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69629阅读:来源:国知局
与电感器LI并联电连接。
[0028]另外,当以设置于最下侧的电感器导体ISe中过孔导体v4所连接的部分为起点时,电感器导体ISe的环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另一方面,电容器导体20中,当以过孔导体v24所连接的部分为起点时,电容器导体20的环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S卩,电感器导体ISe的环绕方向与电容器导体20的环绕方向相同。
[0029]连接导体26、28、30、32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g、16h、16m、16η的表面的线状的导体层。
[0030]过孔导体ν5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f,从而使电感器导体ISe的下游端与连接导体26的左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6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g,从而使连接导体26的右端与连接导体28的前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7?vll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h?161,通过彼此串联连接而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v7的上端与连接导体28的后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ll的下端与连接导体30的右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l2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m,从而使连接导体30的左端与连接导体32的右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l3、vl4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η、160,通过彼此串联连接而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ν13的上端与连接导体32的左端相连接。过孔导体ν14的下端与外部电极14a相连接。由此,电感器导体18e的下游端经由过孔导体v5?vl4及连接导体26、28、30、32与外部电极14a相连接。即,电感器LI与外部电极14a电连接。
[0031]电感器导体22a?22d分别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k?16η的表面的前半部分区域的线状的导体层。电感器导体22a?22d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通过相互重叠形成正方形状的环状的轨道。于是,电感器导体22a?22d形成为环状的轨道的一部分被切除而得到的形状。其中,电感器导体22a的一端引出至正方形状的环状的轨道的中央。下面,将电感器导体22a?22d中,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032]过孔导体v29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k,从而使电感器导体22a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22b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30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1,从而使电感器导体22b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22c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31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m,从而使电感器导体22c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22d的上游端相连接。
[0033]上述电感器导体22a?22d及过孔导体v29?v32构成电感器L4。由此,电感器L4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形成为边绕环状的轨道进行环绕,边从上侧向下侧前进的螺旋状。
[0034]过孔导体v32、v33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η、16ο,通过彼此串联连接而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ν32的上端与电感器导体22d的下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33的下端与外部电极14c相连接。由此,电感器L4与外部电极14c电连接。
[0035]过孔导体v25?v28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g?16j,通过彼此串联连接而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v25的上端与电容器导体20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28的下端与电感器导体22a的上游端相连接。由此,电感器L1、L2与电感器L4电连接。
[0036]电容器导体24设置于电感器L4的上侧,在从上侧俯视时,通过与电感器导体22a?22d所形成的环状的轨道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而在与电感器L4之间形成电容器C2。更详细而言,电容器导体24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i的表面的前半部分区域的线状的导体层。电容器导体24形成为环状的轨道的一部分被切除而得到的形状。下面,将电容器导体24的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电容器导体24的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037]并且,由于电容器导体24是线状的导体层,因此,也起到电感器L3的作用。即,电容器C2与电感器L3串联电连接。
[0038]过孔导体v40?v46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i?16ο,通过彼此串联连接而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ν40?v46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位于电感器导体22a?22d所形成的环状的轨道的外侧。由此,过孔导体v40?v46在电感器L4外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过孔导体v40的上端与电容器导体24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46的下端与外部电极14b相连接。由此,电感器L3与外部电极14b电连接。
[0039](效果)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子元器件10a,能够抑制电感器LI的Q值的下降。更详细而言,电容器导体20设置于比电感器LI更靠下侧,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通过与环状的轨道所包围的区域的一部分相重叠而与过孔导体v24相连接。S卩,电容器Cl与由电感器导体18a?18e形成的环状的轨道不完全重叠。由此,抑制了电感器LI所产生的磁通通过电容器导体20。其结果使得电容器导体20中产生涡流的情况得以抑制,进而抑制了电感器LI的Q值下降。
[0040]电子元器件1a中,基于下述理由,电感器LI的Q值的下降能够得到抑制。更详细而言,过孔导体v20?v24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位于电感器导体18a?ISe所形成的环状的轨道的中央。由此,过孔导体v20?v24在电感器LI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磁通在电感器LI内沿着上下方向产生。S卩,电感器导体18a?ISe与磁通沿着相同方向。其结果是,抑制了磁通通过电感器导体18a?18e,从而抑制了在电感器导体18a?ISe中产生涡流。因此,抑制了电感器LI的Q值下降。
[0041]并且,在电子元器件1a中,能够实现元件的小型化。更详细而言,过孔导体v20?v24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位于电感器导体18a?ISe所形成的环状的轨道的中央。由此,过孔导体v20?v24在电感器LI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在电子元器件1a中,与过孔导体v20?v24在电感器LI外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电子元器件相比,前后方向及/或左右方向的尺寸得以减小。
[0042]并且,在电子元器件1a中,还能够实现元件的低高度化。更详细而言,电容器Cl通过电感器导体ISe与电容器导体20相对而形成。即,电感器导体ISe兼作为电容器导体。通常,为了形成电容器,需要两个电容器导体。而与此相对,在电子元器件1a中,为了形成电容器Cl而增加的电容器导体只有电容器导体20。因此,在电子元器件1a中,能够实现元件的低高度化。
[0043](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图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b的等效电路图。图5是表示电子元器件1b的通过特性及反射特性的曲线图。图5的纵轴表示|S11|、|S21|,图5的横轴表示频率。
[0044]首先,参照附图对电子元器件1b的等效电路进行说明。电子元器件1b的等效电路与电子元器件1a的等效电路的不同点在于没有设置电感器L4和外部电极14c。电子元器件1b的等效电路的其他结构均与电子元器件1a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45]电子元器件1b中,如图5所示,在通过特性中,衰减极形成于较高频率。
[0046]接着,参照附图对电子元器件1b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电子元器件1b的分解立体图。下面,将电子元器件1b的层叠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从上侧俯视电子元器件1b时,电子元器件1b的长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电子元器件1b的短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0047]电子元器件1b包括层叠体12、外部电极114a?114f、电感器导体118a?118d、电容器导体120、122、124及过孔导体vl?vll、v21?v30。
[0048]层叠体12形成为长方体形状,通过从上侧向下侧依次层叠绝缘体层16a?161来构成。绝缘体层16a?161由陶瓷等绝缘性材料制作而成,从上侧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状。下面,将绝缘体层16a?161的上侧的面称为表面,绝缘体层16a?161的下侧的面称为背面。
[0049]外部电极114a?114f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1的背面的长方形状的导体层。外部电极114d、114e、114f沿着绝缘体层161的右侧的长边从前侧向后侧依次进行排列。外部电极114c、114a、114b沿着绝缘体层161的左侧的长边从前侧向后侧依次进行排列。
[0050]电感器导体118a?118d分别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b?16e的表面的后半部分区域的线状的导体层。电感器导体118a?IlSd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通过相互重叠形成正方形状的环状的轨道。于是,电感器导体118a?IlSd形成为环状的轨道的一部分被切除而得到的形状。其中,电感器导体118a的一端引出至正方形状的环状的轨道的中央。下面,将电感器导体118a?118d中,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051]过孔导体vl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b,从而使电感器导体118a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118b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2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c,从而使电感器导体118b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118c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3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d,从而使电感器导体118c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IlSd的上游端相连接。
[0052]上述电感器导体118a?118d及过孔导体vl?v3构成电感器LI。由此,电感器LI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形成为边绕环状的轨道进行环绕,边从上侧向下侧前进的螺旋状。
[0053]过孔导体v21?v24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b?16e,通过彼此串联连接而构成一根过孔导体。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