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783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涉及箍环松脱装置。更具体说,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使枢转安装的箍环臂从放线位置返回到收线位置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所述转子可转动地安装在绕线轮的绕线轮组件中。
背景技术
通常,绕线轮转子设有用于将钓线引导到线筒上的箍环臂。箍环臂可呈收线位置,其中当收回钓线时箍环臂将钓线引导到线筒外周面上,并可呈放线位置,其中当从线筒放出钓线时箍环臂从收线位置翻转以使箍环臂不构成妨碍。转子设有箍环松脱装置以使箍环臂保持在收线位置和放线位置中的一个,以及在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使箍环臂从放线位置返回到收线位置。
一种常规的箍环松脱装置可以通过日本未审订公开专利申请No.10-4839的披露获知。该箍环松脱装置包括安装在转子上的切换弹簧,切换弹簧的前端在箍环臂的枢转中心附近与箍环臂互锁;移动件,所述移动件具有在箍环臂的枢转中心附近与箍环臂互锁的前端以及可来回移向绕线轮组件的底部;以及设置在绕线轮组件上的开关凸起以便与移动件接触。切换弹簧在两个位置之间切换箍环臂,并且推动箍环臂使之保持在两个状态中的任何一个下。切换弹簧具有被安装在形成于转子的一个转子臂内的凹槽中的卷簧,以及由卷簧推动的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包括受到卷簧施压的杆状件,以及安装在杆状件的前端的接合部件以使其能够枢转到预定的程度。连接部件的前端在箍环臂的枢转中心附近与箍环臂互锁。
当箍环臂枢转到放线位置时,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箍环松脱装置中,移动件缩回到一个使移动件与开关凸起接触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切换弹簧中,当连接部件枢转直至通过死点时杆状件回缩。当接合部件通过死点时,由卷簧推动的杆状件前进。接着,当转子沿收线方向转动时,移动件与开关凸起接触并且前进。移动件的前进使连接部件枢转,同时使杆状件缩回直至连接部件通过死点。然后,当连接部件通过死点时,接合部件前进,使箍环臂恢复到收线位置。
当以这样的方式通过投放绕线轮来放出钓线时,转子的逆转被防止;并且在利用食指指肚抓住钓线后,箍环臂被松脱到放线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转子转动以沿着钓竿放线辊,以使钓线容易被抓住。接着,在甩出钓竿的过程中,食指与钓线分离,钓具将到达水中。此时,在钓具到达水中后适当地下沉,使手柄沿绕线方向略微地转动,从而借助箍环松脱装置使箍环臂返回收线位置。
在上述常规的结构中,当切换弹簧推动箍环臂时,杆状件不枢转;仅接合部件相对于杆状件枢转。这意味着,卷簧推动的方向和连接部件在箍环臂上施压的方向是不同的。从杆状件经连接部件传递到箍环臂上的力会因连接部件的枢转角度值而被减小,这使箍环臂保持在收线位置和放线位置的力会因此而减弱。在切换弹簧的保持力因此而减弱的情况下,在投放钓线过程中已经处于放线位置的箍环臂可能由于在投放钓线过程中的惯性作用力而翻转到收线位置。如果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而加强切换弹簧的弹簧作用力,那么在使转子在收线方向上转动时,会使手柄加重。因此,箍环臂在从放线位置返回到收线位置时是不灵活的。
综上所述,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本发明能够满足现有技术中的这种要求以及其他要求,这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从本发明所披露的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中可使箍环臂被稳固地保持在放线位置,并且可容易地使箍环臂从放线位置返回到收线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绕线轮的箍环松脱装置,所述箍环松脱装置用于在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使箍环臂从一个放线位置返回到一个收线位置。所述箍环臂被安装在所述转子上,使得所述箍环臂能够在收线位置和放线位置之间枢转。所述箍环松脱装置设有移动件、切换弹簧机构、开关部分和限制装置。所述移动件设置在转子上,并且具有可枢转地与箍环臂的第一部分互锁的前端,和当箍环臂枢转时可与箍环臂的枢转配合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后端。所述第一位置与绕线轮组件分离并且对应于收线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与绕线轮组件接合并且对应于放线位置。切换弹簧机构的前端可枢转地在与箍环臂的移动件互锁位置不同的位置处与箍环臂互锁,所述切换弹簧机构用于在所述收线位置和所述放线位置之间推动箍环臂。开关部分,所述开关部分设置在绕线轮组件的前部并且具有第一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的下游端在所述转子的收线旋转方向比上游端从绕线轮主体的前表面凸出更多。通过在所述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在第二位置处与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接触,切换部分使所述移动件移动通过切换弹簧机构的死点,并且移向第一位置。所述限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所述转子之间,所述限制装置在所述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时限制箍环臂返回到收线位置,并且在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而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在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到达所述第一倾斜表面的所述下游端之前能够松开限制。
当箍环臂从该箍环松脱装置的收线位置翻转到放线位置时,移动件的后端移动到第二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被压缩到死点的切换弹簧机构接着延伸并将箍环臂推到放线位置。当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时,箍环臂受到限制不能返回到收线位置。因此,当在放线位置下利用箍环臂投放钓线时,箍环臂朝向收线位置返回。在这种情况下,当转子在收线方向上转动时,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移动件的后端与在开关部分上的第一倾斜表面接触。接着,后端逐渐移向顶边,顶边将移动件压到第一位置并且将箍环臂压到收线位置。在移动过程中,在移动件的前端到达第一倾斜表面的顶边之前松开由限制装置施加的限制。接着,当切换弹簧机构通过切换弹簧机构的死点时,切换弹簧延伸,将箍环臂压到收线位置。同时,利用开关部分对箍环臂施压直至到达顶边。因此,在解除限制时,箍环臂翻转到放线位置并且保持在该状态下。这里,当在放线位置时,箍环臂受到限制装置的限制并且不能返回收线位置。因此,箍环臂被稳固地保持在放线位置。类似地,由于在移动到收线位置的过程中在产生压力的第一倾斜表面的顶边到达之前松开来自限制装置的限制,因此切换弹簧的弹簧作用力无需很强。因此,使箍环臂比较容易返回收线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是由第一方面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切换弹簧机构通过死点之前,当所述箍环臂枢转到收线位置时,所述限制装置松开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在切换弹簧超过死点之前松开限制。因此,在投放钓线的过程中,箍环臂在惯性作用力的作用下枢转到放线位置并且受到限制装置的限制,使枢转停止。因此,利用切换弹簧机构使箍环臂返回放线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是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前端弯向所述箍环臂枢转中心附近从而与其枢转轴线平行,其后端弯向所述转子的转动轴线。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之间的中间部分与所述转子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所述中部与所述转子互锁,从而可前后移动。所述前端与形成在所述箍环臂中的接合槽互锁,从而能够在一个枢转方向上枢转。在这种情况下,当箍环臂枢转时,与接合槽互锁的移动件前端围绕枢转中心转动。因此,移动件的中部往复移动,与转子互锁。这里,仅通过使移动件的弯曲形成的前端与形成于箍环臂中的接合槽互锁,以及通过可移动地使中部互锁,可使箍环臂的枢转移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被转换成移动件后端的前后线性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是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限制装置包括限制销,所述限制销安装在箍环臂和转子中的一个上以使其朝向和离开另一个移动;推动元件,所述推动元件用于将所述限制销推向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以及施压部分,所述施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上,所述施压部分伸向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一个以在其回缩方向上对所述限制销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切换弹簧机构通过所述死点时,所述施压部分的位置超过所述限制销。在这种情况下,施压在另一个部件上的限制销将阻力传递到箍环臂。同时,利用施压部分增大阻力使限制销缩回,从而限制箍环臂返回收线位置。由于箍环臂受到施压部分和限制销的限制而不能返回,以及由于施压部分设置成使得移动件的前端达到开关部分的第一倾斜表面的顶边后通过使施压部分经过限制销来松开限制,因此具有较小弹簧作用力的切换弹簧机构可使箍环臂从收线位置返回放线位置。而且,由于使突出的施压部分超过限制销,同时利用推动装置推动限制销,随着限制销的前进能够发出声响。因此,由于在放线位置附近发出声响,因此无需观察可确认箍环臂的状态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是上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限制装置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一个上;以及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上。当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时接触部分与所述弹性元件接触,在所述切换弹簧机构通过死点之前接触部分与所述弹性元件分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提供弹性元件和接触部分以利用两者接触所产生的阻力使箍环臂的摆动受到限制,因此该限制装置的结构更简单。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是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切换弹簧机构包括杆状件,所述杆状件具有一个与所述箍环臂互锁的端部;以及弹簧元件,所述弹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杆状件互锁,另一端与所述转子互锁,用于在所述杆状件被转子引导时推动所述杆状件。在这种情况下可简化切换弹簧机构的结构,以减轻切换弹簧机构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是上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装置,其中假设箍环臂从收线位置侧到放线位置侧的枢转范围为10,通过使死点处在在从8∶2到9.5∶0.5的范围内,使切换弹簧机构的死点偏向放线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用于通过转子在收线方向上的转动使箍环臂从放线位置返回收线位置的开关部分突出量减小,使得箍环臂更容易返回。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是上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装置,其中以与所述第一倾斜表面的所述顶部连续的形式形成所述开关部分,所述开关部分具有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二倾斜表面的凸出程度从第一倾斜表面的顶部向着下游端的收线旋转方向减小。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倾斜表面和第二倾斜表面形成具有斜面的丘状。由于利用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可平滑地引导移动件,因此在当转子在放线位置下沿着放线方向转动时移动件与开关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形成第二倾斜表面使得对移动件造成损伤不会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是上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制动元件,所述制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绕线轮组件的前部。当所述移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制动元件可与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当箍环臂摆动到放线位置并且移动件移动到第二向着绕线轮组件的位置时,通过使移动件的突出的另一端与制动元件接触对转子进行制动。因此,用于翻转箍环的移动件具有用作制动部件的双重作用。同时,尽管在转子已经转动到分别适于投放钓线和放线(feathering)的转动相位后箍环臂被摆动到收线位置,但是转子不易于从其转动相位翻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是上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开关部分的所述第一倾斜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制动元件的与所述移动件接触的一部分相比,向转子延伸出更多。即使提供制动元件,这也确保移动件牢固地抵靠在开关部分上,使得箍环臂可从收线位置返回到放线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是上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制动元件具有制动表面,所述制动表面由一个周面构成,所述周面的外周边的至少一部分是平的。因此当所述移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与所述制动表面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当移动件的后端与制动表面接触时,移动件移动方向(前后方向)和制动元件压缩方向(径向)是垂直的。因此,即使移动件的第二位置异常,制动元件被压缩的量也不易产生波动,因此当处于放线位置时,制动力也不易于改变。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


现将参考附图,附图形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绕线轮的左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绕线轮的左侧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一转子臂和箍环臂的局部横截的平面图,在图3(a)中,箍环臂处于收线位置,在图3(b)中,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一转子臂的放大的截面图;图5是带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箍环松脱机构的绕线轮组件的正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箍环松脱机构的绕线轮组件的下侧局部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一箍环支撑件的透视图;图8是通过图7中的III-III线所看到的第一箍环支撑件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在箍环臂摆动过程中限制状态变化的示意图,在图9(a)中,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在图9(c)中,箍环臂处于收线位置;图10是与图8相对应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一箍环支撑件的截面图;以及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限制机构的第二转子臂的平面图,在图11(a)中,箍环臂处于收线位置,在图11(b)中,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仅是说明性的,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附属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的。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中的绕线轮装有手柄1、转动地承载手柄1的绕线轮组件2、转子3和线筒4。转子3转动地安装在绕线轮组件2的前部。圆周表面上可缠绕钓线的线筒4设置在转子3的前部以使得线筒4可前后移动。这样,手柄1可被装配到绕线轮组件2的右侧/左侧。
绕线轮组件2包括具有内部空间的绕线轮主体2a以及可拆卸地/可重新连接地安装在绕线轮主体2a上的盖2b,以封闭绕线轮主体2a中的空间。
绕线轮主体2a例如由铝合金制成,并且与在顶部可前后延伸的T形钓竿连接支腿2c整体形成。如图2中所示,转子驱动机构5与手柄1的转动协同来使转子3转动,并且能够来回抽送线筒4以均匀地缠绕钓线的摆动机构6设置在绕线轮主体2a中的空间内。圆形法兰部分2d和直径小于圆形法兰部分2d并且前端敞开的圆柱形部分2e形成在绕线轮主体2a和盖2b的前部。安装沟槽2f形成在圆柱形部分2e中。如图5中所示,安装沟槽2f的横截面为D形,即,被截去一部分的圆形。
盖2d是例如由铝合金制成的部件,盖2d例如在三个位置处被螺钉紧固于绕线轮主体2a上。如图5和图6中所示,后面将描述的开关元件52可拆卸地/可重新连接地安装在法兰部分2d中,绕线轮主体2a和盖2b在法兰部分2d处分开。
如图2中所示,转子驱动机构5包括手柄轴10,手柄1不可转动地安装在手柄轴10中;与手柄轴10一起转动的平面齿轮11;以及与平面齿轮11啮合的小齿轮12。小齿轮12管状地成形。利用螺母13将小齿轮12的前部12a固定到转子3上,并且穿过转子3的中心部分。小齿轮12的轴向中间和后端部分通过在绕线轮组件2中的各个轴承14a和14b被转动地支撑。
摆动机构6是用于使线筒轴1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沿相同方向抽送线筒4的机构。线筒轴15通过牵引机构71与线筒4的中心部分接合。
转子结构如图2中所示,转子3包括转子组件16;安装在转子组件16的前端上的箍环臂17,使得箍环臂17能够在放线位置和收线位置之间枢转;以及安装在转子组件16上的箍环松脱机构18。箍环松脱机构18使箍环臂17从放线位置回到收线位置。
转子组件16包括安装在绕线轮主体2a上的圆柱形部分30,使得圆柱形部分30能够围绕线筒轴15转动;以及第一和第二转子臂31、32,第一和第二转子臂31、32相互之间以横向相对地设置在圆柱形部分30上。圆柱形部分30和两个转子臂31、32例如由铝合金制成并且是整体形成的。
前壁33形成在圆柱形部分30的前部,并且凸台部分33a形成在前壁33的中心处。一通孔形成在凸台部分33的中心部分中,并且线筒轴15和小齿轮的前部12a穿过该通孔。用于紧固转子3的螺母13设置在前壁33的前部。圆柱形部分30的后表面被第三盖30a覆盖。
如图2至图4中所示,第一和第二转子臂31、32包括分别设置在圆柱形部分30的后部的圆周表面上的第一和第二接合部31a、32a;第一和第二臂部31b、32b,第一和第二臂部31b、32b以向外的喇叭形式弯曲并且分别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31a、32a向前延伸;以及分别覆盖第一和第二接合部31a、32a和两个臂部31b、32b的外部区域的第一和第二盖31c、32c。第一和第二接合部31a、32a都以在周向上与圆柱形部分30平滑连续的形式形成。
第一和第二臂部31b、32b以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31a、32a平滑连续的形式形成并且与圆柱形部分30保持一定间隔地向前延伸。第一和第二臂部31b、32b从它们的尖端向着它们与圆柱形部分30接合的位置处平滑弯曲。孔31d和32d分别形成在两个接合部31a、32a和两个臂部31b、32b的外侧区域中。第一和第二盖31c、32c分别沿着圆周侧面封闭孔31d和32d。在第一盖31c、第一接合部31a和第一臂部31b之间形成容纳空间48。
第一箍环支撑件40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转子臂31b的前端的外周侧面上。如图3和图4中所示,第一臂部31b形成有用于来回引导后面将描述的箍环松脱机构18中的移动件51的引导槽36;安装孔37,用于为箍环臂17施加阻力的限制机构75(见图9)被安装在安装孔37中;以及凸台部分38,凸台部分38具有用于可枢转地安装第一箍环支撑件40的螺纹孔。
第二箍环支撑件42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臂部32b的前端的外周侧面上。
利用连接销39使第一箍环支撑件40与第一转子臂31相连,连接销39被拧入在第一臂部31b上的凸台部分38中。连接销39是一种基本上无毛刺的六角固定螺钉,因此不可能使钓线被挂在其头部上。
如图3中所示,用于将钓线引导到线筒4上的线辊41以及与第一箍环支撑件40一起夹住线辊41的固定轴盖47被安装在第一箍环支撑件40的前端上。线辊41以可在第一箍环支撑件40的前端上自由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固定轴盖47的形状类似于具有一个顶尖的变形锥形。箍环43被固定在固定轴盖47的尖部和第二箍环支撑件42之间,箍环43的结构是弯曲成大致U形的金属丝。第一和第二箍环支撑件40和42、线辊41、箍环43和固定轴盖47构成箍环臂17,箍环臂17能够将钓线引导到线筒4上。可使箍环臂17在图3(a)中所示的收线位置和在图3(b)中所示的放线位置之间枢转,箍环臂17从收线位置脱开到图3(b)中所示的放线位置。
箍环松脱机构的结构箍环松脱机构18被设置在第一转子臂31中的容纳空间48内。箍环松脱机构18用于随着转子3的转动使箍环臂17从放线位置恢复到收线位置以及用于在任何一个状态下保持其所处状态。
如图3至图6中所示,箍环松脱机构18包括在容纳空间48内并且枢转地安装在第一臂部31b上的切换弹簧机构50;能够在容纳空间48内前后移动的移动件51;以可拆卸/重新连接的方式安装法兰部分2d上的开关元件52,开关元件52可与移动件51接触;转子制动机构54,转子制动机构54具有用于使转子3制动的制动元件65;以及用于阻止处于放线位置的箍环臂17恢复到收线位置的限制机构75。
切换弹簧机构的结构如图3中所示,切换弹簧机构50设置在第一转子臂31内以使切换弹簧机构50能够设定使箍环臂17处于收线位置的第一位置以及使箍环臂17处于放线位置的第二位置。切换弹簧机构50用作一个使箍环臂17保持在收线位置和放线位置的机构。切换弹簧机构50包括杆55,杆55的一端与第一箍环支撑件40互锁,另一端沿着第一臂部31b延伸;以及向外推压杆55的卷簧57。
如图4中所示,杆55的前端具有互锁部分55a,互锁部分55a弯向第一箍环支撑件40以与在第一箍环支撑件40中的接合孔40a互锁。类似地,杆55的中部具有用于锁定卷簧57的前端部分的锁定凸起55b,杆55的后端具有略微弯曲的曲线形部分55c(见图3)。垫圈56安装在锁定凸起55b上,卷簧57的前端抵靠着所述垫圈56。这样,来自于卷簧57的前端部分的力被均匀地传递到杆55上。
卷簧57与引导座34接触并且被引导座34引导。引导座34安装在第一臂部31b中,并且由合成聚合物(诸如合成聚酰胺树脂)制成。引导座34具有壁面部分34a,壁面部分34a弯曲以使壁面部分34a引导卷簧57的侧部,并且以使引导座34锁定卷簧57的基端。壁面部分34a的高度能够使其与卷簧57横向和基本接触。这有助于卷簧57的延伸/收缩,并且当卷簧57延伸/收缩时防止对第一臂部31b造成损坏。
被垫圈56锁定的卷簧57的前端部分的卷直径小于卷簧57的其余部分。这样,在卷簧57中除了前端部分以外的部分和杆55之间保证了一个较大的间隙,从而无论杆55以何种方式位于卷簧57内,都可抑止卷簧57变形。另外,可设置与卷簧57基端的内周表面接触的凸台部分以及覆盖基端的外周表面的盖以锁定卷簧57的基端。类似地,这些凸台部分和盖可被安装在臂部31中以便能够围绕与第一箍环支撑件40的枢转轴线平行的轴线枢转。例如,可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拱形凸起形成在凸台部分的基端表面中,同时能够使拱形凸起接合在其中的拱形凹槽形成在臂部31内,从而使凸台部分枢转。
具有这样结构的切换弹簧机构50被这样设置,即,根据第一箍环支撑件40处于收线位置或者放线位置相对于线段F在不同侧面上使杆55与第一箍环支撑件40互锁。线段F使卷簧57的基端的中心与第一箍环支撑件40的枢转轴线0(连接销39的中心轴线)相连。当杆55的前端通过线段F时,切换弹簧机构50到达死点(使卷簧57受到最大压缩的位置)。因此,横跨死点的切换弹簧机构50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并且将箍环臂17推压到两个状态,以及使其保持在这两个状态中的一个下。切换弹簧机构50的死点偏向放线位置。特别是,假设箍环臂17的枢转范围为10,死点应该设置在枢转范围中从收线位置侧到放线位置侧为9∶1的位置处。死点的位置最好设置在从8∶2到9.5∶0.5的范围内。将死点的位置设置在这样的范围内能够缩短当开关元件52从放线位置返回到收线位置时被压缩以对移动件51施压使之通过死点的量。因此,开关元件52具有较小的突出量即可。
如图4中所示,移动件51是通过使金属丝的两端沿着不同的方向弯曲90度所形成的部件。移动件51由金属制成,例如不锈钢。移动件51被安装在第一臂部31b中以使移动件51能够在图3(a)中所示的第一位置(分离位置)和在图3(b)中所示的第二位置(接触位置)之间基本上前后移动。如图3至图6中所示,移动件51的前端部分51a径向向外弯曲并且与形成在第一箍环支撑件40中的基本上呈扇形的接合槽40b互锁。中部51b沿着第一臂部31b延伸,并且相对于杆55是径向向内延伸的。
后端表面具有微小的圆度的后端部分51c穿过引导沟槽36并且向内延伸到一个使后端部分51c与构成转子制动机构54的制动元件65的前端表面略微重叠的位置处。引导沟槽36的宽度基本上与移动件51的直径相等。因此,当箍环臂17枢转时,中部51b的径向向内侧面沿着引导沟槽36被来回引导。在中部51b和后端部分51c之间的弯曲部分的外周侧被导引件67从前到后和径向上被引导。槽67a形成在固定于第一盖31c上的导引件67内,槽67a是弯曲的以紧贴着后端部分51c。
在导引件67中形成一个开口在槽67a上的圆柱形安装孔67b,压缩弹簧68可安装在圆柱形安装孔67b中,即可安装一个卷簧。压缩弹簧68在压缩状态下被安装在安装孔67b中。通过在移动件51的中部51b上施压,使后端部分51c被推向形成在制动元件65的外周边上的制动表面65a(后面将描述)。施压元件69被安装在压缩弹簧58的顶端内,施压元件69中形成有一个半圆形的圆弧槽69a以与移动件51的中部51b的外周表面接合。设置施压元件69是为了有效地将压缩弹簧68的推力传递到移动件51的中部51b,同时使中部51b来回移动。
通过以这种方式将移动件51推向制动表面65a,由于往复的移动件51的连接中的差异,因此,即使在移动件51中产生沿着朝向制动元件65的施压方向的振动,该振动在压缩弹簧68的作用下也被消除;并且在具有恒定的推力的压缩弹簧68的作用下使移动件51受压。由于在压缩方向上的振动朝向制动表面65a,因此这能够抑止制动力的波动。
当箍环臂17处于放线位置时,移动件51中与接合槽40b互锁的端部位于将后端部分51c与箍环臂17的枢转中心O连接在一起的线段的收线位置侧。特别是,移动件51是这样设置的,即,无论移动件51处于第一位置(分离位置)或者第二位置(接触位置),移动件51与第一箍环支撑件40互锁的位置相对于将移动件51处于接触位置(图3(b))时的后端部分51c与第一箍环支撑件40的枢转中心连接在一起的线段处于同一侧。当利用开关元件52使移动件51的后端部分51c受压时,这能够使第一箍环支撑件40恢复到收线位置。当移动件51处于接触位置时,后端部分51c的端面咬入到制动元件65中,超过其前端表面一定深度,并从其外周表面向内。因此,即使移动件51的移动量出现略微的波动,也始终能够获得相同的制动力。
如图5和图6中所示,由合成聚合物(诸如合成聚酰胺树脂或者聚缩醛树脂)制成的开关元件52被可拆卸地/可重新连接地安装在法兰2d上,绕线轮主体2a和盖2b在法兰2d处分开。开关元件52包括具有两个倾斜表面60a、60b的丘状凸轮部分60;以及与凸轮部分60整体形成的颈部61和边缘部分62。倾斜表面60a中在如图6中箭头所示的转子3收线转动方向下游的端部比上游端部朝向转子3向前突出的更大。倾斜表面60b突出的量从倾斜表面60a达到顶点的位置朝向收线转动方向下游端是减小。顶边60c在倾斜表面60a、60b突出最大的位置处突出的量是这样的,即,当后端部分51c接触倾斜表面60a的移动件51已经将箍环臂17压向收线位置时,移动件51将已经通过切换弹簧机构50的死点。
颈部61的尺寸大小能够使其被安装在凹口53中并且在凸轮部分60和边缘部分62之间形成一个尺寸基本上与法兰部分2d的壁厚相同的间隙。边缘部分62的横截面大于颈部61,并且边缘部分62与法兰部分2d的后侧接触。由于凸轮部分60具有倾斜表面60b,即使迫使转子3沿着线与绕线轮脱离的方向倒转并且当箍环臂17处于放线位置时移动件51与开关元件52接触,箍环松脱机构18的移动件51也将在开关元件52的作用下被平滑地在倾斜表面60b上被引导,从而防止开关元件52受损。或者,以这样的方式可将具有两个倾斜表面60a、60b的开关元件52设置成与绕线轮组件2整体形成的一个开关部分。
当盖2b与绕线轮主体2a相连时,可仅通过将颈部61安装到在绕线轮主体2a的侧面上的凹口53中并且利用螺钉将盖2b紧固在绕线轮主体2a上使具有这样结构的开关元件52被固定在绕线轮组件2上。这样,无需使用单独的紧固元件即可简单地将开关元件52紧固于绕线轮组件2上。另外,在绕线轮组件2是易腐蚀的情况下,由于与移动件51接触的开关元件52是与绕线轮组件2分离的部件,因此绕线轮组件2在箍环臂17的翻转过程中不会被擦伤。因此,这能够防止由于擦伤而造成的腐蚀。另外,由于安装在绕线轮组件2上的开关元件52是由电绝缘的合成聚合物制成的,因此即使当开关元件52与绕线轮组件2接触时,绕线轮组件2也不会受到电解腐蚀。
转子制动机构的结构当箍环臂17已经摆到放线位置时,转子制动机构54对转子3制动,并且包括被安装到沿着圆柱形部分2e的基端形成的安装沟槽2f中的移动件51和制动元件65。特别是,移动件51是箍环松脱机构18的一个部件,同时也是转子制动机构54的一个部件。
制动元件65用于在箍环臂17处于放线位置时阻止转子3转动。制动元件65是环形部件,其横截面为矩形,并且制动元件65是由一种包括合成橡胶(例如丁苯橡胶(SBR)、丁腈橡胶、聚丁橡胶、异戊间二烯橡胶、氯丁橡胶、硅橡胶或者聚氨酯橡胶)弹性材料制成的。除了一个避开开关部分52的部分以外由平周面构成的制动表面65a沿着制动元件65的外周边形成。制动元件65沿着圆柱形部分2e的基端外周边被安装,其截面为D形。因此,制动元件65在平面图中被安装成D形。制动元件65的线性部分用于避开开关部分52。在制动元件65的制动表面65a的前端边缘处,以与制动表面65a连续的形式形成引导表面65b(见图6)。形成引导表面65b以使其上游端部与移动件51之间的距离远于其下游端部与移动件51之间的距离。上游端部相对于箍环臂17转到放线位置时移动件51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在该实施例中,引导表面65b具有与制动表面65a连续的圆形表面。通过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与制动表面65a连续的倾斜的引导表面65b,当移动件51与制动元件65接触时,利用制动元件65的引导表面65b能够使圆形后端部分51c的端面平滑地接触制动表面65a。因此,可平滑地实现箍环臂17在两个状态之间的切换。
限制机构的结构如图8中所示,限制机构75设置在箍环臂17和转子3的第一臂部31b之间的相对位置处。限制机构75是一个用于当箍环臂17处于放线位置时限制箍环臂17恢复到收线位置的机构。当箍环臂17摆到收线位置时,在移动件51的后端部分51c到达倾斜表面60a的顶边60前限制机构75松开该限制。如图7和图8中所示的限制机构75包括安装在第一臂部31b中的安装孔37中的限制销76;用于将限制销76推向箍环臂17的卷簧77;以及设置在第一箍环支撑件40上的施压部分78。
限制销76由金属制成并且具有一个直径较大的支承部分76a和一个直径较小的弹簧安装部分76b。卷簧77的前端接触在支承部分76a和弹簧安装部分76b之间的台阶部分。沿着弹簧安装部分76b的外周边设置卷簧77,其中卷簧77将限制销76推向第一箍环支撑件40。施压部分78具有两个倾斜表面78a、78b并且朝向第一臂部31b突出。施压部分78设置在经过限制销76的一个位置处以便在从放线位置摆到收线位置的过程中在移动件51的后端部分51c到达倾斜表面60a的顶边60c之前松开限制。特别是,如图9(a)中所示,施压部分78是这样设置的,即,当处于放线位置时,其位置位于在如箭头所示的枢转到收线位置方向的上游的限制销76上方。如图9(b)中所示,在摆到收线位置的过程中,施压部分78在切换弹簧机构50到达死点之前经过限制销76。
能够使具有这样结构的箍环松脱机构18中的切换弹簧机构50处于如图3(a)中所示第一位置,以及如图3(b)中所示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对应于箍环臂17的收线位置,而第二位置对应于箍环臂17的放线位置。类似地,移动件51可来回移动,并且其后端部分51c在引导沟槽36的作用下被引导到如图3(a)中所示的第一位置(分离位置)和如图3(b)中所示的第二位置(接触位置)。第一位置(分离位置)对应于收线位置,而第二位置(接触位置)对应于放线位置。在第二位置(接触位置)处,移动件51的后端部分51c的端面接触制动元件65并且比其前端表面深,从而使制动表面65a受到轻微的挤压。因此,即使移动件51的移动位置在轴向上出现波动,特别是在第二位置(接触位置)处,制动力也不会出现波动。
另外,在第二位置(接触位置)处,当转子3在手柄1的操作下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移动件51的后端部分51c与开关部分52的倾斜表面60a抵触并且转向。移动件被向前压向第一位置(分离位置)。箍环臂17在其经过切换弹簧机构50的死点时恢复到收线位置。此时,在切换弹簧机构50通过死点后,限制机构75的限制销76所施加的限制被松开。
其他结构如图2中所示,用于防止/允许转子3逆转的防逆转机构70被设置在转子3的圆柱形部分30内。防逆转机构70具有辊式单向离合器。通过在单向离合器的操作状态和非操作状态之间的切换能够使防逆转机构70防止/允许转子3逆转。
线筒4被设置在转子3的第一转子臂31和第二转子臂32之间,并且被安装线筒轴15的前端上,在它们之间具有牵引机构71。线筒4包括线筒主体部分4a,钓线在外周向缠绕在线筒主体部分4a上;与线筒主体部分4a的后部整体形成的裙部4b;以及与线筒主体部分4a的前部整体形成的法兰部分4c。
绕线轮的操纵和工作在投放钓线过程中,箍环臂17翻转到放线位置,其中通过防逆转机构70和用手固定箍环臂17,转子3被设置在防逆转状态。当箍环臂17翻转到放线位置时,第一箍环支撑件40和第二箍环支撑件42向后倾斜,使箍环松脱机构18处于如图3(b)中所示的第二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当切换弹簧机构50已经通过死点时,施压部分78到达限制机构75中的限制销76的上方。将箍环臂17设于放线位置,可容易地将钓线从线筒4放出。在这样投放钓线的情况下,由于箍环臂17受到限制以防止其从放线位置返回到收线位置,因此即使切换弹簧机构50的推力较弱以使箍环臂17容易翻转,在由于投放钓线而产生惯性作用力的作用下也可防止箍环臂17翻转到收线位置。
通过使第一箍环支撑件40从收线位置枢转到放线位置,在切换弹簧机构50中的杆55在图3(a)中逆时针枢转同时慢慢地缩回,到达图3(b)中所示的第二位置。在该过程中,杆55缩回直至通过死点。当通过死点时,卷簧57的推力使杆55前进,从而使箍环臂17被切换到放线位置,并且保持在该位置。当通过死点时,限制机构75的施压部分78跃过限制销76以限制箍环臂17转向收线位置。同时,在施压部分78跃过限制销76时,限制销76突然锁定在第一箍环支撑件40上,发出声响。这样,人们可以知道箍环臂17已经切换状态。
当箍环臂17摆到放线位置时,随着其枢转,移动件51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并且移动件51的后端部分51c的顶部与制动元件65弹性接触。因此,使转子3受到制动并且保持其转动相位。尽管仅通过与制动元件65的弹性接触利用摩擦即可使转子3受到制动,但仅通过用手或者手柄1使转子3转动可简单地调节转子3的转动相位。采用相同的方式,由于摩擦力使转子3受到制动并且保持其转动相位,因此当箍环臂17已经被设定为放线位置时转子3不转动。从而能够消除当投放钓线或者放线时使转子3无意转动的问题。但是,由于仅利用摩擦使转子3受到制动,因此通过在转子3上施加作用力可容易地调节转子3的转动相位。类似地,由于利用压缩弹簧68将移动件51推向制动表面65a,因此即使由于移动件51连接方式的差异而在施压元件51中产生沿着朝向制动元件65的施压方向的振动,该振动在压缩弹簧68的作用下也被消除。因此,在压缩弹簧68的恒定推力作用下移动件51受压。由于振动处于压缩方向上,因此能够抑止制动力的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利用固定钓竿的手的食指钩住钓线的同时甩出钓竿。钓线在端部器具的重量下被有力地投出。此时,如前面所述的,箍环臂17被限制机构75限制以防止箍环臂17从放线位置恢复到收线位置。特别是,如图9(a)中所示,由于限制销76处于超过施压部分78的位置,因此箍环臂17被施压部分78阻挡,在惯性作用力的作用下防止箍环臂17以其枢转中心O为中心翻转。
在投放钓线后,当例如用左手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手柄1时,而箍环臂17仍然被保持在放线位置下,转子驱动机构5使转子3沿着收线方向转动。当转子3在收线方向上转动时,箍环松脱机构18使箍环臂17恢复到收线位置。
具体地,如图5和图6中所示,移动件51与转子3一起顺时针转动。移动件51的后端部分51c就抵靠在紧固于绕线轮组件2侧面上的开关元件52的倾斜表面60a。这使移动件51被向前推压,将其切换到如图6中的虚线所示的第一位置(分离位置),并且使第一箍环支撑件40枢转到收线位置。同时,切换弹簧机构50中的杆55从图3(b)中所示的第二位置枢转到图3(a)中所示的第一位置。接着,当切换弹簧机构50在卷簧57的推力作用下到达倾斜表面60a的顶边60c之前经过死点时,杆55向前移动,并且箍环臂17被切换到收线位置并且被保持在该位置。在通过切换弹簧机构50的死点之前破坏限制机构75的阻力。特别是,如图9(b)中所示,施压部分78超过限制销76,由于施压部分78的作用在到达死点之前松开限制,死点是切换弹簧机构50处在将枢转中心O与切换弹簧机构50的后端连接在一起的直线上的情况下。因此,箍环臂17可在不加强切换弹簧机构50所产生的推力的情况下返回收线位置。
这样,能够防止由于为了加强切换弹簧机构所产生的推力而将弹簧的金属丝直径制得较大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如果金属丝较厚,卷的直径和卷的数量必须增大以提高持久性。因此,这会增大弹簧尺寸。因而,为了适应弹簧必须增大转子3的尺寸。
当箍环臂17恢复到收线位置时,如图1和图2中所示,第一箍环支撑件40和第二箍环支撑件42分别向前向上延伸。当箍环臂17恢复到收线位置时,利用箍环臂17将钓线引导到线筒4上,并且将它们缠绕在线筒4的外周边上。
其他实施例(a)在上述实施例中,限制机构75的限制销76被设置在第一臂部31b中,并且施压部分78形成在第一箍环支撑件40中。但是,如图10中所示,它们也可相反设置。
更具体地,在图10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限制机构85包括安装在第一箍环支撑件40中的限制销86和卷簧87;以及形成于第一臂部31b中的施压部分88。对于这种结构,可以到达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效果。
(b)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8中所示,限制机构75被设置在第一箍环支撑件40和第一臂部31b之间。但是,如图11中所示,限制机构95被设置在第二箍环支撑件42和第二臂部32b之间。
在图1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限制机构95包括设置在转子3的第二臂部32b上的弹性元件96;以及设置在箍环臂17的第二箍环支撑件42上的接触部分97。弹性元件96例如由合成橡胶制成,并且利用一种适合的紧固装置(诸如一种粘结剂)将其紧固到与第二箍环支撑件42相对的第二臂部32b的表面上。接触部分97从第二箍环支撑件42的相对表面突出。当接触部分97与弹性元件96接触时,阻力被施加在第二箍环支撑件42上,因此使第二箍环支撑件42保持在收线位置。接触部分97是这样形成的,即,当箍环臂17处于如图11(a)中所示的收线位置时能够与弹性元件96分离,而当箍环臂17处于如图11(b)中所示的放线位置时与弹性元件96接触。在从放线位置摆到收线位置的过程中在切换弹簧机构50通过死点之前接触元件97与弹性元件96分离。因此,在摆到收线位置的过程中接触部分97与弹性元件96分离,在切换弹簧机构50通过死点之前阻力停止。
以这种方式构成的限制机构95的结构比上述实施例中一个简单。这里,弹性元件96可设置在第二箍环支撑件42上,接触部分97可设置在第二臂部32b上。类似地,弹性元件96和接触部分97可设置在第一箍环支撑件40和第一臂部31b之间。
(c)在上述实施例中,制动元件是由合成橡胶制成的。或者,制动元件可由其他任何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合成聚合物、软木塞等木材或者皮革材料。
(d)在上述实施例中,移动件51是由利用金属制成的丝状材料构成的。但是,这里没有对移动件的结构进行限制。移动件可采用任何形式,只要其后端能够来回移动并且可与制动元件上的制动表面接触即可。
(e)在上述实施例中,当箍环臂17处于放线位置时,限制机构75的施压部分78相对于摆动方向设置在限制销76的上游侧。摆动方向是如图9中箭头所示的朝向收线位置的方向。施压部分78还这样设置,即,在朝向收线位置摆动过程中在切换弹簧机构50到达死点后使施压部分78通过限制销76。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施压部分78可是这样设置的,即,在移动件51的后端部分51c到达倾斜表面60a的顶边60c后松开限制,而不是在切换弹簧机构50到达死点后松开限制。
(f)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示例描述了一种前牵引式绕线轮,但是本发明还适用于其他形式的用于使枢转的箍环臂恢复到收线位置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诸如后牵引式绕线轮和杠杆牵引式绕线轮。
根据本发明,由于处于放线位置的箍环臂受到限制机构的限制以防止其回到收线位置,因此能够使箍环臂被稳定地保持在放线位置下。类似地,由于在摆动到收线位置的过程中在到达第一倾斜表面的压力产生顶边之前松开限制机构的限制,因此无需加强切换弹簧的弹簧作用力,从而容易使箍环臂返回到收线位置。
这里所用的术语“向前”、“向后”、“上方”、“向下”“垂直”、“水平”、“垂直”“水平”、“下方”和“横向”以及其他任何类似的方向术语指的是具有本发明的装置的那些方向。因此,这些用于描述本发明的术语应该相对于具有本发明的装置来理解。
这里所用的术语“基本上”、“大约”和“近似”意味着被改变的术语的合理量偏差,使得其结果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如果该偏差不否定所变形的术语的含义,那么这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包括在变形术语的至少±5%的偏差。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No.2001-392511的优先权。日本专利申请No.2001-392511所披露的全部内容在这里作为参考包括进来。
尽管前面选择了一些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这里所披露的内容显然能够在不脱离由后面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保护范围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型。另外,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仅是说明性的,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附属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限定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绕线轮的箍环松脱装置,所述箍环松脱装置用于在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使箍环臂从放线位置返回到收线位置,所述箍环臂被安装在所述转子上,使得所述箍环臂能够在收线位置和放线位置之间枢转,所述转子可转动地安装在绕线轮的绕线轮组件中,所述箍环松脱装置包括移动件,所述移动件设置在转子上并且具有可枢转地与箍环臂的第一部分互锁的前端和当箍环臂枢转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后端,所述第一部分与绕线轮组件分离并且对应于收线位置,所述第二部分与绕线轮组件接合并且对应于放线位置;切换弹簧机构,所述切换弹簧机构具有可枢转地与箍环臂中不同于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互锁的前端,所述切换弹簧机构限定了一个死点并且在所述收线位置和所述放线位置之间推动并切换箍环臂;开关部分,所述开关部分设置在绕线轮组件的前部并且具有第一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包括相对于所述转子的收线方向的上游端和下游端,所述下游端从所述上游端突出并且延伸到一个顶边,当所述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在第二位置处与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接触,从而使所述移动件超过所述切换弹簧机构的死点并且移向第一位置;以及限制装置,所述限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所述转子之间,用于在所述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时限制箍环臂返回到收线位置,并且在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而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在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到达所述第一倾斜表面的所述下游端之前松开限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切换弹簧机构通过死点后,当所述箍环臂枢转到收线位置时,所述限制装置松开限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前端弯向所述箍环臂的枢转中心附近,使得所述前端与所述箍环臂的枢转轴线平行;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弯向所述转子的转动轴线;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之间的中间部分基本上与所述转子的转动轴线平行;所述中部与所述转子互锁并且可前后移动;以及所述前端与形成在所述箍环臂中的接合槽互锁,从而能够在一个枢转方向上枢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包括限制销,所述限制销安装在箍环臂和转子中的一个上,从而使其可朝向和离开另一个移动;推动元件,所述推动元件用于将所述限制销推向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以及施压部分,所述施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上,所述施压部分伸向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一个,从而在其回缩方向上对所述限制销施压;以及在所述切换弹簧机构通过所述死点后,所述施压部分的位置超过所述限制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一个上;以及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上,从而当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时与所述弹性元件接触,以及在所述切换弹簧机构通过死点后与所述弹性元件分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弹簧机构包括杆状件,所述杆状件具有一个与所述箍环臂互锁的端部;以及弹簧元件,所述弹簧元件具有一个与所述杆状件互锁的端部以及与所述转子互锁的另一个端部,所述弹簧元件被转子引导并且推动所述杆状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弹簧机构的死点位于箍环臂从收线位置到放线位置的经过距离的80%至95%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第一倾斜表面的所述顶边连续的形式形成所述开关部分,所述开关部分具有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具有相对于所述转子的收线方向的上游端和下游端,所述第二倾斜表面的上游端从所述顶边延伸并且从所述第二倾斜表面的下游端突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制动元件,所述制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绕线轮主体的前部,从而当所述移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可与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部分的所述第一倾斜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制动元件中与所述移动件接触的部分相比,向转子凸出更多。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元件具有制动表面,所述制动表面包括一个周面,所述周面的外周边的至少一部分是平的;以及当所述移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与所述制动表面接触。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销安装在所述转子上;以及所述施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箍环臂上,伸向所述转子。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转子上;以及所述接触部分设置在所述箍环臂上。
14.一种绕线轮,包括手柄;可转动地承载所述手柄的绕线轮组件;转子,所述转子可转动地承载在所述绕线轮组件的前部上,从而其能够沿一收线方向转动,所述转子包括转子组件,箍环臂,所述箍环臂安装在所述转子组件的前端,从而能够在放线位置和收线位置之间枢转;以及箍环松脱机构,所述箍环松脱机构安装所述转子上,用于在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使箍环臂从放线位置返回到收线位置,所述箍环松脱机构包括移动件,所述移动件设置在转子上并且具有可枢转地与箍环臂的第一部分互锁的前端和当箍环臂枢转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后端,所述第一位置与绕线轮组件分离并且对应于收线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与绕线轮组件相邻并且对应于放线位置;切换弹簧机构,所述切换弹簧机构具有可枢转地与箍环臂的不同于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互锁的前端,所述切换弹簧机构限定了一个死点并且在所述收线位置和所述放线位置之间推动并切换箍环臂;开关部分,所述开关部分设置在绕线轮组件的前部并且具有第一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包括相对于所述转子的收线方向的上游端和下游端,所述下游端从所述上游端突出并且延伸到一顶边,当所述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在第二位置处与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接触,从而使所述移动件通过所述切换弹簧机构的死点并且向第一位置移动;以及限制装置,所述限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所述转子之间,用于在所述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时限制箍环臂返回到收线位置,并且在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而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在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到达所述第一倾斜表面的所述下游端之前松开限制;以及线筒,所述线筒的圆周表面缠绕钓线,所述线筒设置在所述转子的前部,使得其能够前后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绕线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切换弹簧机构超过死点后,当所述箍环臂枢转到收线位置时,所述限制装置松开限制。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绕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包括限制销,所述限制销安装在箍环臂和转子中的一个上,使得其可向着和离开另一个移动;推动元件,所述推动元件用于将所述限制销推向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以及施压部分,所述施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上,所述施压部分伸向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一个,从而沿其回缩方向对所述限制销施压;以及在所述切换弹簧机构通过所述死点后,所述施压部分的位置超过所述限制销。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绕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销安装在所述转子上;以及所述施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箍环臂上,伸向所述转子。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绕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一个上;以及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设置在所述箍环臂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上,使得当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时与所述弹性元件接触,以及在所述切换弹簧机构通过死点后与所述弹性元件分离。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绕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转子上;以及所述接触部分设置在所述箍环臂上。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绕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弹簧机构包括杆状件,所述移动件具有一个与所述箍环臂互锁的端部;以及弹簧元件,所述弹簧元件具有一个与所述杆状件互锁的端部以及与所述转子互锁的另一个端部,所述弹簧元件被转子引导并且推动所述杆状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使箍环臂从放线位置返回到收线位置的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绕线轮箍环松脱装置包括当箍环臂枢转时可前后移动的移动件;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箍环臂并且推动箍环臂的切换弹簧机构;开关部分;以及限制机构。开关部分与移动件的后端接触并且使移动件移向第一位置。限制装置能够在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时限制箍环臂返回收线位置。限制装置还能够在箍环臂处于放线位置时,而转子沿着收线方向转动时,在所述移动件的所述后端到达所述切换部分的第一倾斜表面的所述顶边之前松开限制。本发明能够将箍环臂稳固地保持在放线位置,并且易于使其从放线位置返回收线位置。
文档编号A01K89/01GK1428076SQ0215847
公开日2003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25日
发明者泷仓恒治, 生田刚, 落合浩士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