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557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特别是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手机等类似的携带通信装置中,在高频电路的检查使用中广泛使用 具有切换功能的同轴连接器。一种具有切换功能的超小型同轴连接器结构,在下绝缘体上 利用热熔塑料方式,铆接两相弹性接触的固定金属接点和可活动金属接点,而在下绝缘体 上方则覆盖具有凸导柱的上绝缘体,并以外壳罩夹合该上、下绝缘体,使之结合成一体。然而,由于固定金属接点和可活动金属接点利用加热软化该下绝缘体预设部位使 之变形而嵌夹定位,其不但组装上极为不便,而且对于每次加工各金属接点所固定的位置, 其定位极不易控制,因而影响成品的精确度及其工作质量。此外,组装时,必须使上绝缘体 对齐下绝缘体后再将二者定位结合,此也增加组装上的不便,影响加工组装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结 构,利用绝缘主体的上盖的定位凸出部直接贯穿活动金属端子与固定金属端子上设置的穿 孔而与下座扣合。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主体,由下座和上盖 组成,且下座及上盖可相对覆合,其中下座与上盖间距有容置空间,并且上盖的外侧设有凸 部,且在该凸部中央设有贯孔;活动金属端子,其设置于下座的容置空间内,其中活动金属 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弹性接触部与第一弯折部,并且第一固定部的一端设有第一弹 性接触部,另一端则设有向下弯折的第一弯折部用以在下座的下方形成第一焊接面;固定 金属端子,其朝向第一弹性接触部设置,其中固定金属端子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二接触部以 及第二弯折部,其中第二固定部朝向第一弹性接触部并且第二接触部与第一弹性接触部相 接触,第二弯折部设置于第二固定部的一端向下弯折用以在下座的下方形成第二焊接面, 而且上盖的下表面具有多个定位凸出部贯穿设置于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上的至少一个 穿孔后与下座固定;以及导电壳体,能对应绝缘主体的外形并罩设于绝缘主体上,其中导电 壳体具有颈凸部用以罩覆上盖的凸部外围并且导电壳体包覆部分绝缘主体的外缘。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包括活动金属端子, 其中该活动金属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弹性接触部以及第一弯折部,第一固定部的一 端设有第一弹性接触部,另一端则设有向下弯折的第一弯折部用以弯折形成一第一焊接 面;固定金属端子,其朝向第一弹性接触部设置,其中固定金属端子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二 接触部以及第二弯折部,其中第二固定部朝向第一弹性接触部,第二弯折部设置于第二固 定部的一端向下弯折用以形成一第二焊接面。以及至少一个穿孔,设置于活动金属端子的 第一固定部与固定金属端子的第二固定部上。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固定金属端子上的接触部设置翼片,利用翼片来限制活动金属端子的弹性接触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此外,还利用绝缘主体的上盖的定位凸出部直接贯穿活动金属端子与固定金属端子上的穿孔,一来不仅可使活动金属端子与固定金属端 子固定于绝缘主体内,二来还可使绝缘主体的上盖与绝缘主体的下座直接扣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解决固定金属接点和可活动金属接点的定位问题, 不但组装上极为方便,而且对于每次加工各金属接点所固定的位置,比较容易控制,因而可 以提高成品的精确度及其工作质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配合附图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 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图I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的结构剖视图。图IB为图IA的端子结构立体示意图。图IC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ID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2A与图2B所示分别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组装后的同轴连接器正面以及 反面的立体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的结构剖视图。图3B所示为图3A的端子结构立体示意图。组件符号说明110活动金属端子111,121,131 穿孔112第一固定部114第一弹性接触部116第一弯折部118第一焊接面120固定金属端子122第二固定部124,132第二接触部125,134翼片126第二弯折部128第二焊接面130第二延伸固定部200绝缘主体210上盖212,216定位凸出部213卡勾214凸部215贯孔220下座[0038]221开口222边缘224定位孔300导电壳体310颈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其详细说明如下,所述优选实施例仅做说明而不是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考图IA及图1B,图IA与图I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的结构剖视图及其端子结构示意图。如图IA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包括活动 金属端子110、固定金属端子120、绝缘主体200以及导电壳体300。其结构分述如下。此 夕卜,下述有关同轴连接器的端子结构请一并参考图1B。绝缘主体200由上盖210及下座220所组成,且下座220及上盖210可相对扣合, 其中上盖210与下座220相对扣合后形成一容置空间;并且上盖210的外侧设有凸部214 且在凸部214中央设有贯孔215。在实施例中,绝缘主体200的上盖210及下座220可为相 连的结构,但可以理解的是,上盖210及下座220也可为分开的两个壳体。活动金属端子110与固定金属端子120设置于下座220与上盖210所形成的容置 空间内。请一并参考图IA及图1B,活动金属端子110包括第一固定部112、第一弹性接触 部114与第一弯折部116。其中第一固定部112的一端设有第一弹性接触部114,另一端则 设有向下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16用以在下座220的下方形成第一焊接面118。其中第一弹 性接触部114可利用适当方式使其呈现微弯的角度,以增加活动金属端子110的弹性。接续参考图IA及图1B,固定金属端子120与活动金属端子110对向设置。其中固 定金属端子120包括第二固定部122、第二接触部124与第二弯折部126。图如所示,第二 接触部124朝向第一弹性接触部114且第二接触部124由第二固定部122的一端朝第一弹 性接触部114方向延伸设置并与第一弹性接触部114相接触(如图IA所示)。在实施例 中,如图IB所示,第二接触部124的左右两侧各向外延伸出一翼片125,翼片125向下弯折 以位于第一弹性接触部114两侧。继续参考图1A,第二弯折部126设置于第二固定部122 的另一端向下弯折,用以在下座220的下方形成第二焊接面128。此外,上盖210的下表面 具有多个定位凸出部212贯穿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12、第二固定部122上的至少一个穿孔 111、121(如图IB所示)后与下座220固定。导电壳体300对应绝缘主体200的外形并罩设于绝缘主体200上,其中导电壳体 300具有颈凸部310,用以罩覆上盖210的凸部214的外围并且导电壳体300包覆部分绝缘 主体200的外缘。上述同轴连接器组装后的外观示意图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接续上述说明,在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C,图IC为端子结构设置于绝缘主体200 内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上盖210上的定位凸出部212含有卡勾213,且下座220含有 多个开口 221与定位凸出部212相对设置,其中定位凸出部212穿过开口 221并利用卡勾 213与开口 221的边缘222扣合。且如图2B所示,活动金属端子110的第一焊接面118与 固定金属端子120的第二焊接面128弯折后刚好位于下座220的开口 221处。在又一实施 例中,如图ID所示,下座220上含有至少一个定位孔224,且上盖210上的部分定位凸出部216贯穿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12或第二固定部122上的穿孔111、121并对位插入下座220的定位孔224后定位。而且,可以理解的是,如图ID所示,不同型态的定位凸出部212、216 可搭配使用。此外,请参考图3A及图3B,图3A及图3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同轴连 接器的结构剖视图及其端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包 括活动金属端子110、固定金属端子120、绝缘主体200以及导电壳体300。与上一实施例 的结构差异在于固定金属端子120上的第二固定部122—侧延伸出第二延伸固定部130,其 结构描述如下。如图3B所示,第二延伸固定部130由第二固定部122的一侧延伸出,并对应迭置 于第二固定部122的正上方,并且朝向第一弹性接触部114。第二接触部132从第二延伸固 定部130朝第一弹性接触部114方向延伸设置,并与第一弹性接触部114相接触。其中第 二接触部132的左右两侧也可各向外延伸出一翼片134,如图3B所示,这些翼片134位于第 一弹性接触部114两侧,用以限制第一弹性接触部114水平方向的移动。接续参考图3A与 图3B,上盖210下表面的多个定位凸出部212贯穿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12、第二固定部122 以及第二延伸固定部130上的至少一个穿孔111、121、131后与下座220的边缘扣合,如此 的扣合结构可使活动金属端子110的第一固定部112、固定金属端子120的第二固定部122 以及第二延伸固定部130稳固的固定在绝缘主体200内。依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特征之一是在固定金属端子上的接触部设置翼片,利用翼 片来限制活动金属端子的弹性接触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此外,还利用绝缘主体的上盖的 定位凸出部直接贯穿活动金属端子与固定金属端子上的穿孔,一来不仅可使活动金属端子 与固定金属端子固定于绝缘主体内,二来还可使绝缘主体的上盖与绝缘主体的下座直接扣
I=I O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利用绝缘主体的上盖的 定位凸出部直接贯穿两端子上设置的穿孔以与下座扣合。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使本领域技 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而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即凡是依本 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中。
权利要求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绝缘主体,由一上盖及一下座所组成,且该下座及该上盖可相对覆合,其中所述上盖与所述下座间距有一容置空间;以及所述上盖的外侧设有一凸部,且在该凸部中央设有一贯孔;一活动金属端子,设置于所述下座的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活动金属端子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弹性接触部与一第一弯折部;以及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另一端则设有向下弯折的所述第一弯折部用以在所述下座的下方形成一第一焊接面;一固定金属端子,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设置,其中所述固定金属端子包括一第二固定部、一第二接触部与一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相接触;所述第二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端向下弯折,用以在所述下座的下方形成一第二焊接面;以及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具有多个定位凸出部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的至少一个穿孔后与所述下座固定;以及一导电壳体,能对应所述绝缘主体的外形并罩设于所述绝缘主体上,其中所述导电壳体具有一颈凸部,用以罩覆所述上盖的所述凸部外围且所述导电壳体包覆部分所述绝缘主体的外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所述下座以一可弯折连 接部连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左右两侧各向外 延伸出一翼片,该些翼片向下弯折以位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呈现一微弯的 角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座含有至少一个定位孔,且所 述上盖上的部分所述些定位凸出部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上的所 述些穿孔,并对位插入所述下座的所述些定位孔后定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的所述些定位凸出部含有一卡勾。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座含有多个开口与所述些定 位凸出部相对设置,且所述些定位凸出部穿过所述些开口并利用所述些卡勾与所述些开口 的周缘扣合,并且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刚好位于所述些开口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导电金属层设置于部分所 述第一弹性接触部与部份所述第二接触部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从第二固定部朝所 述第一弹性接触部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相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金属端子还包含一第二延 伸固定部,并且所述第二延伸固定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侧延伸并对应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正上方且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第二延伸固定部朝 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相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固定部上设置至少 一个穿孔,且所述上盖的所述些定位凸出部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 以及所述第二延伸固定部上的所述些穿孔后与所述下座的边缘扣合。
12.—种同轴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活动金属端子,其中该活动金属端子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弹性接触部与一第 一弯折部;并且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另一端则设有向下弯折 的所述第一弯折部用以于弯折形成一第一焊接面;一固定金属端子,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设置,其中所述固定金属端子包括一第二固定部、一第二接触部与一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端向下弯折用以形成一第二焊接面;以及至少一个穿孔,设置于所述活动金属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固定金属端子的所 述第二固定部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金属端子还 包含一第二延伸固定部,并且所述第二延伸固定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侧延伸并对应迭 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正上方且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且所述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第二 延伸固定部朝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相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左 右两侧各向外延伸出一翼片,该些翼片向下弯折以位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两侧。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 呈现一微弯的角度。
专利摘要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通过绝缘主体的上盖下表面的多个定位凸出部贯穿两端子上的至少一个穿孔后与下座固定。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固定金属端子上的接触部设置翼片,利用翼片来限制活动金属端子的弹性接触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此外,还利用绝缘主体的上盖的定位凸出部直接贯穿活动金属端子与固定金属端子上的穿孔,这不仅可使活动金属端子与固定金属端子固定于绝缘主体内,还可使绝缘主体的上盖与绝缘主体的下座直接扣合。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固定金属接点和可活动金属接点的定位问题,组装上极为方便,而且对于每次加工各金属接点所固定的位置,比较容易控制,因而可以提高成品的精确度及其工作质量。
文档编号H01R24/02GK201616571SQ20092017963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3日
发明者陈坤标 申请人:陈坤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