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7251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泵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真空式抽水泵在作业,需要利用真空泵系统作为辅助,以使水泵的泵腔内形成真空状态,然后出水,然而现有真空辅助系统的真空泵油在工作过程中,散热性能不好,影响了真空泵的工作,进行影响了水泵的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包括油润式真空泵和安装在水泵上的汽水分离装置;所述汽水分离装置通过汽水分离器、钢丝软管、单向阀以及电磁截止阀、水汽滤器形成的进气通道与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油润式真空泵的散热泵体一侧的用于使油箱内真空泵油循环流动以散热的散热波纹管以及用于对所述散热波纹管进行散热的散热风扇,所述散热波纹管呈环状绕成多圈状结构并围所述散热风扇的外侧。

所述油润式真空泵的油箱上设有真空泵油滤芯以及排气弯头。

所述散热泵体通过真空泵轴连接由所述电磁截止阀控制断开或吸合的的电磁皮带轮,所述电磁皮带轮通过皮带与柴油发动机传动连接。

所述钢丝软管采用透明材质。

所述汽水分离装置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具有水箱盖,所述水箱内设有浮球组件,所述水箱盖上设有真空表。

本实用新型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由于在油润式真空泵的散热泵体一侧的用于使油箱内真空泵油循环流动以散热的散热波纹管以及用于对所述散热波纹管进行散热的散热风扇,可以使真空泵的散热性能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出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的油润式真空泵的主视示意图;

图2出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的油润式真空泵的侧视示意图

图3出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的水泵与汽水分离装置的安装连接示意图;

图4出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的汽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参见图1-4所示,一种油润式真空辅助系统,包括:

油润式真空泵和安装在水泵50上的汽水分离装置60;所述汽水分离装置60的出气孔通过汽水分离器、钢丝软管15、单向阀14以及电磁截止阀13、水汽滤器12形成的进气通道与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油润式真空泵的散热泵体10一侧的用于使油箱内真空泵油循环流动以散热的散热波纹管40以及用于对所述散热波纹管进行散热的散热风扇20,所述散热波纹管呈环状绕成多圈状结构并围所述散热风扇的外侧。

所述散热泵体的一侧设有散热风扇和散热波纹管,可使真空泵油的散热更加的充分和快速。

其中,所述油润式真空泵的油箱上设有真空泵油滤芯11以及排气弯头16。所述真空泵的油箱中加入规定标号的真空泵油,通过真空泵油滤芯11,对所供真空泵油进行过滤,使油更加的清洁,增加真空泵油的使用周期。

其中,所述散热泵体10通过真空泵轴连接由所述电磁截止阀13控制的电磁皮带轮30,所述电磁皮带轮通过皮带与柴油发动机传动连接。

所述真空泵可通过与柴油机连接的皮带来带动真空泵的泵轴上的电磁皮带轮运行,无需另加动力源,节省了能源和空间。

优选的,该钢丝软管15采用透明材质制成,能够直观地观察软管内介质。

其中,所述汽水分离装置60包括水箱61,所述水箱具有水箱盖62,所述水箱内设有浮球组件63,所述水箱盖上设有真空表(未示出),通过真空表能够直观地观察水泵的压力状态。所述水箱盖与水箱通过螺栓密封连接,所述水箱盖设有出气口,由所述浮球组件63的浮杆64连接的阀体随着水面液位的升降而进行打开或关闭。

工作时,所述汽水分离装置60通过与其出气口连接的汽水分离器首先对气体中可能含有的水分进行初步过滤后,通过钢丝软管进入单向阀,而单向阀中流体只能沿单向阀进气口流动,单向阀出气口介质无法流回,防止空气逆向流动。水汽滤器12能够有效滤掉进入的气体中可能夹杂的水分,同时滤芯可以方便快捷的清理和更换。

通过开关控制电磁截止阀13的开启,电磁截止阀13能够截止进入真空泵的气体,当电磁截止阀13打开时,电磁皮带轮30吸合,这时真空泵运行,从真空泵的泵体上向下排气的弯头16,可感受到气体的流动,可粗略判断真空泵抽气量的大小。当电磁截止阀13关闭时,电磁皮带轮30断开,这时候真空泵不再动作,有效解决了真空泵一直随柴油机运动的缺陷,大大延长了真空泵的使用寿命。

真空泵抽取水泵中含有的空气,当水箱中有水时,浮球组件的浮球随液面向上,控制水箱的出气阀门的开合量,当液面到达一定高度时,水箱的出气口完全关闭,此时油润式真空泵的工作结束,可认为水泵的泵腔接近真空状态,水泵开始出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