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42587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的舌板;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若干第一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端子相连接;以及若干第二线缆,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端子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都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连接的接触部及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后缘的尾部,且所述第一端子的尾部与所述第一线缆呈刺破式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与所述第二线缆焊接。
【专利说明】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USB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0002]与本发明有关的USB线缆连接器组件,一般用于笔记本电脑中。随着技术的发展,笔记本电脑的体积趋向于小型化,从而带动USB线缆连接器组件的设计也向小型化发展。
[0003]现有USB线缆连接器组件一般按照USB协会规范要求使用圆线缆,圆线缆中导线的排列也会依据协会规范要求。然而,使用圆线缆会使得现有USB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整体高度变高,从而使得现有USB线缆连接器组件不能满足结构小型化的需求。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USB线缆连接器组件作进一步改进,以满足结构小型化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
[0006]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的舌板;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若干第一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端子相连接;以及若干第二线缆,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端子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都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连接的接触部及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后缘的尾部,且所述第一端子的尾部与所述第一线缆呈刺破式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与所述第二线缆焊接。
[000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收容槽及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彼此间隔排列。
[000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位于所述舌板的同一侧且都暴露于空气中。
[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呈凸起状且具有弹性,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呈平板状且相较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更加远离所述绝缘本体的主体部。
[00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末端向外延伸形成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舌板内,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上还设有利于聚锡的开孔。
[00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还分别设有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连接部。
[00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连接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端子的连接部所在平面沿所述绝缘本体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
[00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都包括接地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对。
[00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外侧的外壳体。
[00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体包括顶壁、与所述顶壁对应设置的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所述两侧壁后端设有相向延伸的耳部。
[00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将所述第一端子的尾部与所述第一线缆呈刺破式连接、将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与所述第二线缆焊接,从而使得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同时还使得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体积减小,进而满足结构小型化的需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0019]图3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线缆的配合组装立体图。
[0020]图4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0021]图5是图4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0022]图6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0023]图7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外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25]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0、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外侧的外壳体30、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相连接的若干线缆40以及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线缆40的塑胶外壳50。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包括第一端子201以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201之间的第二端子202。所述若干线缆40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201相连接的第一线缆40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相连接的第二线缆402以及与所述外壳体30相连接的第三线缆403。
[0026]请参阅图4与图5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主体部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 一端向前延伸的舌板12。所述绝缘本体10还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201的第一收容槽13及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202的第二收容槽14,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彼此间隔排列。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一端子20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的形状不尽相同,因而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的形状也不尽相同。
[0027]所述第一收容槽13沿所述第一端子201的插入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1,所述第二收容槽14自所述主体部11的后缘沿所述第二端子202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舌板12上。所述舌板12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相连通并贯穿所述舌板12的散热槽16。借由所述散热槽16与所述第二端子202的配合,可使得所述第二端子202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4内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002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11设有自其后端面111凹陷而成以与所述外壳体30相配合的槽道15。所述舌板12的底面121向内凹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相连通的凹槽17 ;所述底面121上还设有用以与所述外壳体30相配合的凸块18。所述第二端子202亦通过所述凹槽17内形成的狭槽171部分地暴露于所述凹槽17中,从而达成散热的功效。
[0029]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01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连接的第一接触部21、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0后缘的第一尾部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一尾部22的第一连接部23。所述第二端子202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连接的第二接触部24、自所述第二接触部24末端向外弯折延伸的固定部241、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0后缘的第二尾部25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4与所述第二尾部25的第二连接部26。所述第一尾部22设有使其呈叉形设置的两个第一扣持片221,且所述两个第一扣持片221与所述第一尾部22相连接处形成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线缆401的第一收容孔222,所述第二尾部25上设有利于聚锡的开孔251,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尾部22与所述第一线缆401呈刺破式连接,所述第二尾部25与所述第二线缆402焊接。
[0030]所述第一端子20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都包括接地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对。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的排布符合USB3.0的界面规范。所述第一端子201包括一个接地端子203与两个差分信号端子对204,且所述每根差分信号端子204的第一尾部2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扣持片221及一个所述第一收容孔222,从而使得所述每根差分信号端子204与一根所述第一线缆401相连接以传输差分信号;所述接地端子203的第一尾部22设有三个所述第一扣持片221及两个所述第一收容孔222,从而使得所述接地端子203与两根所述第一线缆401相连接以接地。
[0031]所述第一接触部21呈凸起状且具有弹性,所述第二接触部24呈平板状且相较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更加远离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4均位于所述舌板12的同一侧且都暴露于空气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3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6所在平面沿所述绝缘本体10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所述固定部24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舌板12内,且所述固定部241的自由端突伸入所述凹槽17中但不超出所述凹槽17,借由所述凹槽17与所述固定部241的配合,可防止所述固定部241与所述外壳体30相接触从而导致所述固定部241被损坏。所述第一连接部23的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倒刺231,借由所述倒刺231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的配合,从而可将所述第一端子201稳固插置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中。
[0032]请参阅图7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外壳体30包括顶壁31、与所述顶壁31对应设置的底壁32以及连接所述顶壁31与底壁32的两侧壁33。所述顶壁31、底壁32及两侧壁33围设成用以收容所述绝缘本体10的收容空间34。所述顶壁31与底壁32上分别设有两个扣持孔35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配合。所述底壁32上还设有与所述凸块18相配合的收容腔36。所述两侧壁33后端设有相向延伸的耳部37,所述耳部37收容于所述槽道15中。所述耳部37设有使其呈叉形设置的两个第二扣持片371,所述两个第二扣持片371与所述耳部37相连接处形成用以收容所述第三线缆403的第二收容孔372,从而使得所述第三线缆403与所述外壳体30呈刺破式连接以传输接地信号。
[003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一端子201的第一尾部22上的第一扣持片221与所述外壳体30的耳部37上的第二扣持片371于同一平面内延伸且所述若干第一扣持片221排布于所述第二扣持片371之间,从而所述若干第一线缆401与所述第三线缆403于同一平面内排列且所述若干第一线缆401排布于所述第三线缆403之间。借由所述凸块18与所述收容腔36的配合及所述槽道15与所述耳部37的配合,从而防止所述绝缘本体10于所述外壳体30内沿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长度、宽度及高度方向的位移,进而使得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稳定。
[003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的舌板; 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 若干第一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端子相连接; 以及若干第二线缆,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端子相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都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连接的接触部及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后缘的尾部,且所述第一端子的尾部与所述第一线缆呈刺破式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与所述第二线缆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收容槽及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彼此间隔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位于所述舌板的同一侧且都暴露于空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呈凸起状且具有弹性,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呈平板状且相较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更加远离所述绝缘本体的主体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末端向外延伸形成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舌板内,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上还设有利于聚锡的开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还分别设有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连接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端子的连接部所在平面沿所述绝缘本体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都包括接地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外侧的外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顶壁、与所述顶壁对应设置的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所述两侧壁后端设有相向延伸的耳部。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3457063SQ201210172381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0日
【发明者】戴宏骐, 张勇刚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