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水瓶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5739阅读:6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水瓶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蓄水瓶和发动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蓄水瓶用于将发动机中产生的气体进行气液分离。随着发动机技术的不断提升,发动机普遍在向增压式方向发展,使得发动机功率不断增加,造成发动机产生的热量气体增加,大量的气体混在气液混合物中进入蓄水瓶,来不及排出的气体会增加,这些气体随着气液混合物回流入冷却系统中进行水循环,会降低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还容易对水泵产生气蚀。

因此,如何减少回流入冷却系统中的气体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蓄水瓶,以减少回流入冷却系统中的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蓄水瓶,包括蓄水瓶主体、发动机溢气管、散热器溢气管和出水管;所述蓄水瓶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腔体;所述发动机溢气管安装在所述蓄水瓶主体上,用于输入发动机中的气液混合物;所述散热器溢气管安装在所述蓄水瓶主体上,用于输入散热器中的气液混合物;所述出水管安装在所述蓄水瓶主体的底部,用于排出所述腔体内的气液混合物;还包括均设置在腔体内的发动机溢气导流槽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

所述发动机溢气导流槽能够接收所述发动机溢气管内的气液混合物,且能够从所述发动机溢气导流槽的顶端流入所述腔体内;

所述散热器溢气导流槽能够接收所述散热器溢气管内的气液混合物,且能够从所述散热器溢气导流槽的顶端流入所述腔体内。

优选地,在上述蓄水瓶中,还包括发动机溢气导流管和散热器溢气导流管;

所述发动机溢气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溢气管的出口导通,所述发动机溢气导流管的另一端伸到所述发动机溢气导流槽内;

所述散热器溢气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器溢气管的出口导通,所述散热器溢气导流管的另一端伸到所述散热器溢气导流槽内。

优选地,在上述蓄水瓶中,所述腔体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第四腔体和第五腔体;

其中,所述散热器溢气导流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

所述发动机溢气导流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

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三腔体导通;

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预设个彼此导通的第四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均与与其相邻的所述第四腔体导通;

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预设个彼此导通的第五腔体,且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均与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五腔体导通。

优选地,在上述蓄水瓶中,所述腔体还包括第六腔体,所述第六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第二腔体均相邻且导通;

所述蓄水瓶主体上还开有加注口,所述加注口开在所述第六腔体的顶端。

优选地,在上述蓄水瓶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加注口的压力盖。

优选地,在上述蓄水瓶中,所述蓄水瓶主体包括上壶体和下壶体;

所述加注口、所述发动机溢气管和所述散热器溢气管均设置在所述上壶体上;

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下壶体上。

优选地,在上述蓄水瓶中,所述腔体内设置多个隔板将所述腔体分为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三腔体、所述第四腔体、所述第五腔体和所述第六腔体,且位于所述下壶体内的所述隔板的底部开有导通的导流孔,位于所述上壶体内的所述隔板上开有导气孔。

优选地,在上述蓄水瓶中,所述蓄水瓶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凹部,所述出水管安装在所述凹部。

优选地,在上述蓄水瓶中,所述下壶体的两个侧面上还分别设置有安装在发动机冷却系统内的第一安装支架及第二安装支架。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水瓶,使用时,气液混合物通过发动机溢气管和散热器溢气管分别进入发动机溢气导流槽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气液混合物从发动机溢气导流槽的顶端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的顶端溢出流入腔体内,在此过程中,气液混合物中的气体在溢气导流槽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的表面溢出,实现气液分离,气体从气液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减少了回流入冷却系统中的气体,使得进入发动机进行水循环中的气体减少,提高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避免对水泵产生气蚀。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蓄水瓶,所述蓄水瓶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蓄水瓶。

由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蓄水瓶,因此,蓄水瓶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均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所包含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水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水瓶的上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水瓶的下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水瓶的导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4中:

蓄水瓶主体1、发动机溢气管2、散热器溢气管3、出水管4、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发动机溢气导流管7、散热器溢气导流管8、压力盖9、腔体11、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12、第三腔体113、第四腔体114、第六腔体115、导流孔116、导气孔117、加注口12、上壶体13、下壶体14、凹部15、第一安装支架141、第二安装支架1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蓄水瓶,包括蓄水瓶主体1、发动机溢气管2、散热器溢气管3、出水管4、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

其中,蓄水瓶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腔体11,用于盛放气液混合物;发动机溢气管2和散热器溢气管3均安装在蓄水瓶主体1上,发动机溢气管2用于输入发动机中的气液混合物进入腔体11,具体为: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接收发动机溢气管2内的气液混合物,且能够从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的顶端流入腔体11内;散热器溢气管3用于输入将散热器中的气液混合物输入腔体11,具体为: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能够接收散热器溢气管3内的气液混合物,且能够从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的顶端流入腔体11内。

为了便于将腔体11内的气液混合物排出,将出水管4安装在蓄水瓶主体1的底部,出水管4能够排出腔体11内的气液混合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水瓶,使用时,气液混合物通过发动机溢气管2和散热器溢气管3分别进入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气液混合物从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的顶端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的顶端溢出流入腔体11内,在此过程中,气液混合物中的气体在溢气导流槽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的表面溢出,实现气液分离,气体从气液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减少了回流入冷却系统中的气体,使得进入发动机进行水循环中的气体减少,提高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避免对水泵产生气蚀。

实施例二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蓄水瓶和实施例一中的蓄水瓶的结构类似,对相同之处就不再赘述了,仅介绍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例中,公开了蓄水瓶还包括发动机溢气导流管7和散热器溢气导流管8;其中,发动机溢气导流管7的一端与发动机溢气管2的出口导通,发动机溢气导流管7的另一端伸到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内;散热器溢气导流管8的一端与散热器溢气管3的出口导通,散热器溢气导流管8的另一端伸到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内。使的发动机溢气管2内的气液混合物顺着发动机溢气导流管7进入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内,散热器溢气管3内的气液混合物顺着散热器溢气导流管8进入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内。由于进入蓄水瓶腔体11内部的是高温的气液混合物。如果没有导流管,气液混合物直接冲刷蓄水瓶内部的隔板,导致热变形。发动机溢气导流管7和散热器溢气导流管8的设计有效的避免了气液混合物对蓄水瓶内部设置的隔板的热冲击,降低了热变形影响。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腔体11包括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12、第三腔体113、第四腔体114和第五腔体11。其中,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设置在第一腔体111内;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设置在第二腔体112内;出水管4与第三腔体113导通;第一腔体111和第三腔体113之间设置有第一预设个彼此导通的第四腔体114,且第一腔体111和第三腔体113均与与其相邻的第四腔体114导通;第二腔体112与第三腔体113之间设置有第二预设个彼此导通的第五腔体11,且第二腔体112和第三腔体113均与与其相邻的第五腔体11导通。

散热器溢气管3内的气液混合物顺着散热器溢气导流管8进入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内,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内的气液混合物溢出进入第一腔体111,经过第一预设个第四腔体114,进入第三腔体113,从第三腔体113底端的出水管4排出;发动机溢气管2内的气液混合物顺着发动机溢气导流管7进入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内,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内的气液混合物溢出进入第二腔体112,经过第二预设个第五腔体11,进入第三腔体113,从第三腔体113底端的出水管4排出。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内的气液混合物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内的气液混合物流经多个分隔腔体11,气液分离性更好。

其中,第一预设个第四腔体114和第二预设个第五腔体1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创造性的实验,发现当第四腔体114的个数为2个,第五腔体11的个数为0,即第二腔体112和第三腔体113之间相导通时,散热效果最好,且此时制造腔体11的难度也最小。因此,本实施例以第四腔体114的个数为2个,第五腔体11的个数为0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腔体11还包括第六腔体115,第六腔体115与第一腔体111及第二腔体112均相邻且导通;蓄水瓶主体1上还开有加注口12,加注口12开在第六腔体115的顶端。第六腔体115用于盛放防冻液,加注口12加入防冻液,防冻液一支流经第一腔体111、第四腔体114及第三腔体113,防冻液另一支流经第二腔体112及第三腔体113,使得腔体11内充入防冻液,避免气温过低时,冻住腔体11。

为了避免杂质通过加注口12进入蓄水瓶中,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蓄水瓶还包括安装在加注口12的压力盖9。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蓄水瓶主体1由两部分组成:包括上壶体13和下壶体14;加注口12、发动机溢气管2和散热器溢气管3均设置在上壶体13上;出水管4设置在下壶体14上。

本实用新型还具体地公开了腔体11的分隔形式:腔体11内设置多个隔板将腔体11分为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12、第三腔体113、第四腔体114、第五腔体11和第六腔体115,且位于下壶体14内的隔板的底部开有导通的导流孔116,使得相邻的分隔腔体11能够导通;位于上壶体13内的隔板上开有导气孔117,使得气液混合物中的气体分离后通过导气孔117排出。

为了便于安装出水管4,防止出水管4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涉,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蓄水瓶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凹部15,出水管4安装在凹部15。其中,可以将蓄水瓶主体1设置成倒L型,倒L型的凹陷部即为出水管4的放置位置。也可以将蓄水瓶主体1设置成倒凹字型,倒凹字型的凹陷部即为出水管4的放置位置。

为了便于实现蓄水瓶的安装,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下壶体14的两个侧面上还分别设置有安装在发动机冷却系统内的第一安装支架141及第二安装支架142。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蓄水瓶,使用时,散热器溢气管3内的气液混合物顺着散热器溢气导流管8进入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内,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内的气液混合物溢出进入第一腔体111,此过程中,气液混合物中的气体溢出通过隔板上的导气孔117排出,气液混合物进入第一腔体111,从隔板的导流孔116经过2个第四腔体114,进入第三腔体113,从第三腔体113底端的出水管4排出。发动机溢气管2内的气液混合物顺着发动机溢气导流管7进入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内,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内的气液混合物溢出进入第二腔体112,此过程中,气液混合物中的气体溢出通过隔板上的导气孔117排出,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内的气液混合物溢出进入第二腔体112,经过隔板上的导流孔116,进入第三腔体113,从第三腔体113底端的出水管4排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蓄水瓶,一方面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内的气液混合物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内的气液混合物流经多个分隔腔体11,实现气液的分离;另一方面,气液混合物流经发动机溢气导流槽5和散热器溢气导流槽6,实现气液分离。分离的效果好,减少了回流入冷却系统中的气体,使得进入发动机进行水循环中的气体减少,提高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避免对水泵产生气蚀。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蓄水瓶,蓄水瓶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蓄水瓶。

由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蓄水瓶,因此,蓄水瓶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均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所包含的。在此不再赘述了。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