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燃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00495发布日期:2020-01-31 15:0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噪燃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噪燃油泵。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客户对整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整车舒适性开始得到越来越多整车厂的重视。车辆驾驶室内的nvh噪音是影响行车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其中燃油泵nvh噪音在车辆驾驶室内总噪音中占很大比重,故各大汽车公司对燃油泵nvh噪音的控制越来越严格。

具体地,燃油泵噪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油泵泵芯运转时产生的噪音;其二为油泵回油系统产生的噪音,即当回油流经调压阀后进入衍射泵时会发生衍射,从而将油箱中的燃油经回油系统吸入燃油泵储油桶中,当燃油通过调压阀进入回油管后,由于回油速度较快,且频率单一,对回油油路冲击很大,因此整个过程会产生很大噪音。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油泵回油系统未进行有效控制,导致油泵噪音增大,影响行车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降噪燃油泵,用于解决燃油通过调压阀进入衍射泵后油液流动速度较快,且频率单一,从而导致的燃油对衍射泵冲击较大,使噪音增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降噪燃油泵,包括调压阀、回油管和衍射泵;所述调压阀通过回油管与所述衍射泵连接。

进一步,所述衍射泵包括左泵体、右泵体、引流部、缓冲件和泄压部;

所述左泵体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左泵体与回油管连接;所述左泵体的右端侧壁上形成有管状连接部;所述右泵体内部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右泵体左端通过管状连接部与左泵体连通,所述右泵体右端形成为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与出油管连接;所述引流部形成为管状,设置在左泵体内,并与所述管状连接部连接;所述缓冲件设置在管状连接部内;所述泄压部位于右泵体外侧,并与右泵体底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引流部与所述管状连接部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所述第二腔室为圆锥形结构,且靠近第一腔室一端的截面最大。

进一步,所述第二腔室出油口设计为小孔结构。

进一步,所述缓冲件为螺旋柱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降噪燃油泵解决了燃油通过调压阀进入衍射泵后油液流动速度快,且频率单一,从而导致的油液对衍射泵冲击较大,使得噪音增加的问题,进而增加了整车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降噪燃油泵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降噪燃油泵的燃油通道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降噪燃油泵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降噪燃油泵的a-a剖视图。

图中标记示意为:1-调压阀;2-回油管;3-衍射泵;4-左泵体;5-右泵体;6-引流部;7-缓冲件;8-泄压部;9-管状连接部;10-出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噪燃油泵,用于解决燃油通过调压阀进入衍射泵后油液流动速度较快,且频率单一,从而导致的燃油对衍射泵冲击较大,使噪音增加的问题。

如图1所示,一种降噪燃油泵,包括调压阀1、回油管2和衍射泵3;所述调压阀1通过回油管2与所述衍射泵3连接。

具体地,所述衍射泵3包括左泵体4、右泵体5、引流部6、缓冲件7和泄压部8;所述左泵体4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左泵体4与回油管2连接,以使得燃油流入第一腔室;所述左泵体4的右端侧壁上形成有管状连接部9;所述右泵体5内部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右泵体5左端通过管状连接部9与左泵体4连通,所述右泵体5右端形成为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与出油管10连接;所述引流部6形成为管状,设置在左泵体4内,并与所述管状连接部9连接,用于引流第一腔室内部的燃油;所述缓冲件7设置在管状连接部9内;所述泄压部8位于右泵体5外侧,并与右泵体5底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部6与所述管状连接部9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用于防止油液泄露;所述右泵体5的第二腔室为圆锥状结构,且所述第二腔室最左端的截面面积最大;所述右泵体5通过对油液通道变径,从而对高速油液起到缓冲作用,以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所述右泵体5右端的出油口设计为小孔结构,从而可以改变油液流动速率及频率,进而降低噪音;所述泄压部8用于防止衍射泵3中压力过高,从而避免压力过高造成的回油背压过高以及回油背压过高导致的调压阀1压力产生偏差的问题发生;所述缓冲件7为螺旋柱结构,能够降低油液流速以及改变燃油流动频率,减缓对衍射泵3的冲击,以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另一方面,油液从衍射泵3中流出通过出油管10流入储油桶,在出油管10上还设计有帽盖结构,所述帽盖结构用于防止油液喷射到储油桶外部,导致储油桶蓄油不足的问题发生。

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