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188852阅读:来源:国知局
(即由框架本体111的截面观看两端接合处时,概呈成锥状的结构形状)。另外,屏蔽壳体11设置有复数卡扣孔1111,复数卡扣孔1111贯穿屏蔽壳体11的表面(如图14所示)。然而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屏蔽壳体11亦可是未设置有复数卡扣孔1111 (如图2所示)的结构设计。此外,屏蔽壳体11之一侧形成有圆弧型之插接框口 113(如图2所示),抑或是,屏蔽壳体11之一侧形成有长方型之插接框口 113(如图6B所示),并且,插接框口 113为相连通于收纳槽112。
[0098]绝缘主体21设置在屏蔽壳体11之收纳槽112中,绝缘主体21主要由基座210、上板体211、下板体212及插槽213所组成,在此,以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形成有基座210、上板体211、下板体212及插槽213,上板体211、下板体212自基座210—侧延伸。此外,插槽213位于上板体211及下板体212之间,并且,上板体211具有下表面2111及前侧面2112,下板体212具有上表面2121及前侧面2112,上板体211之下表面2111对应于下板体212之上表面2121。
[0099]参阅图4A及图4B,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为由复数上排讯号端子311、上排电源端子312及上排接地端子313所组成。由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之前视观之,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由右侧至左侧依序为上排接地端子313 (Gnd)、第一对差动讯号端子311 (TX1+-)、第二对差动讯号端子311 (D+-)、第三对差动讯号端子311 (RX2+-),以及三对差动讯号端子311之间的上排电源端子312 (Power / VBUS)、保留端子(RFU)及最左侧之上排接地端子313 (Gnd),然而,排列顺序仅是举例,非以此为限。在此,为组成十二支上排弹性端子31而符合传输USB3.0讯号,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可省略最左侧或最右侧之上排接地端子313(Gnd)以及省略保留端子(RFU)。此外,上述最右侧之上排接地端子313(Gnd)亦可替换成上排电源端子312 (Power),用以传输电源使用,在此,上排电源端子312 (Power)之宽度等于复数上排讯号端子311之宽度,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上排电源端子312之宽度亦可大于复数上排讯号端子311之宽度(如图15所示),因此可使用在需要传输大电流使用的电子产品。
[0100]参阅图2及图3,各上排弹性端子31包含上排接触段315、上排连接段314及上排焊接段316。上排连接段314设置于该上板体211,该上排接触段315自该上排连接段314一侧延伸而位于该上板体211之下表面2111,该上排焊接段316自该上排连接段314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该绝缘主体21。复数上排弹性讯号端子31延伸于插槽213而传输一组第一讯号(即USB3.0讯号),复数上排焊接段316延伸于绝缘主体21的后侧。并且,复数上排焊接段316形成水平状使用而与复数下排焊接段416分开排列成二排,然而,复数上排焊接段316亦可经由弯折而与复数下排焊接段416排成同一排而形成同一轴线上的对齐排列。
[0101]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上排电源端子312与上板体211之前侧面2112之间的距离,等于复数上排讯号端子311与上板体211之前侧面2112之间的距离,此外,上排接地端子313与上板体211之前侧面2112之间的距离,等于复数上排讯号端子311与上板体211之前侧面2112之间的距离,亦即,形成长短距离相同的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非以此为限。
[0102]在一些实施例中,亦可形成长短距离不同的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 (未图示),也就是说,上排电源端子312与上板体211之前侧面2112之间的距离,小于复数上排讯号端子311与上板体211之前侧面2112之间的距离,此外,上排接地端子313与上板体211之前侧面2112之间的距离,小于复数上排讯号端子311与上板体211之前侧面2112之间的距离。当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100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上排电源端子312或上排接地端子313为优先与插座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而上排讯号端子311为后续才与插座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可确保插头电连接器100已完全到位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才开始传输电源或讯号。可避免插头电连接器100在未完全到位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的情况下,造成上排讯号端子311与插座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不良,形成不完全到位的接触状况下所产生电弧燃烧的问题。
[0103]参阅图4A及图4B,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为由复数下排讯号端子411、下排电源端子412及下排接地端子413所组成。由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之前视观之,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由左侧至右侧依序为下排接地端子413 (Gnd)、第一对差动讯号端子411 (TX2+-)、第二对差动讯号端子411 (D+-)、第三对差动讯号端子411 (RX1+-),以及三对差动讯号端子411之间的下排电源端子412 (Power / VBUS)、保留端子(RFU)及最左侧之下排接地端子413 (Gnd),然而,排列顺序仅是举例,非以此为限。在此,为组成十二支下排弹性端子41而可符合传输USB3.0讯号,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可省略最左侧或最右侧之下排接地端子413 (Gnd)以及省略保留端子(RFU)。此外,上述最左侧之下排接地端子413(Gnd)亦可替换成下排电源端子412 (Power),用以传输电源使用,在此,下排电源端子412(Power)之宽度等于复数下排讯号端子之宽度,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下排电源端子412之宽度亦可大于复数下排讯号端子411之宽度(如图15所示),因此可使用在需要传输大电流使用的电子产品。
[0104]参阅图2及图3,各下排弹性端子41包含下排接触段415、下排连接段414及下排焊接段416。下排连接段414设置于该下板体212,该下排接触段415自该下排连接段414一侧延伸而位于该下板体212之上表面2121,该下排焊接段416自该下排连接段414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该绝缘主体21。复数下排弹性讯号端子221延伸于插槽213而传输一组第二讯号(即USB3.0讯号),复数下排焊接段416延伸于绝缘主体21的后侧,并且,复数下排焊接段416为形成水平状使用。
[0105]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下排电源端子412与下板体212之前侧面2122之间的距离,等于复数下排讯号端子411与下板体212之前侧面2122之间的距离,此外,下排接地端子413与下板体212之前侧面2122之间的距离,等于复数下排讯号端子411与下板体212之前侧面2122之间的距离。亦即,形成长短距离相同的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非以此为限。
[0106]在一些实施例中,亦可形成长短距离不同的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 (未图示),也就是说,下排电源端子412与下板体212之前侧面2122之间的距离,小于复数下排讯号端子411与下板体212之前侧面2122之间的距离,此外,下排接地端子413与下板体212之前侧面2122之间的距离,小于复数下排讯号端子411与下板体212之前侧面2122之间的距离。当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100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下排电源端子412或下排接地端子413为优先与插座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而下排讯号端子411为后续才与插座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可确保插头电连接器100已完全到位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才开始传输电源或讯号。可避免插头电连接器100在未完全到位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的情况下,造成下排讯号端子413与插座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不良,形成不完全到位的接触状况下所产生电弧燃烧的问题。
[0107]请再参考图2、图3、图4A及图4B,本实施例中,由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的排列方式可知,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分别设置在上板体211之下表面2111及下板体212之上表面2121,并且,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以收纳槽112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所谓的点对称,是指根据该对称中心作为旋转中心而将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旋转180度后,旋转后的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完全重合,意即,旋转后的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为位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之原本排列位置,而旋转后的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为位于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之原本排列位置。换言之,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呈上下颠倒,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之排列方式。其中,插头电连接器100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用以传输一组第一讯号,亦可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100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用以传输一组第二讯号,而一组第一讯号之传输规格为符合一组第二讯号之传输规格。具有不限制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100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进行传输的作用。
[0108]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插座电连接器具有复数上下排平板端子时,插头电连接器100可省略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或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 (如图17及图18所示),当省略上排弹性端子31时,插头电连接器100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插头电连接器100的复数下排弹性端子41皆可与插座电连接器的复数上下排平板端子之其中之一接触,当省略下排弹性端子41时,插头电连接器100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插头电连接器100的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皆可与插座电连接器的复数上下排平板端子之其中之一接触,具有不限制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100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的作用。
[0109]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复数上排焊接段316与复数下排焊接段416穿出于绝缘主体21之后侧而分开排列,排列方式可以是复数上排焊接段316与复数下排焊接段416分别成为双排平行阵列。在此,复数上排弹性端子31具有复数上排折弯段317,上排折弯段3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