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结构、转轮及转轮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7640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传动结构、转轮及转轮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动结构、转轮及转轮组合,尤指一种可于转动过程中为该传动结构自身或外围元件造成往复运动效果,进而藉此导致该传动结构本身可产生长时间转动效果的传动结构。
背景技术
按,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始终有增无减,然而地球上的能源有限,始终会有用罄的一日,随着能源日复一日地逐渐减少,为了维持目前的生活方式,人们仅能更加竭尽所能地开发、开采更多的能源,于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因为对能源的争夺,而产生破坏自然或引发战争的重大问题,其实对能源的需求已形成了饮鸩止渴的窘境。此外,运用太阳能的技术也始终达不到革命性的成熟突破,因此寻找其他的能源替代方案或是有效地提高能源运用效率或甚至使之得以永续,则是今日全球的重要课题。于是,本发明人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且依据多年来从事此方面的相关经验,悉心观察且研究之,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动结构,以改善因为能源不足而造成需求上的不便,并在提供新能源的选择上带来裨益。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动结构,至少包括一传动单元,该传动单元包含:一摆动臂,设置于一主轴心,该摆动臂还包含有一第一轴心及一第二轴心;一第一塔轮,包含一第一底轮及一第一顶轮,该第一底轮及该第一顶轮能一起自转地设置于该第一轴心;一第二塔轮,包含一第二底轮及一第二顶轮,该第二底轮及该第二顶轮能一起自转地设置于该第二轴心,该第二底轮啮合连接于该第一底轮;以及一鳍板,包含有一弧形部及一鳍背部,该鳍板设置在该第二底轮的周缘上,其中,该摆动臂能带动该第一塔轮与该第二塔轮相对于该主轴心进行公转,该鳍背部的设置为相对于该弧形部较靠近于该第二底轮,该鳍板以该鳍背部不接触到该第一底轮为限而在转动上呈一起点位置,该鳍板相对于该起点位置以该弧形部不触碰到该第一底轮为限而在的转动上呈一终点位置。进一步地,传动结构还包含有一第一齿条,第一齿条固设于第一顶轮相对于主轴心公转的最大半径的圆周路径上,用以在第一塔轮相对于主轴心公转时带动第一顶轮自转并带动第一底轮同步自转,藉此第一底轮连动第二底轮在相对于主轴心公转时自转,以带动鳍板自起点位置朝终点位置转动,以通过弧形部对一击槌组件的挤压而相对于击槌组件的一击槌支点回举击槌组件。进一步地,击槌组件至少包含有一击槌本体以及一击槌部,击槌本体的一端为击槌支点,击槌部枢接于击槌本体的另一端,击槌组件能敲击于第二底轮地枢设于第二底轮附近。[0009]进一步地,击槌部能敲击第二底轮与弧形部连接处地枢设于第二底轮附近。进一步地,传动结构还包含有至少一第二齿条,第二齿条设置于第二顶轮相对于主轴心公转的最大半径的圆周路径上,用以在第二塔轮相对于主轴心公转时带动第二顶轮自转并带动所述第二底轮同步自转,从而带动鳍板自所述终点位置转动回起点位置。进一步地,击槌部的周缘或弧形部上的弧缘为一纹路部或一啮齿部,用以增加击槌部与弧形部之间的摩擦力。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转轮,其包含如上所述的传动结构,其中包含多个该传动单元,所述传动单元以该主轴心为圆心而呈放射状排列。进一步地,所述击槌组件能敲击于所述第二底轮而使所述第二底轮依所述主轴心公转地枢设于所述转轮的第一象限、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所述击槌组件能敲击于所述第二底轮而使所述第二底轮依所述主轴心公转地枢设于所述转轮的所述第一象限、所述第二象限或所述第三象限。进一步地,穿过所述主轴心还设置有至少一能量输出部件,所述能量输出部件用以随所述转轮同步转动而产生动能,从而将所述动能转移至一能量运用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转轮组合,其包含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转轮并包含及至少一能量输出部件。通过上述的技术内容,本实用新型可达到长时间转动的效果,对于现阶段人类在能源上的需求有极佳的裨益。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结构的操作分解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结构的操作分解示意图(二);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结构及转轮的操作示意图(一);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结构及转轮的操作示意图(二);以及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轮组合的侧面剖视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传动单元2 转轮10摆动臂11主轴心12第一轴心13第二轴心20第一塔轮21第一底轮22第一顶轮221 第一齿条30第二塔轮[0035]31第二底轮32第二顶轮321 第二齿条40 鳍板41弧状部42鳍背部50击槌组件51击槌支点52击槌本体53击槌部60能量输出部件H)敲击方向Fl公转方向F2第一自转方向F3第二自转方向F4恢复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动结构,其至少包括一传动单元1,所述传动单元I包含:一摆动臂10、一第一塔轮20、一第二塔轮30及一鳍板40。所述摆动臂10还包含有一第一轴心12及一第二轴心13,主要用以承载设置于摆动臂10的第一塔轮20、第二塔轮30,而第一塔轮20以及第二塔轮30则分别设置于第一轴心12及第二轴心13上。典型的摆动臂10可为一直杆状物,本实施例则以直杆状物作为示范,但摆动臂10也可为具有弯折型状的支撑臂,故不以此直杆状物为限。因为摆动臂10可作三百六十度转动地设置于一主轴心11上,当摆动臂10以主轴心11为支点而转动时,即可带动第一塔轮20以及第二塔轮30相对于主轴心11作公转的运动,前述公转的运动则以公转方向Fl作为示意,在此公转方向Fl为顺时针方向,但是不以此为限,因为顺时针或逆时针与否是关系到观测者与本实用新型的相对位置而言,故公转方向的顺、逆时针与否并不加以限定。所述第一塔轮20还包含有一第一底轮21及一第一顶轮22,第一底轮21及第一顶轮22可一同自转地设置于第一轴心12上。所述第二塔轮30还包含有一第二底轮31及一第二顶轮32,第二底轮31及第二顶轮32可一同自转地设置于第二轴心13上,此外第二底轮31哨接于第一底轮21,因此第一塔轮20与第二塔轮30在被摆动臂10而相对于主轴心11公转时,倘若第一塔轮20或第二塔轮30任一因为受到外力而自转时,即可分别带动所啮接的第二塔轮30或第一塔轮20自转。所述鳍板40还包含有一弧形部41及一鳍背部42,鳍板40设置于第二底轮31的周缘上,其中,优选地,鳍背部42的设置相对于弧形部41而言较靠近于第二底轮31,鳍板40以鳍背部42不接触到第一底轮21为限而在转动上呈一起点位置(如图1),鳍板40相对于起点位置以弧形部41不触碰到第一底轮21为原则而在转动上呈一终点位置(如图2)。优选地,本实用新型还包含有一第一齿条221,第一齿条221可通过任何的形式及方式而固设于第一顶轮22相对于主轴心11公转的最大半径(图略)的圆周路径(图略)上。所谓第一顶轮22相对于主轴心11公转的最大半径即为主轴心11至第一轴心12的距离再加上第一顶轮22半径长度的总和。更详细地说,第一齿条221可设置在此半径的圆周路径的切点上,第一齿条221可以是条状或环齿。由于第一塔轮20公转时可在上述的圆周路径上经过第一齿条221,故可用以在第一塔轮20相对于主轴心11公转时带动第一顶轮22自转并带动第一底轮21同步自转。以本实施例而言,则可由图2看到第一顶轮22以第一自转方向F2自转并带动第一底轮21同步自转,通过第一底轮21的自转即可连动第二底轮31于相对于主轴心11公转时以第二自转方向F3自转。以带动鳍板40自起点位置朝终点位置转动,并进一步藉弧形部41对一击槌组件50的挤压,而相对于击槌组件50的一击槌支点51大致依恢复方向F4产生回举击槌组件50的连动效果。承上,上述传动单元I可进一步由所述击槌组件50对第二底轮31的敲击而导致传动单元I包含如:摆动臂10、第一塔轮20或第二塔轮30可相对于主轴心11而公转。击槌组件50至少包含有一击槌本体52以及一击槌部53,击槌本体52的一端为所述击槌支点51,击槌部53则连接于击槌本体52的另一端。优选地,击槌部53可进一步以枢接的方式而枢接于击槌本体52的另一端,以本实施例而言,击槌组件50可大致依敲击方向H)而敲击于第二底轮31地枢设于第二底轮31旁,而较佳地击槌组件50可敲击于第二底轮31与弧形部41连接处或其连接处附近地枢设于第二底轮31旁。而因为传动单元I的公转,使第一齿条221可带动第一塔轮20自转,进而连动第二塔轮30自转,如此有助于鳍板40的弧形部41即会朝击槌组件50的方向转动而对击槌部53产生挤压效果。故当击槌组件50敲击于第二底轮31时,尤其是敲击在第二底轮31与弧形部41连接处或其连接处附近时,即可有助于鳍片50的弧形部51实时地对击槌部53乃至于击槌组件50产生相对于击槌支点而言的回举效果。回举击槌组件50的目的是为了让击槌组件50回举至一高度,以使另一组进行公转的传动单元I可被回举后的击槌组件50进行下一次的敲击,如此传动单元I的公转即可被长时间地或甚至永远地维持。本实用新型还包含有至少一第二齿条321。类似地,为了使传动单元I相对于主轴心11公转时,让第二齿条321可带动到第二顶轮32,以使整个第二塔轮30同步自转,第二齿条321设置于第二顶轮321相对于主轴心11公转的最大半径的圆周路径或圆周路径的切点上,用以在第二塔轮30相对于主轴心11公转时带动第二顶轮32自转并带动第二底轮31同步自转,藉此带动鳍板40自终点位置转动回至起点位置,以为下一次击槌组件50的敲击做好复位的准备。因此换言之,优选地,第一齿条221的长度可决定鳍板40可作动的路径长以到达终点位置;第二齿条321的长度一样可决定鳍板40可作动的路径长,以回到起点位置。但是第一齿条221及第二齿条321的长度皆不加以限制,因此起点位置与终点位置只要符合鳍背部42不触碰到第一底轮21、弧形部41不触碰到第一底轮21的最大限度之内即可,在此范围之内的起点位置与终点位置并不用特别加以限定。优选地,击槌部53的周缘或弧形部41上的弧缘可为一纹路部(图略)或一啮齿部(图略)。用以增加该击槌部与该弧形部之间的摩擦力而使弧形部41与击槌部53的挤压效果更佳。进而产生较显著的回举效果,以便可对下一个公转而至的传动单元I进行再一次的敲击,且依此类推进行多次或甚至极多次的敲击,而有助于传动单元I的持续公转。请参阅图3、图4所示,由于传动单元I的数量可以有多个,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转轮2,其包含如上所述的传动结构、传动单元I或击槌组件50。在本实施例传动单元I则为12个,但不以此为限,甚至如果能在本实施例中使用22至24个传动单元1,其运作的效果将会更佳。然而若以本实施例所述12个传动单元I作为示范,其以主轴心11为圆心而呈放射状排列,因此转轮2依主轴心11的自转即相当于传动单元1、第一塔轮20或第二塔轮30相对于主轴心11的公转。因此即可在所述多个传动单元I相对于主轴心11公转时相继地被击槌组件50敲击。优选地,如转轮2为顺时针地转动,击槌组件50可敲击于第二底轮31地枢设于转轮2的第一象限(右上四分之一圆,图略、未标号)、第二象限(左上四分之一圆,图略、未标号)或第四象限(右下四分之一圆,图略、未标号)。如转轮2为逆时针地转动,击槌组件50可敲击于第二底轮31地枢设于转轮2的第一象限(图略、未标号)、第二象限(图略、未标号)或第三象限(左下四分之一圆,图略、未标号)。故击槌组件50可以不只一个,但是只要击槌组件50可以通过地心引力而落下敲击到传动单元I的第二底轮31而使传动单元I公转,基本上击槌组件50的设置可不限定。请参阅图5所示,而且如上所述的转轮2,其主轴心11还可穿设有至少一能量输出部件60,所述能量输出部件60用以随转轮2同步转动而产生动能,并藉此将动能转移以供至一能量运用装置(图略)使用。广义地说,能量运用装置可包含:发电机、引擎、或任何需要能量才能运作的装置或其他传动机构。优选地,所述转轮2可以为至少两个,所述能量输出部件60可以为至少一个,以形成转轮组合3。如以图5为例,则是能量输出部件60位于两个转轮2之间并且共同设置于主轴心11之上,但不以此排列组合为限。故也可两个能量输出部件60位于两个转轮2之间,或在主轴心11上呈一个转轮2、一个能量输出部件60、再一个转轮2与一个能量输出部件60的排列。而且在本图更提供第二齿条321的设置方式,第二齿条321则可以设置于一齿条支撑件322上,但是当转轮2与能量输出部件60依主轴心60而公转时,齿条支撑件322则不随之公转,藉此可使第二齿条321固定在第二顶轮32会经过的地方。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达到长时间转动的效果,对于现阶段人类在能源上的需求有极佳的裨益,以改善因为能源短缺所带来的不便。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或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权利要求1.一种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至少包括一传动单元,所述传动单元包含: 一摆动臂,设置于一主轴心,所述摆动臂还包含有一第一轴心及一第二轴心; 一第一塔轮,包含一第一底轮及一第一顶轮,所述第一底轮及所述第一顶轮能一起自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轴心; 一第二塔轮,包含一第二底轮及一第二顶轮,所述第二底轮及所述第二顶轮能一起自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轴心,所述第二底轮啮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底轮;以及 一鳍板,包含有一弧形部及一鳍背部,所述鳍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底轮的周缘上,其中,所述摆动臂能带动所述第一塔轮与所述第二塔轮相对于所述主轴心进行公转;所述鳍背部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弧形部较靠近于所述第二底轮,所述鳍板以所述鳍背部不接触到所述第一底轮为限而在转动上呈一起点位置,所述鳍板相对于所述起点位置以所述弧形部不触碰到所述第一底轮为限而在转动上呈一终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还包含有一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固设于所述第一顶轮相对于所述主轴心公转的最大半径的圆周路径上,用以在所述第一塔轮相对于所述主轴心公转时带动所述第一顶轮自转并带动所述第一底轮同步自转,藉此所述第一底轮连动所述第二底轮在相对于主轴心公转时自转,以带动所述鳍板自所述起点位置朝所述终点位置转动,以通过所述弧形部对一击槌组件的挤压而相对于所述击槌组件的一击槌支点回举所述击槌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击槌组件至少包含有一击槌本体以及一击槌部,所述击槌本体的一端为所述击槌支点,所述击槌部枢接于所述击槌本体的另一端,所述击槌 组件能敲击于所述第二底轮地枢设于所述第二底轮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击槌部能敲击所述第二底轮与所述弧形部连接处地枢设于所述第二底轮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还包含有至少一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二顶轮相对于所述主轴心公转的最大半径的圆周路径上,用以在所述第二塔轮相对于所述主轴心公转时带动所述第二顶轮自转并带动所述第二底轮同步自转,从而带动所述鳍板自所述终点位置转动回所述起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击槌部的周缘或所述弧形部上的弧缘为一纹路部或一啮齿部,用以增加所述击槌部与所述弧形部之间的摩擦力。
7.一种转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结构,其中包含多个所述传动单元,所述传动单元以所述主轴心为圆心而呈放射状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击槌组件能敲击于所述第二底轮而使所述第二底轮依所述主轴心公转地枢设于所述转轮的第一象限、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所述击槌组件能敲击于所述第二底轮而使所述第二底轮依所述主轴心公转地枢设于所述转轮的所述第一象限、所述第二象限或所述第三象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轮,其特征在于,穿过所述主轴心还设置有至少一能量输出部件,所述能量输出部件用以随所述转轮同步转动而产生动能,从而将所述动能转移至一能量运用装置。
10.一种转轮组合,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两个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轮并包含至少一能量输出部件 。
专利摘要一种传动结构、转轮及转轮组合,该传动结构至少包括一传动单元,该传动单元包含一摆动臂、一第一塔轮、一第二塔轮、以及一鳍板,摆动臂包含有一第一轴心及一第二轴心。第一塔轮包含能一起自转地设置于第一轴心的第一底轮及第一顶轮。第二塔轮包含能一起自转地设置于第二轴心的第二底轮及第二顶轮,且第二底轮啮接于第一底轮。鳍板设置于第二底轮的周缘上。摆动臂能带动第一塔轮及第二塔轮相对于主轴心公转,在公转期间还配合齿条而使第一塔轮与第二塔轮彼此相对自转而带动鳍板回举一击槌组件并使击槌组件能来回作动以提供敲击动力,藉此产生可长时间延续的动力。
文档编号F16H37/12GK203051671SQ201220686708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2日
发明者陈梦红 申请人:陈梦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