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4024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适于高温集成气道分支进行排气的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排气歧管,是与发动机气缸体相连的,将各缸的排气集中起来导入排气总管,带有分支的管路。它的工作原理是新鲜空气与汽油混合进入引擎燃烧后,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当气体能量释放后,对引擎就不再有价值,这些气体就成为废气被排放出引擎外。废气自汽缸排出后,随即进入排气歧管,各缸的排气歧管汇集后,经过排气管将废气排出。排气歧管在汽车发动机输出功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排气歧管排气过分集中时,各缸之间会产生相互干扰,也就是某缸排气时,正好碰到别的缸窜来的没有排净的废气。这样,就会增加排气的阻力,进而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同时由于排气歧管长期在高温循环交变状态下工作,长期以往,它的管道会发生相变,相变就会导致管道体积发生变化,使之产生内变力或者变形,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歧管,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两个缸并联为一个气道,通过传感器控制阀门的闭合,对其气道进行分开排气,排除各缸之间的气体产生干扰,减小排气的阻力,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歧管,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其增强了排气歧管管道的耐热、耐高温性和耐老化性,提高了管道对高温、低温的适应能力,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排气歧管包括歧管管路、管道以及斜支管,所述歧管管路设有气缸盖、气道、连接法兰、挂件、集合部、阀门以及隔热罩,所述气缸盖与发动机气缸连接,所述气道通过所述集合部与所述管道连接,所述连接法兰连接所述气道和所述气缸盖,所述挂件扣接在所述气缸盖两侧对称摆放,所述气缸盖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气道汇聚于所述集合部,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集合部内,所述阀门上设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对所述阀门的闭合进行控制,所述隔热罩覆盖所述歧管管路,得以对所述歧管管路进行隔热作用,所述连接法兰连接所述管道和所述歧管管路,所述管道另一端与所述斜支管连接,所述管道外表面设有多个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对称固定在所述管道上,所述连接法兰连接所述斜支管和所述管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管道与所述歧管管路之间夹角为9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气道包括第一气道、第二气道,所述阀门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第一阀门可闭合地连接,所述第二气道与所述第二阀门可闭合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传感器包括:时间控制模块、第一模块控制单元、第二模块控制单元、第一电机驱动模块、第二电机驱动模块,所述时间控制模块通过设定时间间隔值,得以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模块控制单元以及所述第二模块控制单元,设定的时间间隔为1小时,所述第一模块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模块,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阀门可闭合地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模块中的电机驱动所述第一阀门的移动,得以控制所述第一阀门的闭合,所述第二模块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模块,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二阀门可闭合地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模块中的电机驱动所述第二阀门的移动,得以控制所述第二阀门的闭合,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模块以及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模块交替工作,控制所述左、右两侧阀门的交替闭合,从而消除两分支之间气体相互逃窜,减小发动机阻力,提高发动机输出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阀门将所述气道分开进行排气,所述两个阀门交替开放,所述阀门闭合时间间隔为1小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气缸盖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选用ST-4376云母复合密封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管道包括基体层以及从所述基体层外表面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基础层、密封层、防腐层、耐老化层以及耐高温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歧管管路为合金铸铁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采用两缸并成一气道,所述气道通过所述时间控制单元对所述阀门进行闭合控制,使其交替开放进行排气,这样就消除了排气时其它缸窜来没有排尽的废气,减小了排气的阻力,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同时采用涂层对所述管道进行保护,增加了所述管道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排气歧管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排气歧管主视图。

图3是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排气歧管左视图。

图4是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排气歧管俯视图。

图5是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排气歧管阀门放大图。

图6是管道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阀门控制单元的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排气歧管1包括歧管管路10、管道20以及斜支管30,所述歧管管路10设有气缸盖11、气道12、连接法兰13、挂件14、集合部15、阀门16以及隔热罩17,所述气缸盖11与发动机气缸连接,所述气道12通过所述集合部15与所述管道20连接,所述连接法兰13连接所述气道12和所述气缸盖11,其接口面处装有石棉衬垫,有效地防止气体泄漏,所述挂件14扣接在所述气缸盖11两侧对称摆放,所述气缸盖11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气道12汇聚于所述集合部15,所述阀门16设置于所述集合部15内,所述阀门16上设有传感器40,所述传感器40对所述阀门16的闭合进行控制,有效地消除不同气道内气体的流窜影响,所述隔热罩17覆盖所述歧管管路10,得以对所述歧管管路10进行隔热作用,有效地降低所述气道12的温度,所述连接法兰13连接所述管道20和所述歧管管路10,所述管道20另一端与所述斜支管30连接,所述管道20外表面设有多个固定螺孔21,所述固定螺孔21对称固定在所述管道20上,所述连接法兰13连接所述斜支管30和所述管道20。

所述气道12包括第一气道121、第二气道122,所述阀门16包括第一阀门161、第二阀门162,所述第一气道121与所述第一阀门161可闭合地连接,所述第二气道122与所述第二阀门162可闭合地连接。

所述阀门16设置于所述集合部15内,所述阀门16上设有所述传感器40,所述传感器40包括时间控制模块41、第一模块控制单元42、第二模块控制单元43、第一电力驱动模块44、第二电力驱动模块45,所述时间控制模块41通过设定时间间隔值来交替对所述第一模块控制单元42以及所述第二模块控制单元43进行控制,所述第一模块控制单元42控制所述第一电力驱动模块44,所述第二模块控制单元43控制所述第二电力驱动模块45,所述第一电力驱动模块44控制所述第一阀门161的闭合,所述第二电力驱动模块45控制所述第二阀门162的闭合,具体工作如下:当所述时间控制单元41通过设定间隔值为一小时来控制所述第一模块控制单元42工作,一小时后所述第一模块控制单元42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力驱动模块44驱动,得以控制所述第一阀门161自动关闭阀门,同时所述第二模块控制单元43开始工作,所述第二模块控制单元43通过所述第二电力驱动模块45驱动,得以控制所述第二阀门162打开,循环反复,每隔一个小时阀门16闭合方向就会变换,所述第一阀门161以及所述第二阀门162间歇性地闭合,得以使所述第一气道121以及所述第二气道122分开进行工作,消除所述第一气道121以及所述第二气道122之间的气体相互窜动,减小排气阻力,从而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对能源的利用达到更高的效率。

优选地,所述密封垫111选用ST-4376密封垫,其由双面纤维增强型云母层和中间夹衬金属复合而成,其中云母层由膨胀云母、耐高温纤维和高等级粘结剂组成,使得ST-4376具有强度大、耐温高、隔热好等特性,另外,云母材料的本身特性能有效防止垫片粘连在密封法兰面上,而无需做防粘处理。

如图5所示,所述管道20包括基体层201以及从所述基体层201外表面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基础层202、密封层203、防腐层204以及耐高温层205,所述基础层202直接涂在所述基体层201外表面上,所述密封层203涂在所述基础层202上,得以提高所述管道20的密封性,所述防腐层204涂在所述密封层203上,得以提高所述管道20的抗腐蚀性,延长所述管道20使用寿命,所述耐高温层205涂在最外层表面。

优选地,所述基础层202选用环氧树脂层,其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表面具有优异的粘接强度,介电性能良好,变形收缩率小,而且其抗裂性好,将其涂覆于所述管道20表面作为所述基础层202,得以提高所述管道20的抗裂性。

优选地,所述密封层203选用聚氨酯树脂层,聚氨酯树脂涂料具有耐水性好、抗碱、耐擦洗、防泄漏、耐高温、有很高的柔韧性,将其涂抹在所述基础层202上可以有效帮助其形成一个致密牢固的涂层,使其综合热力学性质与基体物理性相匹配,有效地保护所述基体层201。

优选地,所述防腐层204选用聚四氟乙烯层,是由四氟乙烯经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密封性、电绝缘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所述防腐层204涂覆于所述密封层203上,得以提高所述管道20的耐腐性,延长所述管道20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耐高温层205选用有机硅陶瓷层,有机硅陶瓷层采用无气喷涂的方法进行喷涂,其耐热、耐侯性能优异,长期耐200℃~700℃的高温不脱落,喷涂过程中在常温下即可风干,附着力强,抗老化,机械性能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歧管管路10为合金铸铁管路,优选地,选用高硅钼球铁,其耐高温、抗氧化性能好,能延长所述排气歧管1的使用寿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