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副车架及其后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28224阅读:983来源:国知局
汽车前副车架及其后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其后梁,其具有重量轻的优点。该汽车前副车架的后梁用于承载发动机、转向机和稳定杆的载荷,其特点是,所述后梁具有高应力区域,以及仅在所述高应力区域设置的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后梁的内部并连接所述后梁的上、下侧。
【专利说明】
汽车前副车架及其后梁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底盘,尤其涉及汽车前副车架及其后梁。
【背景技术】
[0002]前副车架是汽车底盘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发动机与转向系统,连接着稳定杆、控制臂与车身,是底盘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前副车架结构由前梁、左右边梁、后梁及各悬置支架焊接而成。后梁主要承载发动机、转向机、稳定杆的载荷。由于对产品重量的限制,在保证零件性能的同时,需要调整零件的设计来达到减重降本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其后梁,其具有重量轻的优点。
[0004]一种汽车前副车架的后梁用于承载发动机、转向机和稳定杆的载荷,其特点是,所述后梁具有高应力区域,以及仅在所述高应力区域设置的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后梁的内部并连接所述后梁的上、下侧。
[0005]所述后梁的进一步特点是,所述后梁包括上片体和下片体,所述加强支架的上端焊接所述上片体,且下端焊接所述下片体。
[0006]所述后梁的进一步特点是,所述加强支架具有U形承载结构,所述U形承载结构的底部为所述加强支架的所述上端,所述U形承载结构的开口侧为所述加强支架的所述下端。
[0007]所述后梁的进一步特点是,所述上端与所述上片体塞焊连接。
[0008]所述后梁的进一步特点是,所述上、下片体以及所述加强支架为冲压件。
[0009]—种汽车前副车架包括由前梁、左右边梁、后梁及各悬置支架焊接而成,所述后梁用于承载发动机、转向机和稳定杆的载荷,其特点是,所述后梁具有高应力区域,以及仅在所述高应力区域设置的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后梁的内部并连接所述后梁的上、下侧。
[0010]所述汽车前副车架的进一步特点是,所述后梁包括上片体和下片体,所述加强支架的上端焊接所述上片体,且下端焊接所述下片体。
[0011 ]所述汽车前副车架的进一步特点是,所述加强支架具有U形承载结构,所述U形承载结构的底部为所述加强支架的所述上端,所述U形承载结构的开口侧为所述加强支架的所述下端。
[0012]所述汽车前副车架的进一步特点是,所述上端与所述上片体塞焊连接。
[0013]所述汽车前副车架的进一步特点是,所述后梁的右侧为所述高应力区域,且仅在所述右侧设置所述U形承载结构。
[0014]根据发明人的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发现后梁并非整个长度都需要加强支撑,后梁存在高应力区域,据此在高应力区域设置加强支架,就可以实现加强支撑的作用。由于不需要在整个长度方向设置承载结构,因此重量可以降低。
【附图说明】
[001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0016]图1为汽车前副车架的立体图;
[0017]图2为一比较例中后梁的分解视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后梁的分解视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后梁内加强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1]为了体现后继实施例的优点,先对图1和图2所示的比较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汽车后副车架包括后梁1、左梁2、右梁3以及前梁4。后梁1、左梁2、右梁3以及前梁4也可以称之为后梁总成1、左梁总成2、右梁总成3以及前梁总成4。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以及后续其他的附图均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并且,关于方向性术语,例如前、后、左、右、上、下等是以前副车架在整车中的位置为参考。
[0022]如图2所示,后梁I为上片体11、下片体12焊接组成,在上片体11、下片体12之间支撑一块加强板13,用来提高产品强度性能,该加强板13为单片设计,分别与后梁I的上片体
11、下片体12塞焊连接,增强后梁强度性能。加强板13实质上延伸到后梁I的整个长度。
[0023]图3和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后梁的构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副车架与图1所示的外形接近,不同之处在于图3和图4所示的构造。
[00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副车架包括由前梁、左右边梁、后梁及各悬置支架焊接而成,所述后梁用于承载发动机、转向机和稳定杆的载荷。所述后梁具有高应力区域。以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而言,高应力区域为后梁即图3所示的右侧,其上设置有减重结构,减重结构包括加强支架,加强支架位于后梁的内部并连接后梁的上、下侧,如图4所示,加强支架为U形承载结构23,U形承载结构的受载方式与槽钢类似。根据发明人的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发现后梁并非整个长度都需要加强支撑,后梁存在高应力区域,例如如图所示实施例的右侧,据此在高应力区域设置U形承载结构,就可以实现加强支撑的作用。由于不需要在整个长度方向设置承载结构,因此重量可以降低。
[0025]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副车架,具有与图1所示的前副车架相同的组成,包括由前梁4、左梁2、右梁3、后梁I,与图2所示的后梁不同的是,如图3所示,其后梁包括上片体21和下片体22以及分别焊接上片体21、下片体22的U形承载结构23。1]形承载结构23仅设置在后梁的右侧,根据发明人的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后梁的右侧为高应力区域,因此,并非在后梁I的整个长度方向都需要设置加强支架。U形承载结构23的承载强度大于单片式加强板,因此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可以确保后梁的强度性能。
[0026]如图4所示,U形承载结构23具有底部230、两侧壁231以及开口侧232。
[0027]如图3所示,U形承载结构23的底部230为加强支架的上端,所述U形承载结构的开口侦U232为加强支架的所述下端。
[0028]在优选的实施例中,U形承载结构23的上端与上片体21塞焊连接,其开口侧与下片体22焊接。
[0029]根据本实用新型改进后的设计,本发明人的实践表明,与前述比较例相比,可以达到减重20%,零件薄弱区域的应力得到有效加强,重量分布更为合理,零件失效的风险也明显降低。
[0030]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性能强、工艺方便、重量轻等优点,按年产量10万台套算,每年10万个发动机悬置支架,按每个减重0.5kg每年可以减少材料50000kg。
[0031]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汽车前副车架的后梁,所述后梁用于承载发动机、转向机和稳定杆的载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具有高应力区域,以及仅在所述高应力区域设置的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后梁的内部并连接所述后梁的上、下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包括上片体和下片体,所述加强支架的上端焊接所述上片体,且下端焊接所述下片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具有U形承载结构,所述U形承载结构的底部为所述加强支架的所述上端,所述U形承载结构的开口侧为所述加强支架的所述下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与所述上片体塞焊连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片体以及所述加强支架为冲压件。6.汽车前副车架,包括由前梁、左右边梁、后梁及各悬置支架焊接而成,所述后梁用于承载发动机、转向机和稳定杆的载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具有高应力区域,以及仅在所述高应力区域设置的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后梁的内部并连接所述后梁的上、下侧。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包括上片体和下片体,所述加强支架的上端焊接所述上片体,且下端焊接所述下片体。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具有U形承载结构,所述U形承载结构的底部为所述加强支架的所述上端,所述U形承载结构的开口侧为所述加强支架的所述下端。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与所述上片体塞焊连接。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的右侧为所述高应力区域,且仅在所述右侧设置所述U形承载结构。
【文档编号】B62D21/00GK205615583SQ201620359287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6日
【发明人】周玫
【申请人】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