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Egcg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中儿茶素的重要单体,占儿茶素80%, 是儿茶素中抗氧化作用最强的一种成分,具有明显的清除体内自由基、抗癌、抗炎、抗突变、 抗衰老及改善肝功能等药理作用,现已成为儿茶素分离、纯化与临床应用研究的焦点。但由于EGCG具多酚羟基,是极性较大的物质,易溶于水,难溶于油中,而限制了其在油脂类等产品中的应用和发挥更好的人体生理活性作用。另外,由于EGCG有很强的苦涩味,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在碱性环境中,极易被氧化,而失去其特有的抗氧化作用,更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广泛使用。再者,由于EGCG因其水溶性较强,在生物体内难以吸收利用,而大大降低了其特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利用度。磷脂是一种含磷的类脂物质,主要有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D、丝氨酸磷脂(PS)和磷脂酸(PA)等。磷脂是动植物细胞中细胞膜、核膜和类脂膜的基本成份,也是神经细胞的组成成份之一,有保护、营养神经细胞,加快其兴奋传递作用,并可修复受损脑细胞与神经鞘细胞。磷脂复合物(Phytosome或Phospholipid complex)系指在非质子传递溶剂中,药物与磷脂以一定配比,通过电荷迁移或极性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化合物或络合物。磷脂复合物的形成能改善母体药物的脂溶性,增强药物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且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经文献检索,目前尚未见有关制备与应用EGCG磷脂复合物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EGCG磷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通过EGCG的磷脂包埋,以改变EGCG的理化性质并保持或增强其在不同环境中抗氧化性能,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以扩大EGCG的应用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步骤步骤A :将原料磷脂按比例加入到非质子性反应溶剂中,并室温搅拌、溶解。步骤B =EGCG 磷脂=I : I 3的摩尔比逐渐加EGCG至磷脂溶液中,接冷凝回流装置,加热保温的同时不断搅拌反应I 4小时。步骤C :停止反应,拆除回流装置,真空干燥,得黄色干燥物,即为EGCG磷脂复合物。上述步骤中溶剂与磷脂比例5-200 1(V/W)。所述的EGCG磷脂复合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质子性反应溶剂是石油醚、氯仿、四氢呋喃、乙酸乙酯、乙醇、甲醇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溶剂。所述的EGCG磷脂复合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将原料磷脂置于带搅拌子,回流冷凝管的烧瓶中,按比例加入非质子性反应溶剂中,并在磁力搅拌水浴锅中常温搅拌、溶解。所述的EGCG磷脂复合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的保温温度在25°C 60°C,反应温度高于60°C原料不稳定,有效成分含量下降,抗氧化能力下降,因此,温度越低,原料越稳定,但低于25°C反应溶剂溶解度大大下降,反应时间大大延长。
图IEGCG磷脂复合物红外图谱分析图2EGCG磷脂复合物紫外扫描鉴定图谱分析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取大豆卵磷脂4. 9克置圆底烧瓶中,加100毫升乙醇室温搅拌溶解后,边搅拌边逐渐加入EGCGl克,逐渐升温至40°C,持续搅拌冷凝回流反应4小时。真空干燥,得EGCG磷脂复合物产品。实施例二取EGCGl克溶于5毫升乙醇中。另取大豆卵磷脂I. 8克置圆底烧瓶中,加35毫升氯仿室温搅拌溶解后,边搅拌边逐渐加入EGCG乙醇溶液,逐渐升温至30°C,持续搅拌冷凝回流反应2小时。真空干燥,得EGCG磷脂复合物产品。实施例三取EGCGl克溶于5毫升乙醇中。另取大豆卵磷脂3. 4克置圆底烧瓶中,加70毫升乙酸乙酯室温搅拌溶解后,边搅拌边逐渐加入EGCG乙醇溶液,逐渐升温至40°C,持续搅拌冷凝回流反应3小时。真空干燥,得EGCG磷脂复合物产品。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EGCG磷脂复合物的结构、紫外吸收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I、EGCG磷脂复合物与EGCG、磷脂的红外光谱(IR)比较本发明所得复合物与EGCG、磷脂在红外光谱比较中(见图I),EGCG的特征吸收峰σ 0_H(3357. 86,3478. 25),磷脂的特征吸收峰σρ = 0(1234. 61),混合物的特征吸收峰 oQ_H(3356. 18),op = Q(1224. 37),形成复合物后特征吸收峰σ Q_H移向低波数,且峰形较宽而钝,op = q(1200. 19),说明EGGC的OH可能与磷脂的P = O键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缔合,但并没有形成新的化合物。2、EGCG磷脂复合物和EGCG紫外吸收差值比较磷脂复合物是磷脂的极性基团部分与活性成分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因此有紫外吸收的活性成分的光谱特征会有所改变,即原活性成分的吸收值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将EGCG和EGCG磷脂复合物分别溶于乙醇溶液中,制成以等EGCG浓度的乙醇溶液。同时按复合物溶液中磷脂的浓度条件再制备的等浓度磷脂乙醇溶液。三种溶液的紫外全扫描图谱表明(见图2),EGCG和EGCG磷脂复合物在300nm处有最强吸收峰,而大豆磷脂溶液在300nm处无吸收峰。由于磷脂的屏蔽作用,EGCG磷脂复合物中EGCG的吸收值明显降低。3、脂溶性能-表观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亲脂性是影响生物膜透过性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透膜性的重要指标。化合物的亲脂性强,即脂溶性强,对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加,而亲水性强的化合物对细胞膜渗透性降低。油水分配系数是表示药物亲脂特性的重要理化参数之一。如果溶质被加到两种不相互混合的液体中,它将会分别在两相中溶解,在一定温度下,最终达到溶解平衡。利用两相中的药物浓度比即可计算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测定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时,水相除了用纯水外也可使用不同PH值的溶液或缓冲液。此时测定的油水分配系数称为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正辛醇是一种长链脂肪醇,在结构上与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类似,因此, 化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通常以正辛醇-水为分配体系。活性成分经磷脂复合后,通常脂溶性增强,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将这种脂溶性增强性质数据化。精密称取EGCG和EGCG磷脂复合物适量分别溶于正辛醇饱和的磷酸盐缓冲液和磷酸盐缓冲液饱和的正辛醇中,配成以EGCG浓度为基准的lmg/ml的溶液(EGCG的质量浓度为C。),取该溶液2ml于IOml具塞试管中,分别加入2ml磷酸盐缓冲液饱和的正辛醇和正辛醇饱和的磷酸盐缓冲液。37°C摇床振摇4h,离心,取下层水相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记录峰面积,由标准曲线计算EGCG的浓度为Cw,按照公式计算表观油水分配系数。370C时EGCG和EGCG磷脂复合物的正辛醇-水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在不同PH值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表观正辛醇-缓冲液分配系数见表I、表2。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同时具有良好水溶性和透膜性的被动吸收的药物有较好吸收,所以一般认为IgP >5(即亲脂性特别强的药物不易吸收),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水溶性太差,IgP < 1(即亲水性特别强的药物不易吸收),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脂溶性太差, 而适合吸收的药物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在IgP在I 4范围内较为理想。根据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实验结果可知,EGCG的IgP < 1,而EGCG磷脂复合物的IgP在I 2之间,因此, EGCG磷脂复合物为适合吸收的药物。表137°C时EGCG在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权利要求
1.一种EGCG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由EGCG与磷脂复合而成,其中EGCG与磷脂的摩尔比为I : I 3。
2.如权利要求I所述EGCG磷脂复合物,其特征是,所述复合物由EGCG与磷脂复合而成,其中EGCG与磷脂的的摩尔比为I : I。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EGCG磷脂复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磷脂是平均分子量700 800的憐脂。
4.如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EGCG磷脂复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磷脂是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的蛋黄磷脂或大豆磷脂,或是主要成分为磷脂酰乙醇胺的脑磷脂,或是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肌醇的肌醇磷脂,或是主要成分为磷脂酰丝氨酸的丝氨酸磷脂,或是主要成分为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溶血磷脂,或是包括上述各种磷脂在内的混合体。
5.如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EGCG磷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它以EGCG和磷脂为原料,通过EGCG的磷脂包埋,以改变EGCG的理化性质并保持或增强其在不同环境中的抗氧化性能。
6.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EGCG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顺序的步骤步骤A :将原料磷脂按比例加入到非质子性反应溶剂中,并室温搅拌、溶解。步骤B:EGCG :磷脂=1 I 3的摩尔比逐渐加EGCG至磷脂溶液中,接冷凝回流装置,加热保温的同时不断搅拌反应I 4小时。步骤C :停止反应,拆除冷凝回流装置,真空干燥,得黄色干燥物,即为EGCG磷脂复合物。上述步骤中溶剂与磷脂比例5-200 1(V/W)。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EGCG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A所述的非质子性反应溶剂是石油醚、氯仿、四氢呋喃、乙酸乙酯、乙醇、甲醇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溶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EGCG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A所述的非质子性反应溶剂是指无水乙醇。
9.如权利要求6所述EGCG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B所述磷脂是指平均分子量为750的大豆磷脂。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EGCG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B所述保温温度是 25 6(TC。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EGCG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EGCG磷脂复合物由EGCG与磷脂复合而成,其中EGCG与磷脂的摩尔比为1∶1~3。利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EGCG磷脂复合物可以有效的改变EGCG的理化性质并保持或增强其在不同环境中抗氧化性能,提高EGCG的生物利用度,以扩大EGCG的应用领域。
文档编号A23L1/30GK102580112SQ20121004777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8日
发明者曾晓雄, 续斐, 胡冰, 雷时成 申请人: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