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膜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8650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膜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复合膜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复合膜,具有优异的抗拉性能和抗剥离性能,它由多层材料依序连接而成,而目前使用的复合膜生产装置仅能够进行三层的复合生产,无法直接用于更多层的复合膜的生产,因此,有必要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从而获得一种结构简单的复合膜生产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生产五层结构的复合膜的复合膜生产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合膜生产装置,它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第一机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原料辊和第二原料辊,第一机架上位于第一原料辊和第二原料辊之间设有第一加热辊和第二加热辊,第二机架位于第一加热辊和第二加热辊下方,第二机架上设有压合辊组,它还包括位于第一加热辊上方的第三原料辊和位于第二加热辊上方的第四原料辊,第三原料辊和第四原料辊之间设有第一上胶辊组和第二上胶辊组,第一上胶辊组上方设有第一导向辊,第二上胶辊组上方设有第二导向辊,第四原料辊上方设有第五原料辊,第五原料辊左侧设有第三导向辊,第一上胶辊组和第二上胶辊组之间设有供第三导向辊导向过来的第五原料通过的第一间隔;第三原料辊、第四原料辊、第一上胶辊组、第二上胶辊组、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第五原料辊、第三导向辊均安装于第一机架;第一加热辊和第二加热辊之间设有通道,该通道供第一上胶辊组上胶后的第三原料、第二上胶辊组上胶后的第四原料以及从第一间隔过来的第五原料向压合辊组输送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第一原料辊用于放置面层、第二原料辊用于放置底层、第三原料辊用于放置第一网格层、第四原料辊用于放置第二网格层、第五原料辊用于放置网格基层,面层、底层加热后向压合辊组输送,第一网格层、第二网格层上胶后向压合辊组输送,网格基层由第三导向辊导向自上而下向压合辊组输送,各层在压合辊组压合作用下实现连接以得到复合膜,整体结构简单。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由上述技术方案和工作原理可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用于生产五层的复合膜。

作为改进,第一上胶辊组和第二上胶辊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储胶盒、第二储胶盒以及设于第一储胶盒的第一胶辊和设于第二储胶盒的第二胶辊,第一胶辊、第二胶辊平行并列设置且相互之间形成供原料通过并上胶的上胶间隔,第一储胶盒、第二储胶盒之间设有供在上胶间隔处上完胶后出来的上胶原料通过的第二间隔;第一储胶盒和第二储胶盒均设有发热单元,这样,结构简单,且更加紧凑。

作为改进,第一胶辊和第二胶辊均设有刮胶刀,刮胶刀下端靠近胶辊表面,刮胶刀上端与直线移动单元连接,这样,经刮胶刀处理后的胶辊表面的胶层更为均匀,更有利于在上胶间隔对原料正反面均匀上胶,胶层厚度薄。

作为改进,第一原料辊和第一加热辊之间、第二原料辊和第二加热辊之间均设有用于控制原料与加热辊表面接触面积的调整辊组,这样,能够控制原料与加热辊的接触面积,对原料的受热均匀性控制更好。

作为改进,调整辊组包括第一反向辊、第二反向辊、安装架、气缸,安装架与第一机架可直线滑动连接,直线滑动方向水平垂直各加热辊的轴线方向,气缸的缸体固定在第一机架上,气缸的伸缩杆与安装架连接,第一反向辊、第二反向辊均可转动安装在安装架上,这样,结构简单可靠,且较为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膜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第一机架,2、第二机架,3、第一原料辊,4、第二原料辊,5、第一加热辊,6、第二加热辊,7、压合辊组,8、第三原料辊,9、第四原料辊,10、第一上胶辊组,11、第二上胶辊组,12、第一导向辊,13、第二导向辊,14、第五原料辊,15、第三导向辊,16、第一储胶盒,17、第二储胶盒,18、第一胶辊,19、第二胶辊,20、刮胶刀,21、直线移动单元,22、调整辊组,23、第一反向辊,24、第二反向辊,25、安装架,26、气缸,27、收卷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复合膜生产装置,它包括第一机架1和第二机架2,第一机架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原料辊3和第二原料辊4,第一机架1上位于第一原料辊3和第二原料辊4之间设有第一加热辊5和第二加热辊6,第二机架2位于第一加热辊5和第二加热辊6下方,第二机架2上设有压合辊组7,它还包括位于第一加热辊5上方的第三原料辊8和位于第二加热辊6上方的第四原料辊9,第三原料辊8和第四原料辊9之间设有第一上胶辊组10和第二上胶辊组11,第一上胶辊组10上方设有第一导向辊12,第二上胶辊组11上方设有第二导向辊13,第四原料辊9上方设有第五原料辊14,第五原料辊14左侧设有第三导向辊15,第一上胶辊组10和第二上胶辊组11之间设有供第三导向辊15导向过来的第五原料通过的第一间隔;第三原料辊8、第四原料辊9、第一上胶辊组10、第二上胶辊组11、第一导向辊12、第二导向辊13、第五原料辊14、第三导向辊15均安装于第一机架1;第一加热辊5和第二加热辊6之间设有通道,该通道供第一上胶辊组10上胶后的第三原料、第二上胶辊组11上胶后的第四原料以及从第一间隔过来的第五原料向压合辊组7输送用。

第一加热辊5和第二加热辊6之间的通道即为第一加热辊5和第二加热辊6之间的间隔。

第一上胶辊组10和第二上胶辊组11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储胶盒16、第二储胶盒17以及设于第一储胶盒16的第一胶辊18和设于第二储胶盒17的第二胶辊19,第一胶辊18、第二胶辊19平行并列设置且相互之间形成供原料通过并上胶的上胶间隔,第一储胶盒16、第二储胶盒17之间设有供在上胶间隔处上完胶后出来的上胶原料通过的第二间隔;第一储胶盒16和第二储胶盒17均设有发热单元。

第一胶辊18和第二胶辊19均设有刮胶刀20,刮胶刀20下端靠近胶辊表面,刮胶刀20上端与直线移动单元21连接。

第一原料辊3和第一加热辊5之间、第二原料辊4和第二加热辊6之间均设有用于控制原料与加热辊表面接触面积的调整辊组22。

调整辊组22包括第一反向辊23、第二反向辊24、安装架25、气缸26,安装架25与第一机架1可直线滑动连接,直线滑动方向水平垂直各加热辊的轴线方向,气缸26的缸体固定在第一机架1上,气缸26的伸缩杆与安装架25连接,第一反向辊23、第二反向辊24均可转动安装在安装架25上。

如图1所示的方向,各辊的轴线均为前后向设置;第一原料辊3安装的第一原料为面层,第二原料辊4安装的第二原料为底层,第三原料辊8安装的第三原料为第一网格层,第四原料辊9安装的第四原料为第二网格层,第五原料辊14安装的第五原料为网格基层;发热单元采用现有技术,比如由单片机控制的PTC发热装置,PTC发热体设于各储胶盒的外底面,发热单元保持储胶盒的温度,使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附着性;直线移动单元21采用现有技术,比如电动缸,电动缸是将伺服电机与丝杠一体化设计的模块化产品,将伺服电机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位置控制精确,稳定性好;当调整辊组22向内移动时,比如左侧的调整辊组22向右移动,此时,第一原料进入第一加热辊5的接触起始线逆时针移动,则第一原料与第一加热辊5接触面积增加,反之,第一原料进入第一加热辊5的接触起始线顺时针移动,则第一原料与第一加热辊5接触面积减小;左侧的调整辊组22下方设有收卷辊27,这样设计结构更为紧凑;压合辊组7采用现有技术的水冷辊组。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