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心布线双圈排列ic芯片堆叠封装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7650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中心布线双圈排列ic芯片堆叠封装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信息自动化元器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ー种中心布线双圈排列IC芯片堆叠封装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该封装件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受蚀刻模板及蚀刻エ艺技术的限制,QFN产品一直延续着90年代开发出来的单圈引线框架模式。QFN封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以来,市场需求增カロ,推动了 QFN封装技术的快速发展,材料配套技术、制造エ艺技术和封装应用技术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双圈QFN产品成为可能。QFN(Quad Flat No Lead Package)型双圈排列封装的集成电路封装技术是近几年国外发展起来的ー种新型微小形高密度封装技术,是最先进的表面贴装封装技术之一。目前,普通四边扁平无引脚封装(QFN)单面封装时引脚数少、焊线长、造成焊线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已有的较为成熟的QFN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和单圈扁平的无引脚封装技术的基础上,吸取BGA用中心布线环设计制作特点,提供ー种把中心布线环和双圈排列凸点巧妙结合的中心布线双圈排列IC芯片堆叠封装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ー种中心布线双圈排列IC芯片堆叠封装件,包括引线框架载体、框架引线内引脚、IC芯片、键合线及塑封体,所述引线框架载体上粘接第一 IC芯片,所述第一 IC芯片上堆叠有第二 IC芯片,所述第一 IC芯片外侧设有中心布线环,所述中心布线环的外部设有两圏内引脚,分别为第一内引脚和第二内引脚,所述两圈内引脚之间正面腐蚀出深度为引线框架厚度的1/2的第一凹坑,第一内引脚和第二内引脚底部腐蚀出深度为引线框架厚度的1/2的第二凹坑,所述中心布线环上设有内圈焊盘和外圈焊盘两圈焊盘,所述内圈焊盘分别与第一 IC芯片和第二 IC芯片的焊盘打线,所述外圈焊盘分别与第一内引脚和第二内引脚打线。所述第一 IC芯片与第二 IC芯片打线连接形成第五键合线,所述第一 IC芯片与中心布线环的内圈焊盘打线连接形成第一键合线和第二键合线;所述第二 IC芯片与中心布线环的内圈焊盘打线连接形成第六键合线和第七键合线;所述外圈焊盘打线后拉弧在第一内弓I脚上形成第三键合线和第八键合线,打线后拉弧在第二内弓I脚上形成第四键合线和第九键合线。所述中心布线环镶嵌或粘贴在引线框架载体上,所述内圈焊盘和外圈焊盘之间通过中心布线环相通。本实用新型的中心布线环通过高强度胶与引线框架载体相接或镶嵌,载体通过4个边筋分别与中筋和框架相连;同列内引脚通过连筋分别与中筋和相邻框架的引脚相连,通过中筋和边筋与框架相连;直线式第一内引脚和第二内引脚相连,并且第一内引脚和第、ニ内引脚之间的上表面和底面都有凹坑,上表面凹坑(第一凹坑)減少了分离引脚厚度,底面凹坑(第二凹坑)塑封料嵌入,增强了塑封料与框架的结合,又减薄了框架厚度(框架厚度的1/2)方便引脚分离,防止分层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中心布线环上有2圈焊盘通过PCB设计线路相通,并作为IC芯片通过中心布线环内部线路的转换实现与内引脚间导通,減少焊线长度,节约焊线成本,主要是金线。

图I为本实用新型框架局部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离引脚前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面蚀刻减薄后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磨削分离引脚后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激光分离引脚后剖面图。图中1 一引线框架载体;2—中心布线环;3—第一粘片胶(导电胶);4一第一 IC芯片;5—第一键合线;6—第二键合线;7—第三键合线;8—第四键合线;9一第二粘片胶(绝缘I父);10—第二 IC芯片;11 一第五键合线;12—第六键合线;13—第七键合线;14一第八键合线;15—第九键合线;16—胶膜片;17—第一内引脚;18—第一凹坑;19—第二内引脚;20—塑封体;21—激光切ロ ;22 —内焊盘组;23—外焊盘组;24—连筋;25—中筋;26—高强度胶;27—第二凹坑;28—边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ー步的详细叙述如图所示,ー种中心布线双圈排列IC芯片堆叠封装件,包括引线框架载体I、框架引线内引脚、凹坑、中心布线环2及内、外焊盘组、IC芯片、键合线及塑封体20。IC芯片分为第一 IC芯片4和第二 IC芯片10,引线框架载体I上通过粘片胶3粘接有第一 IC芯片4,第一 IC芯片4上堆叠有第二 IC芯片10。该引线框架的中心布线环2通过高强度胶26与引线框架载体I相接或镶嵌,引线框架载体I通过4个边筋28分别与中筋25和框架相连;同列内引脚通过连筋分别与中筋和相邻框架的引脚相连,通过中筋和边筋与框架相连。第一 IC芯片4外侧设有中心布线环2,中心布线环2的外部设有两圏内引脚,第一内引脚17和第二内引脚19,两圈内引脚之间正面腐蚀出深度为引线框架厚度的1/2的第一凹坑18,減少了分离引脚厚度。第一内引脚17和第二内引脚19底面腐蚀出深度为引线框架厚度的1/2的第二凹坑27,第二凹坑27塑封料嵌入,增强了塑封料与框架的结合,又减薄了框架厚度(框架厚度的1/2)方便引脚分离,防止分层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所述中心布线环2上设有内圈焊盘22和外圈焊盘23两圈焊盘,内圈焊盘22分别与第一 IC芯片4和第二 IC芯片10的焊盘打线,外圈焊盘23分别与第一内引脚17和第二内引脚19打线。中心布线环上2圈焊盘通过PCB设计线路相通,并作为IC芯片通过中心布线环2内部线路的转换实现与内引脚间导通,減少焊线长度,节约焊线成本,主要是金线。第一 IC芯片4与第二 IC芯片10打线连接形成第五键合线11,第一 IC芯片4与中心布线环2的内圈焊盘22打线连接形成第一键合线5和第二键合线6 ;所述第二 IC芯片10与中心布线环2的内圈焊盘22打线连接形成第六键合线12和第七键合线13 ;所述外圈焊盘23打线后拉弧在第一内引脚17上形成第三键合线7和第八键合线14,外圈焊盘23打线后拉弧在第二内引脚19上形成第四键合线8和第九键合线15。虽然结合优选实施例已经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人理解,在不违背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修改和变 换。
权利要求1.ー种中心布线双圈排列IC芯片堆叠封装件,包括引线框架载体、框架引线内引脚、IC芯片、键合线及塑封体,其特征在干所述引线框架载体(I)上粘接第一 IC芯片(4),所述第一 IC芯片(4)上堆叠有第二 IC芯片(10),所述第一 IC芯片(4)外侧设有中心布线环(2),所述中心布线环(2)的外部设有两圏内引脚,分别为第一内引脚(17)和第二内引脚(19),所述两圈内引脚之间正面腐蚀出深度为引线框架厚度的1/2的第一凹坑(18),第一内引脚(17)和第二内引脚(19)底部腐蚀出深度为引线框架厚度的1/2的第二凹坑(27),所述中心布线环(2)上设有内圈焊盘(22)和外圈焊盘(23)两圈焊盘,所述内圈焊盘(22)分别与第一 IC芯片(4)和第二 IC芯片(10)的焊盘打线,所述外圈焊盘(23)分别与第一内引脚(17)和第二内引脚(19)打线。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中心布线双圈排列IC芯片堆叠封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IC芯片(4)与第二 IC芯片(10)打线连接形成第五键合线(11 ),所述第一 IC芯片(4)与中心布线环(2)的内圈焊盘(22)打线连接形成第一键合线(5)和第二键合线(6);所述第二 IC芯片(10)与中心布线环(2)的内圈焊盘(22)打线连接形成第六键合线(12)和第七键合线(13);所述外圈焊盘(23)打线后拉弧在第一内引脚(17)上形成第三键合线(7)和第八键合线(14),打线后拉弧在第二内引脚(19)上形成第四键合线(8)和第九键合线(15)。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种中心布线双圈排列IC芯片堆叠封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布线环(2)镶嵌或粘贴在引线框架载体(I)上,所述内圈焊盘(22)和外圈焊盘(23)之间通过中心布线环(2)相通。
专利摘要一种中心布线双圈排列IC芯片堆叠封装件,是在引线框架载体上粘接、堆叠有二层IC芯片,第一IC芯片外侧设有中心布线环,中心布线环的外部设有两圈内引脚,中心布线环上设有内外两圈焊盘,所述内圈焊盘分别与第一IC芯片和第二IC芯片的焊盘打线,所述外圈焊盘分别与第一内引脚和第二内引脚打线。本实用新型把中心布线环和双圈排列凸点巧妙结合,中心布线环通过高强度胶与引线框架载体相接或镶嵌,增强了塑封料与框架的结合,减薄了框架厚度,防止分层,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中心布线环上2圈焊盘通过PCB设计线路相通,并作为IC芯片通过中心布线环内部线路的转换实现与内引脚间导通,减少焊线长度,节约焊线成本,尤其是金线的使用成本。
文档编号H01L23/49GK202394891SQ20112056821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1日
发明者慕蔚, 朱文辉, 李习周, 郭小伟 申请人:华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 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