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69779阅读:来源:国知局
—端内部,并藉由大环状部231限制深入长度,且前述短筒部230得伸设入前述内壳体21的通孔21a,得以产生定位支承的作用,且于前述绝缘元件23的前端再衔接插头卡合元件24,前述插头卡合元件24自后端往前并形成有端子槽240,以为端子25插设后另行加工结合定位,前述端子25的后端部250并形成适当的宽度,以配合绝缘基座4的设置定位,且让前述端子25得与前述导体元件22维持接触状。
[0044]如图2、3、5及6所示,当前述插头组件2与插头基座1结合前,乃于前述插头组件2的外壳体20的后端为信号限制元件3套设其中,前述信号限制元件3,为由金属材质制成,并形成有通孔30,前述信号限制元件3设前环壁面31,且于前述前环壁面31并形成有二定向件32、32a,当信号限制元件3与插头组件2的外壳体20互相组合时,系以前述信号限制元件3的二定向件32、32a分别设置于前述插头组件2的外壳体20 二切槽201、201a中,让信号限制元件3的移动轨迹受限于前述插头组件2的外壳体20的二切槽201、201a,让信号限制元件3的移动顺畅,位于前环壁面31的后侧并形成供弹性元件34的部分长度容设的容设槽33,让弹性元件34的一端得以抵顶于前述前环壁面31,另一端则抵顶于前述插头基座1的直壁面101,前述信号限制元件3得利用前述弹性元件34产生自动复归回位的效果。
[0045]如图2、3、5及6所示,前述插头基座1的后端并设绝缘基座4,前述绝缘基座4设通孔40,以为端子25伸设穿过,前述绝缘基座4设前筒部41,得以伸设于插头基座1的通孔11中,在前述绝缘基座4的前筒部41伸设于插头基座1的通孔11之前,并穿设有一接地端子5,并让前述绝缘基座4得与插头基座1为适当的结合,并于绝缘基座4的后侧设端子限制槽42,得以配合前述端子25的后端部250的形状,当端子25穿入绝缘基座4,并往前伸设适当的长度后,即可让前述端子25的后端部250为绝缘基座4的端子限制槽42限制而定位。
[0046]如图2、3、5及6所示,前述接地端子5并与前述插头基座1为适当接触状,让插头基座与接地端子5得以保持适当的接触,维持整体金属外壳均为接地信号的目的。
[0047]如图5所示,于平时,插头连接器A未与插座连接器B互相结合之前,或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结合,尚未到达设定的深度前,前述信号限制元件3受到弹性元件34往前挤压的作用,让前述信号限制元件3与插头组件2的内壳体21形成接触状态,此时,纵使插座连接器B已与插头连接器A的插头组件2互相接触,但是,因为插头连接器A的端子25藉由前述内壳体21的导体元件22与信号限制元件3接触,而信号限制元件3再与插头基座1接触,插头基座1并与接地端子5接触,而让插头连接器A的端子25与接地端子5形成短路状,而无任何信号会被传输出去,避免产生杂音。
[0048]如图6所示,当插头连接器A与插座连接器B的结合到达设定的深度时,前述信号限制元件3受到插座连接器B的压迫,而向内挤压弹性元件34,让前述信号限制元件3与插头组件2的内壳体21形成不接触状态,此时,前述插头连接器A的端子25即与接地的信号限制元件3、插头基座1与接地端子5为分离状,让插头连接器A的端子25与接地端子5形成信号回路,即可让信号被传输出去,让信号传输更为精准与完美。
[0049]如图7及8所示,其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二,乃是衍生自前述实施例一,所不同者为插头基座1的形状,及位于插头基座1后端所设的绝缘基座4a与接地端子5a,其余结构的特征与前述实施例一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0]如图9及10所示,其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三,乃是衍生自前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所不同者为插头基座1的形状,及位于插头基座1后端所设的绝缘基座4b与接地端子5b,其余结构的特征与前述实施例一同,在此不再赘述。且由前述实施例一到实施例三所表示者,乃本发明的结构可以适用于各类信号连接器中,并未限制于前述三种实施例。
[0051]综上所述,本发明于插头组件设置有一平时得将让插头与插头基座呈现短路状态的信号限制元件,于插头连接器被插设于插座连接器,需到达设定的深度后,始得以将信号限制元件往内压迫,让前述信号限制元件3与插头组件2之内壳体21形成不接触状态,以维持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互为连接过程,不会有任何信号传输,不会产生扰人之杂音,须待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连接完成后,才会有信号传输,让信号传输更为精准与完美,足见本发明确已具备新颖性与进步性,为本案的组成。
【主权项】
1.一种插头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插头基座,得为插头组件设置; 插头组件,得伸设于前述插头基座的前端,前述插头组件的外壳体接近于后端形成有二切槽,为呈对应状态,前述外壳体内部设绝缘的内壳体,于前述内壳体后端得为导体元件设置,位于前述外壳体前侧设绝缘元件,前述绝缘元件前端再衔接插头卡合元件,前述插头卡合元件得为端子插设后加工结合定位,前述端子得与前述导体元件维持接触状; 信号限制元件,设于前述插头组件的外壳体后端,前述信号限制元件为金属材质制成,并形成有二定向件,当信号限制元件与插头组件的外壳体互相组合时,系以前述信号限制元件的二定向件分别设置于前述插头组件的外壳体的二切槽,让信号限制元件的移动轨迹受限于前述插头组件的外壳体的二切槽,位于前述信号限制元件后侧并设弹性元件,以为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顶,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则抵顶于前述插头基座,前述信号限制元件得利用前述弹性元件产生自动复归回位的效果; 如此,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互相结合,尚未到达设定的深度前,得藉由前述信号限制元件与插头组件的内壳体形成接触状态,让插头连接器的端子与接地端子接触形成短路状,无任何信号会被传输出去,避免产生杂音;只有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互相结合,到达设定的深度时,得藉由前述信号限制元件与插头组件的内壳体形成不接触状态,让插头连接器的端子与接地端子接触形成信号回路,得以将信号传输出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基座,为由金属材质制成,前述插头基座设设置槽,为单边开放端,以为插头组件得以自该开放端往内设置固定,前述设置槽设环壁面,前述环壁面内侧内部设直壁面,以为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顶,前述插头基座设通孔,以连通于前述设置槽与插头基座后端,以为端子自前述插头基座的后侧往前伸设定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的外壳体,为由金属材质制成,内部具有开放的通孔,前述外壳体前端并形成有内环围,前述内环围的内径并小于外壳体的内径,以形成限制阻挡的作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的内壳体内部具有开放的通孔,前述内壳体系自外壳体的一端伸设,并让内壳体的前端抵顶于外壳体的内环围,以限制内壳体的伸设位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之导体元件为由金属材质制成,内部具有开放的通孔,包含有长筒部与小环状部,前述长筒部形成多个开岔槽,让长筒部具有适当的张闭弹性,当导体元件自内壳体的一端向内伸设时,得以其小环状部抵顶于内壳体的一端而限制导体元件的伸设深度,且藉由长筒部所具有适当的张闭弹性,得以抵顶于内壳体的内壁面,达定位的目的。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的绝缘元件内部具有开放的通孔,前述绝缘元件设短筒部与大环状部,得以短筒部伸设于外壳体的通孔一端内部,藉由大环状部限制深入长度,且前述短筒部得伸设入内壳体的通孔,以产生定位支承的作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的插头卡合元件后端并形成有端子槽,以为端子插设后加工结合。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限制元件由金属材质制成,并形成有通孔,前述信号限制元件设前环壁面,于前述前环壁面后侧形成供所述弹性元件的部分长度容设的容设槽。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于插头基座后端设绝缘基座,前述绝缘基座设通孔,以为端子伸设穿过,前述绝缘基座设前筒部,得伸设于插头基座的通孔,在前述绝缘基座的前筒部伸设于插头基座的通孔之前,并穿设有一接地端子,并让前述绝缘基座得与插头基座为适当的结合,并于绝缘基座的后侧设端子限制槽,得以配合端子的后端部形状,当端子穿入绝缘基座,并往前伸设适当的长度后,即可让前述端子的后端部为绝缘基座的端子限制槽限制而定位。
【专利摘要】本发明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结构,至少包含:插头基座,得为插头组件设置,并让插头组件得以伸设于插头基座的前端,并于插头组件设置有一平时得让插头组件与插头基座呈现短路状态的信号限制元件,当插头连接器被插设于插座连接器中,且至一定深度后,得以将信号限制元件往内压迫,让插头组件与插头基座呈现不导接状态,确保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互为连接的过程中,不会有任何信号传输,不会产生扰人的杂音,并于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连接完成后,才会有信号传输,让信号传输更为精准与完美。
【IPC分类】H01R4/28, H01R24/38
【公开号】CN105428941
【申请号】CN201410429781
【发明人】林宗正
【申请人】林宗正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4年8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