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751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牵引式的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使由主绳索悬吊在井道内的轿厢及对重移动。
背景技术
以往,周知使轿厢及对重移动的驱动装置被配置在井道内的电梯(所谓的无机房电梯)。现有的无机房电梯中,在引导对重移动的对重导轨的上端部安装有驱动装置。轿厢及对重通过卷绕在驱动装置的驱动绳轮的主绳索而悬吊在井道内(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W003/020628 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这种现有的无机房电梯中,利用一个驱动装置使轿厢及对重移动,因此伴随电梯的大容量化,驱动装置大型化。由此,不仅不能实现电梯整体的缩小化,在驱动装置的安装作业及维护作业中也会耗费劳力和时间。另外,由于驱动装置的大型化,制造成本也会增大。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实现缩小化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及维护作业、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电梯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涉及的电梯装置具备第1驱动装置,该第1驱动装置具有第1驱动绳轮, 并且该第1驱动装置配置成使第1驱动绳轮的旋转轴水平;第2驱动装置,该第2驱动装置具有第2驱动绳轮,并且该第2驱动装置配置成使第2驱动绳轮的旋转轴水平;轿厢和对重,上述轿厢和对重能够在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第1轿厢悬吊轮和第2轿厢悬吊轮, 上述第1轿厢悬吊轮和第2轿厢悬吊轮设于共同的轿厢;第1对重悬吊轮和第2对重悬吊轮,上述第1对重悬吊轮和第2对重悬吊轮设于共同的对重;以及主绳索组,该主绳索组具有第1主绳索和第2主绳索,该主绳索组用于悬吊轿厢和对重,上述第1主绳索依次卷绕于第1轿厢悬吊轮、第1驱动绳轮和第1对重悬吊轮,上述第2主绳索依次卷绕于第2轿厢悬吊轮、第2驱动绳轮和第2对重悬吊轮,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第1驱动装置与第2驱动装置、第1轿厢悬吊轮与第2轿厢悬吊轮、以及第1对重悬吊轮与第2对重悬吊轮分别配置在关于如下直线对称的位置,上述直线是将引导轿厢的一对轿厢导轨间连接起来而得到的直线。发明效果本发明涉及的电梯装置中,轿厢及对重通过第1及第2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移动, 因此能够分别减轻带给第1及第2驱动装置的负荷,能够使第1及第2驱动装置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电梯装置整体的小型化,还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及维护作业。另外,第 1及第2驱动绳轮各自的旋转轴水平地配置,因此还能够使第1及第2主绳索从第1及第2 驱动绳轮向轿厢及对重直接降下,能够减少设在井道内的绳轮的数量。而且,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第1驱动装置与第2驱动装置、第1轿厢悬吊轮与第2轿厢悬吊轮、以及第1对重悬吊轮与第2对重悬吊轮分别配置在关于连接各轿厢导轨的直线对称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双系统的驱动系统中使用相同设计的设备,能够提高生产率,并且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图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的结构图。另外,图2是表示图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2及一对对重导轨3。在各轿厢导轨2间配置有轿厢4,在各对重导轨3间配置有对重5。轿厢4被各轿厢导轨2引导而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5被各对重导轨3引导而向上下方向移动。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沿轿厢4的移动方向对井道1进行了投影时的投影面), 如图2所示,连接各轿厢导轨2而成的直线、与连接各对重导轨3而成的直线相互正交。另夕卜,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连接各对重导轨3的直线成为沿着井道1的宽度方向的直线。轿厢4具有第1及第2侧面部^、4b,它们在各轿厢导轨2间彼此对置;前表面部4c,其设有轿厢出入口 6 ;以及背面部4d,其与前表面部如对置。在前表面部如,设有使轿厢出入口 6开闭的一对轿厢门7 (图2、。轿厢4配置成使其宽度方向与井道1的宽度方向一致。轿厢4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第1及第2侧面部^、4b间的尺寸)比轿厢2的进深方向的尺寸(前表面部4c及背面部4d间的尺寸)小。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对重5与轿厢4的第1侧面部如对置。S卩,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对重5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与轿厢4并排配置。在轿厢4和对重5之间的空间,配置有各轿厢导轨2中的一个轿厢导轨2。在各对重导轨3的上端部,经由共同的基座30 (图幻而安装有第1驱动装置8及第2驱动装置9,所述第1驱动装置8及第2驱动装置9用于产生使轿厢4及对重5向上下方向移动的驱动力。第1及第2驱动装置8、9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另外,第1及第 2驱动装置8、9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及第2驱动装置8、9配置于对重5所在的区域外。 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及第2驱动装置8、9各自的一部分与轿厢4的区域重叠。第 1及第2驱动装置8、9配置于大致同一高度。
第1驱动装置8具有第1驱动装置主体10,其包括电动机及制动器;以及第1驱动绳轮11,其通过第1驱动装置主体10而旋转。另外,第1驱动装置8以使第1驱动绳轮 11的旋转轴水平的方式配置。在该示例中,第1驱动绳轮11的旋转轴沿井道1的宽度方向配置。第2驱动装置9具有第2驱动装置主体12,其包括电动机及制动器;以及第2驱动绳轮13,其通过第2驱动装置主体12而旋转。另外,第2驱动装置9以使第2驱动绳轮 13的旋转轴水平的方式配置。在该示例中,第2驱动绳轮13的旋转轴沿井道1的宽度方向配置。第1及第2驱动装置8、9为轴向尺寸比第1及第2驱动装置主体10、12的径向尺寸或第1及第2驱动绳轮11、13的径向尺寸小的薄形曳引机。另外,第1及第2驱动装置 8、9分别配置成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及第2驱动绳轮11、13的位置从第1及第2 驱动装置主体10、12观察位于对重3侧。在第1驱动绳轮11卷绕有多条第1主绳索14,在第2驱动绳轮13卷绕有多条第 2主绳索15。轿厢4及对重5通过具有第1及第2主绳索14、15的主绳索组16而悬吊在井道1内。在轿厢4的下部设有卷绕有第1主绳索14的一对第1轿厢悬吊轮17、18 ;和卷绕有第2主绳索15的一对第2轿厢悬吊轮19、20。一个第1轿厢悬吊轮17及一个第2轿厢悬吊轮19配置在第1侧面部如的下方,另一个第1轿厢悬吊轮18及另一个第2轿厢悬吊轮20配置在第2侧面部4b的下方。各第1轿厢悬吊轮17、18配置在沿着轿厢4的宽度方向的共同的直线上,各第2轿厢悬吊轮19、20配置在沿着轿厢4的宽度方向的共同的直线上。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各第1轿厢悬吊轮17、18及各第2轿厢悬吊轮19、20各自的旋转轴与连接各轿厢导轨2的直线垂直。在对重5的上部设有卷绕有第1主绳索14的第1对重悬吊轮21 ;和卷绕有第2 主绳索15的第2对重悬吊轮22。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及第2对重悬吊轮21、22各自的旋转轴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的直线倾斜。在各轿厢导轨2中的、远离对重3的轿厢导轨2的上端部,固定有第1固定部材23。 在各对重导轨3的上端部间固定有第2固定部材M。在共同的第1固定部材23设有与各第1主绳索14的一端部连接的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装置25 ;以及与各第2主绳索15的一端部连接的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装置26。在共同的第2固定部材M设有与各第1主绳索14的另一端部连接的第1对重侧绳头组合装置27 ;以及与各第2主绳索15的另一端部连接的第2对重侧绳头组合装置观。第1主绳索14从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装置25开始依次卷绕于各第1轿厢悬吊轮18、17、第1驱动绳轮11及第1对重悬吊轮21,并到达第1对重侧绳头组合装置27。第 2主绳索15从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装置沈开始依次卷绕于各第2轿厢悬吊轮20、19、第2 驱动绳轮13及第2对重悬吊轮22,并到达第2对重侧绳头组合装置观。即,基于主绳索组 16的轿厢4及对重5的悬吊方式为2 1绕绳方式。第1及第2驱动装置8、9是彼此为相同设计的装置。另外,各第1轿厢悬吊轮17、 18及各第2轿厢悬吊轮19、20是彼此为相同设计的绳轮,第1对重悬吊轮21及第2对重悬吊轮22也是彼此为相同设计的绳轮。如图2所示,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驱动装
5置8与第2驱动装置9、各第1轿厢悬吊轮17、18与各第2轿厢悬吊轮19、20、以及第1对重悬吊轮21与第2对重悬吊轮22分别配置在关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的直线对称的位置。 另外,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装置25与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装置沈、 以及第1对重侧绳头组合装置27与第2对重侧绳头组合装置观分别配置在关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的直线对称的位置。图3是表示图1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图中,在井道1内,固定有多个共用支架(支承部材)29,所述多个共用支架四在井道1的高度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一个轿厢导轨2及各对重导轨3安装并支承于各共用支架四。共用支架四具有一对对置部^a,它们配置于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夹着对重5 的位置;以及横梁部^b,其固定于各对置部^a之间,并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穿过轿厢4 和对重5之间的空间。横梁部^b的中央部以向对重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由此,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横梁部29b分别避开第1及第2轿厢悬吊轮17、19和第1及第2对重悬吊轮21、22地配置于轿厢4和对重5之间。各对重导轨3分别安装于各对置部^a,一个轿厢导轨2安装于横梁部^b的中央部。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第1及第2驱动装置8、9通过在井道1内设置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控制而彼此同步地被驱动。由此,第1及第2驱动绳轮11、13彼此同步地旋转,轿厢4及对重5向上下方向移动。这种电梯装置中,轿厢4及对重5通过第1及第2驱动装置8、9的驱动力而移动, 因此能够分别减轻带给第1及第2驱动装置8、9的负荷,能够使第1及第2驱动装置8、9 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电梯装置整体的小型化,还能够使安装作业及维护作业容易。另夕卜,第1及第2驱动绳轮11、13各自的旋转轴水平地配置,因此,还能够使第1及第2主绳索14、15从第1及第2驱动绳轮11、13向轿厢4及对重5直接降下,能够减少设在井道1 内的绳轮的数量。而且,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驱动装置8与第2驱动装置9、各第1 轿厢悬吊轮17、18与各第2轿厢悬吊轮19、20、以及第1对重悬吊轮21与第2对重悬吊轮 22分别配置在关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的直线对称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双系统的驱动系统中使用相同设计的设备,能够提高生产率,并且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实施方式2.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中,在对重5的靠轿厢4侧的部分设有沿着轿厢导轨2的槽41。即,在对重5,设有与轿厢4的第1侧面部如对置、且沿着轿厢4的移动方向的槽41。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对各轿厢导轨2中的、接近对重5的一个轿厢导轨2进行支承的共用支架(在图4中未图示)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槽41内。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在对重5设有沿着轿厢4的移动方向的槽41,支承一个轿厢导轨2的共用支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槽41内,因此能够在使对重5避开共用支架的状态下,增大位于槽41的两侧的对重5的部分的厚度。由此,能够减小对重5的高度尺寸,能够实现井道1的高度尺寸的缩小化。实施方式3.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图中,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及第2驱动绳轮11、13各自的旋转轴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的直线以相同角度分别向相反方向倾斜。第1驱动绳轮11配置成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该第1驱动绳轮11的径向一端部与一个第1轿厢悬吊轮17的端部重合,并且该第1驱动绳轮11的径向另一端部与第 1对重悬吊轮21的端部重合。第2驱动绳轮13配置成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该第2驱动绳轮13的径向一端部与一个第2轿厢悬吊轮19的端部重合,并且该第2驱动绳轮13的径向另一端部与第2对重悬吊轮22的端部重合。由此,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及第 2对重悬吊轮21、22从对重5的区域突出的突出量减小。共用支架四的横梁部29b不弯曲,而是形成为直线状的部材。横梁部29b沿井道 1的进深方向配置。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横梁部29b配置于第1及第2对重悬吊轮21、 22与第1及第2轿厢悬吊轮17、19之间的空间。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装置25、各第1轿厢悬吊轮17、18及第1对重侧绳头组合装置27配置在与连接各轿厢导轨2的直线平行的共同的直线上。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装置沈、各第2轿厢悬吊轮19、20及第2对重侧绳头组合装置观配置在与连接各轿厢导轨2的直线平行的共同的直线上。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这种电梯装置中,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及第2驱动绳轮11、13各自的旋转轴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的直线倾斜,因此能够在不扩大轿厢4和对重5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分别扩大对重5侧的第1轿厢悬吊轮17和第1对重悬吊轮21 之间的距离、以及对重5侧的第2轿厢悬吊轮19和第2对重悬吊轮22之间的距离。由此, 能够将原本为直线状的部材的横梁部29b配置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中的轿厢4与对重5 之间。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共用支架四,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成本。标号说明1 井道;2 轿厢导轨;4 轿厢;5 对重;8 第1驱动装置;9 第2驱动装置;11 第 1驱动绳轮;13 第2驱动绳轮;14 第1主绳索;15 第2主绳索;16 主绳索组;17、18 第 1轿厢悬吊轮;19、20 第2轿厢悬吊轮;21 第1对重悬吊轮;22 第2对重悬吊轮;41 槽。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梯装置具备第1驱动装置,该第1驱动装置具有第1驱动绳轮,并且该第1驱动装置配置成使上述第1驱动绳轮的旋转轴水平;第2驱动装置,该第2驱动装置具有第2驱动绳轮,并且该第2驱动装置配置成使上述第2驱动绳轮的旋转轴水平;轿厢和对重,上述轿厢和对重能够在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 第1轿厢悬吊轮和第2轿厢悬吊轮,上述第1轿厢悬吊轮和第2轿厢悬吊轮设于共同的上述轿厢;第1对重悬吊轮和第2对重悬吊轮,上述第1对重悬吊轮和第2对重悬吊轮设于共同的上述对重;以及主绳索组,该主绳索组具有第1主绳索和第2主绳索,该主绳索组用于悬吊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上述第1主绳索依次卷绕于上述第1轿厢悬吊轮、上述第1驱动绳轮和上述第1 对重悬吊轮,上述第2主绳索依次卷绕于上述第2轿厢悬吊轮、上述第2驱动绳轮和上述第 2对重悬吊轮,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上述第1驱动装置与上述第2驱动装置、上述第1轿厢悬吊轮与上述第2轿厢悬吊轮、以及上述第1对重悬吊轮与上述第2对重悬吊轮分别配置在关于如下直线对称的位置,上述直线是将引导上述轿厢的一对轿厢导轨间连接起来而得到的直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对重设有沿着上述轿厢的移动方向的槽,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对各上述轿厢导轨中的、接近上述对重的上述轿厢导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上述第1驱动绳轮和第2驱动绳轮各自的旋转轴相对于连接各上述轿厢导轨的直线倾斜。
全文摘要
第1及第2驱动绳轮(11、13)的旋转轴分别水平地配置。在轿厢(4)设有第1及第2轿厢悬吊轮(17~20),在对重(5)设有第1及第2对重悬吊轮(21、22)。悬吊轿厢(4)及对重(5)的主绳索组(16)具有第1主绳索(14),其依次卷绕于第1轿厢悬吊轮(17、18)、第1驱动绳轮(11)及第1对重悬吊轮(21);以及第2主绳索(15),其依次卷绕于第2轿厢悬吊轮(19、20)、第2驱动绳轮(13)及第2对重悬吊轮(22)。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第1驱动装置(8)与第2驱动装置(9)、第1轿厢悬吊轮(17、18)与第2轿厢悬吊轮(19、20)、以及第1对重悬吊轮(21)与第2对重悬吊轮(22)分别配置在关于如下直线对称的位置,上述直线是将引导轿厢(4)的一对轿厢导轨(2)间连接起来而得到的直线。
文档编号B66B7/06GK102471023SQ200980160859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1日
发明者安藤英司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