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8215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同轴线缆连接器主要用于手机蓝牙、无线网络、点子测量工具等方面,其通常与一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同轴连接器对接。同轴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有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壳体以及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绝缘本体呈圆形凸台状设计并设有一上下贯穿的收容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在收容部下侧的基板及自基板向上突伸入收容部内的一对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相对设置,并且每一接触弹片设有一力臂及自力臂上侧朝另一接触弹片方向突伸的接触突起。对接的板端同轴连接器亦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包覆绝缘本体的屏蔽壳体。屏蔽壳体具有环设于绝缘本体周缘的环形部,对接时两个连接器的两个导电端子相互接触从而建立电性连接。当两连接器插接时,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易出现倾斜插拔的情形,即导电端子远离线缆的一端会较靠近线缆的一端向下倾斜,进而斜压对接的导电端子,导致二个导电端子之间出现干涉的现象。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同轴线缆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其可防止导电端子在插接时与对接连接器产生干涉。
[000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壳体、收容在金属壳体内的绝缘体和导电端子,绝缘体包括头部、自头部延伸的接合部;导电端子包括设在绝缘体头部上的环形接触部、与绝缘体结合的固定部及位于绝缘体接合部内的接线部;接触部远离固定部一端的中部断开并形成开口,接触部在开口两侧的区域高度变低,进而形成有让位空间,用来防止导电端子与对接同轴连接器发生过度干涉而变形。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在开口两侧的区域朝向对接空间内弯折延伸。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体注塑成型于所述导电端子周围,所述头部将接触部的底部部分遮蔽,并在接触部底部远离固定部一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缺口,所述头部与接触部形成一个对接空间,所述缺口与对接空间上下连通。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部呈圆板状,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高于头部设置,所述头部在接触部的外周形成有镂空部,使得所述头部遮蔽接触部底部的部分形成为一舌部,所述镂空部环绕舌部。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体还包括连接头部和接合部的颈部,所述颈部的宽度小于头部和接合部,所述绝缘体的头部与颈部的连接处设有逐渐变窄的肩部。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体的接合部包括用于承载所述导电端子的承载部、位于承载部两侧的竖直部、自竖直部顶端相向弯折延伸的按压部以及自承载部靠近头部的一端向上延伸的限位部,承载部、两竖直部、按压部及限位部共同形成一收容线缆的空间。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部一端与接触部连接,另一端与接线部连接,固定部包括自接触部向下延伸的直立部及自直立部弯折的水平部,所述接线部相对于水平部呈放大状,其末端设有一对竖直向上延伸的刺破部。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分离设置的上壳体及下壳体,上壳体固持在绝缘体上,其具有中间断开并环绕绝缘体头部的环形部及自环形部断开处弯折并平行延伸的一对竖直板部,竖直板部贴靠在绝缘体的外侧,环形部的上缘设有若干向内及向下突伸的弹片。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部与绝缘体的头部之间沿周向上都留有间隙,从而可使导电端子及绝缘体在金属壳体内有前后及左右移动的位移量。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壳体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包合部、第二包合部、第一包线部和第二包线部,第一包合部用以包覆环形部,第二包合部与上壳体及绝缘体配合包扎线缆,第一包线部及第二包线部用来配合扎紧线缆。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在开口两侧的区域高度变低,进而形成有让位空间,当与对接的同轴连接器配合时,若发生倾斜插拔导电端子的情形时,可以防止导电端子与对接同轴连接器发生干涉并产生变形。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装入线缆时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及线缆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绝缘体与导电端子的组合示意图。
[0019]图4为图3中绝缘体与导电端子的分解示意图。
[0020]图5为图3中绝缘体与导电端子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分解图。
[00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绝缘体与导电端子同上壳体组装后的俯视图。
[00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绝缘体与导电端子同上壳体组装后的仰视图。
[0024]图9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与线缆组装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26]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100用以将同轴的线缆400电性连接至对接的同轴连接器(未图示)上,其主要由金属壳体10、收容在金属壳体10内的绝缘体20和导电端子30组成。其中,线缆400由绝缘外壳401、编织层402、绝缘隔离层403和线芯404组成。其中,线缆400的线芯404和编织层402为导电层,该编织层402是由若干小细导线编织而成。线缆400中的编织层402与金属壳体10相接,线芯404与导电端子30相接。
[0027]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绝缘体20注塑成型于导电端子30周围,主要是通过注塑模具形成一个整体组件,即使绝缘体20与导电端子30之间无缝固定。其中,绝缘体20包括呈圆板状的头部21、自头部21局部外周延伸的颈部22及与颈部22相连的接合部23。头部21的中部具有一个舌部211、位于舌部211旁侧的缺口 217及位于舌部211和缺口 217周侧的镂空部212。所述缺口 217上下贯穿头部21。舌部211和缺口 217可形成为一圆形。一环形台阶部213自头部21的上表面210向上凸起并环绕镂空部212。头部21 —端还设有一对分别向外斜向凸伸的耳部214用来和金属壳体10相配合。头部21两侧还设有若干凹口 215。所述颈部22的宽度小于头部21和接合部23,头部21与颈部22的连接处设有逐渐变窄的肩部216。
[0028]接合部23包括与颈部22连接并用于承载所述导电端子30的承载部231、位于承载部231两侧的竖直部232、自两竖直部232相向弯折延伸并与承载部231相对的按压部233及自承载部231靠近头部21的一端向上竖直延伸的限位部234。两个所述按压部233用以抵压固定线缆400,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一活动缝隙2331。承载部231、两竖直部232、按压部233及限位部234共同形成一收容线缆400的空间235。所述承载部231的后端两侧形成凹陷236,该凹陷236用以在成型时收容用以定位导电端子30的模仁。请同时参照图9,所述竖直部232上朝空间235内相向突伸有一对导正突起237,用来导正不同的线缆,而且不影响线缆的绝缘层受压。每一竖直部232的底部设有向外突出的支撑块2321。
[0029]请参照图4及图5所示,导电端子30包括与对接的同轴连接器(未图示)相接触并设在绝缘体20头部21上的环形接触部31、固定部32及与线缆400连接并位于接合部23内的接线部33。由于接触部31呈环形,可实现注塑模具一体成型。固定部32—端与接触部31连接,另一端与接线部33连接。接触部31远离固定部32 —端的中部断开并形成一开口 311,在对接同轴连接器的插接方向上,接触部31在开口 311两侧的区域的高度变低,进而形成一让位空间312。当与对接的同轴连接器配合时,若发生倾斜插拔导电端子30的情形时,让位空间312可以防止导电端子30与对接同轴连接器发生过度干涉而产生变形。固定部32包括自接触部31向下延伸的直立部321及自直立部321弯折的水平部322。接线部33相对于水平部322呈放大状,其末端设有一对竖直向上延伸的刺破部331。
[0030]请参照图3所示,当导电端子30镶埋于绝缘体20中后,导电端子30的接触部31自头部21的上表面210向上突伸出,而头部21及舌部211均位于接触部31的下方。接触部31位于镂空部212之间的正上方并环绕舌部211,舌部211将接触部31的底部部分遮蔽,并与接触部31形成一收容对接的同轴连接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