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溴菌腈和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2856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的杀菌组合物,是以溴菌腈和氰烯菌酯为有效成分,组合物对病原真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适用于防治由病原物真菌引起的作物真菌病害尤其是炭疽菌引起的作物炭疽病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作物纹枯病以及白粉菌科病原物引起的作物白粉病。



背景技术:

溴菌腈,英文通用名称bromothalonil,化学式C6H6Br2N2,化学名称1,2'-二溴-2,4-二氰基丁烷;溴菌腈为一种广谱、低毒、防霉、灭藻杀菌剂,能抑制和铲除细菌、真菌和藻类的生长,对农作物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特别对炭疽病有特效。

氰烯菌酯,属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该化合物属氰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微毒、广谱、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对由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氰烯菌酯能在防治小麦赤霉病增产的同时降低小麦穗粒中的毒素(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呕吐毒素)含量,提高小麦品质。

镰孢属(Fusarium)病原物广泛引起各种植物病害,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引起水稻恶苗病,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引起小麦赤霉病,尖孢镰孢(Fusarium axysporum)引起多种作物枯萎病如尖孢镰孢西瓜转化型引起西瓜枯萎病、尖孢镰孢黄瓜转化型引起黄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古巴转化型引起香蕉枯萎病等。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引起的小麦赤霉病,通常还好伴随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即呕吐毒素的产生,低剂量DON可能引起动物的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代谢紊乱等,大剂量可导致呕吐。人摄食被DON污染的谷物制成的食品后可能会引起呕吐、腹泻、头疼、头晕等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要症状的真菌毒素中毒症,有的病人还有乏力、全身不适、颜面潮红,步伐不稳等似酒醉样症状,由于DON污染广泛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按照谷物形态种类和加工用途制定了DON限量标准。如欧盟规定的DON限量范围200-1750μg/kg,美国的为1000μg/kg,加拿大的为600-2000μg/kg,日本的为1100μg/kg等。2015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首次颁布了DON限量标准,规定未加工的谷物中DON限量为2000μg/kg,谷物制品中限量为1000μg/kg,谷物基婴幼儿食品中限量为200μg/kg。

我国在《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和《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等标准中规定了小麦等制品DON的允许限量≤1000μg/kg;在《配合饲料中DON的允许量》(GB13078.3-2007)规定了猪、牛、家禽配合饲料的DON的限量为1000-5000μg/kg。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食品中DON含量在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限量范围内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风险。

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植物病菌最有效的化学手段之一;用没有交互抗性的新农药来防治植物病害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但是,目前开发一个新农药需要筛选上万个化合物,耗资1.2-1.5亿美元,开发周期为5-10年,很难赶的上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其他的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起到明显的效果。

刁亚梅、陈培红等发表的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大田示范试验(现代农药第11卷第3期,2012年6月)结果显示,2010年5月份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0-2250毫升/公顷防治对5个品种试验区小麦赤霉病病指防效在80.1%-98.28%。经过长达6年的使用,氰烯菌酯单独使用,抗性发展很快。合理的化学杀菌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时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风险、减少残留、延缓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优点,所以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复配或混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和经济的方法之一。

开发新品杀菌剂价格昂贵、周期长,而相比之下,开发与研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与混配具有投资小、研制周期短而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纷纷加大研制力度。

溴菌腈和氰烯菌酯作用特点和机理不同,防治谱和防治效果也有差异,关于溴菌腈和氰烯菌酯的组合还未见报道。

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合使用对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布氏白粉菌属(Blumiria)、白粉菌属(Erysiphe)、赤霉属(Gibberella)、核盘菌属(Sclerotinia)、葡萄核盘菌属(Botryotinia)、柄锈菌属(Puccinia)、腥黑粉菌属(Tilletia)、胶锈菌属(Gymnosporzngium)、层锈菌属(Phakopsora)、黑粉菌属(Ustilago)、核菌属(Rhizoctonia)、轮枝孢属(Verticill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梨孢属(Pyriculara)、葡萄孢属(Botrytis)、尾孢属(Cercospora)、镰孢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等具有协同作用,尤其是在质量份数比例30:1~1:30范围内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尖孢镰孢(Fusarium axysporum)协同增效作用显著,优选比例为20:1~1:20,更优选比例为15:1~1:10。

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防治小麦赤霉病使用溴菌腈并不能降低对小麦麦粒DON污染率和DON含量,防治小麦赤霉病使用氰烯菌酯能稍微降低小麦麦粒DON污染率和DON含量,令人意外的是,防治小麦赤霉病使用氰烯菌酯和溴菌腈组合物则能显著降低小麦麦粒DON污染率和DON含量。

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溴菌腈与氰烯菌酯组合物可以赋型为农业上常用的剂型如悬浮剂、悬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赋型后更便于本发明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成分为溴菌腈与氰烯菌酯的增效杀菌组合物,为作物真菌病害的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管理工具。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有溴菌腈和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包括常用助剂、溴菌腈和氰烯菌酯,溴菌腈与氰烯菌酯的质量份数比为30:1~1:30,溴菌腈与氰烯菌酯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重量百分比为0.01%~60%,其余为农药助剂。

进一步,溴菌腈和氰烯菌酯在组合物中的优选质量份数比为20:1~1:20,更优质量份数比为15:1~1:10。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杀菌组合物,一定范围内对靶标生物杀菌作用相对于单剂出现协同作用。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杀菌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防效小麦赤霉病相对于单剂出现协同作用。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杀菌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防治小麦赤霉病能显著降低麦粒DON污染率和DON含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有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组合物加入助剂及赋型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制成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悬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等农业上常用的剂型。

所述水分散粒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溴菌腈0.01~30%,氰烯菌酯0.01~10%、分散剂0.1~13%、崩解剂0.1~13%、润湿剂0.1~5%,固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水分散粒剂。

所述可湿性粉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溴菌腈0.01~30%,氰烯菌酯0.01~30%、分散剂0.1~14%、湿润剂0.1~12%,固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可湿性粉剂。

所述水悬浮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溴菌腈0.1~30%,氰烯菌酯0.1~2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40%,分散剂0.2~19%、湿润剂0.2~12%、增稠剂0.1~3%、防冻剂0.1~5%,去离子水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悬浮剂。

所述水悬浮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溴菌腈0.1~30%,氰烯菌酯0.1~2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40%,分散剂0.2~19%、湿润剂0.2~12%、增稠剂0.1~3%、防冻剂0.1~5%,油性载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油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悬浮剂。

所述悬乳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溴菌腈0.1~30%,氰烯菌酯0.1~2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40%,分散剂0.2~15%、湿润剂0.2~12%、增稠剂0.1~3%、防冻剂0.1~5%、乳化剂0.2~15%、溶剂0.2~10%、去离子水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溴菌腈、乳化剂、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溶剂有混合后用去离子水补足至100%,高速剪切乳化后分散后制得溴菌腈水乳剂备用;将氰烯菌酯、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冻剂混合后,去离子水补足至100%,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悬浮剂备用,然后按一定比例将溴菌腈水乳剂和氰烯菌酯悬浮剂混合,高速剪切混匀后制得相应百分含量的溴菌腈·氰烯菌酯悬乳剂。

所述的消泡剂可以是硅酮类化合物、环氧大豆油、甲醇、硅油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防冻剂可以是甘油、丙二醇、二甘醇、尿素等中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湿润剂可以是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丁基萘磺酸钠、烷基磺酸钠、茶枯粉、皂角粉、无患子粉、麦麸、高粱淀粉、荞麦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分散剂可以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木质素磺酸盐、聚羧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脂肪酸酯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乙二醇硬脂酸酯、山梨糖醇油酸酯、二丁基萘磺酸钠、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聚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崩解剂可以是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聚维酮、壳聚糖、海藻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镁、氯化铝、氯化钠、尿素、硫酸铵、膨润土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固体载体可以是轻质碳酸钙、陶土、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白炭黑、粘土、凹凸棒土、滑石粉、石英沙、木粉、胡桃壳粉、木质素、麦麸、稻糠、木屑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粘结剂可以是蔗糖、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钙、羧丙基纤维素、糊精、淀粉糊精、聚乙烯吡咯烷酮、粘性高岭土、石蜡、松香、木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乳化剂可以是农乳33#、农乳34#、农乳500#、农乳600#、农乳700#、农乳1601#、农乳1602#、T60、S80、TX-10、OP-10、NP-10、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BBM-3、环氧氯丙烷。

所述溶剂可以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溶剂油S-150、溶剂油S-200、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正辛醇、正戊醇、丙酮、环己酮、己烷、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乙腈、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油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醋酸仲丁酯。

所述的水是去离子水。

所述的油系介质是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棕榈油、油酸甲酯、椰子油、蓖麻油、菜籽油、大豆油、松节油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由病原物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通常采用喷雾方法使用。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含有量均为重量百分比。

按照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协同作用,即CTC≤80为协同拮抗作用,80<CTC<120为协同拮抗作用,CTC≥120为协同增效作用。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的EC50/供试药剂的E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A药剂的百分含量+B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B药剂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实施例一:溴菌腈·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

表1、溴菌腈·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

(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可知,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比例在30:1~1:3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40以上;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在20:1~1:2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在15:1~1:1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尤其是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为3:5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259.66。

实施例二:溴菌腈·氰烯菌酯对尖孢镰孢黄瓜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Owen)的室内毒力测定,菌丝生长法,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黄瓜枯萎病病原物尖孢镰孢黄瓜转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Owen)。

表2、溴菌腈·氰烯菌酯对尖孢镰孢黄瓜转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ucumerinum Owen)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可知,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在30:1~1:30之间,对尖孢镰孢黄瓜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ucumerinum Owen)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50以上;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在20:1~1:20之间,对尖孢镰孢黄瓜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ucumerinum Owen)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70以上;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在15:1~1:10之间,对尖孢镰孢黄瓜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ucumerinum Owen)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尤其是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比例为3:5,对尖孢镰孢黄瓜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ucumerinum Owen),共毒系数均为250.92。

实施例三:溴菌腈·氰烯菌酯对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白粉病病原物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盆栽接种法。

表3、溴菌腈·氰烯菌酯对布氏白粉菌

(Blumeria graminis(DC.)Speer)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3可知,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在30:1~1:30之间,对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在20:1~1:20之间,对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在15:1~1:10之间,对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20以上,尤其是溴菌腈与氰烯菌酯混配比例为3:5,共毒系数为263.19。

下面结合实施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

观测值为实际观测到的病指防效。

Colby等式用于确定混合物的期望的效果(Colby,S.R.Weeds1967,15,20-22.Calcul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

下述等式用于计算含有两种活性成分A和B的混合物的期望值:

式中:

A=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A的功效;B=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B的功效。当混合物所用浓度(剂量)活性实际观察值(E)大于期望值(E0)时,混合物表现为对靶标具有意料不到的协同作用。

实施例四:15%溴菌腈·15%氰烯菌酯悬乳剂。

称取30%溴菌腈、5%农乳33#、15%三甲苯、2%乙二醇、0.2%黄原胶、4%醋酸仲丁酯、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聚合物、去离子补足100%,将上述原料混合后高速剪切乳化分散后制得30%溴菌腈水乳剂备用;称取30%的氰烯菌酯、5%木质素磺酸钠、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聚合物、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乙二醇、0.1%黄原胶、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原料混合后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30%的氰烯菌酯悬浮剂备用;将等量的30%溴菌腈水乳剂和30%氰烯菌酯悬浮剂混合后,高速剪切、分散均匀后制得15%溴菌腈15%氰烯菌酯悬乳剂。

表4、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表5、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黄瓜枯萎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表6、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马铃薯黑痣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五:15%溴菌腈·25%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

称取15%溴菌腈、25%氰烯菌酯、5%木质素磺酸钠、5%壳聚糖、4%皂角粉、2%稻糠、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15%溴菌腈·25%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助剂含量15%溴菌腈水分散粒剂和25%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

表7、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表8、用于防治西瓜枯萎病、黄瓜枯萎病,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表9、用于防治花生白绢病、小麦纹枯病,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六:15%溴菌腈·30%氰烯菌酯可湿性粉剂

称取15%溴菌腈、30%氰烯菌酯、5%茶枯粉、5%玉米粉、4%葡萄糖、5%胡桃壳粉、余量高岭土。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15%溴菌腈·30%氰烯菌酯可湿性粉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助剂含量1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和30%氰烯菌酯可湿性粉剂。

表10、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黄瓜枯萎病,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表11、用于防治苹果白粉病、月季白粉病,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表12、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马铃薯黑痣病,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七:15%溴菌腈·25%氰烯菌酯水悬浮剂

称取15%的氰烯菌酯、25%溴菌腈、5%木质素磺酸钠、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聚合物、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乙二醇、0.1%黄原胶、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原料混合后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25%氰烯菌酯15%溴菌腈的氰烯菌酯水悬浮剂,以相同的化学工艺和助剂含量制得15%溴菌腈水悬浮剂和25%氰烯菌酯水悬浮剂。

表13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黄瓜枯萎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表14、用于防治荷兰豆白粉病、苦瓜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表15、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马铃薯黑痣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八:15%溴菌腈·25%氰烯菌酯可分散油悬浮剂

称取15%的氰烯菌酯、25%溴菌腈、5%木质素磺酸钠、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聚合物、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乙二醇、20%油酸甲酯、玉米油补足至100%,将上述原料混合后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油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25%氰烯菌酯15%溴菌腈的氰烯菌酯可分散油悬浮剂,以相同的化学工艺和助剂含量制得15%溴菌腈可分散油悬浮剂和25%氰烯菌酯可分散油悬浮剂。

表16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黄瓜枯萎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表17、用于防治荷兰豆白粉病、苦瓜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表18、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马铃薯黑痣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九:麦粒DON未感染率和面粉DON残留量测定试验

Colby等式用于确定混合物的期望的效果(Colby,S.R.Weeds1967,15,20-22.Calcul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

下述等式用于计算含有两种活性成分A和B的混合物的期望值:

式中:

A=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A的功效;B=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B的功效。当混合物所用浓度(剂量)活性实际观察值(E)大于期望值(E0)时,混合物表现为对靶标具有意料不到的协同作用。

表19、25%氰烯菌酯15%溴菌腈可分散油悬乳剂对麦粒DON未感染率的影响

表20、25%氰烯菌酯15%溴菌腈水悬浮剂对麦粒DON未感染率的影响

表21、25%氰烯菌酯15%溴菌腈水悬浮剂面粉DON残留量的影响

表21数据表明,25%氰烯菌酯15%溴菌腈水悬浮剂处理区华麦1号面粉DON残留量为243微克每千克,淮麦22号面粉DON残留量为242微克每千克,符合我国在《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和《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等标准中规定了小麦等制品DON的允许限量≤1000μg/kg,且25%氰烯菌酯15%溴菌腈水悬浮剂处理区小麦面粉中DON残留量相对于氰烯菌酯和溴菌腈处理剂,残留量出人意料的均降低超过50%,对于安全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表22、25%氰烯菌酯15%溴菌腈可分散油悬浮剂面粉DON残留量的影响

表22数据表明,25%氰烯菌酯15%溴菌腈可分散油悬浮剂处理区华麦1号面粉DON残留量为238微克每千克,淮麦22号面粉DON残留量为253微克每千克,符合我国在《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和《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等标准中规定了小麦等制品DON的允许限量≤1000μg/kg,且25%氰烯菌酯15%溴菌腈水悬浮剂处理区小麦面粉中DON残留量相对于氰烯菌酯和溴菌腈处理剂,残留量出人意料的均降低超过50%,对于安全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