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氰烯菌酯和吡蚜酮的颗粒剂。
背景技术:
氰烯菌酯,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型杀菌剂。该化合物属氰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微毒、广谱、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对由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对水稻苗期根腐病、立枯病有较好的防效。
吡蚜酮,英文通用名:pymetrozine,是一种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很高选择性的杀虫剂,主要用于烟粉虱,蓟马、蚜虫、白粉虱、叶蝉、稻飞虱等害虫的防治。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水稻育秧过程中,秧苗会有立枯病、根腐病的危害,同时也会遭倒虫害的威胁,但水稻病虫害并不是孤立的发生,并呈现一定的相关性,通常是虫害猖獗会导致病害加重,如稻飞虱会传播病毒病使水稻感染病毒病,稻飞虱用产卵器刺伤稻杆使水稻感染纹枯病等。目前我国育秧以旱育秧为主,而秧苗病虫害仍以兑水喷雾为主,比较费时费力,在农村劳力短缺的情况下,急需一种省力型病虫害防治方法。本发明以烯丙苯噻唑和吡蚜酮为有效成分的农药颗粒剂,其内吸传导性好,在育秧作业时或秧苗期施用,能有效防治苗期立枯病、稻飞虱、蓟马等病虫害,达到省时省工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含氰烯菌酯和吡蚜酮的颗粒剂,其配方协同增效,内吸性好,能有效的控制秧苗期的水稻病虫害,具有省时省工省力的效果。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氰烯菌酯和吡蚜酮的颗粒剂,氰烯菌酯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5:1-3,优选的,氰烯菌酯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4:1。
所述的氰烯菌酯在颗粒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5-4%,吡蚜酮在颗粒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2-2%。
本发明的颗粒剂加入的辅助剂包括填料、粘结剂、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着色剂、稳定剂或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物质,都是农药制剂领域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显著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用于水稻秧苗期,能有效防治秧苗根腐病、立枯病等苗期病害,同时能有效防治蓟马和稻飞虱的危害,有利于提高秧苗成苗率、提高秧苗质量。
2、本发明的有效成分协同增效,混配剂与单剂比较,杀虫防病效果明显提高。
3、本发明结合旱育秧作业或育秧期间施用,因不采用兑水喷雾,减轻了农事操作,节约了劳动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一、制备实施例
实施例1:2%氰烯菌酯·吡蚜酮颗粒剂
配方:按量称取氰烯菌酯1.6%,吡蚜酮0.4%,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拉开粉2%、聚乙烯醇3.5%,膨润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5%氰烯菌酯·吡蚜酮颗粒剂
配方:按量称取氰烯菌酯3%,吡蚜酮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4.5%,拉开粉2g、聚乙烯醇3%,凹凸棒土15%,高岭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3:0.8%氰烯菌酯·吡蚜酮颗粒剂
配方:按量称取氰烯菌酯0.6%,吡蚜酮0.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羧甲基纤维素3.5%,硅藻土15%,白炭黑补足至100%。
实施例4:1.0%氰烯菌酯·吡蚜酮颗粒剂
配方:按量称取氰烯菌酯0.5%,吡蚜酮0.5%,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5%,十二烷基硫酸钠2.5%,淀粉5%、聚乙烯醇5%,高岭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5:1.5%氰烯菌酯·吡蚜酮颗粒剂
配方:按量称取氰烯菌酯0.5%,吡蚜酮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羧甲基纤维素3.5%,白炭黑15%,硅藻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实施例1-5所述的配方组分混合均匀,粉碎,加水润湿后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后过筛即得含氰烯菌酯·吡蚜酮农药颗粒剂。
二、生物活性实施例
实施例1:含氰烯菌酯·吡蚜酮农药颗粒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设计:试验于广西南宁市郊一农户农田内进行,选择立枯病病发地块进行旱育秧。以制备实施例1-5所得的制剂为试验组1-5#,以5%氰烯菌酯颗粒剂为对照组1#,以2.5%吡蚜酮颗粒剂为对照组2#,各处理中的药剂统一成本预算,试验中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m2。结合谷种萌芽出土将试验组1#-5#、对照组1#、对照组2#的药剂及用量均匀施于对应的小区上,各小区中保持苗床环境一致。结合病虫害高发期,统计分析各处理的病虫害防效,结果见表1。
表1含氰烯菌酯·吡蚜酮颗粒剂用于水稻秧田的病虫害防治试验
由表1可知,在水稻旱育秧期,在统一的成本预算与各单剂相比较下,本发明的防治范围或者药效高于各单剂。同时,从试验结果可知,这种增效结果不是由于所加入的另一活性成分直接作用于病害或虫害得到的,而是由于两种活性成分复配后互相协同作用,增强了彼此防治病虫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