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483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移动通讯装置、卫星导航装置及笔记型电脑等移动电子装置,均广泛使用同轴连接器以连接天线而进行高频信号的传输工作。该种同轴连接器,其是于一绝缘本体内部设有一收容孔,以供连接一对接插头中心所凸设的一中心端子,该绝缘本体的外部包覆设有一金属壳体,且该收容孔下方分设有一固定端子及一可动端子容置于该绝缘壳体内部。并且,该固定端子的一端具有一接触部,而可动端子的一端固定于该绝缘本体内部,另一端为对应该中心端子且可与该接触部抵接的一弹性臂。上述同轴连接器在未与该对接插头对接时,该可动端子是凭借该弹性臂的恢复弹性而紧密地抵接于该固定端子的接触部,使该固定端子与该可动端子常态保持电连接的状态。当该对接插头插入该同轴连接器时,该中心端子的下端插置于该收容孔内,使该中心端子的下端抵接于弹性臂并且下压弹性臂使其向下位移,进而使得弹性臂与该接触部分离,故该固定端子与该可动端子形成电性断路的状态,同时,该中心端子及该可动端子作电连接的状态。由此,而实现该同轴连接器与该对接插头的信号连接。但由于同轴连接器的体积很小,现有同轴连接器中动端子的弹性臂长度也比较短,其力臂长度小,存在弹性不足,容易疲乏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延长动端子弹性臂长度,使其弹性足、不容易疲乏的同轴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连接于所述基部上方的一对接部,所述基部具有一收容空间,所述对接部顶面中心凹设有一插孔,所述插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一定端子和一动端子分别固设于所述基部,所述定端子具有一第一焊接部和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焊接部露出于所述基部外,所述第一接触部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动端子具有一第二焊接部和一弹性臂,所述第二焊接部露出于所述基部外,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弹性臂包括一U型折弯段和一接触段,所述接触段设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段至少部分露出于所述插孔内。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段露出于所述插孔内的部分具有一凸包。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的板面与水平面相垂直,所述第二焊接部的板面与水平面相平行,所述接触段设有一抵接片露出于所述插孔内。进一步地,所述抵接片的板面平行于水平面,所述抵接片具有露出于所述插孔内的弧形缺口;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孔内时,抵接穿过所述弧形缺口从而使得所述接触段朝所述基部的侧边发生位移,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分离。进一步地,所述抵接片的板面与水平面之间成锐角设置;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孔内时,抵接所述抵接片并继续向下位移从而使得所述接触段朝所述基部的侧边发生位移,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分离。进一步地,所述U型折弯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焊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接触段。进一步地,所述定端子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基部上,所述动端子组装固定于所述基部上,所述第二焊接部的侧边设有卡持于所述基部内的固持部。进一步地,所述收容空间由所述基部的底面向上凹设形成,所述动端子组装固定于所述基部底面。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互组合固定连接的一第一本体和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组合后共同形成所述基部,所述定端子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动端子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二本本上,所述收容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所述对接部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段呈L型。进一步地,所述U型折弯段具有两相对的直边,所述接触段与其连接的所述U型折弯段的直边形成的夹角为大于130度小于140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动端子包括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臂,弹性臂包括一U型折弯段和一接触段,从而使得所述弹性臂力臂长度增加,弹性足,从而彻底解决了由于产品体积小,导致动端子的弹性不足的问题,避免动端子弹性臂疲乏,有效延长同轴连接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中定端子和动端子分别固定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上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6为图5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四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10为图9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绝缘本体1基部11收容空间111对接部12插孔121第一本体13第二本体14定端子2第一焊接部21第一接触部22动端子3第二焊接部31弹性臂32U型折弯段321接触段322第二接触部33固持部34抵接片35弧形缺口351凸包36金属外壳4套筒部41扣持部42【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图2及图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所述同轴连接器用于安装在一电路板(未图示)上,以供一对接插头(未图示)进行插接,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一定端子2和一动端子3,一金属外壳4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基部11和一对接部12,所述对接部12连接于所述基部11上方,所述基部11具有一收容空间111,所述对接部12顶面中心凹设有一插孔121,所述插孔121与所述收容空间111相连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第一本体13和一第二本体14,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组合后共同形成所述基部11,所述收容空间111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之间,所述对接部12设于所述第二本体14上。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所述定端子2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基部11内,具体为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13上,所述定端子2具有一第一焊接部21和一第一接触部22,所述第一焊接部21露出于所述基部11外,用于焊接至电路板,所述第一接触部22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111内。所述动端子3组装固定于所述基部11内,具体为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14上,所述所述动端子3具有一第二焊接部31和一弹性臂32,所述第二焊接部31露出于所述基部11外,用于焊接至电路板,所述弹性臂32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11内,所述弹性臂111包括一U型折弯段321和一接触段322,所述U型折弯段321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焊接部31,另一端连接所述接触段322,所述接触段322设有一第二接触部33,所述第二接触部33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2,所述第二接触部33为将所述接触段322末端进行弯折而形成的弧形凸起,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段322呈L型,如此以能更加有效增加所述弹性臂32的长度,从而使得所述弹性臂32弹性足,不易发生疲乏;所述第二焊接部31的侧边还延伸设有固持部34,所述固持部34卡持于所述第二本体14内,如此以将所述动端子3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14上。请查阅图3、图4及图5,所述弹性臂32的板面与水平面相垂直,所述第二焊接部31的板面与水平面相平行,所述第二接触部33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2为侧面抵接,所述接触段332设有一抵接片35露出于所述插孔121内,所述抵接片35的板面平行于水平面,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片35是由所述接触段322的上侧边延伸形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接片35也可以是由所述接触段322的下侧边延伸形成,或所述抵接片35还可以是因所述接触段322撕裂形成。所述抵接片35具有露出于所述插孔内的弧形缺口351;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孔121内时,抵接穿过所述弧形缺口351从而使得所述接触段322朝所述基部11的侧边发生位移,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33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2相分离;进一步地,所述抵接片35的顶面对应所述弧形缺口3511位置还设有导引斜面,使得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孔121内时更容易顺利抵接穿过所述抵接片35的弧形缺口351而使得所述接触段322朝所述基部11的侧边发生位移。请参阅图1、图5及图6,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组合固定连接形成所述绝缘本体1后,所述金属外壳4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所述金属外壳4具有一套设于所述对接部12外的套筒部41和扣持于所述基部11底面凹槽内的扣持部42,如此也能进一步防止所述第一本体12和所述第二本体14相分离,所述金属外壳4的扣持部42还可用于焊接固定至电路板。请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绝缘本体1为一件式,所述对接部12是自所述基部11上方一体延伸形成,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收容空间111是由所述基部11的底面向上凹设形成,所述定端子2也是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基部11上,所述动端子3是组装固定于所述基部11底面,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请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动端子3的接触段322为一倾斜段,所述U型折弯段321具有两相对的直边,所述接触段322与其连接的所述U型折弯段321的直边形成的夹角为大于130度小于140度,优选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段322与其连接的所述U型折弯段321的直边形成的夹角为136度,如此设置,也能进一步有效增加所述弹性臂32的长度,从而使得所述弹性臂32弹性足,不容易发生疲乏。所述接触段322同样设有一抵接片35露出于所述插孔121内,所述抵接片35的板面与水平面之间成锐角设置,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片35是由所述接触段322的上侧边倾斜延伸形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接片35也可以是由所述接触段322的下侧边倾斜延伸形成,或所述抵接片35还可以是因所述接触段322撕裂形成,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孔内时,抵接所述抵接片35的表面并继续向下位移从而使得所述接触段322朝所述基部11的侧边发生位移,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33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2相分离;本实施例中其余结构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请参阅图9及图10,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动端子3的弹性臂32的板面和第二焊接部31的板面均是与水平面相垂直,且所述弹性臂32的顶面高于所述焊接部31的顶面,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33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2是上下相互抵接,且所述弹性臂32的接触段322至少部分露出于所述插孔121内,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孔121内时,抵接所述接触段322的表面使其向下位移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33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2相分离;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段322露出于所述插孔121内的部分设有一凸包36,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孔121内时,抵接所述凸包36从而使得所述接触段322向下位移,所述第二接触部33上同样设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2底面抵接的凸包36;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动端子3的接触段322为一倾斜段,且所述接触段322与其连接的所述U型折弯段321的直边形成的夹角为大于120度小于140度,优选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段322与其连接的所述U型折弯段32的直边形成的夹角为134度,本实施例中其余结构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