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1924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的按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如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人们对电子设备的性能及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电子设备按键一般包括按键帽以及设于按键帽与壳体之间的弹性回复材料,该弹性回复材料通常为弹簧或泡棉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该弹性回复材料的弹性回复性能变差,导致按键的手感变差,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按键失灵,从而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按键手感的电子设备按键,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仍可保持按键手感的电子设备及其按键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包括按键帽、壳体和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用于将所述按键帽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按键帽朝向所述壳体的一面设有第一磁铁,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磁铁,且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相对两面的磁极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按键帽与壳体相对的两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且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对的两面的磁极相同,依据同性相斥的原理,按键帽与壳体自然分离,并在限位部件的作用下,二者之间可保持一定的距离。当按下按键帽时,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接近或相接触,按键帽与壳体之间的排斥力增大,当按下的力消失时,在该排斥力的作用下,按键帽与壳体可迅速分离,并回复至原来的距离。

较之传统的按键结构中弹簧或泡棉等弹性回复材料而言,磁铁可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其原有的磁性,在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按键帽与壳体始终保持相同的距离,且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也保持不变,使得按键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仍可保持相同的手感。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铁设置于所述按键帽的中心位置。

可选地,所述按键帽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面分别设有与相应的磁铁相匹配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

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侧壁,所述侧壁设有按键安装槽,所述按键帽安装于所述按键安装槽内部,所述第二磁铁设于所述按键安装槽的槽底。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件包括设于所述按键帽的钩挂部和设于所述壳体的销钉;所述按键安装槽的槽底设有供所述钩挂部穿过的限位孔,所述钩挂部穿过所述限位孔与所述销钉钩挂。

可选地,所述按键帽朝向所述壳体的一面设有突出于该面的按键触发点;所述按键安装槽的槽底设有供所述按键触发点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相接触时,所述按键触发点穿过所述通孔以触发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按键柔板组件。

可选地,所述按键触发点与所述按键柔板组件之间还设有缓冲垫。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电子设备的另一种按键结构,包括按键帽、SIM卡托和限位部件,所述SIM卡托的一端用于安装SIM卡,另一端通过所述限位部件安装所述按键帽,所述按键帽朝向所述SIM卡托的一面设有第一磁铁,所述SIM卡托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磁铁,且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相对两面的磁极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种按键结构,其原理与前述的按键结构相类似,均是利用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磁性作用来保证按键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手感。此外,该按键结构还包括SIM卡托,按键与SIM卡托的有机结合不仅增加了该按键结构的功能,同时也避免了电子设备的壳体上设置过多的开口,有利于保证壳体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按键帽与所述SIM卡托相对的两面分别设有与相应的磁铁相匹配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上述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

由于上述按键结构已具备如上技术效果,那么使用该按键结构的电子设备亦当具备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按键帽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壳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爆炸图。

图1-7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按键帽、11第一磁铁、12钩挂部、13按键触发点、14第一凹槽、2壳体、21第二磁铁、22销钉、23按键安装槽、231第二凹槽、232限位孔、233通孔、24支撑板、25安装腔、3按键柔板组件、31信号接入端、32信号传输端、4缓冲垫、5SIM卡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多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中按键帽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壳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按键帽1、壳体2和限位部件,该限位部件用于将按键帽1安装于壳体2,按键帽1朝向壳体2的一面设有第一磁铁11,壳体2与第一磁铁1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磁铁21,且第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21相对两面的磁极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按键帽1与壳体2相对的两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21,且第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21相对的两面的磁极相同,依据同性相斥的原理,按键帽1与壳体2自然分离,并在限位部件的作用下,二者之间可保持一定的距离。当按下按键帽1时,第一磁铁11与第二磁铁21相接近或相接触,按键帽1与壳体2之间的排斥力增大,当按下的力消失时,在该排斥力的作用下,按键帽1与壳体2可迅速分离,并回复至原来的距离。

较之传统的按键结构中弹簧或泡棉等弹性回复材料而言,磁铁可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其原有的磁性,在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按键帽1与壳体2始终保持相同的距离,且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也保持不变,使得按键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仍可保持相同的手感。

仍以图1为视角,上述第一磁铁11可以设置于按键帽1的中心位置,如此,按键帽1在整个长度方向上的可获得较为均匀的受力,使得按键的手感更为舒适。且上述第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21均可以为片状结构,片状结构的磁铁,较之球形或其他的不规则形状,更便于区分磁铁的南北极,且相应磁铁的安装和固定也更为容易。

具体地,上述按键帽1与壳体2相对的两面可以分别设有与相应的磁铁相匹配的第一凹槽14和第二凹槽231,第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21分别嵌入第一凹槽14和第二凹槽231。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将相应的磁铁包裹于相应的凹槽当中,使得磁铁所形成的磁场更多地作用于按键帽1与壳体2之间,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磁力的外泄而对壳体2内部其他的元器件或电子设备周围设备正常工作而带来的影响。在具体安装时,上述第一凹槽14和第二凹槽231的开口尺寸可以略小于相应磁铁的大小,以依靠相应磁铁与相应凹槽之间的过盈配合将相应磁铁固定于对应的凹槽中。上述各凹槽的开口尺寸也可以大于或等于相应磁铁的大小,进而可采用粘结等方式将相应的磁铁固定于对应的凹槽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未对第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21的具体数量作进一步地限定,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同数量的磁铁。例如,对于类似手机音量键等长度较长的按键而言,可在按键帽1及壳体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多块磁铁,以保证按键帽1长度方向均匀的受力,从而使得按键帽1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均存在近乎相同的手感;也可以在上述按键帽1和壳体2的长度方向设置长条形的磁铁,同样可以实现上述效果。但应当理解,间隔设置多块磁铁的方案,在各磁铁之间的间隙可以设置限位部件,更便于限位部件的安装设置;而设置长条形的单一磁铁的方案,则更便于磁铁的安装设置,在具体应用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案设计。

如图1和图4所示,上述壳体2具有侧壁,该侧壁上可以设有按键安装槽23,按键帽1安装于按键安装槽23内部,且第二磁铁21可以设于按键安装槽23的槽底。在具体实施时,按键安装槽23的形状应当与按键帽1的形状相匹配,以使得按键帽1可以顺利地在槽内按入和弹出,同时也便于按键帽1的安装和固定;且该按键安装槽23的深度可以小于或等于按键帽1的厚度,以使得按键帽1刚好全部按入或者不全部按入按键安装槽23时,位于按键帽1和壳体2的两磁铁即可相互接触,使得二者之间可以获得最大的排斥力,以便于按键帽1的弹起。

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限位部件可以包括设于按键帽1的钩挂部12和设于壳体2的销钉22,按键安装槽23的槽底设有供钩挂部12穿过的限位孔232,钩挂部12穿过限位孔232与销钉22钩挂,以将上述按键帽1安装于按键安装槽23内。

具体而言,仍参考图2和图4,在上述壳体2的侧壁上,上述按键安装槽23的内侧还可以设有安装腔25,设于按键安装槽23槽底的限位孔232使得按键安装槽23与上述安装腔25的内部相连通,上述销钉22沿该侧壁的上方(或下方)竖直插入安装腔25内;上述钩挂部12为弯折板,该弯折板穿过限位孔232并钩挂于安装腔25内部的销钉22(可参考图5),以固定按键帽1。采用上述结构,上述限位部件均集中设置于壳体2的侧壁,使得该部分的结构更为紧凑,以便于减少按键结构在电子设备中的占用空间;仍以图4为视角,该侧壁上连接有支撑板24,该支撑板24可以接入壳体2的内部,以增强该侧壁结构的稳定性。在具体安装时,可先将按键帽1按入按键安装槽23中以使得上述钩挂部12穿过限位孔232并进入安装腔25内部,然后再将销钉22插入安装腔25内部以限定钩挂部12的位移范围,如此,更便于按键帽1的安装。应当理解,上述“上”、“下”等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基于图2的视角,附图2中销钉22与壳体2之间的安装位置关系即为销钉22从壳体2的“上”方插入。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限位部件的结构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并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的实施范围的限定。上述限位部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按键帽1朝向壳体2的一面可以具有突出于按键帽1的外周壁的延伸板,而壳体2侧壁的相应位置则设有相匹配的按键安装口,在安装时,将按键帽1从壳体2的内部插入按键安装口内,并使得按键帽1突出于壳体2的侧壁,此时,由于按键安装口周向的侧壁对上述延伸板的阻挡,也可完成对按键帽1的限位。但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按键结构中使用钩挂部12与销钉22结合的方案,使得按键帽1可以从壳体2的外部安装,安装更为便捷,同时也便于第一磁铁11以及第二磁铁21的布置。

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按键帽1朝向壳体2的一面可以设有突出于该面的按键触发点13,按键安装槽23的槽底设有供按键触发点13穿过的通孔233;当按下按键帽1时,上述按键触发点13可穿过该通孔233以与壳体2内部的按键柔板组件3相接触,进而传递按键信号。

再以图2为视角,上述安装腔25的上部还可以设有插入口,该按键柔板组件3可以包括信号接入端31和信号传输端32,该信号接入端31具有立板结构,并沿上述插入口插入安装腔25内。由于安装腔25深度的限制,这种结构设置也就保证了当第一磁铁11与第二磁铁21相接触或相接近时,按键触发点13可以穿过通孔233并触发该信号接入端31;同时,这种结构设置无需再为按键柔板组件3单独设置限位部件,减少了壳体2内部的冗余部件,也使得上述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以图5为视角,应当理解,上述“厚度”是指安装腔25的左端面到右端面之间的距离。

上述按键触发点13与信号接入端31之间还可以设有缓冲垫4,以减轻长期使用过程中,按键触发点13对信号接入端31的不断挤压而带来的损伤。如图2所示,上述缓冲垫4也可以通过插入口插入上述安装腔25内,并处于信号接入端31和按键触发点13之间,使得该部分的结构更为紧凑。

实施例2

请参考图6-7,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按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爆炸图。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按键帽1、SIM卡托5和限位部件,SIM卡托5的一端用于安装SIM卡,另一端通过限位部件安装按键帽1,按键帽1朝向SIM卡托5的一面设有第一磁铁11,SIM卡托5与第一磁铁1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磁铁21,且第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21相对两面的磁极相同。

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其基本原理与实施例1中的按键结构相类似,均是利用第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21的磁性作用来保证按键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手感,且按键帽1与SIM卡托5之间的连接结构与实施例1中按键帽1与壳体2之间的连接结构也相类似,故在此不做赘述。应当理解,在实施例1中对相应的磁铁以及限位部件的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同样适用。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按键结构将按键帽1与SIM卡托5有机组合以形成新的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不仅具有按键的功能,同时也可用于插接SIM卡,功能更加多样。同时,采用这种设置,也避免了电子设备的壳体2上设置过多的开口,有利于保证壳体2的强度。

针对上述两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该电子设备可以具有上述两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按键结构。由于上述按键结构已具备如上技术效果,那么使用该按键结构的电子设备亦当具备类似的技术效果,故自此不做赘述。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