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搬运的铅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6642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搬运的铅蓄电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搬运的铅蓄电池。



背景技术:

蓄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是按可再充电设计的电池,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实现再充电,通常是指铅酸蓄电池,它是电池中的一种,属于二次电池。它的工作原理:充电时利用外部的电能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

蓄电池一般包含正极板、负极板、隔板、电解液、汇流排、正极柱以及负极柱。其中正极板、负极板是蓄电池的核心部件,是带有栅格结构的铅栅格板。安装时,正负极板相互嵌合,之间插入隔板,用汇流排将所有的正极板和所有的负极板分别连接,如此组装起来,便形成单格蓄电池,且单格电池中负极板的数目比正极板多一块。

授权公告号为CN 204834701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方便安装提手的蓄电池中盖结构,包括中盖、提绳,所述中盖短侧边设有凹槽,与凹槽平行的中盖内部设有提手卡槽,凹槽两端内壁均设有通孔,与提手卡槽相通,提手卡槽内设有若干卡扣槽,所述提绳两端设有提手扣,提绳两端穿过通孔,提手扣卡装在卡扣槽内,提手卡槽上延面上胶水粘合有盖板。这种技术方案提手较细小,中盖上提手提起时的受力处不够牢固,容易发生断裂。

授权公告号为CN 203721798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手提式铅酸蓄电池,包括电池主体,固定在电池主体的上端的电池盖,提手;所述电池盖为凸形,电池盖的凸起的两个长侧面各设有两个铰接孔,电池盖的凸起的上端面设有和所述铰接孔相通的沉孔;所述提手的个数为两个;每个提手包括提手主体;所述提手主体呈U形,该U形的两个侧壁的自由端的内侧各设有与所述铰接孔适配的铰接柱,铰接柱的自由端设有和铰接柱的轴线垂直的穿孔;提手的两个铰接柱分别与电池盖的凸起的两个长侧面上所设的铰接孔铰接,相应的穿孔伸在所述沉孔内,穿孔上设有防脱件。这种技术方案提手较大,与电池盖连接处范围较大,可以分散受力,虽然牢固,但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于搬运的铅蓄电池,即保证了提手与铅蓄电池的槽盖之间的连接强度,使槽盖与提手连接处断裂拉力大大提高,同时还保证了美观。

一种便于搬运的铅蓄电池,包括电池槽和槽盖,所述电池槽内设有若干极群,所述槽盖上设有接线端子和提手,所述槽盖的顶面设有凹陷,所述凹陷口部跨设有连接片,所述提手两端穿过所述连接片伸入凹陷,伸入凹陷的端部设有限位件,所述连接片为弧拱形。连接片采用弧拱形结构设计,通过水平推力把原本由荷载产生的弯矩应力和剪切力变成压应力或者大部分转化为压应力,弧拱形结构部位存在水平推力,可以将原本承受力大幅度分散,从而大大增强槽盖的承受力。

优选的,所述凹陷两侧设有凸台,所述接线端子设于凸台上,连接片的最高点高于接线端子。这样设计,可以有效防止正、负极接线端子之间出现金属导电物体时发生的电池短路现象。

优选的,所述连接片与凹陷底面之间设有加强片。加强片设置可有效增强连接片的强度,避免连接片被拉断。

更优选的,所述加强片与连接片的连接处设有圆弧倒角。圆弧倒角使加强片与连接片的连接处加厚,增加该处的强度,因为连接处容易发生断裂。

优选的,所述极群包括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正极板或负极板通过汇流排连接,所述极群朝向槽盖的一侧设有隔离片,所述隔离片设于两汇流排之间的区域,两侧设有伸入相邻极板之间间隙的定位齿。

隔离片位于极群组正负汇流排中间,作用在于,在铅蓄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抽酸步骤时,确保抽酸嘴不会与隔板直接接触,保护隔板不受抽酸嘴摩擦和空气负压的损伤。但实际生产过程中,隔离片会因外力作用而导致移位,当发生较大的移位后,抽酸嘴与隔板直接接触,在抽酸嘴摩擦和空气负压的情况下损伤隔板。而在隔离片设置定位齿之后,隔离片不会移位,在抽酸时对隔板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为了预防隔离片移位导致的损坏,往往将隔离片做的较长,以覆盖较大面积,设置定位齿后,由于不会发生移位,所以隔离片覆盖面积可以减少,即可以减小隔离片的长度,从而减少材料消耗,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铅蓄电池通过在槽盖的顶面设有凹陷,所述凹陷口部跨设有连接片,所述提手两端穿过所述连接片伸入凹陷,伸入凹陷的端部设有限位件,所述连接片为弧拱形,从而方便搬运,且槽盖连接提手处较为牢固,在搬运过程中,不容易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铅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铅蓄电池的提手和连接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铅蓄电池的极群与隔离片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铅蓄电池的隔离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对比例中铅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便于搬运的铅蓄电池,包括电池槽1和槽盖2,槽盖2上设有接线端子5和提手7,槽盖2的顶面设有凹陷3,凹陷3两侧设有凸台4,接线端子5设于凸台4上,凹陷3的口部跨设有连接片6,提手7两端穿过连接片6伸入凹陷3,伸入凹陷3的端部设有限位件,连接片6为弧拱形。连接片6采用弧拱形结构设计,通过水平推力把原本由荷载产生的弯矩应力和剪切力变成压应力或者大部分转化为压应力,弧拱形结构部位存在水平推力,可以将原本承受力大幅度分散,从而大大增强槽盖2的承受力。

连接片6的最高点高于接线端子5,这样设计,可以有效防止正、负极接线端子之间出现金属导电物体时发生的电池短路现象。

连接片6与凹陷3底面之间设有加强片8,加强片8的设置可有效增强连接片6的强度,避免连接片6被拉断。加强片8与连接片6的连接处设有圆弧倒角9。圆弧倒角9使加强片8与连接片6的连接处加厚,增加该处的强度,因为连接处容易发生断裂。

电池槽1内设有若干极群10,极群10包括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正极板或负极板通过汇流排11连接,极群10朝向槽盖2的一侧设有隔离片12,隔离片12设于两汇流排11之间的区域,两侧设有伸入相邻极板之间间隙的定位齿13。

对比例1

如图5所示的铅蓄电池,其结构其余部分均与实施例1中铅蓄电池相同,只是连接片6’采用平面结构,且加强片8’与连接片6’连接处没有设置圆弧倒角。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与对比例1中的两种结构的铅蓄电池槽盖承受力进行检测,通过将槽盖固定,外力拉伸提手来检测槽盖与提手连接处附近发生断裂所需要的断裂拉力(kN)。结果如表1所示,实施例1中铅蓄电池的槽盖结构断裂拉力平均为对比例1中的3倍。

表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