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转子型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71837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外转子型马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绝缘物将电线集中卷绕在定子铁芯上来形成线圈的外转子型马达。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机或发电机而使用的马达具有具备安装有线圈的齿形部且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定子铁芯;以及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安装有定子铁芯的定子外壳上的转子。马达有内转子型马达和外转子型马达,其中,内转子型马达在形成于定子铁芯的内部的圆筒形状的空间内配置转子,外转子型马达在定子铁芯的外侧配置转子的圆筒部,为了形成旋转磁场,需要将卷绕电线而形成的线圈的末端进行连接。作为与这种技术相关联的装置,在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0-78789号公报)中记载有使用线圈末端接合端子而连接线圈的末端的马达。另外,由于定子铁芯的齿形部的宽度为规定的宽度,因此将配置有线圈的插槽的形状做成越接近外径侧宽度越宽的技术已成为公知技术,在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0-290545 号公报)中记载有按照插槽的形状卷绕线圈的技术。另外,作为用于对定子铁芯与线圈进行绝缘的结构,虽然在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2中仅由绕线筒构成,但是在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6-180674号公报)中记载有利用绝缘端板和绝缘密封件构成的马达。在外转子型马达中,由于在定子铁芯的外径侧配置有转子,因此在定子铁芯的外径侧进行线圈末端的连接比较困难,但是从定子铁芯的插槽形状可知,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配置在插槽内的外径侧的附近。使定子铁芯的层叠方向的尺寸变小,并且为了使马达小型化,需要将线圈末端引至定子铁芯的内径侧进行连接,在现有技术中,由手工将线圈末端引至定子铁芯的内径侧进行连接作业。另外,为了以维持马达的特性的状态实现小型化,需要卷绕更多的电线,需要使相邻的线圈的间隙尽可能地小。在将电线卷绕于绕线筒上而形成线圈之后,将上述绕线筒组装在定子铁芯上的情况下,卷绕开始的线圈末端被之后卷绕的电线固定,但是卷绕结束的线圈的末端不能被固定,若一直是不稳定的状态,则存在组装作业性显著受损的实际情况,另外,在将绝缘物配置于定子铁芯上且直接卷绕电线的情况下,若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不能被固定且位置分散,则存在卷绕相邻的线圈时成为障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实现马达的小型化的同时提高定子制作的作业性,另外提供使线圈的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的位置稳定并提高组装作业性的外转子型马达。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作为树脂部件的绕线筒的外侧设置固定部的两侧面,并使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沿该两侧面,由此能够对卷绕结束的线圈终端进行定位,能够容易将线圈末端引至定子铁芯的内径侧。S卩,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转子型马达,是在定子铁芯的外侧设置转子的外转子型马达,其特征在于,具有对上述定子铁芯与电线进行绝缘的树脂部件,将卷绕有上述电线的上述树脂部件保持在上述定子铁芯上,在位于该定子铁芯的外径侧的上述树脂部件的外侧设置固定部,使卷绕上述电线而成的线圈的线圈末端沿着上述固定部的两侧面进行定位。另外,上述固定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倾斜地形成。另外,上述固定部由两个槽形成。另外,上述固定部为突起。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如下效果实现马达的小型化的同时,提高插槽内的线圈占有率,线圈的卷绕结束的末端的位置稳定,提高组装作业性。

图I是表示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上的绕线筒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剖视图。图3 Ca)是表示定子铁芯的外观图,图3 (b)是表示将在绕线筒上卷绕了线圈的部件组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状态的外观图。图4是表不本实用新型的主要部分的外观图,图4 (a)表不相对于一方的槽将另一方的槽倾斜地形成的部件,图4 (b)表示使一方的槽Ia的宽度比电线原材料直径较宽地形成的变形例。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绕线筒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外观图。图中I-绕线筒(树脂部件),Ia-槽,Ib-槽,Ic-槽,2_定子铁芯,3_线圈,3a_卷绕开始的线圈末端,3b-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4-外壳,5-转子,6-插槽,7-固定部,7a-壁,7b_壁,8-外侧的缘部,9-内侧的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剖视图。该马达为外转形马达(外转子型马达),并且是定子铁芯2组装在外壳4上,在外颈侧配置有转子5的结构。图3 Ca)表示定子铁芯2的外观图,图3 (b)是表示将在绕线筒I上卷绕了电线而成的线圈3组装在定子铁芯2上的外观图,如图3 (b)所示,在卷绕在绕线筒I上的线圈3具有卷绕开始的线圈末端3a与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配置有线圈3的定子铁芯2的插槽6的形状越靠近定子铁芯2的外径方向(图3Ca)的上方)其宽度越宽。因此,若电线的卷绕数越多,则线圈3的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侧如图3 (b)所示地配置至定子铁芯2的外径侧的较近的部位。为了使旋转磁场发生在定子铁芯2上,需要连接卷绕开始的线圈末端3a与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为了防止这些与配置在定子铁芯2的外径侧的转子5产生接触,使线圈末端3a与线圈末端3b在定子铁芯2的内径侧进行连接。在将电线卷绕于绕线筒I上而成的线圈3组装在定子铁芯2上时,虽然卷绕开始的线圈末端3a通过设置在位于定子铁芯2的内径侧的绕线筒I的内侧的缘部9上的槽lc,被之后卷绕的电线固定,但是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不能被卷绕的线圈所固定。如图I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绕线筒I的内侧与外侧具有缘部8、9,在位于定子铁芯2的外径侧的绕线筒I的外侧的缘部8上形成有由两个槽la、Ib形成的固定部7,在固定部7的左右具有壁7a、7b。而且,如图3 (b)所示,使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的线圈末端3b通过槽Ia及槽Ib并使其沿着固定部7的左右的壁7a、7b而固定,由此使线圈3与线圈末端3b相互相邻,但线圈末端3b并不在插槽6内对线圈3产生干扰,能够进行马达的组装作业。另外,如图4所示,两个槽Ia及槽Ib配置在通过槽的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被弯曲的顶点与定子铁芯2的突起部中心一致的位置上会令人满意。再有,由于最小弯曲半径由所使用的电线的原材料直径决定,因此两个槽Ia与槽Ib的间隔为适合最小弯曲半径的间隔会令人满意。另外,虽然槽Ia及壁7a如图4 (a)所示地以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朝向从插槽6出来的方向方式与其相应地倾斜地形成,使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容易通过槽la,但是也可以如图4 (b)所示地通过使一方的槽Ia的宽度较宽于电线的原材料直径,使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容易通过槽la。其次,根据图5对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同图所示,图5的绕线筒I虽然没有在外侧的缘部8设有槽la、lb,但是设有在左右具有壁7a、7b的突起状的固定部7。而且,使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沿着固定部7的壁7a、7b,使该线圈末端3b通过设于内侧的缘部9的槽lc,也因能够如图I 图4中所说明的绕线筒I相同地固定线圈末端3b而能够提高作业性。此外,作为图5的变形例,虽然未图示,但是使设于内侧的缘部9上的槽为两个,在该两个槽之中,将一方的槽作为卷绕开始的线圈末端3a所通过的槽,将另一方的槽作为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所通过的槽,从而分开了内侧的槽的用途,由此能够防止连接作业时取错末端。这在图I所示的绕线筒I中在其外侧的缘部8上设置了槽la、槽Ib的情况中也相同。以上,虽然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实施。在本事示例中,作为定子铁芯2与卷绕电线而成的线圈3的绝缘、以及保持所卷绕的电线的树脂部件而适用在外侧及内侧具有缘部8、9且一体成形这些的绕线筒I,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在例如绝缘端板上设置相同的槽(la、lb、Ic)且使卷绕结束的末端3b通过这种槽来进行固定。另外,对于绕线筒I的材质,只要具有绝缘功能,也可以是树脂以外的材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使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通过设于绕线筒I的外侧的槽,但是通过使槽I的宽度较宽于电线的原材料直径,可以使卷绕开始的线圈末端3a也通过设于绕线筒I的外侧的槽la、lb,并且根据绕线筒的卷绕电线的部位的宽度、线圈的电线直径及卷绕数,通过使电线从定子铁芯2的外侧开始卷绕,能够改善线圈的电线的梳理,能够卷绕更多的电线,能够使马达实现小型化。
权利要求1.一种外转子型马达,该外转子型马达在定子铁芯的外侧设置转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对上述定子铁芯与电线进行绝缘的树脂部件,将卷绕有上述电线的上述树脂部件保持在上述定子铁芯上,在位于该定子铁芯的外径侧的上述树脂部件的外侧设置固定部,使卷绕上述电线而成的线圈的线圈末端沿着上述固定部的两侧面进行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外转子型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倾斜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外转子型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由两个槽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外转子型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为突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使线圈的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的位置稳定,并且提高了组装作业性的外转子型马达。是在定子铁芯(2)的外侧设置转子(5)的外转子型马达,具有对上述定子铁芯(2)与电线进行绝缘的树脂部件(1),将卷绕有上述电线的上述树脂部件(1)保持在上述定子铁芯(2)上,在位于该定子铁芯(2)的外径侧的上述树脂部件(1)的外侧设置固定部(7),使卷绕上述电线而成的线圈的线圈末端(3b)沿着上述固定部(7)的两侧面(7a、7b)进行定位。由此,可进行卷绕结束的线圈末端(3b)的定位,在进行外转子型马达的组装作业时,能够容易将线圈末端(3b)引至定子铁芯(2)的内径侧。
文档编号H02K3/50GK202696323SQ20122003266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0日
发明者山崎克之, 山崎政英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