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蛋花香黄茶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8589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黄茶加工领域,尤其是一种蛋花香黄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明代闻龙《茶笺》在记述绿茶制造时说:“炒时,须一人从傍扇之,以祛湿热,否则色黄,香味俱减。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瓮盘中,仍需急扇,另热气稍退…”这是制茶中色泽黄变现象的最早记载。同时,也对黄变的原因、防止黄变的措施、黄变对绿茶质量的影响作了正确的阐述。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人们进一步发现,在湿热条件下引起的“黄变”,如果掌握适当,也可以用来改善茶叶香味,因而导致了黄茶的发明。黄茶从绿茶演变而来,起源于明末清初。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世界唯中国所独产。其基本工艺为:杀青-闷黄-揉捻-干燥,关键工序为闷黄,一般会有三闷三炒,黄变时间2-7天不等,因此具有独特的"三黄”品质:干茶金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黄茶除具有独特的外形之美外,其营养和药理成分在六大茶类中亦表现出色,被茶叶专家推荐为最适宜饮用的茶类。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然而,目前全国黄茶总产量低,除个别黄茶产区外,其它黄茶生产均呈现萎缩状态,有的企业转而生产绿茶或其它茶类。与其他六大茶类相比,对黄茶的加工工艺研究和产品研发力度相对较小,不利于黄茶摆脱困境和茶叶产品结构的调整。目前市面上的黄茶多为扁形或颗粒形(一芽一叶),尚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蛋花香黄茶加工方法,以致于不能及时广泛地推向市场,为广大喜茶爱茶人士提供优质黄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简单完善的蛋花香黄茶加工方法,实现蛋花香黄茶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以满足广大喜茶爱茶人士对品质优良茶叶的需求。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蛋花香黄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原料采收:采摘新鲜标准茶叶;

(2)摊青:将上述鲜叶进行摊青;

(3)杀青:将经过步骤(2)处理后的茶叶放进滚筒连续杀青机进行杀青;

(4)闷黄:将经过步骤(3)处理后的茶叶进行闷黄;

(5)揉捻:将经过步骤(4)处理后的茶叶放进揉捻机进行揉捻;

(6)干燥:将经过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进行干燥;

(7)精选干燥后的茶叶,并包装。

作为优选,采摘的茶叶为三月中旬至五月上旬的茶叶,标准为一芽二叶。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摊青工序可采用自然摊青和/或摊青槽进行摊青。

作为优选,所述鲜叶进行自然摊青时,先将采摘的茶叶放置在白色棉布上,并均匀摊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摊放厚度为1-1.5cm,摊放时间晴天为20-30min,阴雨天为1h,不仅利于茶叶水分均匀散失,而且利于其内含物质的转化。

作为优选,所述鲜叶进行自然摊青时,先将采摘的茶叶放置在白色棉布上,并均匀摊放于室外阴凉通风处,摊放厚度为1-1.5cm,室外摊放15min后,搬回室内并静置15-20min。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杀青工序中,所述滚筒连续杀青机的进口处锅温设为200℃-220℃,出口处的锅温为180℃-200℃,转速为50-60r/min,设定摊青后的茶叶均匀从进口到出口的时间为5min-6min。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闷黄工序中,闷黄温度为35-40℃,时间为5-6个小时,每个小时换一次干净的湿布,每次换布进行解块降温。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5)揉捻工序中揉捻时间为15-20min,揉捻后进行解块。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6)干燥工序中,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烘干,第二步为干燥提香,烘干后的茶叶放入提香机中进行干燥提香,设置提香机的温度为85℃、时间为30min。

作为优选,所述烘干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烘至6-7成干,第一次烘干完后依序进行冷风吹凉、闷堆、回潮;第二次烘至9成干,第二次烘干完后再依序进行冷风二次吹凉、二次闷堆、二次回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1、所述发明采用三月中旬至五月上旬的春茶茶叶,营养物质丰富,采摘一芽二叶的茶树鲜叶为原料,内含物丰富,嫩度适中,叶肉肥厚,产量较高,含有丰富的芳香物质和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含量最高,因而品质较优,滋味鲜活,香气宜人,外形条索紧结重实,富有保健作用,品质极好。

2、通常摊青工艺用于白茶、乌龙茶、红茶的加工,但蛋花香黄茶的工艺引入了该工序,采用了单独自然摊青、单独摊青槽摊青、自然摊青和摊青槽摊青相结合的新工艺,新没备,摊青方式灵活,使得摊青过程中,鲜叶水分减少,降低了茶叶细胞的张力,使叶梗由脆变软,增加芽叶的韧性,便于揉捻成条,且茶叶中所含酶类物质的活性增强,促使淀粉、蛋白质、不溶性原果胶等鲜叶成分发生分解、转化,生成葡萄糖、氨基酸、可浴性果胶等有利于成茶品质的有效物质,多酚类物质也程度不同地氧化,使鲜叶的青草气消退而产生清香,并有水果香或花香,成茶滋味醇而不苦涩。

3、杀青,有利于保持和增强茶多酚等内含物的转化和积累,不仅可以破坏酶的活性,蒸发一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对香味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丰富了成品茶叶的茶素和矿物微量元素,有利于帮助消化、分解毒素、降低血脂。

4、闷黄,闷黄是黄茶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在闷黄过程中,茶叶因热化作用,主要生化成分在高温湿热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叶绿素大量破坏,水解后生成叶绿酸、植醇等化合物,类胡萝卜素氧化与降解,使茶叶中的紫罗酮系化合物含量增加,同时多酚类化合物黄酮和黄酮醇及其苷类化合物发生非酵性自动氧化和异构化,生成茶黄素(TF),茶黄素(TF)影响茶汤色泽,使汤色黄、亮。由于黄茶在杀青后闷黄,茶叶含水量较高,一般在62%-65%。湿热作用可促使蛋白质结构中结合较弱的侧链发生水解和热解作用生成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水解和热解作用,含量有所下降;可溶性糖在闷黄过程中略有增加。所述发明采用一次闷黄,时间为5-6h,解决了现有技术由于需要进行三次闷黄而导致的闷黄时间较长、生产效率低、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并且闷黄过程中的每个小时换一次干净的湿布,每次换布进行解块降温,能有效的防止黄闷过度,有利于制得蛋花香馥郁、滋味醇厚、黄汤黄叶明显的黄茶。

5、所述发明采用分两次进行干燥的工艺,有利于更好的对茶叶进行干燥的同时,保存好茶的品质,且每次烘完都依序进行了冷风吹凉、闷堆、回潮工序,有利于制得蛋花香馥郁、滋味醇厚、黄汤黄叶明显的黄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在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一:

(1)原料采收:在三月中旬采摘一芽二叶的茶树鲜叶为原料;

(2)摊青:在摊青过程中,可采用单独自然摊青、单独摊青槽摊青、自然摊青和摊青槽摊青相结合的新工艺,在所述鲜叶进行自然摊青时,将上述采摘的茶叶放置在白色棉布上,并均匀摊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摊放厚度为1cm,摊放时间晴天为20min,阴雨天为1h;

(3)杀青:将摊青后的茶叶放入滚筒连续杀青机进行杀青,所述滚筒连续杀青机的进口处锅温设为200℃,出口处的锅温为180℃,转速为50r/min,设定摊青后的茶叶均匀从进口到出口的时间为5min;

(4)闷黄:将经过步骤(3)处理后的茶叶进行闷黄,在闷黄过程中,用干净的湿棉布将茶叶包裹、拍紧,在35℃,95%水分的环境下闷5个小时,每个小时换一次干净的湿布,每次换布进行解块降温;

(5)揉捻:将经过步骤(4)处理后的茶叶放进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15min,揉捻后进行解块;

(6)干燥:将经过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分两步进行干燥:第一步将经过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放进干燥机进行烘干,该烘干也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烘至6成干,第二次烘至9成干,每次烘完都依序进行冷风吹凉、闷堆、回潮的工艺;第二步将烘干后的茶叶放入提香机中进行干燥提香,设置提香机的温度为85℃、时间为30min。

(7)精选干燥后的茶叶,并包装。

实施例二:

(1)原料采收:在五月上旬采摘一芽二叶的茶树鲜叶为原料;

(2)摊青:在摊青过程中,可采用单独自然摊青、单独摊青槽摊青、自然摊青和摊青槽摊青相结合的新工艺,在所述鲜叶进行自然摊青时,将上述采摘的茶叶放置在白色棉布上,并均匀摊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摊放厚度为1.5cm,摊放时间晴天为30min,阴雨天为1h;

(3)杀青:将摊青后的茶叶放入滚筒连续杀青机进行杀青,所述滚筒连续杀青机的进口处锅温设为220℃,出口处的锅温为200℃,转速为60r/min,设定摊青后的茶叶均匀从进口到出口的时间为6min;

(4)闷黄:将经过步骤(3)处理后的茶叶进行闷黄,在闷黄过程中,用干净的湿棉布将茶叶包裹、拍紧,在40℃,95%水分的环境下闷6个小时,每个小时换一次干净的湿布,每次换布进行解块降温;

(5)揉捻:将经过步骤(4)处理后的茶叶放进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20min,揉捻后进行解块;

(6)干燥:将经过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分两步进行干燥:第一步将经过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放进干燥机进行烘干,该烘干也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烘至7成干,第二次烘至9成干,每次烘完都依序进行冷风吹凉、闷堆、回潮的工艺;第二步将烘干后的茶叶放入提香机中进行干燥提香,设置提香机的温度为85℃、时间为30min。

(7)精选干燥后的茶叶,并包装。

实施例三:

(1)原料采收:在四月中旬采摘一芽二叶的茶树鲜叶为原料;

(2)摊青:在摊青过程中,可采用单独自然摊青、单独摊青槽摊青、自然摊青和摊青槽摊青相结合的新工艺,在所述鲜叶进行自然摊青时,将上述采摘的茶叶放置在白色棉布上,并均匀摊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摊放厚度为1.2cm,摊放时间晴天为25min,阴雨天为1h;

(3)杀青:将摊青后的茶叶放入滚筒连续杀青机进行杀青,所述滚筒连续杀青机的进口处锅温设为210℃,出口处的锅温为190℃,转速为55r/min,设定摊青后的茶叶均匀从进口到出口的时间为5.5min;

(4)闷黄:将经过步骤(3)处理后的茶叶进行闷黄,在闷黄过程中,用干净的湿棉布将茶叶包裹、拍紧,在38℃,95%水分的环境下闷5.5个小时,每个小时换一次干净的湿布,每次换布进行解块降温;

(5)揉捻:将经过步骤(4)处理后的茶叶放进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18min,揉捻后进行解块;

(6)干燥:将经过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分两步进行干燥:第一步将经过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放进干燥机进行烘干,该烘干也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烘至6成干,第二次烘至9成干,每次烘完都依序进行冷风吹凉、闷堆、回潮的工艺;第二步将烘干后的茶叶放入提香机中进行干燥提香,设置提香机的温度为85℃、时间为30min。

(7)精选干燥后的茶叶,并包装。

实施例四:

(1)原料采收:在四月中旬采摘一芽二叶的茶树鲜叶为原料;

(2)摊青:在摊青过程中,可采用单独自然摊青、单独摊青槽摊青、自然摊青和摊青槽摊青相结合的新工艺,在所述鲜叶进行自然摊青时,先将采摘的茶叶放置在白色棉布上,并均匀摊放于室外阴凉通风处,摊放厚度为1.2cm,室外摊放15min后,搬回室内并静置18min;

(3)杀青:将摊青后的茶叶放入滚筒连续杀青机进行杀青,所述滚筒连续杀青机的进口处锅温设为210℃,出口处的锅温为190℃,转速为55r/min,设定摊青后的茶叶均匀从进口到出口的时间为5.5min;

(4)闷黄:将经过步骤(3)处理后的茶叶进行闷黄,在闷黄过程中,用干净的湿棉布将茶叶包裹、拍紧,在38℃,95%水分的环境下闷5.5个小时,每个小时换一次干净的湿布,每次换布进行解块降温;

(5)揉捻:将经过步骤(4)处理后的茶叶放进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18min,揉捻后进行解块;

(6)干燥:将经过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分两步进行干燥:第一步将经过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放进干燥机进行烘干,该烘干也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烘至7成干,第二次烘至9成干,每次烘完都依序进行冷风吹凉、闷堆、回潮的工艺;第二步将烘干后的茶叶放入提香机中进行干燥提香,设置提香机的温度为85℃、时间为30min。

(7)精选干燥后的茶叶,并包装。

经过上述四个实施例所制作的黄茶,经专家审评,结果如下:

其中,在制作过程中,其叶绿素和多酚类化合物变化明显;具体来说:(1)叶绿素在黄茶制造中受热化作用引起的氧化、裂解、置换等反应影响而遭到破坏,致使绿色物质减少,黄色物质更加显露出来,这是黄茶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据测定,黄大茶在制造过程中,叶绿素总量中有60%受到破坏。(2)多酚类化合物在制作过程中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减少,其中,黄烷醇类的总量要减少3/5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含量最多的EGCG(儿茶素)减少了近70%,尤其是闷堆工序中黄烷醇减少最多,几乎占减少总量的一半,这种减少主要是在热化作用下较长时间的非酶促氧化所引起的;黄烷醇类在制作过程中氧化而大量减少,但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总量减少并不多,据测定,黄大茶中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干毛茶与鲜叶相比,下降很少,这说明多酚类化合物在热作用下的非酶促氧化与酶促氧化性质不同,由于黄茶经过杀青,蛋白质凝固变性,与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产物的结合能力减弱,不像红茶发酵那样,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产物与氨基酸大量结合而沉淀,因而在干热作用下,掌握适当温度,不仅能使香气发展到高峰,而且可使结合性的多酚类物质裂解,转化为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同时发生异构化,使黄茶茶汤滋味醇浓。

同时,糖类和氨基酸含量也起显著变化。这些物质的转化,对黄茶香气、滋味起重要作用,淀粉一部分转化为可溶性糖,而可溶性糖总量也呈现出减少趋势,但氨基酸的含量明显增加。氨基酸是茶汤滋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香气的一种先质。在热的作用下,糖与氨基酸结合形成糖胺化合物,参与茶叶芳香物质的组成。黄茶通过热化,挥发性醛类含量增加,构成黄茶香气的重要成分。在热作用下,低沸点的芳香物质挥发,使具有良好香气的芳香物质显露出来,是黄茶香气形成的重要原因。

由此加工制作方法制得的蛋花香黄茶,茶氨基酸含量高,冲泡后有明显的蛋花汤的香味,鲜爽度比较高,品饮后口齿留香,滋味醇而不苦涩,回味舒爽,利于消化,可降低血脂。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