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6779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汽车引起的全球能源危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出现了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对于燃油汽车来说,电动汽车具有以下优点:①零排放。纯电动汽车使用电能,在行驶中无废气排出,不污染环境。②电动汽车比汽油机驱动汽车的能源利用率要高。③因使用单一的电能源,省去了发动机、变速器、油箱、冷却和排气系统,所以结构较简单。④噪声小。⑤可在用电低峰时进行汽车充电,可以平抑电网的峰谷差,使发电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因为电动汽车具有以上的优点,所以使得电动汽车市场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而在电动汽车中,需要放电电流更大、功率更高的锂离子电池,随着锂离子电池材料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高功率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望在上述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虽然锂离子电池的储能容量非常惊人,但即便如此,单个电池单元的容量不论从电压还是从电流方面都太低,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需要串并联多个电池单元组成动力电池模组,同时也可以串并联多个动力电池模组增大电池提供的电流和电压。在串并联多个动力电池模组时,就要设计动力电池模组之间的输出结构。

在现有的动力电池模组中,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方式有很多,因模组结构的不同,输出结构也会有相应的调整,这样在前期的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方式的设计方案上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仅如此,动力电池模组之间连接结构的可靠性也要一一验证,增加了工作时间和组装难度,降低了现代化生产的效率,不利于产品的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降低动力电池模组间的组装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用于动力电池模组间电连接,包括:结构本体、汇流排及导流排;

所述动力电池模组设有支撑台,所述结构本体固定于所述支撑台;

所述汇流排分别与所述动力电池模组及所述结构本体固定连接;

所述导流排电连接两个所述动力电池模组的汇流排。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动力电池模组还设有第一导向柱,所述结构本体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柱配合的第二导向柱。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汇流排具有三段,所述汇流排的第一段固定于所述动力电池模组,汇流排的第二段及汇流排的第三段固定于结构本体,所述汇流排的第二段与所述汇流排的第三段相互垂直。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动力电池模组的支撑台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结构本体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一螺孔。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结构本体的一面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汇流排的第二段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螺孔对应的第二通孔。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结构本体的另一面开设有第三螺孔,所述汇流排的第三段开设有与所述第三螺孔对应的第三通孔。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设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一螺孔。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设所述第二通孔及所述第二螺孔。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穿设所述第三通孔及所述第三螺孔。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台为水平结构。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来说,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设置有结构本体、汇流排及导流排,其结构简单,设计精巧,可以快速地将结构本体安装在动力电池模组上,降低动力电池模组间的组装难度。此外,该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具有广泛实用性,可以适用不同结构的动力电池模组,缩短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的开发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的结构本体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的部分结构图;

图3为结构本体与动力电池模组的支撑台的结构图;

图4为汇流排、结构本体与动力电池模组的支撑台的结构图;

图5为安装两个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的实施例一结构图;

图6为安装两个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的实施例二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10,用于动力电池模组20间电连接,包括:结构本体100、汇流排200及导流排300;汇流排200是为了实现结构本体100与动力电池模组20的电连接,导流排300用于电连接两个动力电池模组20的汇流排200。

动力电池模组20设有支撑台400,结构本体100固定于支撑台400。具体的,支撑台400为动力电池模组20固定结构本体100提供一个支撑的平面,可以更方便地将结构本体100固定于动力电池模组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台400为水平结构。动力电池模组20的支撑台400开设有第一通孔410,结构本体100开设有与第一通孔410对应的第一螺孔110。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10还包括第一固定件500,第一固定件500穿设第一通孔410及第一螺孔110。通过第一固定件500穿设第一通孔410及第一螺孔110,可以稳固地将结构本体100固定于动力电池模组20上,增加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可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优选的,第一固定件500为螺丝。

汇流排200分别与动力电池模组20及结构本体100固定连接,导流排300电连接两个动力电池模组20的汇流排200。具体的,汇流排200为具有三段,汇流排200的第一段210固定于动力电池模组20,汇流排200的第二段220及汇流排200的第三段230固定于结构本体100,汇流排200的第二段220与汇流排200的第三段230相互垂直。其中,导流排300为铜排或铝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构本体100的一面开设有第二螺孔120,汇流排200的第二段220开设有与第二螺孔120对应的第二通孔222。结构本体100的另一面开设有第三螺孔130,汇流排200的第三段230开设有与第三螺孔130对应的第三通孔232。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10还包括第二固定件600,第二固定件600穿设第二通孔222及第二螺孔120。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10还包括第三固定件700,第三固定件700穿设第三通孔232及第三螺孔130。

汇流排200具有三段,即汇流排200为三段式结构,汇流排200的第一段210固定于动力电池模组20,实现汇流排200与动力电池模组20的电连接,汇流排200的第二段220通过开设的第二通孔222及第二螺孔120固定于结构本体100上,同时也可以实现汇流排200与结构本体100的电连接。汇流排200通过开设第三通孔232及第三螺孔130,可以将汇流排200的第三段230固定于结构本体100上,当其与导流排300固定连接时,可以使其连接更加稳固。汇流排200的第二段220与汇流排的第三段230形成垂直的结构,汇流排200的第二段220和汇流排的第三段230分别紧贴结构本体100上的两个面,可以将汇流排200更加稳固地安装在结构本体100上,提高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的可靠性。优选的,第二固定件600和第三固定件700均为螺丝。

动力电池模组20还设有第一导向柱140,结构本体100设有与第一导向柱140配合的第二导向柱150。具体的,第一导向柱140为动力电池模组20上凸起的筋骨结构,第二导向柱150为结构本体100上凸起的筋骨结构。在安装结构本体100的时候,结构本体100上的第二导向柱150可以沿着动力电池模组20上的第一导向柱140的方向,快速地将结构本体100安装在支撑台400上,并通过螺栓穿设第一通孔410及第一螺孔110,将结构本体100固定于动力电池模组20上,形成突出于动力电池模组的结构。由于第一导向柱140和第二导向柱150的作用,可以快速准确地安装结构本体100,进一步加快结构本体100的安装,降低了结构本体100与动力电池模组20之间的组装难度。

如图5,其为安装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10的一实施例,当要实现两个动力电池模组20间的竖直排列时,汇流排的第三段230与导流排300连接。如图6,其为安装动力电池模组正负极输出结构10的另一实施例,当要实现两个动力电池模组20之间水平并列时,汇流排的第二段220与导流排300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