,抱箍1a与翻边线接触。这种线接触的结构可靠性较差,难以满足泄露量标准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翻边结构筒体,结构连接更加可靠,解决了DPF后处理系统中的气体泄露问题。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翻边结构筒体,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翻边筒体和第二翻边筒体,第一翻边筒体和第二翻边筒体的连接端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在第一翻边筒体和第二翻边筒体的连接端的内部设置定位筒体;在所述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之间设置垫片,在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外侧设置抱箍;所述抱箍的两内侧壁分别与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的外侧面接触,所述垫片的两侧面分别与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的内侧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翻边与第一翻边筒体的径向之间呈一定夹角,第二翻边与第二翻边筒体的径向之间呈一定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垫片的截面呈梯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翻边与第一筒体表面的夹角为140°,第二翻边与第二筒体表面的夹角为140°。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比现有技术中线接触的设计方案更具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在热振试验60H后,泄漏量测试仍然低于1L/min;

3、本实和新型的泄漏量测试一次合格率达到100%,不需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

4、本实用新型降低了制造成本;

5、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方便客户拆卸;

6、本实用新型比现有技术中翻平边的工艺更易实现,质量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翻边结构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翻边结构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所述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翻边结构筒体包括抱箍1、垫片2、第一翻边筒体3-1、第二翻边筒体3-2、定位筒体4、第一翻边5-1、第二翻边5-2等。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翻边结构筒体,包括第一翻边筒体3-1和第二翻边筒体3-2,第一翻边筒体3-1和第二翻边筒体3-2的连接端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翻边5-1和第二翻边5-2,在第一翻边筒体3-1和第二翻边筒体3-2的连接端的内部设置定位筒体4;在所述第一翻边5-1和第二翻边5-2之间设置垫片2,在第一翻边5-1和第二翻边5-2外侧设置抱箍1,抱箍1的两内侧壁分别与第一翻边5-1和第二翻边5-2面接触。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翻边5-1与第一翻边筒体3-1的径向之间呈一定夹角,第二翻边5-2与第二翻边筒体3-2的径向之间呈一定夹角;所述第一翻边5-1和第二翻边5-2的外侧面分别与抱箍1的两侧壁贴合。所述垫片2的两侧面分别与第一翻边5-1和第二翻边5-2的内侧面贴合。

在具体实例中可以根据要求设计第一翻边5-1和第二翻边5-2的翻边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翻边5-1与第一筒体3-1表面的夹角为140°,第二翻边5-2与第二筒体3-2表面的夹角为140°。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本实用新型的翻边与垫片、抱箍为面接触,比以前线接触的设计方案更具有可靠性;在投入使用后,泄露量测试达到1L/min,且一次合格率达到100%,大幅度地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DPF后处理系统中气体泄漏和泄漏量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翻边结构筒体比法兰加螺栓的结构更容易拆卸,并且制造成本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