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喷浆机械手和控除尘功能的扒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6026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喷浆机械手和控除尘功能的扒渣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扒渣设备,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带喷浆机械手和控除尘功能的扒渣机。
背景技术
扒渣机是地下掘进、开挖、装运机械设备代替人工和间歇式机械的替代新科技产品,是安全快速的地下工程施工的保障,它的用途范围广泛,最适合场地狭小空间狭矮作业。现有的扒渣机改变了原来施工的半机械化、间断出渣装运并需大量人工协同的低速度高安全风险、高成本的状态。扒渣机集扒、挖、耙、装、运、卸行走于一体,行走、挖掘、采集、输送、装车、清理场地六种功能,连续高效生产。目前,在矿山、水电及隧道施工过程中,利用混凝土喷浆机进行的初喷、复喷及补喷等喷浆支护,是其中的关键工序和重要的安全保障技术措施。在喷浆施工过程中喷枪的喷射方式一般采用人工手持喷枪的方式进行的,受人为因素、施工条件等影响,喷射最佳工艺参数如喷射角度、喷枪出口距喷射面的距离等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一方面导致喷射过程中产尘浓度高达250mg/m3左右,受动尘源给控除尘带来难度的影响,治理粉尘危害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导致接尘人员尘肺病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导致喷射回弹率高达50%左右,大大增加施工单位的喷射成本。近年来,出现了利用机械手代替人手进行喷浆作业的方式,作业过程的产尘浓度及回弹率得到大大降低;因此采用专门的控除尘装置处理扒渣机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危害以及采用专门的喷浆设备处理支护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人于2011年8月24日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件专利申请,其申请号为201120314109. 4。上述专利申请在扒渣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喷浆机械手、控尘装置和除尘装置,其中控尘装置工作时会产生垂直风,在扒渣机与坑道四周的墙壁之间形成气幕,并通过该气幕阻止粉尘向后移动,从而使粉尘保持在除尘装置的吸尘罩能够抽吸的区域,以便除尘装置去除粉尘。由于现有控尘装置通过产生垂直风来形成气幕,而垂直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比如人通过该气幕时,气幕就会形成一个孔洞,而粉尘便可从该孔洞处向后移动,从而跑到除尘装置的吸尘罩能够抽吸的区域之外,这样就会降低控除尘效果,甚至不能达到控除尘要求。另外,现有除尘装置的主要组成部件为离心风机,不仅体积大,结构不紧凑,而且离心风机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带喷浆机械手和控除尘功能的扒渣机,以改善它的控除尘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喷浆机械手和控除尘功能的扒渣机,该扒渣机包括扒渣装置(I)、行走装置(2)和输送装置(3),其中行走装置(2)的前方设有所述扒渣装置(I),该行走装置的两个履带之间纵向设有所述输送装置(3);在所述行走装置(2)的正上方并排设有右平板(4)和左平板(5),这两块平板之间的前部设有喷浆机械手(J),这两块平板的后部向后延伸,并通过后平板(6)相连,且左平板(5)的上方固设有控尘装置
(7)和除尘装置(8),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尘装置(7)由涡流发生器(7a)、通风管(7b)和轴流风机(7c)构成,其中涡流发生器(7a)沿所述左平板(5)的长度方向设置,该涡流发生器管壁上的长条形出风孔朝向左平板(5)的左上方,且涡流发生器(7a)后端的进风口通过所述通风管(7b)与轴流风机(7c)的出风口连通,而轴流风机(7c)和通风管(7b)均设在涡流发生器(7a)的后方;所述除尘装置(8)由吸尘罩(8a)和湿式旋流除尘器(Sb)构成,其中吸尘罩(8a)的进尘口位于所述涡流发生器(7a)与扒渣装置⑴之间,且吸尘罩(8a)的出尘口与所述湿式旋流除尘器(8b)前端的进尘口对接固定。本实用新型在扒渣机的基础上,更换了现有结构中的控尘装置和除尘装置,更换·后的控尘装置(7)由涡流发生器(7a)、通风管(7b)和轴流风机(7c)构成,其中涡流发生器(7a)沿所述左平板(5)的长度方向设置,该涡流发生器管壁上的长条形出风孔朝向左平板
(5)的左上方,且涡流发生器(7a)后端的进风口通过所述通风管(7b)与轴流风机(7c)的出风口连通,而轴流风机(7c)和通风管(7b)均设在涡流发生器(7a)的后方;更换后的除尘装置(8)由吸尘罩(8a)和湿式旋流除尘器(Sb)构成,其中吸尘罩(Sa)前端进尘口的有效面积等于其后端出尘口的有效面积,该吸尘罩的进尘口位于所述涡流发生器(7a)与扒渣装置(I)之间,且吸尘罩(8a)的出尘口与所述湿式旋流除尘器(Sb)前端的进尘口对接固定。涡流发生器(7a)工作时会通过其出气孔输出涡流风,该涡流风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会在扒渣机与坑道四周的墙壁之间形成涡流气幕。由于涡流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垂直风而言要小很多,即使人穿过气幕也不会形成孔洞,这样就能很好地改善控尘效果,使灰尘基本上保持在除尘装置能够抽吸、去除的区域,进而改善除尘效果。另外,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除尘装置(8)体积较小,这样就能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变得比较紧凑,且湿式旋流除尘器(8b)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较小,从而能够很好地克服现有结构的缺陷。为了便于操纵扒渣机和保证扒渣机的工作,特在所述右平板⑷上由前往后依次设有操作平台(9)、驾驶室(10)、油箱(11)和液压泵站(12);所述左平板(5)前部固设有控制箱(13),并在该控制箱的后方设置所述涡流发生器(7a),且涡流发生器(7a)和所述通风管(7b)上均套装有一个支撑框(14),而这两个支撑框(14)固设在所述左平板(5)的顶面上。在上述结构中,涡流发生器(7a)的设置位置比较合理,既可方便布置涡流发生器(7a),又能很好地保证涡流发生器(7a)的控尘效果。作为优化,所述通风管(7b)为弯管,且涡流发生器(7a)与所述轴流风机(7c)相互垂直,而轴流风机(7c)通过两个支座(15)支撑在所述后平板(6)的顶面上,这样就能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紧凑,当然,如果需要也可将涡流发生器(7a)和轴流风机(7c)对接固定。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除尘装置(8)位于控尘装置(7)的正上方,其中吸尘罩(8a)固设在控制箱(13)和驾驶室(10)的顶面上,且吸尘罩(8a)前端的进尘口与控制箱(13)的前表面平齐;所述湿式旋流除尘器(8b)支撑在两个支撑座(16)上,这两个支撑座(16)支撑在对应的两个所述支撑框(14)上。采用以上布局方式能进一步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当然,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也可采用其他方式来布置上述吸尘罩(8a)和湿式旋流除尘器(8b),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布置方式。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控尘装置(7)和除尘装置(8)的结构来改善控除尘效果,且结构紧凑,易于实施,适于在本领域广泛推广运用。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去掉喷浆机械手J、控尘装置7和除尘装置8后的A向视图;图3为图I中控尘装置7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I中除尘装置8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 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扒渣机,该扒渣机采用现有技术,且扒渣机包含扒渣装置I、行走装置2和输送装置3,其中行走装置2的正上方并排设有右平板4和左平板5,这两块平板之间的前部设有喷浆机械手J,该喷浆机械手J及其设置方式采用现有结构,在此不做赘述。并且,上述两块平板(4和5)的后部向后延伸,并通过后平板6相连。所述扒渣装置I设在行走装置2的前方,该行走装置2的两个履带之间设有所述输送装置3。另外,在所述右平板4上由前往后依次设有操作平台9、驾驶室10、油箱11和液压泵站12。所述左平板5的前部固设有控制箱13,该控制箱13的前表面与左平板5的前端平齐。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在所述左平板5的上方安装有控尘装置7和除尘装置8,其中控尘装置7由涡流发生器7a、通风管7b和轴流风机7c构成,其中涡流发生器7a为本领域常用设备,在本实施例中,该涡流发生器7a的结构优选采用ZL200620110817. 5中所述的涡流发生器。上述涡流发生器7a为长筒状结构,该涡流发生器7a沿左平板5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涡流发生器7a侧壁上的出风孔朝向左平板5的左上方,且涡流发生器7a后端的进风口通过所述通风管7b与轴流风机7c的出风口连通,而轴流风机7c设在涡流发生器7a的后方。作为优选,所述涡流发生器7a位于控制箱13的后方,且涡流发生器7a和所述通风管7b上均套装有一个支撑框14,而这两个支撑框14固设在所述左平板5的顶面上。并且,所述通风管7b为弯管,且涡流发生器7a与所述轴流风机7c相互垂直,而轴流风机7c通过两个支座15支撑在所述后平板6的顶面上。从图I 4可进一步看出,所述除尘装置8由吸尘罩8a和湿式旋流除尘器Sb构成,其中吸尘罩8a前端的进尘口位于所述涡流发生器7a与扒渣装置I之间,且吸尘罩8a的出尘口与所述湿式旋流除尘器8b前端的进尘口对接固定。上述湿式旋流除尘器Sb为本领域常用设备,在本实施例中,该湿式旋流除尘器8b优选采用ZL200620110815. 6所述的结构。作为优化设计,还在可吸尘罩8a的内腔中增设有I到2块隔板,从而通过该隔板将吸尘罩8a的内腔分隔成2到3个进尘支道。作为优选,所述除尘装置8位于控尘装置7的正上方,其中吸尘罩8a固设在控制箱13和驾驶室10的顶面上,且吸尘罩8a前端的进尘口与控制箱13的前表面平齐。所述湿式旋流除尘器8b支撑在两个支撑座16上,这两个支撑座16支撑在对应的两个所述支撑框14上,即前面一个支撑座16支撑在涡流发生器7a的支撑框14上,后面一个支撑座16支撑在通风管7b的支撑框14上,本实用新型的其余结构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在此不做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带喷浆机械手和控除尘功能的扒渣机,该扒渣机包括扒渣装置(I)、行走装置(2)和输送装置(3),其中行走装置(2)的前方设有所述扒渣装置(I),该行走装置的两个履带之间纵向设有所述输送装置(3);在所述行走装置(2)的正上方并排设有右平板(4)和左平板(5),这两块平板之间的前部设有喷浆机械手(J),这两块平板的后部向后延伸,并通过后平板(6)相连,且左平板(5)的上方固设有控尘装置(7)和除尘装置(8),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尘装置(7)由涡流发生器(7a)、通风管(7b)和轴流风机(7c)构成,其中涡流发生器(7a)沿所述左平板(5)的长度方向设置,该涡流发生器管壁上的长条形出风孔朝向左平板(5)的左上方,且涡流发生器(7a)后端的进风口通过所述通风管(7b)与轴流风机(7c)的出风口连通,而轴流风机(7c)和通风管(7b)均设在涡流发生器(7a)的后方; 所述除尘装置⑶由吸尘罩(8a)和湿式旋流除尘器(Sb)构成,其中吸尘罩(8a)的进尘口位于所述涡流发生器(7a)与扒渣装置(I)之间,且吸尘罩(8a)的出尘口与所述湿式旋流除尘器(8b)前端的进尘口对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带喷浆机械手和控除尘功能的扒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平板(4)上由前往后依次设有操作平台(9)、驾驶室(10)、油箱(11)和液压泵站(12);所述左平板(5)前部固设有控制箱(13),并在该控制箱的后方设置所述涡流发生器(7a),且涡流发生器(7a)和所述通风管(7b)上均套装有一个支撑框(14),而这两个支撑框(14)固设在所述左平板(5)的顶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喷浆机械手和控除尘功能的扒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7b)为弯管,且涡流发生器(7a)与所述轴流风机(7c)相互垂直,而轴流风机(7c)通过两个支座(15)支撑在所述后平板¢)的顶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带喷浆机械手和控除尘功能的扒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装置(8)位于控尘装置(7)的正上方,其中吸尘罩(8a)固设在控制箱(13)和驾驶室(10)的顶面上,且吸尘罩(8a)前端的进尘口与控制箱(13)的前表面平齐;所述湿式旋流除尘器(8b)支撑在两个支撑座(16)上,这两个支撑座(16)支撑在对应的两个所述支撑框(14)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喷浆机械手和控除尘功能的扒渣机,该扒渣机包括扒渣装置、行走装置和输送装置,其中行走装置的正上方并排设有右平板和左平板,这两块平板之间的前部设有喷浆机械手,两块平板的后部通过后平板相连;扒渣装置设在行走装置的前方,该行走装置的中间设有输送装置,在左平板的上方安装有控尘装置和除尘装置,其中控尘装置由涡流发生器、通风管和轴流风机构成,其中涡流发生器沿左平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涡流发生器后端的进风口通过通风管与轴流风机的出风口连通,而轴流风机设在涡流发生器的后方。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控尘装置和除尘装置的结构来改善控除尘效果,且结构紧凑,易于实施,适于在本领域广泛推广运用。
文档编号E21F5/00GK202645572SQ20122033776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2日
发明者郭胜均, 龚小兵, 刘奎, 李德文, 王树德, 赵中太, 赵才华, 李爱菊, 郭振新, 刘涛, 梁爱春, 蒋云国, 汪春梅 申请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