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升降式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796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可升降式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可升降式支撑装置,特别是一种利用滚轮升降并可用于显示器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台湾地区第M492042号新型专利揭露了一种现有的可升降的支撑装置,该可升降式支撑装置包括一支架及一升降结构。该升降结构包含二滑轨单元、一滑动件及二定力弹簧。该支架包含一主板为一长形板体,所述滑轨单元分别与该支架固接,该滑动件分别与所述滑轨单元相接,使该滑动件可操作地沿所述滑轨单元产生相对运动。该定力弹簧设置于该主板的一顶部区,并具有一卷绕部及一端部,该端部与该滑动件连接。当该滑动件接受一外力而向下滑动时,同时拉伸所述定力弹簧,而使得部分卷绕部被拉伸而出,并呈直立带状。

现有的可升降的支撑装置的缺点在于,由于定力弹簧的拉伸范围较长,为维护现有支撑装置的美观,主板必须为一长形板体才能够有效遮挡被拉伸且显露于外的部分定力弹簧,且长形板体的厚度也较大,因而使得现有的可升降的支撑装置的造型变化度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含定扭矩弹簧的可升降式支撑装置,在此产业中极具需求及发展潜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升降式支撑装置,其所包含的滑动模块是利用滑轮搭配绳体以进行上下移动,不仅可有效省略滑轨结构,并同时维持良好的滑动状态。再者,定扭矩弹簧具有相邻的二轮体,而定扭矩弹簧伸缩的范围都限制在二轮体之间,借以改善现有的定力弹簧 拉伸范围过大的问题,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可升降式支撑装置可达到结构简化、体积减小,同时节省生产成本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可升降式支撑装置,用于承载一显示模块,该可升降式支撑装置包括一支架及一滑动模块,其中该滑动模块可动地设于该支架,并具有一连接单元、一第一定扭矩弹簧及一第一绳体,该连接单元与该显示模块连接,并具有一载板,该第一定扭矩弹簧设置于该载板上,并恒提供一第一弹力;该第一绳体具有一卷绕段及一延伸段,该第一绳体以该卷绕段紧绕于该第一定扭矩弹簧上,并以该延伸段经过该第一滑轮后固接于该支架。其中,该第一绳体因应该延伸段的一长度及该卷绕段的一长度分配变化而带动该连接单元相对于该支架移动,该第一定扭矩弹簧于该连接单元移动的过程中,恒维持一第一弹力。

该连接单元相对于该支架朝一最低位置滑动时,该第一绳体的该卷绕段的该长度减少且该第一绳体的该延伸段的该长度相对增加,该连接单元相对于该支架朝一最高位置滑动时,该第一绳体的该卷绕段的长度增加且该延伸段的该长度减少。

详细而言,该第一定扭矩弹簧具有一第一储存轮、一第一输出轮、一第一带体及一第一输出轴设置于第一输出轮上且与该第一输出轮连动。其中该第一绳体的该卷绕段固定并卷绕于该第一输出轴,当该卷绕段的该长度减少且该延伸段的该长度相对增加,而带动该第一输出轴及该第一输出轮转动,使该第一带体卷绕于该第一输出轮的一长度增加,该第一带体卷绕于该第一储存轮的一长度减少。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滑动模块具有一第二定扭矩弹簧及一第二绳体,该第二绳体具有一卷绕段及一延伸段,该第二定扭矩弹簧邻设于该第一定扭矩弹簧且恒提供一第二弹力,其中,该第二定扭矩弹簧具有一第二储存轮、一第二输出轮、一第二带体以及一第二输出轴,第二储存轮可转动地设置于该载板上,第二输出轮可转动地设置于该载板上并邻近于该第二储存轮,该第二带体以二端分别固定于该第二储存轮及该第二输出轮上,并分别卷绕且连接于该第二储存轮及该第二输出轮之间,该第二输出轴设置于该第二输出轮上且与该第二输出轮连动,其中,该第二绳体的该卷绕段固定并卷绕于该第二输出轴,并以该第二绳体的该延伸段固接于 该支架,当该第二绳体的该卷绕段之一长度减少且该延伸段之一长度相对增加,而带动该第二输出轴及该第二输出轮转动,使该第二带体卷绕于该第二输出轮的一长度增加,该第二带体卷绕于该第二储存轮的一长度减少,该第二定扭矩弹簧恒维持该第二弹力。

该支架具有一顶板,该第一绳体的该延伸段及该第二绳体的该延伸段分别固定于该支架的该顶板。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支架具有一第一侧板及一相对于该第一侧板的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具有一第一槽体,该第二侧板具有一第二槽体,该滑动模块是部分容置于该第一槽体及该第二槽体中,以使该滑动模块于该第一槽体及该第二槽体中滑动。

该滑动模块更具有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该载板上的一第一滑轮、一第二滑轮、一第三滑轮及一第四滑轮,该载板相对于该支架移动时,该第一滑轮及该第三滑轮于该第一槽体中滚动,该第二滑轮及该第四滑轮于该第二槽体中滚动。

该第一绳体的该延伸段卷绕该第一滑轮的局部并弯折后往上延伸,且经过该第三滑轮后固接于该顶板,该第二绳体的该延伸段卷绕该第二滑轮的局部并弯折后往上延伸经过该第四滑轮后固接于该顶板。

该连接单元具有一连接件,该载板具有一正面及一背面,该连接件设置于该正面并与该显示模块连接,该第一定扭矩弹簧、该第二定扭矩弹簧、该第一滑轮、该第二滑轮、该第三滑轮及该第四滑轮设置于该背面。

较佳地,该第一储存轮与该第二储存轮彼此斜向设置于该载板上,该第一输出轮与该第二输出轮彼此斜向设置于该载板上,且该第一输出轮及该第二储存轮位于该第一滑轮及该第二滑轮之间,该第一输出轮位于该第一滑轮及该第二储存轮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可升降式支撑装置于一实施例中更包含设置于该载板的二侧缘的多个摩擦件,并与该支架相接触。

又,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滑动模块更具有多个滑块设置于该载板上,该载板相对于该支架移动时,所述滑块分别于该支架上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升降式支撑装置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升降式支撑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升降式支撑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升降式支撑装置的作动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升降式支撑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 可升降式支撑装置

1 支架

11 顶板

12 第一侧板

121 第一槽体

13 第二侧板

131 第二槽体

2 滑动模块

21 连接单元

211 载板

2111 正面

2112 背面

212 连接件

22 第一滑轮

221 导槽

23 第一定扭矩弹簧

231 第一储存轮

232 第一输出轮

233 第一带体

234 第一输出轴

24 第一绳体

241 卷绕段

242 延伸段

25 第二滑轮

251 导槽

26 第二定扭矩弹簧

261 第二储存轮

262 第二输出轮

263 第二带体

264 第二输出轴

27 第二绳体

271 卷绕段

272 延伸段

28 第三滑轮

281 导槽

29 第四滑轮

291 导槽

3 摩擦件

4 底座

5 滑块

A1 轴心

A2 轴心

B1 转动方向

B2 转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承载一显示模块(图中未示出),可升降式支撑装置1000包括一支架1、一滑动模块2及一底座4。其中,支架1可设置于一底座4上,且较佳地该支架1可相对于底座4而在一水平面上转动。

接下来配合参阅图3及图4,说明支架1的详细结构。支架1具有一顶板11、一第一侧板12以及一相对于第一侧板12的第二侧板13。第一 侧板12及第二侧板13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底座4,且顶板11分别与第一侧板12及第二侧板13连接而位于第一侧板12及第二侧板13的上方。第一侧板12具有一第一槽体121,第二侧板13则具有一与第一槽体121相对的第二槽体131。

滑动模块2具有一连接单元21、一第一定扭矩弹簧23、一第二定扭矩弹簧26、一第一绳体24、一第二绳体27、一第一滑轮22、一第二滑轮25、一第三滑轮28以及一第四滑轮29。其中,连接单元21具有一载板211及一连接件212,载板211具有一正面2111以及一背面2112,连接件212设置于正面2111上并与显示模块连接,以使载板211升降时,得带动连接件212及显示模块升降。第一定扭矩弹簧23及第二定扭矩弹簧26设置于背面2112上,第一定扭矩弹簧23恒提供一第一弹力,第二定扭矩弹簧26恒提供一第二弹力。第一滑轮22、第二滑轮25、第三滑轮28及第四滑轮29则可转动地设置于背面2112,并分别邻近于载板211的二侧缘,且第三滑轮28及第四滑轮29分别位于第一滑轮22及第二滑轮25的上方,第一滑轮22及第三滑轮28与该第一侧板12相接触,该第二滑轮25及第四滑轮29与该第二侧板13相接触。

关于第一定扭矩弹簧23的详细结构说明如下,第一定扭矩弹簧23具有一第一储存轮231、一第一输出轮232、一第一带体233以及一第一输出轴234。第一储存轮231及第一输出轮232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载板211上,第一带体233以二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储存轮231及第一输出轮232上,并分别卷绕且连接于第一储存轮231及第一输出轮232之间,第一输出轴234设置于第一输出轮232上,且与第一输出轮232连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体233是由金属所制成,举例而言,可为一钢带。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体233卷绕于第一储存轮231及第一输出轮232后是呈S型(即属于高输出扭矩类型的定扭矩弹簧),然而,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带体233卷绕于第一储存轮231及第一输出轮232后可呈类似于眼镜之形状(即属于低输出扭矩类型的定扭矩弹簧),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定扭矩弹簧26与第一定扭矩弹簧23的结构相同,具有一第二储存轮261、一第二输出轮262、一第二带体263以及一第二输出轴264,在 此不再赘述第二定扭矩弹簧26的详细结构、第二带体卷绕方式及第二带体材质。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输出轮232及第二储存轮261位于第一滑轮22及第二滑轮25之间,且第一输出轮232位于第一滑轮22及第二储存轮261之间。换言之,由于第一储存轮231及第二储存轮261的轴径相较于第一输出轮232及第二输出轮262的轴径小,因此,为能使载板211以最小面积供第一定扭矩弹簧23及第二定扭矩弹簧26设置,第一储存轮231与第二储存轮261是斜对角设置,且第一输出轮232位于第一储存轮231的下方,第二输出轮262则位于第二储存轮261的上方,使得第一输出轮232及第二输出轮262亦彼此斜向设置。然而,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各储存轮及各输出轮的配置方式可依需求加以变更,在此不作限制亦不再赘述。

承上所述,第一绳体24具有一卷绕段241及一延伸段242,第一绳体24的卷绕段241紧绕于第一输出轴234,第一绳体24的延伸段242通过第一滑轮22的一导槽221,并围绕部分第一滑轮22后弯折往上延伸,再通过第三滑轮28的一导槽281后,固接于支架1的顶板11。同样地,第二绳体27具有一卷绕段271及一延伸段272,第二绳体27的卷绕段271紧绕于第二输出轴264,第二绳体27的延伸段272通过第二滑轮25的一导槽251,并围绕部分第二滑轮25后弯折往上延伸,通过第四滑轮29的一导槽291后,固接于支架1的顶板11。也就是说,借由各滑轮的导槽设计,可有效的控制绳体的走向及位置。另外,第一绳体24与第二绳体27虽然长度是固定值,但卷绕段241与延伸段242的长度分配,以及卷绕段271与延伸段272的长度分配,是受到载板211相对于支架1上下移动时而变化。

现详述滑动模块2相对于支架1的详细作动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仅以滑动模块2中的第一定扭矩弹簧23、第一绳体24、第一滑轮22及第三滑轮28的彼此作动关系为例。

如图3及图4所示,图3为载板211于一最高位置的状态,图4为载板211于一最低位置的状态,为能清楚显示滑动模块2的作动过程,在图3及图4中省略第一侧板12及第二侧板13,并以虚线绘示第一槽体121 及第二槽体131,以明确表达出各滑轮于第一槽体121及第二槽体131的作动状态。当载板211相对于支架1沿一方向Y朝一最低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也就是载板211往图中的下方移动,例如由图3的状态转换至图4的状态),载板211向下移动,第一滑轮22及第三滑轮28于第一槽体121中向下滚动,载板211同时带动第一定扭矩弹簧23、第一滑轮22及第三滑轮28下降,而由于延伸段242的一端固定于顶板11上,因此,使第一绳体24的延伸段242的长度则相对增加,卷绕段241的长度减少,进而牵动第一输出轴234及第一输出轮232以一轴心A1(与方向Y垂直)为圆心,沿一转动方向B1转动,并同步借由第一带体233带动第一储存轮231以一轴心A2(与方向Y垂直),沿一转动方向B2转动,也就是第一带体233卷绕于第一储存轮231上的部分减少,卷绕于第一输出轮232上的部分增加。

相反地,当载板21沿方向Y朝一最高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也就是载板211往图中的上方移动,例如由图4的状态转换至图3的状态),第一绳体24的该卷绕段241的长度增加且该延伸段242的长度减少,也就是第一带体233卷绕于第一储存轮231上的部分增加,卷绕于第一输出轮232上的部分减少。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第一定扭矩弹簧23始终保持定扭矩输出,也就是第一带体233由第一储存轮231被卷绕到第一输出轮232的状况下,第一带体233是恒倾向于卷绕回第一储存轮231,因而恒产生一拉力即为第一弹力,故第一绳体24才能随时保持被第一定扭矩弹簧23拉紧的状态。

另外,第一定扭矩弹簧23于作动时,第一带体233均为卷绕于第一输出轮232或第一储存轮231的状态,因此带体不会有任何部分被拉伸而显露于外的情形发生,借此,载板211可以最小面积遮挡第一定扭矩弹簧23,如图1所示,支架1可简化成为一框体(省略现有技术支架的主板),故结构上更为简化。

同样地,第二滑轮25及第四滑轮29于第二槽体131中上下滚动,因应第二绳体27的卷绕段271及延伸段272的长度分配变化,带动第二定扭矩弹簧26,亦即带动第二输出轮262及第二储存轮261转动,进而使第二带体263轮流卷绕于第二输出轮262及第二储存轮261。第二定扭矩弹 簧26、第二绳体27、第二滑轮25及第四滑轮29彼此间的作动关系可由上述段落轻易推及之,在此不在赘述。

又,在本实施例中,更包含多个摩擦件3设置于载板211的侧缘,并与第一侧板12及第二侧板13相接触,使得载板211相对于支架1移动时,所述摩擦件3得与支架1摩擦而产生摩擦力。

通过各组件本身的重量、第一定扭矩弹簧23及第二定扭矩弹簧26分别所提供的第一弹力及第二弹力、再搭配所述摩擦件3与支架1间的摩擦力以及各组件之间无可避免的摩擦力,恰可维持平衡,可协助用户在升降显示模块的过程可以随停在所欲的位置。

须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可升降式支撑装置1000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调整第一槽体121及第二槽体131的长度来控制滑动模块2移动行程(也就是载板211由最高位置移动到最低位置的距离)。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依照显示模块的重量调整定扭矩弹簧的数量或规格,举例而言,滑动模块2可仅包含一第一定扭矩弹簧23并省略第二定扭矩弹簧26。

又,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是将多个滑块5分别设置于载板211的二侧用以取代前述实施例中的各滑轮,当载板211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各滑块5分别在第一槽体121及第二槽体131中滑动,且各滑块5同样具有导槽以供第一绳体24的延伸段242及第二绳体27的延伸段272通过。

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可升降式支撑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可升降式支撑装置利用定扭矩弹簧伸缩范围小的特性,可有效缩减滑动模块的体积,进而提高可升降式支撑装置的外观可塑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