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发电机转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3579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的发电机转子。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发电机,发电机转子的转轴上的支撑点位于转轴的两端,支承点距离较大,在发电机承受更大的力时,发电机转子的转轴会发生偏振现象,影响发电机平稳运行,并引起风叶磨损、轴承损坏的后果;并且,集电环与碳刷接触摩擦,集电环和碳刷的磨损严重,降低了发电机的发电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刚性好、寿命长、运行稳定的新型的发电机转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发电机转子,包括转轴、集电环、集电环引线、第一爪极、第二爪极、励磁绕组,所述的转轴从所述的第一爪极和所述的第二爪极的中心穿过,所述的励磁绕组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爪极与所述的第二爪极之间,所述的励磁绕组通过所述的集电环引线与所述的励磁绕组连接,在位于所述的第二爪极外侧的所述转轴上自其根部向外依次设有前轴承支撑部、皮带轮安装部,在位于所述第一爪极外侧的所述转轴上自其根部向外依次设有后轴承支撑部、安装所述集电环的集电环安装部,所述的后轴承支撑部上设有安装所述的集电环引线的轴向凹槽。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集电环安装部设置在自所述转轴端面向外伸出 的心轴上,在所述的心轴上通过卡槽连接有固定所述集电环的集电环安装筒,所述的集电环镶套在所述的集电环安装筒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集电环安装筒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的心轴轴肩的高度,所述的集电环外径不大于所述的集电环安装筒的外径。

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一爪极外侧面的中部向外凸出有第一定位凸台,所述的第二爪极外侧面的中部向外凸出有第二定位凸台。

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一爪极外侧面上设有安装所述集电环引线的引线安装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引线安装槽上设有将所述的集电环引线密封在所述的安装槽上的环氧包封胶。

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轴向凹槽上设有固定所述的集电环引线的压片。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两支承点间的距离大大缩小了,在发电机承受更大的力时,能运行平稳,减少风叶磨损、轴承损坏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发电机的可靠性;集电环因直径减小而降低了线速度,大大降低了碳刷和集电环的磨损速度;加大轴承可以增加增加发电机的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的发电机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转轴;2、集电环;3、集电环引线;4、第一爪极;5、第二爪极;6、励磁绕组;7、心轴;8、集电环安装筒;9、安装槽;10、环氧包封胶;11、 压片;12、轴向凹槽;13、第一定位凸台;14第二定位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是这样的:参照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发电机转子,包括转轴1、集电环2、集电环引线3、第一爪极4、第二爪极5、励磁绕组6,转轴1从第一爪极4和第二爪极5的中心穿过,励磁绕组6设置在第一爪极4与第二爪极5之间,励磁绕组6通过集电环引线与励磁绕组6连接,在位于第二爪极5外侧的转轴1上自其根部向外依次设有前轴承支撑部、皮带轮安装部,在位于第一爪极4外侧的转轴1上自其根部向外依次设有后轴承支撑部、安装集电环2的集电环安装部,转轴1的后轴承支撑部上设有安装集电环引线3的轴向凹槽12,轴向凹槽12上设有固定集电环引线3的压片11。前轴承支撑部和后轴承支撑部设置在爪极两侧的转轴1根部上,两支承点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了,在发电机承受更大的力时,能运行平稳,减少风叶磨损、轴承损坏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发电机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集电环安装部设置在自转轴1端面向外伸出的心轴7上,在心轴7上通过卡槽连接有固定集电环2的集电环安装筒8,集电环2镶套在集电环安装筒8上,集电环安装筒8的厚度不大于心轴7轴肩的高度,集电环2外径不大于集电环安装筒8的外径。比如:将直径的集电环2改用直径为的集电环2替代,集电环2的因直径减小而使线速度减小,大大降低了碳刷和集电环2的磨损速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爪极4外侧面的中部向外凸出有第一定位凸台13,第二爪极4外侧面的中部向外凸出有第二定位凸台14。

本实施例中,第一爪极4外侧面上设有安装集电环引线3的引线安装槽9,引线安装槽9上设有将集电环引线3密封在安装槽9内的环氧包封胶10。集电环引线3直接填装在爪极内,减少外部结构或零件,节约了成本,降低了发电机重量,使发电机运行更加稳定,大大提高了发电机质量;集电环引线3被套在玻璃漆管内,绝缘性好,而且,通过环氧包封胶10将集电环引线3密封固定在安装槽9内,简单快捷,生产效率高。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