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果酱浓缩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4031阅读:8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自动化果酱浓缩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果酱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一种原料,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对于一些水果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的农村或其它偏远地区,在水果生产旺季会有大量鲜果运不出去,而将水果加工成果酱,不仅便于贮藏运输,而且能够使水果呈现出独特的风味。用于加工成果酱的水果毋需具有美观的外形、诱人的颜色,因此,可选用一些废、次、落果,经清洗等处理后,只要能够符合卫生条件及其它标准要求,均可用于加工成果酱,因而提高了水果的利用率,降低了原料成本。果酱的加工过程主要为:将水果果实经去皮去核等处理后,煮软打成酱,加糖浓缩即可。其中,浓缩工艺可以蒸发除去原料中的部分水分,使糖、酸和果胶等均匀地渗透到原料中,改善组织形态和风味,提高固形物含量;同时还能破坏酶的活性,杀死有害微生物,并减小产品体积,有利于产品的保存和运输。

现有的果酱浓缩加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在装置旁进行监控,并需要进行多次人工操作,以完成整个浓缩加工过程,该操作方式复杂繁琐,且生产效率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操作简便且生产效率高的自动化果酱浓缩加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动化果酱浓缩加工装置,该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罐体、套设在罐体外部的夹套、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搅拌器以及与搅拌器电连接的电气控制器,所述的夹套内设有加热机构,所述的罐体内分别设有糖溶液加料机构、消泡机构及测温仪,所述的加热机构、糖溶液加料机构、消泡机构及测温仪分别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的搅拌器包括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搅拌桨以及与搅拌桨传动连接的搅拌桨驱动电机,该搅拌桨驱动电机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通过电气控制器控制搅拌桨驱动电机的转速,进而控制搅拌桨的转速,使罐体内的果酱既能够充分混合均匀,同时又不会因转速过大而产生过多的泡沫。

所述的加热机构包括多个均匀布设在夹套内的电加热棒及温度传感器,所述的电加热棒及温度传感器分别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电加热棒为罐体内的果酱提供热量,便于果酱中的水分蒸发,将果酱进行浓缩;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加热温度,当加热温度过高时,温度传感器反馈至电气控制器,电气控制器降低电加热棒的加热功率,进而降低加热温度。多个电加热棒均匀布设在夹套内,便于夹套内的不同部位同时加热,使加热均匀。为了保证果酱浓缩的效果,在浓缩初始阶段,将加热温度设置为133-144℃左右;在浓缩后期,将加热温度设置为120℃左右。通过温度传感器的实时监测及电气控制器的实时控制,能够使电加热棒的加热功率及加热温度满足不同阶段的加热要求,且毋需进行手动控温及调温,自动化程度高。

所述的夹套内还设有导电油,所述的电加热棒及温度传感器均浸没在导电油内部。导电油能够进一步提高加热的均匀程度,浸没在导电油内的多个电加热棒同时加热,使导电油能够均匀升温,并通过罐体侧壁将温度均匀传递至罐体内的果酱中,使果酱均匀受热,保证果酱浓缩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温度传感器通过测量导热油的温度,即可得到电热棒的加热温度,且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所述的糖溶液加料机构包括设置在罐体内的糖溶液加料口以及设置在糖溶液加料口处的糖溶液流量控制阀,该糖溶液流量控制阀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在果酱在浓缩过程中,将糖溶液分多次加入,有利于水分的蒸发,缩短浓缩时间,并避免糖色变深而影响果酱的品质。通过电气控制器控制糖溶液流量控制阀的开启关闭以及糖溶液的加料流量,根据预设的程序及糖溶液的总加入量,能够实现多次分批自动加入糖溶液,既能够满足糖溶液总加入量的要求,同时能够实现糖溶液的多次加入,有效地保证了果酱的品质。

所述的消泡机构包括设置在罐体内的泡沫液位传感器、冷水加料口以及设置在冷水加料口处的冷水流量控制阀,所述的泡沫液位传感器及冷水流量控制阀分别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在果酱浓缩初期,由于原料中含有大量的空气,在浓缩时会产生大量泡沫,为防止泡沫外溢,在罐体内的较高位置处设置泡沫液位传感器,当罐体内的泡沫量达到预定值时,泡沫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传递至电气控制器,电气控制器控制冷水流量控制阀打开,通过冷水加料口向罐体内加入适量冷水,以消除泡沫,保证浓缩过程的正常进行。

所述的测温仪为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当罐体内果酱的温度达到104-106℃时,果酱浓缩过程基本完成,通过设置测温仪,能够实时监测罐体内的果酱温度,当果酱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测温仪反馈至电气控制器,在电器控制器的调控下,电加热棒及搅拌桨驱动电机同时关闭,浓缩过程停止。选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能够使测温仪在不与果酱接触的情况下,便可测得果酱的温度,避免了果酱被测温仪污染,以及测温仪表面因附着过多的果酱而影响测温的准确性。

所述的罐体内还设有辅料加料机构,该辅料加料机构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为了提高果酱的风味或其它特性,通过辅料加料机构向罐体内加入柠檬酸溶液、果胶溶液等辅料,以进一步改善果酱的品质。

所述的辅料加料机构包括设置在罐体内的辅料加料口以及设置在辅料加料口处的辅料流量控制阀,该辅料流量控制阀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通过电气控制器控制辅料流量控制阀的开启关闭及辅料的加料流量,能够实现定时定量、多批次加料。

所述的辅料加料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每个辅料加料机构用于一种辅料的加料。

所述的罐体的底部设有放料阀,该放料阀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当果酱温度达到预设值,浓缩过程停止后,电气控制器迅速控制放料阀开启,将罐体内的果酱排出,防止罐体侧壁上的余温继续对果酱加热,导致浓缩过度,影响果酱的风味。

所述的糖溶液流量控制阀、冷水流量控制阀、辅料流量控制阀及放料阀均为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时,将果酱原料投入至罐体内,按下启动按钮,电气控制器控制电加热棒开始加热,同时搅拌桨驱动电机开始运转,带动搅拌桨转动;糖溶液加料口分多次将糖溶液加入至罐体内,辅料加料口分多次将辅料加入至罐体内,当产生过多的泡沫时,冷水加料口将适量的冷水加入至罐体内;当测温仪测得的果酱温度达到预设值时,在电气控制器的控制下,电加热棒停止加热,搅拌桨驱动电机停止运转,同时放料阀开启,将罐体内的果酱排出,实现果酱的自动化浓缩加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将果酱原料投入至罐体内之后,只需按下启动按钮,装置便能自动完成配料、加热、搅拌、消泡过程,并自动控制浓缩过程的停止以及果酱产品的出料,整个过程中毋需人为操作,大大简化了操作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且与人工控制过程相比,电气控制器对各电气部件的控制更为迅速与精准,进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2)通过设置消泡机构,能够自动监测罐体内的泡沫量,并及时通过冷水将泡沫消除,保证了浓缩过程的正常进行,使操作人员毋需在装置旁进行持续监控及手动操作,自动化程度高;

3)果酱浓缩加工过程稳定,产品一致性好,易于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满足市场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罐体、2—夹套、3—搅拌器、4—电加热棒、5—温度传感器、6—导电油、7—糖溶液加料口、8—泡沫液位传感器、9—冷水加料口、10—辅料加料口、11—放料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动化果酱浓缩加工装置,该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罐体1、套设在罐体1外部的夹套2、设置在罐体1内部的搅拌器3以及与搅拌器3电连接的电气控制器,夹套2内设有加热机构,罐体1内分别设有糖溶液加料机构、消泡机构及测温仪,加热机构、糖溶液加料机构、消泡机构及测温仪分别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

其中,搅拌器3包括设置在罐体1内部的搅拌桨以及与搅拌桨传动连接的搅拌桨驱动电机,该搅拌桨驱动电机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

加热机构包括多个均匀布设在夹套2内的电加热棒4及温度传感器5,电加热棒4及温度传感器5分别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夹套2内还设有导电油6,电加热棒4及温度传感器5均浸没在导电油6内部。

糖溶液加料机构包括设置在罐体1内的糖溶液加料口7以及设置在糖溶液加料口7处的糖溶液流量控制阀,该糖溶液流量控制阀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

消泡机构包括设置在罐体1内的泡沫液位传感器8、冷水加料口9以及设置在冷水加料口9处的冷水流量控制阀,泡沫液位传感器8及冷水流量控制阀分别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

测温仪为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

罐体1内还设有辅料加料机构,该辅料加料机构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辅料加料机构包括设置在罐体1内的辅料加料口10以及设置在辅料加料口10处的辅料流量控制阀,该辅料流量控制阀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

罐体1的底部设有放料阀11,该放料阀11与电气控制器电连接。

装置在实际应用时,将果酱原料投入至罐体1内,按下启动按钮,电气控制器控制电加热棒4开始加热,同时搅拌桨驱动电机开始运转,带动搅拌桨转动;糖溶液加料口7分多次将糖溶液加入至罐体1内,辅料加料口10分多次将辅料加入至罐体1内,当产生过多的泡沫时,冷水加料口9将适量的冷水加入至罐体1内;当测温仪测得的果酱温度达到预设值时,在电气控制器的控制下,电加热棒4停止加热,搅拌桨驱动电机停止运转,同时放料阀11开启,将罐体1内的果酱排出,实现果酱的自动化浓缩加工。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