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869629阅读:来源:国知局
过孔导体v21?v24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位于电感器导体118a?118d所形成的环状的轨道的中央。由此,过孔导体v21?v24在电感器LI内沿上下方向延伸。过孔导体v21的上端与电感器导体118a的上游端相连接。
[0054]电容器导体120设置于电感器LI的下侧,从上侧进行俯视时,通过与电感器导体118a?IlSd形成的环状的轨道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而在与电感器LI之间形成电容器Cl,并且通过与环状的轨道所包围的区域的一部分重叠而与过孔导体v24相连接。更详细而言,电容器导体120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f的表面的后半部分区域的线状的导体层。电容器导体120与环状的轨道的前侧的边的左半部分、左侧的边、后侧的边以及右侧的边的后半部分相重叠。电容器导体120从环状的轨道的前侧的边的中央引出至环状的轨道的中央。因此,电容器导体120与环状的轨道所包围的区域不完全重叠。下面,将电容器导体120的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电容器导体120的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055]并且,由于电容器导体120是线状的导体层,因此,也起到电感器L2的作用。即,电容器Cl与电感器L2串联电连接。电容器导体120经由过孔导体V21?v24与电感器导体118a相连接。由此,电容器Cl及电感器L2与电感器LI并联电连接。
[0056]另外,当以设置于最下侧的电感器导体IlSd中过孔导体v3所连接的部分为起点时,电感器导体IlSd的环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另一方面,电容器导体120中,当以过孔导体v24所连接的部分为起点时,电容器导体120的环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S卩,电感器导体118d的环绕方向与电容器导体120的环绕方向相同。
[0057]连接导体126、128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j、16k的表面的线状的导体层。
[0058]过孔导体v4?v8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e?16i,通过彼此串联连接而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v4的上端与电感器导体IlSd的下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8的下端与连接导体126的右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9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j,从而使连接导体126的左端与连接导体128的右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l0、vll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k、161,通过彼此串联连接而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VlO的上端与连接导体128的左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ll的下端与外部电极114a相连接。由此,电感器LI与外部电极114a电连接。
[0059]电容器导体122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i的表面的后半部分区域的线状的导体层。电容器导体122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与由电感器导体118a?IlSd形成的环状的轨道的一部分相重叠。即,电容器导体122形成为环状的轨道的一部分被切除而得到的形状。其中,电容器导体122的一端引出至正方形状的环状的轨道的中央。下面,将电容器导体122中,逆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逆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060]电容器导体124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j的表面的后半部分区域的线状的导体层。电容器导体124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与由电感器导体118a?IlSd形成的环状的轨道的一部分相重叠。即,电容器导体124形成为环状的轨道的一部分被切除而得到的形状。并且,从上侧进行俯视时,电容器导体124与电容器导体122相重叠。由此,在电容器导体122与电容器导体124之间形成电容器C2。下面,将电容器导体124中,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061]并且,由于电容器导体122、124是线状的导体层,因此,也起到电感器L3的作用。即,电感器L3与电容器C2串联电连接。
[0062]过孔导体v25?v27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f?16h,通过彼此串联连接而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v25的上端与电容器导体120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27的下端与电容器导体122的下游端相连接。由此,电感器L1、L2与电感器L3电连接。
[0063]过孔导体v28?v30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j?161,彼此连接而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v28的上端与电容器导体124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30的下端与外部电极114b相连接。由此,电容器C2与外部电极114b电连接。
[0064]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子元器件1b能够获得与电子元器件1a相同的效果。
[0065](实施方式3)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图7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c的等效电路图。图8是表示电子元器件1c的通过特性及反射特性的曲线图。图8的纵轴表示|S11、S21|,图8的横轴表示频率。
[0066]首先,参照附图对电子元器件1c的等效电路进行说明。电子元器件1c如图7所示,等效电路的结构中包括电感器L21?L24、电容器C21?C23及外部电极214a?214d,是使规定频带的高频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器。
[0067]外部电极214a是输入高频信号的输入端子。外部电极214b是输出高频信号的输出端子。外部电极214c、214d是接地的接地端子。
[0068]电感器L21和电感器L22彼此串联电连接。外部电极214a连接在电感器L21与电感器L22之间。外部电极214c与电感器L22中不与电感器L21连接的那个端部相连接。电容器C21与电感器L21并联电连接。
[0069]电感器L23和电感器L24彼此串联电连接。外部电极214b连接在电感器L23与电感器L24之间。外部电极214d与电感器L24中不与电感器L23连接的那个端部相连接。电容器C22与电感器L23并联电连接。
[0070]电容器C23连接在电感器L21中不与电感器L22连接的那个端部和电感器L23中不与电感器L24连接的那个端部之间。
[0071]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子元器件1c具有图8所示的通过特性和反射特性。通过特性是指从外部电极214b输出的高频信号的强度与从外部电极214a输入的高频信号的强度的比值。反射特性是指从外部电极214a输出的高频信号的强度与从外部电极214a输入的高频信号的强度的比值。
[0072]LC并联谐振器LC1ULC12的阻抗在频率fll、fl2时变为最大。因此,从外部电极214a输入的高频信号中f 11、f 12的高频信号不可能通过LC并联谐振器LC11、LC12,而是通过电容器C23,从外部电极214b输出。fll、fl2以外的高频信号经由LC并联谐振器LC11、LC12从外部电极214c、214d流向接地。因此,根据电子元器件10c,能够得到窄频带的带通滤波器。
[0073]接着,参照附图对电子元器件1c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电子元器件1c的分解立体图。下面,将电子元器件1c的层叠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从上侧俯视电子元器件1c时,电子元器件1c的长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电子元器件1c的短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0074]电子元器件1c包括层叠体12、外部电极214a?214d、电感器导体218a?218g、318a?318g、电容器导体220、320、400、连接导体222、322以及过孔导体vl?vll、v21?v33、v41 ?v51、v61 ?v730
[0075]层叠体12形成为长方体形状,通过从上侧向下侧依次层叠绝缘体层16a?16η来构成。绝缘体层16a?16η由陶瓷等绝缘性材料制作而成,从上侧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状。下面,将绝缘体层16a?16η的上侧的面称为表面,绝缘体层16a?16η的下侧的面称为背面。
[0076]外部电极214a?214d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η的背面的长方形状的导体层。外部电极214c、214d沿着绝缘体层16η的右侧的长边从后侧向前侧依次进行排列。外部电极214a、214b沿着绝缘体层16η的左侧的长边从后侧向前侧依次进行排列。
[0077]电感器导体218a?218g分别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d?16j的表面的后半部分区域的线状的导体层。电感器导体218a?218g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通过相互重叠形成正方形状的环状的轨道。于是,电感器导体218a?218e形成为环状的轨道的一部分被切除而得到的形状。电感器导体218f从环状的轨道的右侧的边的中央引出至该环状的轨道的中央。下面,将电感器导体218a?218g中,逆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逆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078]过孔导体vl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d,从而使电感器导体218a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218b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2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e,从而使电感器导体218b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218c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3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f,从而使电感器导体218c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218d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4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g,从而使电感器导体218d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218e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5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h,从而使电感器导体218e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218f的上游端相连接。过孔导体v6在上下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6i,从而使电感器导体218f的下游端与电感器导体218g的上游端相连接。
[0079]上述电感器导体218a?218g及过孔导体vl?v6构成电感器L30。由此,电感器L30在从上侧进行俯视时,形成为边绕环状的轨道进行环绕,边从上侧向下侧前进的螺旋状。
[0080]过孔导体v21?v30在上下方向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